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晚清时期对京剧有很大影响的梆子花旦鼻祖:老“十三旦”侯俊山

混在剧场赵老二 北京戏曲曲艺圈 2020-02-20



几年前,中央电视台和河北电视台,都播出过描写京剧大师荀慧生的电视连续剧《荀慧生》,这其中就出现过一位在京剧史、晋剧史乃至河北梆子;京梆子史上都非常有影响的宗师级人物:老“十三旦”侯俊山。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位在今天来说已经是尘封已久的戏曲大家。



老“十三旦”侯俊山,是唱北路梆子出身的。那么,我们首先简单说两句北路梆子。北路梆子又名“上路戏”,它不同于今天我们所知道的山西梆子,也就是晋剧,晋剧是中路梆子。而山西的“四大梆子”是:蒲剧、北路梆子、中路梆子、上党梆子。


北路梆子以其高亢的音调、慷慨激越的边塞风骨,非同凡响的艺术成就,深受内蒙古、晋北、陕北、冀西北的广大群众喜爱,是华北地区非常有影响的剧种之一。郭沫若曾写诗句赞誉道:“听罢南梆又北梆,激昂慷慨不寻常”。


北路梆子形成于明朝的中晚期,也就是大约十六世纪中叶,至十九世纪初叶,清朝嘉庆、道光年间已趋于成熟。这几百年间,北路梆子以其激越慷慨的边塞演唱风格,主要流行于内蒙古的包头、呼和浩特,山西忻县、雁北及河北张家口等地区。其唱腔主要以(乱弹)梆子腔为主,其中掺杂加入一些昆腔和吹腔。它的基本板式有:慢板(一板三眼)、夹板(一板一眼)、二性、三性(流水)、介板(散板)、滚白、导板等七种。其声腔跳跃幅度很大,行腔较长,音调为七声徵调式,唱腔风格热情奔放、高亢激越。伴奏为传统的四大件,即:板胡、二弦、三弦、四弦。


北路梆子受“山陕梆子”影响,是当地方言与蒲剧,以及其他剧种的一些因素和民间艺术的不断融合而形成的,其实这种戏曲形式和板腔体的皮黄也是有一定渊源的。北路梆子的唱腔、念白曲调与蒲剧很近似,但由于发源于北方的苍茫土地,其音调更加高亢激越,动人心魄。其戏曲的表现形式,更加符合北方人豪放粗犷的性格。北路梆子产生以后,不断的吸收其它剧种的艺术营养,丰富了表演手段,艺人们更加注重唱功,改革演唱形式和内容,创造了许多花腔来丰富这个剧种,使其更加趋于成熟。


北路梆子成熟于清代中期,清末民初更是盛行北京,并且对当时的河北梆子也产生了一些影响。从晚清咸丰年间,一直到抗战爆发,该剧种名伶迭出,技艺精湛,特别是老“十三旦”侯俊山的出现,更是一位承前启后的艺术宗师,成为北路梆子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为北路梆子抹上来浓重的一笔,在中国戏曲史上留下来不可磨灭的一页。

候俊山(1853-1935)名达, 戏曲大家,北路梆子花旦鼻祖,河北梆子创始人之一,工花旦兼武生。生于河北张家口万全县。9岁入科班学习北路梆子花旦兼习武生,13岁成名,故而得艺名“十三旦”。后来逐渐成为名噪京冀蒙的名角儿,17岁入京,光绪十年,被赐选为“内廷供奉”,经常入宫为慈禧太后和光绪帝献艺。因为他技艺超群,玩意儿精绝,得到皇帝太后的赏识,御赐黄马褂,封六品顶戴。据文献记载,光绪三十年, 慈禧曾下谕:“梆子文武旦角之戏, 着侯俊山专管 ,并加双份钱粮 , 以酬其劳绩”。


他唱念做打技艺无一不精,中后期艺术臻于上乘,特别在旦角的继承和发展上,艺术高超成就斐然,最终成就为一代花旦宗师。当时的人传颂说都门有三绝:“吴侍御之折、谢焕章之文、十三旦之戏”,其艺术的高超我们今天的人无法想象。


史料记载,“十三旦”表演做功细腻,扮相俊美,当然这是那个年代的审美,我们今天看他留下的照片,和今天的审美还是有很大距离的。他嗓音不说特别圆润,但口齿功力极深,唱念清晰有力,富有感情,打动人心。其代表作有:《辛安驿》、《九花娘》、《红梅阁》、《双合印》、《玉堂春》、《珍珠衫》等花旦戏,《伐子都》、《黄鹤楼》、《八大锤》等武生戏。现今京剧流传的传统戏《花田错》、《小放牛》、《辛安驿》皆他所传。在对戏曲改革的态度上,他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为了使北路梆子的伴奏更加优美动听,丰富多彩,他将板胡引入该剧种,并且大胆的对该剧种的音乐伴奏进行改革。


