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念完哈佛念阿弥陀佛

惟小觉 明镜觉
2024-09-21

2022每月复盘NO.5,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 填坑系列第一篇,写这本书的读后感。



  缘起  

这本书是被书名吸引的,念过哈佛的人也来念阿弥陀佛,我以为是讲净土宗的,所以翻开看了。


文字简练,经历很多,涉及投资和宗教我很感兴趣。


作者是国民党陈诚将军的长孙,出生在一个有着良好家教的家庭里。


毕业于普林斯顿和哈佛,曾为麦肯锡资深顾问。


他本人很优秀,兄弟姐妹也都同样的优秀。


他的妹妹,也挺不可思议的,一边做投行,一边生了五个小孩,一边还写了四部畅销武侠小说,一共三四百万字,非常出名,被两岸三地誉为“女金庸”。


为了寻找生命的答案,他曾经出家为僧三年,在禅宗、汉传佛法、藏传佛法中找寻修心的方法。


又到西藏、青海、云南、印度、尼泊尔,追随近百位高僧活佛学习。



  介绍  


在这本不一样的自传里,陈宇廷讲述了自己传奇的半生经历:在台湾的少年时光,在美国求学的生活,在投资银行和麦肯锡工作的岁月,出家求法的经历,和格莱美音乐家央金拉姆的传奇婚姻。


本书语言朴实,细节丰富,虽说在教法和一些观念上有认知上的不一样,但不妨碍是一本很容易就能读完的书。


挺好的一本书,尤其是前面的部分,很真实,很能打动人而且也介绍了很多修行人的故事,以及学佛的一些基础的常识。


到后面关于他领悟的部分就比较少了,涉及太多禅修,和老是想剥离宗教来谈佛法我觉得似乎又陷入另外一种执着。


觉性科学我认为他还没有研究到足以打动人的地步。 


整体看完,对于修行的帮助倒是一般般,唯一让我觉得收获很大的感受是,作者觉察自己、剖析自己的内心做得还是比较好,值得学习。



  感受  



这本书令我最感动的地方,是作者的诚实、诚信、诚恳。


在书的开始,作者就说,即使在看这一本书的每一位, 在生生世世中, 都可能做过我的父母师长、兄弟姐妹、妻子儿女……


我想作为一个深信因果的佛弟子,这是每个人都会有共鸣的觉悟。


作者在写他的自述和经历时候,剖析自己非常真实,听不出一丝虚假和做作。


能对自己的内心了解到如此深度,而且毫不掩饰,是值得敬佩的。



诚信无论在任何地方都是最重要的。


作者讲述了申请哈佛MBA一件关乎诚信因祸得福的故事。


由此,让我记起对诚信这个词,第一次大为震撼的时刻。


十几年前,观看《新大秦帝国》的时候,有个刎颈之交的小故事,当时看完久久不能平静,让我懂得一诺千金的价值是比生命还要重要的东西



作者说,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早日放下一切去闭关修行,这何尝不是我最大的心愿。



书中讲到他妹妹的例子,给我的提示是,学佛与其他人间谋生工作还有艺术创作并不冲突,不仅不冲突,而且配合起来还别有一番魅力,佛利益我们的方式并不狭隘。


做人,要在任何领域下苦工,下实工,办事业或者学习,方法也是一样的,其实大种无差别就是道理,所有的学习方法、工作方法到头来底层思维都差不多,所以说,一通百通。



台湾的佛教气息更浓厚,素食也非常普及,星云大师是有智慧的,佛光山确实是值得一去的地方。



书中有讲到哈佛的第一堂课给我印象很深,不是别的,就是“道德”。


老师讲了两点:


第一,做违反自己良心道德的事,就好像面对涂满了肥皂的滑梯,你一踏出去,就会顺着滑梯一滑到底,回不了头的。


第二,不要让自己的生活过度奢华,要存一笔钱叫做Walk Away Money,走人钱,让你能随时拍拍屁股走人。当你的上司、政府、客户要求你做超出道德良心底线的事,你要有能力说“不”,然后离开。


现在的顶级学府都以较为功利的心在办学,不可否认,这个世界本身又是以功利为主导,若能在此之外辅以道德教育,应当会对这纷乱的社会更有裨益


因为我始终觉得,如果一个人有才能,没有经过道德的洗礼,一旦激发出人性的恶,那么会比没文化的人更恶更可怕。



原来都一样,都会在梦中被考验,其实我觉得在梦中被考验也是菩萨的一种善巧方便吧,因为有的东西在现实中考验需要太大的代价,有的可能你无法承受



书中有一段,写见坦法师帮作者修热水器的事,让我颇有感触。

他是个不大讲话的人。那天我赶作业忙到半夜两三点钟才回去,从教学楼回住处的路上有一片树丛,经过的时候我看到有一个人蹲在树丛里,吓了一跳,走近一看原来是见坦法师,我说:“你在干吗?”


