查看原文
其他

布娜新:从新三板的视角看媒体生态

2017-01-16 oldbush 布娜新



本文为布娜新先生作为发起者之一于2017新三板媒体50人高峰论坛的讲话。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好,今天,所有新三板的媒体人相聚在一起,我与刘子沐先生一同联合发起了新三板50人论坛。我并不是地道的媒体人,虽然没有什么媒体从业经验,但我本人一直对媒体这个行业非常向往。大学期间,我就开始订阅《中证报》、《经济观察报》等财经报纸,如饥似渴的阅读,每每看到那些深度调查我就很震惊,媒体人的洞察力令人钦佩。毕业后我也尝试去了几家大报社面试,但不知道为啥,没有人收留我。

 

令人开心的是,在我的工作经历中,和媒体人打交道的机会非常多,就逐渐地对这个行业有了一些我自己的认识和体会。今天这个演讲,绝对不是我这个外行人不知好歹给内行人上课,不是“关公门前耍大刀”。是我站在新三板的视角,把观察和体会的一些拙见,拿出来跟大家伙分享,今天在座的大部分是媒体人,是媒体人自己年终聚会发表一些感慨吧,而我是抛砖引玉,大家多多批评指正。

 

1、有没有采编权已经不是新三板报道的障碍。

 

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我们身处一个“内容创业”的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媒体。不过,内容创业的红利期来得快,去的也快。现在做公众号的,比阅读公众号的还多。在这个内容创业比较尴尬的时刻,新三板又一下子扩容到全国,挂牌企业快速增长,势能也起来了。因此,某种机缘巧合下,新三板的媒体报道相比当年的A股,有了非常显著的一个特征,就是,有没有采编权先放到一边,很多创业公司纷纷涌入新三板报道这个市场,站在新三板这个“风口”上进行新三板的研究和报道。

 

这个发生在新三板身上的传媒现象,有我们这个时代的印记。首先,它反映的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其次,新闻的内涵和边界在新三板身上得到了拓展。传统媒体、创业公司,每一个有想法的个人,都在通过便捷的方式,发表着对于新三板这个新生事物的理解和看法。在以前,网络媒体的编辑可能还要顾及网站没有采编权,一般都只进行转载。而现在对于新三板的报道内容来说,采编权不重要,是否原创比较重要。

 

在这个背景之下,作为关注这个市场的人,可能每天最可能遇到的现象就是,看到一篇新三板的报道,发现报道来源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名字。同时,手机上也出现一些app,可以直播、可以线上路演,也具有媒体属性。所以在当下,形式怎样不重要,一家传统纸媒,可以开网站,开公众号,做APP。对这些在新三板有媒体属性的公司,要怎样给他们分类呢?

 

2、以动机入手的划分法

 

我思索了很久,从形式上分?纸媒、网媒、公众号,只能越分越糊涂。同时,一家媒体可以以多种形式存在。随着技术的发展,形式可以是层出不穷的。所以干脆,分为两大类,一类有着做媒体的传统和历史,如大家耳熟能详的《中国证券报》、《每日经济新闻》等,另一类则是因为新三板蕴藏的无限商机,而纷纷加入的创业公司大军,先做新三板的原创报道,然后扩充公司别的业务,例如培训,FA等等。这个划分方法是我针对新三板领域特定的划分法,姑且叫他“以动机入手的划分法吧”。

 

3、媒体人眼中的爱恨交织

 

在这个划分法之下,我相信大家大概了解了新三板新闻市场的一个大致版图。那么,新三板报道的现状如何呢?可以用“又爱又恨”来形容。爱什么,新三板庞大的挂牌家数,准注册制的设计,中国资本市场独有的做市商制度,边摸石头边过河的建设方式,虽然它不完美,虽然它很年轻,但是魅力无穷,这里面蕴藏着巨大的新闻价值,远见卓识的媒体人都爱它。恨什么,投资者门槛高,受众小,不像A股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本来嘛,财经新闻就比不得社会新闻和娱乐八卦,人家轻轻松松就能上10万+。新三板的新闻就惨点,它的传播面是有限的。一篇深度报道的点击量也是很有限的。由于我自己也有一个小社群,里面很多媒体的朋友经常一起交流,我能感受到些许不自信,在传统的大媒体中,新三板的采编人员配置也是最少的,是一个相当边缘化的存在。

 

4、数量合格,质量有待提高

 

