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陷残疾,他仍是一个特别完整的人 |《我的左脚》活动回顾
上周,小KEY闪现广州举办了一场活动:被禁锢在残缺身体里的灿烂灵魂——脑瘫天才作家克里斯蒂·布朗《我的左脚》新书分享会。
作家、评论家王威廉,作家、评论家林培源和《我的左脚》译者李灿齐聚广州扶光书店,和读者朋友们共读《我的左脚》。
1
《我的左脚》不是“残疾人回忆录”
李灿:大家好,今天很高兴大家能够来到扶光书店。我是浙江文艺出版社上海分社的编辑李灿,也是《我的左脚》的译者。
今天和大家的介绍这本书叫《我的左脚》,它的作者是爱尔兰天才作家、画家克里斯蒂·布朗。克里斯蒂·布朗的一生非常传奇,他一生下来就患有大脑瘫痪,他的大脑是正常发育的,但是脑瘫导致了他身体和他的语言功能受损,所以他的四肢完全不能自由行动,而且无法清晰地说话,只能发出一种咕咕哝哝的声音和身边的人交流。
上帝关闭了所有的门,但给他打开了一扇小小的窗,这扇窗就是他的左脚。这本书叫《我的左脚》,因为左脚是布朗全身上下唯一可以自由活动的部分,他用左脚写下他的这本传记。这本书的故事非常感人,也非常励志。
林培源:拿到这本书时,我刚好博士毕业,从北京搬到广州,是一段特别忙的时间,每天都有很琐碎的事。我每天空闲下来就在书房里读这本书。这本书的篇幅不是很长,如果沉浸式的阅读,可能半天甚至1-2小时就可以能够读完。
李灿的译笔特别流畅,用词特别讲究。这本书描述了作者自己处在特别孤独的状态下,对于周边环境的一种感受,以及他对正常人际交往、正常生活的渴望。如果你处在一个相对比较困苦的阶段,读这样的作品,会感到非常大的共鸣。
最打动我的是前面几章,有一小部分是布朗概述自己内心的孤独和痛苦。读到后面你会发现,《我的左脚》这部书,这样一个自传,也是在讲如何写作的一个故事,因为布朗到5岁还不会说话。
后来有一个慈善医疗机构帮他校正发音,如果大家看电影,会发现电影有一处细节还原得非常好:他的康复治疗师跟他说拿两个瓶子中间用吸管把它串起来,让他对着那个吹气,还有一个是吹泡泡,因为他无法像正人一样呼吸。
▲林培源
布朗一直用他的左脚行动,身体的其他机能好像退化了。医生告诉他:你现在要忘记自己的左脚,你身体的其他部分可以正常行动,你得用自己的意志力去掌控、协调。他还对布朗说:你要学习调整自己的呼吸,慢慢的,发音就能够更清晰。
电影更真切、更生动地还原了布朗怎么恢复他说话的能力,观众会看到他从一个无法发声、一个沉默的个体,到最后拥有非常伟大、丰满的灵魂的那个过程。我觉得这书给我非常大触动是:不管你是健康的还是残障的,或者处在非常困难的时期,读这样一部小说会带给你很振奋的精神力量。
李灿:《我的左脚》同名电影当年入围了奥斯卡最佳影片。电影的主演是丹尼尔·戴-刘易斯,我想很多读者对他非常熟悉,丹尼尔·戴-刘易斯就是凭借这个角色拿到奥斯卡最佳男主角。他演一个身体有残障的人非常不容易,而且他演得非常传神。
王威廉:我读这本作品时,原来抱着一种“我要从中吸取什么精神能量”的想法,比如说有多励志,想象他怎样战胜自己的残疾之类的。其实这本书最打动我反而不是这部分,而是他对于自己内心状态的非常诚实的叙述,这种诚实特别打动我。
我发现写作这件事情太重要了,布朗就让我们看到了超越身体之外的另一个他。如果我们现在跟一个脑瘫患者,或者有残疾的人,面对面坐在一起,他的吐字不清晰,我们可能很难跟他进行深度沟通,我们可能会觉得这种残疾不仅表现在他的身体上,也表现在他的内心层面、思想层面,我们甚至觉得他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也是残缺的,也是不值得我们倾听的,我们不必花什么精力和工夫听他讲什么。布朗这本书确实打破了这种偏见。
