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一带一路】绿色“一带一路”与中国产业绿色竞争力

2017-06-16 国家信息中心


摘   要:2017年4月,环境保护部联合其他部委下发了《关于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强调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突出生态文明理念,推动绿色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共同建设绿色丝绸之路。本文分析绿色“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产业的发展方向,即绿色制造、绿色投资、绿色金融、绿色合作和绿色平台建设。从构建绿色产业标准、加强低碳技术的开发与合作、实施积极的绿色财税和金融措施等方面,提出提升中国产业绿色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一、绿色“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是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举措。在全球低碳化发展的大趋势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中国具有共同的绿色发展需求,中国政府提出绿色“一带一路”的建设倡议,将大力推动绿色发展,促进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保障。

(一)全球低碳化发展趋势明显

2015年9月,联合国通过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强调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面临的挑战,按照包容性发展、低碳经济增长的要求,提出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包括17个发展目标和169个潜在的指标,其中低碳化的要求与趋势十分突出。当前,“一带一路”战略已得到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响应和支持,中国先后和40多个沿线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政府间合作协议,与包括一些国际组织在内的部门之间签署了70多份合作协议。其中大多数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正在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在绿色低碳领域积极部署,培育发展本国具有竞争力的绿色低碳技术与产业。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各国共同追求的目标和全球治理的重要内容。

(二)中国与“带路”国家有共同的绿色发展需求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环境问题对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觑,加之传统能源的不可持续性导致的资源短缺,使得“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及中国面临空气跨国污染、水资源破坏、自然生态条件恶化等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由此,“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世界主要经济体已经通过各种方式积极推动绿色产业发展。中国提出的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中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北京峰会上指出:“我们要践行绿色发展的新理念,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强生态环保合作,建设生态文明,共同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绿色低碳发展是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共同需求和共同利益的交集点。


二、绿色“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产业的发展方向

绿色“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产业绿色竞争力的提升,可以通过绿色制造,推动供给侧改革,打造产业竞争力;通过绿色投资,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升级;通过绿色融资,构建完整的资金链条;通过绿色合作,推动中国产业与世界的绿色融合;通过绿色平台,为中国产业的发展提供新模式。

(一)绿色制造打造出口竞争优势

《中国制造2025》明确的五大工程之一就是绿色制造工程。该工程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鼓励传统行业转向绿色制造。在绿色“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企业应加强节能减排,推进转型升级。首先,加快对传统制造业的绿色化改造,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推进产品生态设计工作,引导企业绿色生产,积极鼓励行业进行绿色生产技术创新,开发符合国际市场需求的绿色低碳产品和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型产品,提高产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设立绿色环保认证制度,对符合绿色环保质量认证的企业给予出口奖励,做好绿色低碳产品的品牌建设和营销管理,提升贸易竞争力。其次,构造新兴产业领域的绿色产业链,引导和鼓励应用绿色能源、使用绿色包装、实施绿色营销、开展绿色贸易;提高绿色低碳能源使用比率,控制和削减传统能源的消费量;通过引导绿色农产品的“制造”,提升农民收入。再次,积极倡导绿色消费,鼓励节约资源、引导改善环境类商品和服务的消费,形成绿色产业发展的新动力。全面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

(二)绿色投资优化产业布局

加大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低碳投资,推动绿色产业、低碳技术等的国际合作。在绿色“一带一路”的指引下,引导和鼓励广大低碳企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加强与沿线国家的国际合作。首先,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在沿线国家进行对外直接投资,通过建立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等示范项目,推广我国在建设环保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等方面的成功实践与经验。其次,推动在传统工程建设、环保设备及产品制造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的中国绿色环保产业“走出去”,在合理化布局产业的同时,把新技术应用于沿线国家的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中,共同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绿色发展。再次,在推动中国的绿色产品、优势产能输出去的过程中,鼓励中国企业自觉承担环境与社会责任,带动区域经济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三)绿色金融拓宽融资渠道

绿色“一带一路”的发展,离不开多渠道的金融支持。根据相关机构的预测,到2030年,亚洲基础设施建设每年至少需要1.5万亿美元投资,加上绿色转型升级需要的额外成本则达到1.7万亿美元。因此,要构建绿色融资机制,为产业绿色发展以及绿色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首先,加强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衔接配合,采用各种绿色金融手段建立引导和激励机制,引导资金流向绿色技术研发应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治理领域,严格控制污染性投资。其次,充分发挥主要金融机构的引导作用,形成中央投入、地方配套和社会资金集成使用的多渠道投入体系和长效机制。再次,积极推广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推动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环保设施、绿色交通设施等。鼓励企业积极争取现有国际多双边合作机构和基金支持的“一带一路”绿色项目,多方位拓宽融资渠道和资金来源。

(四)绿色合作拓宽海外市场

通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绿色产业合作,为我国具有行业优势的绿色企业开拓海外市场。首先,推动铁路、电力、通信、工程机械以及汽车、飞机、电子等中国装备走向世界,在国际产能合作与“一带一路”战略结合的重点区域,挖掘主要的合作方向,提升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新高度。其次,积极探索“一带一路”区域基础设施投资及建设的新模式、新技术、新管理,彰显绿色、环保、节能等新特色。

(五)绿色平台推动大数据应用

积极探索“互联网+”等跨境电子商业平台的建设与发展,构建“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交流绿色技术与标准,共享绿色大数据,为沿线各国提供绿色信息共享服务,实现绿色信息的互联互通。同时,利用此绿色平台,为绿色化基础设施投资项目提供支持,以提高投资效率和投资效果,促进区域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三、提升中国产业绿色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绿色产业标准

在与沿线国家的合作过程中,通过构建指标先进、系统完善的绿色产业标准体系,确保绿色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和生态设计的前沿性,逐步形成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社会参与的标准化治理格局。首先,积极推动全国绿色经济标准创新中心和示范基地的建设,助力国内绿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加快制定基础设施建设的绿色标准,制定符合绿色环保要求的行业PPP标准、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的环境保护标准、运输运营的绿色标准、实现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标准等,为绿色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加强低碳技术的开发与合作

通过绿色技术创新,推动生产能力的更新和绿色化,从供给侧确保中国产业的绿色竞争力。首先,在全面绿色制造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绿色工程与科技的战略支撑作用;积极组织实施能够统筹节能、降耗、减排、治污的集成化、系统化绿色解决方案。其次,不断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实现产业经济的绿色化、智能化发展。再次,积极加强与沿线国家低碳技术的分享合作,包括提高能源效率的技术、减少非碳能源成本的技术以及减少碳捕捉与封存成本的技术等。

(三)实施积极的绿色财税与金融政策

加大对绿色产业、绿色企业以及绿色产品的出口退税奖励力度,放松此类行业的出口许可证管理。首先,在经常性预算中,增设低碳经济发展支出科目,安排相应的财政支出预算,建立财政预算支持绿色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在建设性预算中,加强财政对绿色产业发展的投资力度,充分发挥政府的政策导向作用,促进企业绿色生产技术的提高与进步;建立预算资金专款专用制度,严格执行专款资金支出的审计工作,治理专项资金使用不规范问题,提高绿色产业发展资金的使用效率。其次,发挥好丝路基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一带一路”相关投融资平台机制的作用,提供绿色金融支持。积极探讨沿线国家政府和信用等级较高的企业和金融机构在中国境内发行人民币绿色债券,用于本国绿色产业的发展。


(作者:国家信息中心博士后 邬彩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