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 |“城乡建成环境文化遗产理论与方法:流域文明”北京大学暑期学校课程第四讲
为了促进全国高校之间优秀研究生、青年教师的交流,定于2021年7月27日-8月8日开展“城乡建成环境文化遗产理论与方法:流域文明”暑期学校课程。这是北京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组织单位为北京大学研究生院,承办单位为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NSFC-DFG 城镇化与地方性合作小组,课程负责人为汪芳教授。
第四讲
授课题目:考古学视野下的黄河改道与文明变迁
授课教师:袁广阔 教授
教授简历:历史学博士、教授。现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考古系主任。荣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兼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夏商考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与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等。先后主持发掘临汝洪山庙、伊川南寨、辉县孟庄、焦作府城、濮阳高城等重要遗址的发掘工作。出版重要考古报告、专著13部;发表论文80余篇。
讲座时间:2021年08月02日15:00-17:00
讲座地点:北京大学红四楼二层会议室
直播链接:https://live.bilibili.com/22444113
课程简介
同时,近年来,重大国家战略持续关注流域环境的全面保护和城乡体系的高质量发展,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长江经济带、京杭大运河文化带、粤港澳大湾区等。此次暑期课程将围绕流域相关的重大国家战略,以流域人居环境为研究对象,围绕城乡建成环境文化遗产主题,从文化遗产与实践相融合的角度出发,旨在推动文化遗产价值传承与城乡协同可持续发展。本课程就流域历史演化及文化遗产保护、流域人地关系及社会环境变迁、流域人居环境及传统聚落更新等内容,进行阐述。
师资队伍
本次暑期课程聘请在“城乡建成环境文化遗产理论与方法:流域文明”相关领域的学者担任主讲教师。主要由长期围绕流域开展工作,具有考古学、城乡规划、文化遗产等背景的教师组成,体现出文理交叉融通。具体信息如下(按照讲课次序):
1. 中国社会科学院 刘庆柱 教授,题目:黄河文化:中华民族文化的“根”与“魂”的解读
2. 武汉大学 张昌平 教授,题目:长江流域的文明进程
3. 山东大学 方 辉 教授,题目:鲁东南沿海地区聚落考古
4. 首都师范大学 袁广阔 教授,题目:考古学视野下的黄河改道与文明变迁
5. 浙江大学 刘 斌 教授,题目:良渚文化、良渚古城与中华五千年文明
6. 复旦大学 秦小丽 教授,题目:流域文明视角下的古代都城与聚落比较研究
7. 北京大学 汪 芳 教授,题目:黄河流域聚落城镇的地方性与适应性
8. 南京大学 水 涛 教授,题目:塔里木盆地早期文明的环境背景:以克里雅河流域的考古发现为例
9. 中国人民大学 韩建业 教授,题目:中华文明的起源
课程负责人
汪芳,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德中心NSFC-DFG“城镇化与地方性合作小组”组长;Habitat International、River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Indoor andBuilt Environment等3个SSCI/SCI期刊的编委、副主编;负责的“社会综合实践调查”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从“城乡文化遗产的地方性与适应性”角度,聚焦黄河流域及下游黄淮海平原、运河区域的史前遗址、传统村落、历史城镇,开展遗产保护与更新,旨在推动文化遗产价值传承与城乡协同可持续发展。
承办单位信息
“NSFC-DFG城镇化与地方性合作小组”是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德科学中心批准,由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德国科学基金会共同资助,研究中国黄河-德国莱茵河流域的基础平台,由北京大学汪芳教授、德国汉诺威大学MartinProminski教授担任组长。
供稿:薛鹏程
供图:张启璇
编辑:杨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