首先你得承认他的叙述太完美了,我觉得他这种写作的才能就像余华老师说的“落入水中”。一开始读的时候,我觉得他这种简单的句子是因为他的思维方式很简单,我得承认我还是对他带有偏见,我以为他的思维模式跟我们不一样,也许他只能以这种短小的句子去思考。但读完这本书以后我才知道,他的句子一开始是很冗长的。
他特别喜欢英国作家狄更斯,喜欢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风格,那个时代的文学风格都是长句子,里面有各种各样比较夸张的形容词,这是那个时代的特点。他一开始的写作风格也是这样子,但是他写着写着发现完全词不达意。
▲王威廉
后来他请了一位老师来教他,我觉得这是他做过的最英明的决定之一。这个老师也不负所望,他阅读了克里斯蒂写过的所有稿件,很厚,当然他是让弟弟帮忙写字的。老师读完了以后,他告诉克里斯蒂说:“只要能用短句,就不要用长句。”他找到那几句好句子说:“你写的这个句子就像是杂草丛中探出的一枝玫瑰,乱石堆中闪光的一颗宝石。只要你知道了怎么写,你是能写好的。”
布朗作为一个残疾人,没有上过正儿八经的学校,都是自学,他看过一些狄更斯的作品。后来科利斯医生帮他请了家教,他又学了其他的知识门类,比如数学,他对最讨厌的数学都很努力、刻苦地学习。掌握了完整的知识结构,他再开始写作时,呈现给我们的作品就完全不一样了。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本作品,就是他修改出来的,我觉得这是一部接近完美的作品。我们不要把他当成一个残疾人的回忆录,或是一种情绪的表达,我认为这本书本身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它首先就是一部文学作品,你说它是小说也好,非虚构或者自传体的散文也好,它文体界限不是特别明显,但布朗叙事的能力特别出彩,我想可能超过了很多小说家的叙事。他的简洁、凝练让我们受益非常大,我们通过他的叙事终于阅读到他跟我们不太一样的身体,然后看到他跟我们一样的内心。
其中一个细节让我印象特别深,就是第一次坐飞机。他本来有点害怕,有点麻木,但突然看到一个美丽的空姐,他马上感觉整个人活过来了,特别温暖,好像一束光照亮了他——他内心和我们一样,有非常丰富的情感。这确实让我震惊,他对于爱的渴望、陪伴的渴望、人生的渴望,其实跟我们一样,甚至比我们更有激情、热情。但你想想那么大的激情只能被束缚在一个不怎么受控制的身体里面,那种痛苦必定是巨大的。所幸他能够控制左脚,他还可以用左脚表达。
还有一个情节我记忆也特别深,布朗找到了一个医生,那个医生说:“首先,你要做出一项重大的牺牲……你必须下决心以后不再使用你的左脚……如果你继续使用你的左脚,也许有一天,你会凭借它成为伟大的艺术家或作家——但你永远不会康复了。永远也不能走路、说话,或使用你的双手,没有这些能力,你在任何地方都没法过上正常的生活。”
他按照医生的吩咐做了,结果只能让他的弟弟替他记录文字。这个效果是不好的,因为这样没有达到“在写作”这种状态。我们知道写作是一个很奇怪的事情,写作跟我们现在说话不一样,写作就是你的手和你的思想距离好像被取消了,好像你的思想能以光速印在纸上或者电脑上的一个过程。如果你口述让别人记录下来,这对写作干扰很大。
有一天他弟弟出来约会,他那样渴望爱的一个人就觉得很孤独。那天他有点小崩溃,整个人哭起来,哭完了以后,他把自己左脚的鞋脱掉了,又释放出自己的左脚,把笔夹在左脚的大拇指和食指之间,开始写作,然后整个人活过来了,陷入到一种特别高贵的热情当中。