他头也没抬说:“我在修热水器的水管。”


我说:“你干嘛现在跑来修这东西,已经几点了还不休息,你不累死了!”


他还是不抬头,说:“那不行啊,你教学这么辛苦,回到房里没热水怎么可以呢?”


最后他修好了就走了。这么简单的一个对话,他也没有抬起头来,也没怎么理我,他就是一位这样认真做事的人,你能感觉到他的心,很让人感动。


看到这里为师父的慈悲心泪目,突然想到刚刚学佛的时候,我第一次参加法会,搭乘师父开的车一起上山,在路上看见一位中年妇女拿着东西在山路上走,车开过妇女身边,师父把车停下问她去哪是不是到山上,可以带她一乘。


这对于刚刚学佛的我来说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因为平时我根本就没有这样想过,会去主动问一个陌生人是不是需要帮助,那一刻觉得师父太慈悲了。


可能很多人在以往的人生中,从来没有任何机会去接触到出家的法师,其实和以往我们心中所想的出家人形象是非常不一样的。


记得多年前,和先生一起去厦门旅游,我们到了著名的南普陀寺,我和观在殿外跟诵一部阿弥陀经。



一位法师做完佛事出殿,准备去过堂,雨下的很大,我们合掌给师父让路发现师父没有雨伞,我示意观观一个眼神,他马上几个箭步上前给师父撑伞,送师父去斋堂。


师父边走边和我们闲聊,问我们从哪来,又问我们吃饭了吗?并说可以带我们去斋堂午斋。



我和观就这么奇妙的进了南普陀斋堂,和六七十位师父一起吃了午饭,佛菩萨对我们的照顾真是无处不在,感恩这位慈悲的心法法师。


我所见到的出家师父,无一例外都是心中充满了极其广大的宏愿,无上的慈悲与智慧,大众有时候对出家人的误解实在是太大了。


最后


说我不喜欢的地方,作者似乎老是想抛开宗教来谈佛法,我对此是有自己的看法的。


佛法不光是方法,它的宗教部分也是缺一不可的,因为信愿行第一是要信,而信的部分,主要就是宗教因素在起作用。


作者前面提到随缘传法,后面又担心一谈“佛”字,就会落入宗教的局限;如果通过佛教界来传播,则更落入宗教,这该怎么办?


不知道为什么,作者一直强调佛教不是宗教,可能是为了书能更好地流通?


实则还是没有随缘,想太多了。


谈佛落入宗教,不谈佛光谈方法,它其实啥也不是。


因为佛教本来就既是宗教又是方法,而我认为它更大层面是基于宗教,因为就算你读再多的佛经,懂得佛学书籍再多的道理,你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自己的问题。


人间净土的理想还是过于美好了。


看到书的后面,作者说,“修行开始的第25年,我真正的愿心才逐渐浮现出来。公益的确是重要的一环,但不是全部。”


在我看来真正的愿心,其实也没那么复杂,还是回到最开始的初心


记得当初皈依之时,会填一张表格,最后一个问题是:你为什么学佛?我当时想也没想就写下,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我想的就是解脱,所以师父给我取名惟觉。


首先得自度,得自己有能力,得解脱,真正的解脱,脱离轮回那种。再去度众生,行菩萨道,再圆成佛果。


终极目的其实是成佛呀。


看到这本书真的更加了解,为什么反而是那些没多少文化的老太太能念佛往生净土,摆脱轮回,但那些通宗通教的人有时候却很难契入,一直轮回下去。


也有点替作者惋惜,尽管万分精进,好像离真正的解脱还是隔着十万八千里,在末法时代,想通过通途教法成就,实在太难做到。


更加庆幸自己,在学佛之初就得遇良师,教我正确的方法和道路。感恩师父,大安法师,净土所有祖师的恩德。


今生能信佛,大幸,能信净土,幸中又幸。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明镜觉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