侯俊山不但自己艺术高超,还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后辈人才,这其中有梆子的还有京剧的,最典型的就是对后来的京剧“四大名旦”之一荀慧生的栽培。


荀慧生是老“十三旦”的隔辈弟子,民国初年前后,艺名“白牡丹”的荀慧生,跟随他的师父河北梆子花旦庞启发,在河北中部东部一带农村市镇唱野台子戏和庙会戏。 1910年荀慧生随师进京,得以认识前辈侯俊山,并得到侯俊山亲授的《辛安驿》、《花田错》《小放牛》等戏,这些戏后来经过荀慧生的不断完善和加工,成为京剧传统戏中的佳作和荀派名剧,从这些事情可以看到侯俊山爱惜人才,没有门派观念,不藏私不小气,称得上是一位承前启后的艺术大师和一代宗匠。


由于历史和年代的原因,我们今天不可能再看到这位艺术大家的风采,就和清乾隆年间秦腔名旦魏长生一样,文献中如何记载他的风采,我们也是无缘以见,只能感叹,江山代有人才出吧,那么作为晚清年间的艺人老“十三旦”侯俊山,对于我们来说,也同样具有这样的问题,他的艺术如何的好,也是与今人无缘相见,只能借助文献的描写,还原一些情况。


据说,侯俊山在艺术上是以做工儿著称和见长的,现在我们看《小放牛》这出载歌载舞的花旦小戏,就能多少在感官上有个大致印象。据记载,侯俊山表演细腻、生动、传神,他及其擅长以高难度动作刻画人物性格。比如武生戏《伐子都》,当酒宴上出现考叔的鬼魂时,扮演公孙子都的侯俊山,在面部表情十分精彩的惊觉中,猛的一下,似乎观众还没有反应过来,他已经从前面放满酒杯和切末的桌子上窜了出去,并且如“铁板桥”一样平直的身体,摔在前台上,干净利索,还不拖泥带水,桌上的酒杯不倒不晃,艺人身上蟒靠冠带,没有一丝凌乱,这得多高的技艺才能完成如此高难度的演绎。看见这些描写,我们就可以想象,侯先生的艺术是何等的精绝和动人心魄!


《伐子都》这出戏,直到几年前京剧舞台上还有人在演,只是近几年,已经鲜有人动了,我是看过的,当时觉得这样的戏对艺人技艺的考量是相当高了,但是,看了文献对老“十三旦”演这出戏的记载,立刻觉得,这戏可能也就只限于传了下来,在流传的过程中,假如艺人的玩意儿不行,那精彩的部分就会不断的删减,使其光彩和动人心魄的地方不断的减少,以至于成了今天这个样子,同样的例子,在京剧的其他传统老戏的流传中,例子也是举不胜举。


在《迎春园》这出戏的演绎中,饰演淫贼采花九娘的老“十三旦”,在数把椅子组合而成的舞台切末上,翻腾跳跃,做出各种精彩的身段和舞蹈动作,并且和几位合作的艺人,如蝴蝶一样的在舞台的椅子上,上下穿梭飞舞,一斜一正,逆跳顺跳,做出各种的舞蹈身段动作,于此同时,几为演员,还要不时的开打争斗,舞台上如同花团锦簇,异彩纷呈,煞是好看。


大家知道,一位武生演员,或者说一位武旦艺人,若想在台上有个好身手,那私下不知道要下多少功夫,吃多少苦,才能把最精彩的瞬间呈现给观众,精彩的程度取决于苦练的程度;悟性的高低和对艺术理解的多少,这些缺一不可。所以,人家说:“三年出来一个练家子,十年出不来一个好唱戏的”,就是这个道理。可想而知,过去那些好艺人吃的苦,真是难以想象,借用电影《霸王别姬》里的小赖子的一句台词:这得埃多少打,吃多少苦啊!


侯俊山不仅幼年的时侯在严师的管教之下吃大苦辛勤练功, 在他享大名以后,并且直到老年,仍然是“夏练三伏”“冬练三九”,从没有停止过练功。荀慧生回忆: 侯先生每天早早的就起床了,这可能是他多少年养成的习惯吧,起来以后, 绑上跷, 在院中立两块砖, 一站就是数个小时, 每天练完功以后, 一般情况,只喝小米粥一碗, 这样的名角儿,生活一点也不奢华却非常俭朴。侯先生还善于编剧, 比如《小放牛》、《辛安释》等都是由他首创并演出的。