我想那样的状态,从事过写作或艺术创作的人都能理解——一种完全忘我的这种状态。所以在那个时刻,他的身体已经完全不重要了,他已经达到很高的境界。在这个状态当中,他继续跟自己的左脚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所以这本书名叫《我的左脚》,真的太恰切了,我真的想不到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可以这么恰切。
布朗写的虽然是自传,但这本书让我们凝视的是“他的左脚”。一开始看到书名我也很奇怪,以为他是那种欧洲杯某个球星用左脚射门,后来发现不是,左脚就是一个有缺陷的人跟这个世界能够对话的唯一渠道,实际上这左脚已经上升为人跟世界之间的一种最深层、最本质的关系。
整个作品结束得恰到好处——他写完了《我的左脚》这本书,别人在舞台上朗诵,他整个人陷入满足、惬意、舒适的状态中,他忘记了自己的残疾、自己的痛苦。
他在写完这本书以后活了几十年,但是这本书写到这里就恰到好处,它向我们展示了特别美妙的生命图景,非常棒。
李灿:其实克里斯蒂最初给这本书起的名字是《一个智力障碍者的回忆录》,后来改成《我的左脚》。我觉得从《一个智力障碍者的回忆录》到《我的左脚》,其实也是他发现自己应该怎么写作,应该怎么把自然展示给这个世界的过程。
这本书出版的时候,克里斯蒂只有22岁,所以这本书里记录的基本是他从出生到他20多岁的人生故事。与其说这是一部励志小说,虽然里面有很多励志的元素,但它更像是一个身体残障的人的成长心灵史。因为他更多的时候在非常坦诚、非常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内心。而且里面其实有一些不是那么正面和阳光的部分,但是他非常坦然地展示、剖析给大家看。读到这些时我才发现,原来这个身体残疾的人内心经历了这么多挣扎和斗争,完全超出我们的想象。
《我的左脚》是布朗的成名作,也是第一部被翻译成中文引进的作品。在这之后他写了《生不逢时》等好几部长篇小说,还有一些诗集,我们也期待他的长篇小说和诗集将来可以和读者见面,都是非常感人的作品。
2
布朗的所有成就都离不开母亲
李灿:我跟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布朗的人生。布朗出生在爱尔兰一个泥瓦匠家庭,他的母亲一共生育了22个孩子,我们现在很难想像一个母亲是怎么生育并抚养22个孩子。而这22个孩子中只有13个活了下来,可能当时的医疗条件不佳,所以有9个小孩在婴儿期就夭折了。
布朗出生时难产,后来又一直患有残疾,但他非常幸运地存活了下来,而且布朗后来还结了婚。这本书没有涉及到他的婚姻,但是有涉及到他产生了一些情愫的女孩子。
布朗40岁左右结婚,但是49岁就去世了,大概过了9年婚姻生活。我找了一些资料发现,他去世时身上有很多淤青,当时他和妻子搬到爱尔兰以外的国家生活,听说他当时的生活非常不幸,所以很多人怀疑他的死跟他的妻子有关系。他的很多亲人一直在寻找证据,找他生前的朋友了解、做采访,流传着很多传言。我们现在也很难知道具体的真相是什么,但他的一生确实非常令人唏嘘。
▲李灿
布朗的母亲一共生育了22个孩子,布朗出生后,5个月的时候家人就发现他和正常的孩子不太一样。他没有办法正常进食,母亲喂他吃饭时,他脑袋会歪到一边,因为他没办法控制自己头部的动作。父母把他送到医院,医生发现他患有大脑瘫痪,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这个病根本不可能医治好,所以医生、亲戚都劝他父母放弃这个小孩。但母亲没有放弃他。
布朗的母亲是非常重要的角色,可以说布朗后来的人生成就,包括艺术、文学上的成就,都跟母亲对他的爱护、鼓励分不开。
接下来,我想请两位老师谈一下小说里母亲的形象。两位老师对他母亲有什么样的印象?
