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玩脱了!硅谷其实流行让产品变慢?
本文转载自涵的硅谷成长笔记
iCDO通讯员 | 童心
苹果那个。。“iOS修复了老版本手机过于流畅的Bug”事件,是搞不定了吗。。。不仅中国消协上月怼,前几天美国司法部又开查了。
其实呢,“故意让产品变慢”的理念在硅谷真挺流行的。只不过苹果好像没太玩儿明白。很多研究发现,产品变慢之后,用户居然会更高兴。。。对,你确实是“被卖了,还帮着数钱”。
这其实是一个心理学 + 人机交互领域的小话题,而且早就有很多论文了。
这就很尴尬了。。。貌似完全反逻辑嘛!今天就给大家来说说这事。
“你知道我有多努力么”
咱先从哈佛商学院的一个著名研究说起。。。
大概10年前吧,各大厂还都很Naive。非常实在,把网站变慢啥的,根本没想到过。
后来美国人没事闲的,就做了这么一个实验:
一个机票预订平台,当点击“搜索”之后,一组用户会立即看到航班结果,而另一组用户,则强制有一定的延迟,比如故意延迟10秒,20秒再显示。
就下面这样:
之后会让用户做一个调查问卷:
最后会综合给出一个满分为7分的打分,以此来评估用户体验。
实验发现:如果延迟过长,比如60秒,评分会降低很多 --- 很合理嘛。。。但是,如果有“适当”的延迟,评分居然会升高!比如,故意延迟10秒,用户评分居然提升了2%!
不要小看这2%,这可完全颠覆了人们的认知 --- 评分应该是降低才对啊!打平都奇怪了,别说还升高了。。。
哈佛继续做了一个实验,这次,在故意延迟的同时,还假装告诉用户系统在干嘛。
等待搜索时,一组人看到的,是这样的“普通”进度条:
而另一组人,则是这样的“话唠”进度条:
它一直在时刻告诉用户,系统在干啥,比如“我正在搜美联航”,“我现在搜瑞士航空”等等。
最后你猜怎么着,“话唠”进度条那组,评分最高提升了10%!--- 大家更喜欢了。。。不要忘了,这可是一个【假的】进度条,因为搜索早就完成了,我只是在配合出演。。。
这就很奇怪了,如此拙劣的表演,观众居然没有一眼就看穿???
这里就要说一个心理学很重要的概念。。。
“感知价值”Perceived Value:用户自我心理感觉到的产品价值,可能高于或低于产品的实际价值。
比如,你的真实长相就是“实际价值”,在美图秀秀里,你的”感知价值“就翻了100倍,而在你闺蜜的朋友圈里,你给人的感知价值就降低了100倍。。。
所以说,上面那个实验,把搜索速度故意变慢之后,大家觉得产品的感知价值提升了,所以他们更happy了。
咱来看一个小应用。。你知道修车行有一个小秘密么。。。即使5分钟就能修好,那也要故意表演得很难修,最后给你用大半天时间搞定。Why?因为特么如果5分钟就修好了,你会觉得太容易了好吗。。。换个机油要你5000块,你能乐意给吗,自己心里有点b数。。。
所以,码农们,下一次给妹子修电脑,求你们别耍威风5秒就搞定好吗,先不说为啥5秒的一个问题,妹子大晚上找你过来,你多修一会,妹子会觉得你更辛苦呀!而且,天色不久更晚了嘛。
此外,质问用户“你知道我有多努力吗?”并甩他们一脸“我正在干啥”,也会显著提高用户的感知价值。哈佛为此还专门捅了个新词儿,叫做Labor Illusion:工作错觉。
也就是说,一切能够让人“觉得”你在努力工作的“错觉”,都会提升别人对你的“感知价值”。这下你知道,为什么你隔壁那个碧池“脚安娜”总是在老板下班之后才走了吧。
“这产品真难用!”“我们故意的”
把产品变“慢”,除了加延迟,还可以加额外的步骤。这可能也会带来一波好处。
再来讲一个Uber的事儿,他们之前因为产品体验太流畅而被差点喷死。。。
现在的话,大家早就明白Uber的高峰价格(Surge Price)的概念了吧,就是滴滴的“动态调价”:根据供需关系,价格是动态的。可是Uber刚刚降临的时候,很多人都不知道这点。
在Uber早期,宣传的产品核心是“一键叫车” (One Tap To Ride),也就是叫车体验越快越好。
早期的uber海报广泛渗透一键叫车
所以在叫车的时候,即使是高峰时段,依然是一键叫车,仅仅在第一屏标注翻倍金额。
就像这样:
看到那个小小的“2.5x”了么?那就是翻倍数。因为叫车体验太“快”了,99%的用户都没有注意到加价。。。即使在等车的时候这个价格依然显示,可是用户就是瞎。
这可给早期的uber带来了无尽的喷子。
比较著名的是2013年纽约暴雪,Uber价格上涨到8.3倍,好多人着急回家都没注意加价,到家一看,“我靠!20分钟的车程居然收了老子500美金!”
每逢大型节日活动啥的,都是Uber的一次公关危机。。Twitter上充斥着“再坐Uber我就shi”的评论。。
Uber被指责是“骗子”公司,收黑心钱。要知道,对于一般的初创公司,这样的危机堪比生死存亡。
不过Uber的公关收拾烂摊子的经验还是丰富的,
很快,Uber推出了下面这一版:
当出现高峰价格的时候,uber不再是“一键”叫车,而是“两键”。点了“叫车”之后,会额外出现一屏信息确认加价。
但是,这个设计上线之后,抱怨声还是没有下去。
因为文字一堆不说,金额又很小。那些晚上刚从工体出来的人,醉成那样了都,根本看不懂。。。
于是,Uber祭出了杀手锏,变成了这样:
不仅翻倍的数字变得非常醒目,而且。。。还要让用户手动输入一遍这个倍数。。丧心病狂。。
于是,问题终于解决了。。Uber故意让产品体验变慢,成功地教育了用户,化解了公关危机。
其实硅谷现在有这样一个概念,叫产品的"Disfluency"(不流畅度)。“让产品变慢”就是增加产品的“不流畅度”。
行为经济学家Shlomo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得出: 用户对产品的“重视程度” 和 “不流畅度”呈“反U型曲线关系”:
也就是说,太流畅和太复杂的体验都会丧失用户的重视。
硅谷还总结了一个趋势:“越流畅的体验,越方便用户理解,但也越容易遗忘。”
回想一下,你是不是这样的,听了好多付费音频,当时听的时候理解的好透彻,可是之后就全都不记得了...原因就是,“听”是比“读”更流畅的一种体验,所以更容易让人遗忘。
这可能就是因为,人都不太珍惜轻易能获得的东西吧。你看,经常出现超多男生去追同一个女神,这可能是因为“难追”才有意思,太好追了反而没成就感了。所以妹子们“作”一点,还是很重要的。。。
更进一步
对于怎么让进度条表演得更好一点,人机交互领域顶级的CMU(卡耐基梅隆大学)的一个研究告诉我们:
如果故意让进度条,前期走的慢,后期走的快,像这样:
会比这样傻乎乎地匀速前进要好:
因为“先快后慢”的进度条,让人在心里上觉得,加载“更快”。
iCDO通讯员简介
童心,乐于学习和分享的数据从业者一枚。
关于iCDO
internet Chief Data Officer (iCDO),中文全称互联网数据官,中国专业化的学习型媒体平台,专注数据驱动的互联网营销和运营。
订阅号-每日尝鲜
服务号- 每月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