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爱与自由

惟小觉 明镜觉
2024-09-21

  写在前面  

一直很喜欢尹建莉老师的育儿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最美的教育最简单》都看过,对我教育孩子影响还是挺大的。

也让我在处理和孩子问题的时候基本上都游刃有余,挺有智慧,这次看这本,又是划了很多线。

不过看这本书时,对我感触非常深的是她对婚姻本质的理解,简直句句珠玑,写得真好。

如果你对育儿有迷茫,建议你看看,如果你对婚姻本质是什么有迷茫,更建议你看看。

这是一本凝聚了尹建莉老师教育理念精华,古今中外圣贤以及心理学大家教育箴言的教育常识经典,所以还是挺值得一看的。

正如尹建莉老师所言:自由的孩子最自觉,自觉的孩子才幸福。人唯有爱才有成长,关系里唯有自由才是成全。



  自由和自觉  

教育上的自由有三层意思。一、孩子是完全独立的生命个体,不是父母的附属。二、要尊重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所做的一切选择,包括接纳他选择中存在的过失和风险。在道德和安全的底线之上,允许孩子做一切想做的事。三、只给孩子提供他需要的帮助,不打扰孩子,更不把家长的意志强加给他。

《爱与自由》


我非常认同这样的观点,就如我从怀孕时,就喜欢纪伯伦的那首《论孩子》一样。
你的孩子实际上不是你们的孩子
他们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只是经你们而生,并非从你们而来
他们虽与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他们是独立的,不是谁的附属,更不要把意志强加给他。

在一切爱的关系中,自由最重要才可能成为一个自觉的人。

不仅仅是对孩子,对待伴侣,对待你身边重要的人时候,其实是同理的。

当你真的理解这些之后,你还会为孩子,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睡觉,什么时候不该那么调皮而烦恼吗?我相信不会的。

你可能只是不敢去尝试,给他自由,你害怕他回报给你的不及预期,但是请相信我,孩子比我们想象的要自觉,不听话的其实是我们自己,不是他。

没有自由就没有教育。一个人,必须首先是自由的人,才可能成为一个自觉的人。



  恩情  

若说恩情,父母和子女是相互给予的,孕育抚养是恩,但同样,给养育者带来喜悦也是恩。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有孕育之恩而不占有,有抚养之情却不恃功,给扶持之力却不宰制,这是无法估量的美德。

作为家长,你不能去放大你对孩子的恩情,这样容易不平等,不平等后,很难说教育。


如果你认为给孩子太多的爱,孩子就会变坏,那是因为你不知道什么是爱;如果你认为给孩子自由,他就会无法无天,那是因为你不知道什么是自由;如果你认为给孩子信任,他就会弄虚作假,那是因为你自己内心没有诚信;如果你认为原谅孩子的错误,他就会小错变大错,那是因为你自己心无善念。世上没有邪恶的儿童,只有从小被邪恶对待、扭曲的成年人。

《爱与自由》


我个人认为,教育更多的是潜移默化的影响,你影响我,我影响你,润物细无声。

想起《请回答1988》里的第一集,德善的爸爸说,别怪爸爸,爸爸也是第一次当爸爸呀。



  真善美  
首先,要先允许真,进而才能生发出善和美。
心理正常的幼儿往往比较自我,他应该更专注于自己想做什么,而不会考虑别人的评价如何。
不在意自己,只在意别人,这是生命最苦的状态之一。多少人穷尽一生都在寻找自己,他们是如何丢失自己的,也许最初的礼貌教育就埋下了隐患。

我家儿子小时候,经常自己玩一个东西,我知道要保护他的专注力,我时常劝爸妈不要在他很专注的时候去打扰他,如果他想来找你玩,自然会主动来。
我觉得成效不错,他做事很专注,做作业效率也很高,不用我管,我连家长签字也让他自己学我的字迹代替我签。
现在的我有如此多自由的时间,除了我一直是个懒妈妈心确实比较大以外,我觉得是这些正确的教育理念给我的馈赠。
对于外在的评价,更是不用考虑太多,因为我和他老爸,好像都是有内部记分牌的人,评价对我们的影响少之又少,我们家本来就一直是个另类的存在,他从小到大,早已习以为常。

全然活在当下,享受当下,选择什么不选择什么,更多地靠直觉和喜好,而不是靠逻辑和理性。要坚信逛街和读书一样有意义,吃炸鸡块和吃炒菜一样有营养,与朋友聊天和听高大上讲座一样能让自己有所提升,想赚钱与不想赚钱一样钱够花就行……没有一件事情是差的,当下想做的就是好的。