林培源:我先从电影说起,电影对母亲种种细节的呈现,可能比小说更立体一点。小说从布朗自己的视角呈现这个母亲,电影里我们看到得更全面。在电影中,母亲有两个细节让我印象特别深。
第一,布朗因为身体没办法自如行动,每天睡觉时候妈妈就把他扛到肩膀上,从楼下爬楼梯上去。那时候妈妈怀着身孕,爬得满头大汗,她把小布朗放到床上,自己再下楼梯。在下楼过程中,她可能是因为太劳累,失足跌倒了,小布朗躺在床上身体动不了,但他听到了声音,心想妈妈可能出了什么意外。
▲《我的左脚》同名电影剧照
他从床上滚落下来,用他身体仅有的行动能力,从楼梯上面一点一点往下滑,滑到最下面时看到妈妈已经瘫倒在地。这个时候他为了救妈妈,费劲了力气挪到门边,用他的脚去踢那个门,踢了好几次,他们的邻居才发现异常,然后把妈妈送到医院做抢救。
这个时候电影里面有一个细节,其实让我觉得特别心寒,小布朗救了妈妈,累得躺在一根电线杆旁边气喘吁吁。他救活了妈妈,内心很高兴,但周边这些邻居却嫌弃他是父母的负担。对于小孩子来说,邻居的这种舆论,他们这种嫌弃和谴责对他的内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幸好他的妈妈被成功抢救,他的小弟弟还是小妹妹也顺利出生。这是电影中第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细节,它跟小说中的表现不太一样,因为电影需要比较有戏剧性的场面。
第二个比较戏剧性的场面是妈妈给布朗存钱买轮椅。在电影中,布朗有他自己的小车,就是一个木头做的小推车,因为他没办法走路,所以他的兄弟姐妹出门的时把他放到里面推着他到处走。为了让布朗可以自由行动,妈妈就想给他买一部轮椅。虽然他们家境贫寒,每天晚上只能喝粥,只要有余下的钱妈妈就会把它存在一个铁罐子里,再悄悄放在烟囱背面一个很隐秘的角落,布朗的爸爸不知道。
▲《我的左脚》同名电影剧照
有一天,爸爸坐在沙发上看报纸,因为是冬天,烟囱下面的壁炉在烧火,存钱的铁罐刚好从那个空隙里掉下来。这时布朗发现了,可他没办法说话,他只用咕咕囔囔的声音喊叫妈妈过来,然后用眼神告诉妈妈那边有火,妈妈才发现原来是存钱罐掉下来了。
妈妈当然很担心,因为里面的钱是她一分一厘存下来的,特别宝贵,只要有钱买轮椅,布朗就可以行动。当妈妈发现这个存钱铁盒掉下来了,她第一时间冲上去拿手抓那个铁盒,那个铁盒已经烧红了,所以她的手就被烧伤了。
你可以从这些细节里看到布朗妈妈特别无私,跟布朗之间也有非常有平等的关系。无论是电影还是小说,布朗母亲都是非常无私的形象。如果没有母亲的无私奉献,布朗不可能有这样的精神成长。
▲克里斯蒂·布朗和母亲
王威廉:我觉得母亲是小布朗生活中的上帝,如果没有这个母亲,小布朗的一切成就都是不可能的。这个母亲确实是一个特别伟大的母亲,而且她是不起眼的,但她却那么有智慧,我说的是生活上的智慧。每次我读到关于母亲的情节时都特别钦佩,我举两个例子。
一开始他们找了医生到家里给小布朗做理疗,他们家十几个孩子,房间很小,只能在厨房里面做。厨房也不大,还装满了椅子、凳子、餐桌,帮他理疗的过程中,小布朗的头不小心碰到桌子,一会儿又碰到凳子,医生幽默地说:“如果不是你长得太大了,克里斯蒂,那就是房间太小了。”母亲说:“我觉得两者都是。”从这里可以看出母亲还是非常幽默的。
但是这样长期下去也不是事儿,妈妈就做了一个胆大的决定——这个决定实在太伟大了——她决定在后院建一所房子。她把这个建议说出来以后,爸爸反对,但母亲不管,第二天自己开始建,从外面拉来砖头和泥沙,就开始铺起来,垒了一堵歪歪的墙。
▲活动现场欣赏布朗的画作
布朗爸爸看了半天说:“你以为自己在干什么?”妈妈说:“我在给克里斯蒂盖房子。”爸爸说:“你的地基呢?”这时几个孩子都来了,因为他们是泥瓦匠世家,本来就是干这个活的。她妈妈说:“我就知道我忘了什么……如果这是男人的工作,你们上手干吧。”说完了以后就回去了。
这个房子后来经历了一两年才建起来了,而且建得特别好。这为小布朗提供了一个单独房间,他在里面写作、画画,要不然他在原来拥挤的环境里面很难安静地思考。他后来的这些作品都是在那个房间里诞生的。
从这个细节上说,布朗妈妈是特别智慧的,也善于调动全家人的力量,用自己的执着、顽强的那一面,那种母性的精神,让全家的男性终于服从了她的安排,我觉得这个细节特别好。