侯俊山出身科班,过去的科班那打的是很厉害的,但它的好处也有,就是能奖勤罚懒,迅速提高习学者的技艺,老“十三旦”来自民间艺术十分丰富的张垣农村,所以他不仅有非常扎实的基本功和幼功,而且还特别擅长吸取塞北农村的民间艺术精华,丰富他个人在戏曲中的表演艺术。《小放牛》这出戏,就是取材于山西北部、河北北部一带的民间小曲和歌舞,并且经他手编演而成的。另一出戏《花田错》中的搓麻绳,一看就是来源于生活,今天,我们还能从京剧舞台上,看到一些著名演员演出的风采,比如荀派花旦宋长荣,在《花田错》中的搓麻绳,纳鞋底子演绎的非常精彩,其实根源在老十三旦这里。


另一出应该失传了的戏《采花赶府》中的采花,均取自乡下姑娘的身段动作和劳动姿态,经他艺术加工提炼,而成为一出佳作。《辛安驿》这出戏,今天京剧舞台上仍然在上演,大家都知道它是荀派名剧,最善演的是荀慧生,留下的也是他的路子,但今天的人已经没几个知道,这出戏的编剧和首演是侯俊山先生了。侯俊山首创而唱红很多歌舞小戏,成为一代花旦鼻祖实至名归。他的表演特点,是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浓郁的艺术感染力,不仅平民百姓爱看,而且受到皇帝和太后,以及王公大臣们的称赞喜爱。晚清大学士徐颂阁曾赞誉道:“状元三年一个,十三旦盖世无双”。


他在京演出时与梅兰芳的祖父梅巧玲、京剧鼻祖大老板程长庚、名小生徐小香交情过密, 对徐小香常以师礼待之。他的同辈和晚辈王瑶卿、杨小楼、梅兰芳、荀慧生、对他十分敬重,他和京剧一代武生宗师杨小楼交情尤其深厚。光绪十七年(1891),他加入北路梆子戏班“宝胜和”,并且数次到天津、上海演出。民国初年告老还乡,定居张家口桥西行宫巷,1935年夏寿终,享年82岁。


其实,晚清的很多戏曲故事和掌故里,都能看到这位艺人的身影,再讲一个与十三旦有关的故事。现在的《玉堂春》“好比那鱼儿落网有去无还”,这句词原来不这样唱,原词是“我好比羊入虎口有去无还”,戏词的改动还与侯俊山有关。当年的大清国慈禧太后本属羊,她生于1835年(乙末年),故而“羊”被列为宫廷忌字。她“垂帘听政”统治中国40余年,一生中最大爱好,那就是看戏。有人说过这样的话,京剧的兴盛,前期是离不开这位叫叶赫那拉的女人的扶持,是很有道理的。


据记载,她看戏很是挑剔,很多时候不但手拿总讲,对台上艺人的唱念做表进行衡量和比较,而且,不知道什么时候,你就惹她不高兴了,那结果轻的训诫罚俸,重的打板子,据说连谭老板都被打过板子。因为慈禧属“羊”,所以,不仅戏中不许带“羊”字,就连有“羊”字的剧目也禁止在宫里演。伶人“入宫侍戏”,如若事先不问清,或是偶尔不留意,唱念中带出“羊”字,她便会立即降罪。


同治年间,侯俊山在宫廷里演出《玉堂春》,不知道这位是不清楚还是话没问到,一句:“我好比羊入虎口有去无还”还没唱完。慈禧太后勃然大怒,立即就不让唱了,并要严责艺人。这侯俊山在台上也是傻眼了,这眉头触的,都不知道什么原因,伺候帝王真是太难了啊!后来经过李莲英再三解释和讲情,“老佛爷”的怒气这才慢慢的消了,也在于平时这老“十三旦”的艺术那真没得说,太后也是喜欢他,要赶上个不上眼的,那就难说了,打板子是小事,没准性命难保啊。从那时起,宫廷里再唱《玉堂春》,便将这句唱词改为“好比那鱼儿落网有去无还”,结果一来二去,连外面也都改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句“鱼儿落网”也就一直流传到今天。


老“十三旦”侯俊山学的是北路梆子,早期在晋北和张家口演的亦是北路梆子,到北京以后改演直隶梆子,又称京梆子,也就是今天的河北梆子,为直隶梆子山陕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花旦和武生表演艺术对河北梆子、山西梆子、京剧都产生过很大影响,是中国戏曲史上不可多得的优秀表演艺术家和一代花旦宗师。

欢迎扫码关注

北京戏曲曲艺圈公众号

河北梆子基础知识科普

河北梆子老电影《再生记》

河北梆子赵派艺术表演风格

河北梆子《打金砖》

河北梆子《大刀王怀女》全剧视频

河北梆子《李天宝吊孝》全剧视频

河北梆子老唱片专辑欣赏

赵鸣岐 河北梆子《法门寺》选段音频+文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