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物理学的几朵小乌云 24
本系列文章预计会有30个章节,这套文献将系统讲述物理学本身,这里是第四季第24篇
前几篇我们只谈论了三个科学领域,但这应该已经足以让我们体会到,在1700~1900年,科学的诸多领域是如何被纳入牛顿科学体系中的。
这一时期长达200年,其间许多不同的科学领域都出现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成果和发现。总的来说,到了1900年,多个学科都在快速发展。牛顿科学体系中具有普遍性的方法被证明极富成效。
到了大约1900年,有一种感觉是我们已经几乎完全了解自然,只剩下几个无足轻重的问题还有待解决。
万维钢说: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世界各国普遍都在闹革命,用李鸿章的话来说叫“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这句话也适用于物理学的革命。这场革命是经典物理学和现代物理学的分界线。
牛顿和伽利略这些早先的物理学家都做出过非常漂亮的工作,但是他们的手段非常有限,对世界的观察比较被动。他们仰望星空可以,做实验就都很粗糙,无非是弄个滑块啊斜面啊之类,没有什么科技感。
而十九世纪末的欧洲,因为工业革命成功,是一个蒸汽朋克的时代。物理学家有了比较精密的仪器,有了人造光源,特别是可以玩电了,这才像个做实验的样子。
当时的数学工具也非常发达,微分方程、统计方法、包括非欧几何都已经很成熟了。
不过这时候的物理学还是牛顿的延续,还是经典物理学 —— 但是是很厉害的经典物理学。当时麦克斯韦的电动力学已经深入人心,人们已经知道分子和原子的存在,连热力学都是明明白白的。
物理理论自带一种美感,而且公式和实验结果特别吻合,经典物理学是非常精确的科学。
而物理学家看待世界的情绪,已经不再是好奇和敬畏了,而是统治:世间各种自然现象,现在我们的理论都能解释。
比如说“光”。古人研究光只能靠生活常识和简单的思辨。人们早就知道视觉是因为光进入眼睛,而不是眼睛会发射光。
人们知道光走直线,光可以互相交叉,光还能有能量,因为阳光照在身上暖洋洋的。牛顿还知道太阳光不是单纯的白色,可以分解成不同的颜色。可是光到底是什么东西呢?光的颜色是怎么来的呢?
麦克斯韦的电动力学出来以后,物理学家立即就知道了光就是电磁波,不同的颜色其实就是不同的波长和频率 [1]。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它们都是同一种东西,唯一的区别就是频率不一样。
你看你会了这个知识,是不是有一种江山尽在掌握的感觉呢?
马克斯·普朗克在1875年上大学的时候,他的老师劝他不要学物理 —— 因为物理学已经很成熟了,盛宴已过,没有多少留给你研究的空间了。
于是1900年元旦这天,热力学之父、开尔文男爵威廉·汤姆森在一个演讲中说:“在已经基本建成的物理学大厦中,后辈物理学家只要做一些零碎的修补工作就行了……但是,在物理学晴朗的天空的远处,还有两朵小小的令人不安的乌云”。
开尔文勋爵的谈到的这两朵比较重要,分别是对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结果和黑体辐射理解上的某些问题。
事实上,对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结果的理解有赖于爱因斯坦相对论的确立,而对与黑体辐射相关命题的理解,以及对后面要讨论的其他命题的理解,都有赖于量子理论的创立。
这些理论是现代物理学最重要的两个分支,两者都对牛顿科学和牛顿世界观的某些方面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考虑到以上几点,开尔文所说的小乌云实际上一点都不小。
好,今天就到这里,后期我们详细谈谈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结果和黑体辐射的问题。
Masir 2022/3/4
祝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