电影里还有一个细节,小布朗长到15、16岁,他无可救药地爱上了那个特别关怀他的女孩子。妈妈看在眼里特别担心,因为她知道这个女孩不可能跟自己的儿子在一起,所以她做了一些阻碍,或者说他妈妈提前打预防针,让布朗不能爱上她。小布朗虽然克制着自己的情绪,但还是爱上了她。某一天,这个女孩子又来到他们家时,小布朗看到她的无名指上已经戴上戒指,于是整个人就崩溃了,一蹶不振,自暴自弃,还跟他妈妈吵架。
▲《我的左脚》同名电影剧照
这个细节看得我触目惊心,他跟妈妈吵得很厉害,用最恶毒的语言攻击他妈妈。但妈妈依然包容他,因为妈妈已经知道会走到这一步。我们看的时候一方面可以感受到布朗心中撕裂的痛苦,一方面也感受到妈妈需要多大的情怀才能包容这个孩子,不仅要包容这个孩子残缺的身体,还要包容他的那种情感——他在未来也不可能彻底完成的这种情感。
我觉得这点更加伟大,因为身体的残缺可能是物质层面,这是一开始就摆在那里的现实,对于布朗这样的人来说,他的内在那么强大,那么完整,可能比我们很多人都要完整、强大。这样的日常生活中不能完成他的情感,不能完成他的升华,这种痛苦真的很大,所以他的母亲一直包容他,陪着他。这种时候其实你说什么都没用,就是承受他,让他发泄,默默陪伴,然后度过这个危机。
母亲这个形象,电影演员找得也挺好,不是很漂亮的妈妈,甚至有些粗犷、粗鲁,但她内心很坚韧、很坚强、很坚定,这很符合小说里的母亲形象。
另外还有两个小细节很有意思。他们要飞去伦敦看病,妈妈第一次坐飞机,而在此之前小布朗已经坐过一次飞机,他问妈妈第一次坐飞机是不是很紧张。他妈妈淡定地说:“相比在地上死去,还不如死在天上。”但是妈妈买了一顶特别漂亮的帽子,戴在头上。
还有一个细节,结尾时,老师阅读他的作品后帮他发表,引发了很大轰动,有人送花,但是是送给他的母亲,有个描写得特别好,他的母亲像是一个特别习惯接受鲜花的女王一样,她的表情很淡定,但是脸色通红,因为他妈妈为了参加这个活动从外面借了一个羊毛大衣,所以不知道是因为激动脸红还是因为太热了脸红。
我们可以看他妈妈在生活中有特别活泼、活跃、可爱的一面,他母亲的形象也很立体。就是这样一位母亲,真的是我们心目中的母亲形象,很伟大。
▲活动现场
李灿:刚刚两位老师分享的细节也是我阅读、翻译过程中印象深刻的细节。
布朗的母亲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也没有对自己的人生有过很深刻的思考,但她有很多朴实、坚实的人生智慧。依靠这种智慧,她带着克里斯蒂·布朗一点点长大,甚至在布朗通向艺术的道路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布朗开始用左脚写字、画画非常偶然。在他5岁时,他看到兄弟姐妹拿着粉笔写作业,这对小布朗来说非常稀奇,甚至有点好奇、渴望,他就伸脚一把夺过自己姐姐手中一根黄色粉笔,在石板上写下歪歪扭扭的字母A,这是写作的开始。后来他写出的第一个单词是“mother”,这也可以看到母亲是他生命中多么重要的角色。
3
卢尔德有布朗生命中“最美丽的时刻”
李灿:书里有一个章节叫《卢尔德》,讲的是布朗去法国一个叫卢尔德的地方。也是在母亲的鼓励支持下,他才得以去到这么遥远的地方。这章也非常感人,因为卢尔德在欧洲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宗教圣地,传说曾经有一个牧羊的小女孩在卢尔德放羊,在放羊过程中她十几次看到圣母玛丽亚,圣母玛丽亚告诉了她开启泉水的方式,从此以后那边就有了圣水,据说这个圣水曾经治愈了很多瘫痪的人。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情,但在卢尔德,它的石壁上确实刻着很多因为用过这些圣水而恢复的残疾人,所以不管是布朗还是母亲,都期待奇迹的发生。当时他们家很穷,去卢尔德这个地方虽然费用不高,但是对他们家来说是一笔很大的开支。母亲一方面省吃俭用,另一方面通过一些非常聪明的方式挣了一些钱,就把儿子带到了卢尔德,卢尔德的这场经历也给布朗的人生带来很大影响。
▲林培源现场朗读《我的左脚》
林培源:《卢尔德》那一节在小说的第九章,刚刚王老师提到母亲建房子是在第十章。从小说的情节发展或者说从布朗人生这种精神成长来看,卢尔德为布朗的人生打开了一片天地。