《爱与自由》

你能接纳孩子的一切,这也是一种善,一个内向的孩子,你非要他学着外向,一个好动的孩子,你非要他学着安静,这不是作孽吗?
研究一些杰出人物的成长史,他们并不是从小被要求形成什么“好习惯”。相反,他们大都有宽容的父母,甚至成年后他们大多数在生活小事上是不拘小节的,但他们往往有很好的直觉和判断力,对某些事物有浓厚的兴趣,变通力强,懂得取舍,把力量用在最值得用的地方。

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莫过于有眼睛却发现不了美,有耳朵却不会欣赏音乐,有心灵却无法理解什么是真。不会感动,也不会充满激情。

——摘自黑柳彻子《窗边的小豆豆》


  好家长的修炼  
如何做个让孩子不讨厌的家长?要点是克制自己发表意见的欲望。
家长和家长的差别,经常不是身份、地位或文化程度的差别,而是教育理念决定的教育手段的差别。

孩子所需的物理层面的东西不多,孩子需要的极其简单。经济上的穷富和教育没什么太大关系,离婚不离婚也没关系。唯一要说的是,你让孩子天天过得快乐吗?想教育出优秀的孩子,可以把育儿的一切理论抛开,终极的教育王道是:您是否给了孩子爱,是否让他自在、快乐。

《爱与自由》


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所有良好的关系,都没有太多的教条和琐碎的管制,都是在亲切的相处中为对方留下自主的空间,允许对方按自己的愿望去做事,接受他做得不够好而较少苛求。


教育中什么是最大的利益?就是让孩子学会做人。正直、真诚、善良和勇敢,这些美德是一辈子受用不尽的能力和财富。而家长不可能给出自己没有的东西,想给孩子什么,先做出榜样。



  婚姻的本质  


看到这个章节的时候,我是意外的,一本讲育儿的书,我没想到会对婚姻的本质做如此深刻的阐述,虽然她说的和我心里想的对婚姻的看法也吻合,但能这样讲出来,我看得极度舒适。


婚姻的本质是什么,从头梳理一下也许会看得更明白。


婚姻的雏形来自女人对男人的稳定利用。母系氏族社会中,男人是帮助女人抚养下一代的工具,为了这个工具得心应手,不跑去帮别的女人的忙,聪明的女人们会努力和一个或几个男人建立稳定的关系,把他们留住。


狩猎时代进入农耕时代,物质较为充足,整个人类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男人也有了对自己后代的辨认需求,而女人对男人的工具性需求并未减少,双方一拍即合,于是产生了“婚姻”这种东西。


再往后,随着整个人类从自然中抽离,男主外,女主内变成社会的主导,最大的变化是对男人的依赖越来越强,女人地位因此越来越低。


婚姻成为生活的必需,男性的婚姻红利时代出现,三妻四妾不嫌多,左拥右抱得心里坦荡荡,女性也不敢说什么。


工业时代以后,女性自我意识复苏又走上社会,越来越独立自主,和男人越来越平等。


千百年来,人类的情感、情绪是相似的,基本不变,但婚姻随着社会生活内容的变化一直在变。


本质上说,婚姻与利益有关,与感情无关。


婚姻从没有承揽过要两个人在心理上相契合、在灵魂上相陪伴的重任。只因为这些可以给结婚双方带来更好的体验,让婚姻更稳定,于是人们在缔结婚姻时,又满怀期望地往里面添加了些心理、感情和精神方面的条件,形成一套对婚姻的高期待和不切实际的要求。正是这些添加,扭曲了人们对婚姻的认识,改变了婚姻的本来面目,产生了一场宏大的集体无意识。

《爱与自由》


人们美化婚姻,说婚姻是神圣的。其实婚姻不神圣,爱才神圣,婚姻只是因为有爱而神圣。


婚姻本身的“利益性”从未改变,利益性是它的价值所在。婚姻的本质只是合作,爱情不是它的本质属性,只是附加值。


出婚姻的真相,并非否定“爱情+婚姻”的美好,恰恰相反,“爱情+婚姻+一辈子”是人间顶级奢侈品,能拥有是令人羡慕的。


婚姻里的自由,是当我选择和一个人在一起时,我有想和他在一起的理由,并且有自在感和安全感;


当我想要选择离开这个人时,我有心理和经济两方面的条件,离开也是安全的,不会因为心理或经济等原因而痛苦忍受。


看清婚姻的本质,不向婚姻索要太多。确定了这个大前提后,我们才不再贪婪,而是有意识地向对方给出了自由、尊重和感恩。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明镜觉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