虽目前依然不太主流,但如果你单独拿一天出来做个新三板市场的媒体监测的话,你会发现,报道数量还是蛮多的,一天至少也有十几条新闻。这个数量说明两点:一、我们新三板媒体人充分贯彻落实了习大大倡导的“撸起袖子就干”的精神,受众少不要紧,总要先做起来再说;二、新三板可供报道的素材的确是够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够多。

 

那么,在数量的基础上,质量的问题如何呢?以我的观察来看,从可信度、权威性角度考量,传统媒体做的相对较好,从报道角度的多样化来说,一些新兴的创业公司做的比较好。当然了,也存在个别新闻为了蹭热点,夺眼球,内容粗制滥造的情况,但不是大多数。总的来说,负责任的报道还是占到了大多数。

 

5、研究型报道

 

虽然质量并不是尽善尽美,在近两年摸索的过程中,新三板的报道类型相比A股还是做出了新尝试,那就是研究报告类报道层出不穷。甚至还有一些公司会尝试写年度策略。如果放在A股,这简直不可思议,因为这是券商的活儿。但是在新三板,没什么不可能。虽然研究类的新闻报道不如券商写的专业,但这也算新三板媒体人的一种尝试,尝试以通俗的语言让受众了解一些数据和研究结论。

 

我个人还是倾向为这种尝试点赞的。大家知道,去年我在《新财富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新三板研究,一个尴尬的存在》,里面详细分析了新三板研究在券商传统模式下难以生存的原因。但难以生存不代表不需要。从创业型媒体刊发研究报告就可以看出,这是市场自下而上的力量体现。

 

而且新三板的研究逻辑明显与A股不同。新三板属于股权投资研究,而A股算证券市场研究。二者区别很大,主要体现在估值上,比如财务数字在证券市场基本面分析中非常重要;而早期投资则更看中成长型,天使投资人则会用创业者的心态去投资,估值评判的标准依据和中后期市场投资者的投资风格有着极大的区别。

 

所以新三板的研究更类似于企业咨询服务中的行业研究,不是企业个股研究。对行业的理解肯定重要于对企业ROE的计算,以及依靠财务模型计算的增长率。另外,研究机构对行业足够了解才会拿到相对准确的一手信息和数据,对于企业来说这些信息具有一定的情报价值。

 

而新三板的媒体人,他们通过常年对市场的观察,恰恰掌握了这个情报价值。海量的早期企业,如何去理解,如何去筛选,这些尚值得摸索的东西,新三板媒体人已经做出了有益探索。在2017年,这样的探索还会继续。

 

6、全民品牌意识的觉醒

 

那聊完了新三板媒体报道的特点和新趋势,我还想再跟大家聊聊,驱使这种趋势和变化的深层次原因。我把它总结为“全民品牌意识的觉醒”。开始之前我们先后退一步,看看当年A股的媒体环境是怎样的。

 

早几年,A股就类似一个有着严格会员审核和准入的高级俱乐部。想获得这个俱乐部的会员卡,基本上很难。门外等着入会的人太多,只要你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你可以排队。审核制的存在决定了办法多的人可以考虑借壳上市这种插队的方法,但插队的数量毕竟有限。那么已经拿到会员卡的会员呢,他们基本上已经将这种会员卡视为终身制了,哪怕自身条件不具备入会资格,他们也会想尽办法保住会员卡。

 

高级俱乐部的存在导致了资源配置的严重不合理。二、三千家会员的质量参差不齐,却享受了中国最多、最优秀的资本市场资源,他们拥有大量的追捧者,在这种情况下,你觉得这些公司会重视宣传吗?当然不会,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恨不得媒体不要理我才好,一般理我的话都不是什么好事。那几年,不少董事长想的是怎么样才能让媒体忘记我。

 

但是后来,新三板出现了。这个市场为那些有潜质的企业提供了来资本市场融资的可能,一下子涌入了大批企业,这个时候能否融到资,就考验企业的真功夫了。在这个过程中,新三板企业自发地认识到资本品牌的重要性,他们真正意识到了媒体宣传的重要性。所以我把它称之为,全民品牌意识的觉醒。这种来自市场需求的巨大渴望,给新三板的媒体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套用微信公众平台的那句宣传语,“无论多早期的新三板企业,都有自己的品牌。”

 

所以在新年伊始,在座的新三板媒体人都需要思考的课题是:如何将需求与服务进行匹配?

 

好,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