一开始布朗觉得自己的不幸是全世界的不幸,甚至全世界的不幸都加在他一个人身上,他觉得自己是最痛苦、最卑微、最没有用的一个人。来到卢尔德,他发现世界上还有其他跟他一样身患残疾、脑瘫、行动不便的一些人。他一下就打开了自己很狭隘、封闭的心灵,他意识到全世界还有那么多跟他一样受苦受难的人,这个时候有了一种对比,他会觉得自己跟他者之间、跟这些痛苦的灵魂之间产生了一种非常深刻的联结。这样的发现对他的精神成长来讲是一个非常大的触动,我们只有走出自己狭隘的小天地,进入一个大的空间当中去跟他者相遇,去了解他者的痛苦,才能够更好地去理解生命,理解什么是精神成长。
我给大家读一小段。当布朗到了卢尔德之后,他发现身边有很多跟他一样的人,他里面有这么一段描写:
当我看到所有这些人都在各自的痛苦中备受煎熬,我陷入了新的思考。我很困惑;我从没想过世上会有这么多的苦难。一直以来,我就仿佛一只蜗牛,缩在自己狭小的壳里,直到此时此刻,我才开始看到外面这个喧嚷而庞杂的世界。所有这些人不仅被痛苦折磨着,而且令我震惊的是,他们的残疾都要比我严重得多!在这之前我从没想过会有这种可能。仿佛自己一直以来都是盲的,直到此刻才亲眼看到、用心感受到别人的痛苦是多么的深重,相比起来,我自己的就完全不足挂齿了。
这一段话是布朗亲自见证了一个群体之后内心真实的感悟。所以读到这一章节,特别是这种灵光乍现的内心剖白时,我内心的感触非常大。
▲法国卢尔德泉水
王威廉:在《卢尔德》这一章的结尾,他说这是他“生命中最美丽的时刻”。我当时还愣了一下,因为对他来说这一生有很多重要和美丽的时刻,但他在这个地方没有用“之一”,我还琢磨了一下,我没看错吧?但他确实说的是最美丽的时刻。他在这个地方发现有很多人跟他一起受苦受难,有很多小孩子可能比他更苦。他还专门写到一个小女孩,两天之后就去世了,这对他的震撼和打击非常大,让他领略到了生命的脆弱、生命的价值,并且找到一种坚硬的东西。
李灿:对于布朗来说,他在成长过程中要解决的一个很重要的人生课题就是:我生来就是残疾,老天为什么要把我生成这个样子?既然命运对我这么不公平,那我应该怎么活下去?我存在的意义在哪里?所以卢尔德的这次旅行其实也是他人生的一个小小的转折点,他发现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人和他经受着相似的苦难,甚至比他经受着更深重的苦难。
他去卢尔德的飞机上,就在观察身边和他一样患有残疾的人,有些比他年长,有些比他年幼,大家都渴望卢尔德的圣水可以治好自己的残疾,但奇迹并没有发生。
布朗在卢尔德目睹了很多苦难,通过这些苦难他把自己跟别人联系在一起,然后发现自己不是过得最痛苦的那一个,他感到自己的人生好像变得更开阔了一些,因为相比起来自己好像更幸运。正是这些经历让布朗和周围的世界联系在了一起,他对自己的命运也有了新的思考。
这里有一段是这样写说的,他说:
我也因此明白,在命运的宏大布局中,我们每个人都是重要的,哪怕是最微不足道的那些人,因为我们都是参与其中的一部分;即使是最渺小、籍籍无名的那些人也十分重要,因为是他们一起努力,帮助支撑起那些重要的人物,让他们免于跌倒。在那灵光闪现的瞬间,我突然明白,我也有自己的角色要扮演,哪怕只是非常微小的部分。
4
艺术是布朗和这个世界沟通的方式
李灿:这样一个成长经历,也是他逐渐找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这个社会上的位置,确认自己是谁的一个过程。这其中,布朗更多是通过文学、艺术、音乐等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来寻找自己、认识自己。
布朗在小说里提到自己的画都非常谦虚,他说自己的画是“胡乱的涂抹”,所以我在翻译时并没有去看他的画,我以为他真的是乱涂乱抹。后来真的看到他的画时感到非常惊艳,他的画作非常精彩,在当时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并不是如他所说的只是“乱胡乱的涂抹”。而且在他的画中你能够感受到他想要表达的情绪和内心世界,他用的都是一些比较深沉的颜色,而且他表现人物时大多都是一个放大的侧影。
接下来我想请两位老师和大家分享一下,在这本书或者说在布朗人生过程中,他是怎么样通过音乐、文化等艺术来打开自己的生命空间?
林培源:在读《我的左脚》时,我经常想起《哈姆雷特》的一句台词:“即使被困在这个果壳之中,但我仍自认为是宇宙之王。”
我们能够在布朗身上看到一种很坚韧的,跟整个宇宙连接在一起的力量。布朗从一个没法发声、没法交流、没法写字的状态,借助一些媒介一步步成为后来的他。
这里的媒介有几个,第一个就是他学会用左脚夹着笔去写字,认识一些字母后,他慢慢从一个字母到学单词再到学写一个句子。后来他开始写自传,有个老师跟他讲说你读了太多维多利亚时期的小说,导致你的用词有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繁复的语言风格,写作应该削减这种繁复的东西。
在这个过程中,布朗掌握了他赖以为继的一种交流工具,最重要的就是形成文字。后来他又慢慢学会了用他的左脚夹着画笔开始画画,这是迈向了另一个艺术领域,就是绘画。
在电影中有个重要的情节,就是帮助布朗的医生联系了一个画廊开画展,结束后他们举办庆祝晚宴,布朗向指引他的医生表白,但遭到了拒绝。电影表现的形式比较有戏剧性,布朗发怒,一直喝酒,最后喊他的哥哥说要离开这个地方。在小说中这样的情节是没有刻意表现,布朗在小说中对情感的描写相对克制和内敛一些,我们只能通过他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情绪,去捕捉布朗对于异性的情感,以及布朗渴望正常的情感关系的一种心态。
▲《我的左脚》同名电影
布朗跟外界交流的第二个媒介是画画,后来他又找到了古典音乐。随着精神的成长和年纪的增长,他所追求的这种跟外界进行沟通的,或者说帮助他精神修炼的媒介好像越来越高级、抽象,他在这个过程当中安放了自己很丰富的灵魂,最后他能够找到的,更经受得住时间考验流传下来的依然是文字。
《我的左脚》不仅是一部自传,它其实也是一部讲述一个写作者如何写作的书,一部文学指南、文学之书。在这样一个作品中,布朗的叙述、每一章节的安排,都详略得当,能够给有志于写作的人起到非常好的示范作用。
一个人身体有残障,但通过这样一种艺术方式,他找到了一个通往外部更广阔世界的渠道。这样一些媒介对于布朗来讲是不可或缺的,我们难以想象如果没有写作、绘画、古典音乐的熏陶,布朗的精神世界将变得多么贫瘠。
就好像我们生活在这么一个世俗的社会中,也需要有一些精神寄托,艺术可以让我们在虚无、寂寞的时候,有一个安放精神的容器。布朗很幸运,他找到了绘画、写作、古典音乐去存放他残缺的身体,从另外一个层面让他的精神变得更加丰富。
虽然布朗的生命没有很长,他1981年就去世了,但去世后他的故事被改编成电影,他写的小说、诗集也流传下来,那这些东西就远远地超出了他的寿命,然后给我们带来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
我觉得对于我们写作者、从事艺术的工作者来讲,布朗是一个非常好的精神坐标。
王威廉:李灿老师的这个问题很有深度,也可以说文学艺术对身而为人的我们意味着什么?要落实到这么一个根本性的追问上面。
布朗一直在寻求跟外界的沟通,我们可以把它定义为表达。他一直想表达自我,如果他不表达自我的话,人家如何能够理解他呢?所以这种表达障碍的克服应该是文学艺术的第一层意义吧。
在书里,布朗在治疗过程中遇到了一个他称之为他见过最美的女孩,然后他跟人家通信,让人家回信,这对他来说是最重要的一次经历,因为在通信过程中他重新获得了一种生为人的尊严,可以摆脱出了故障的这个躯体,实现灵魂与灵魂之间平等有尊严的交流。他把那个女孩子给他写的信都保存起来,我印象当中好像是33封,他说都保存在盒子里面,这些信是他一生最珍贵的礼物。
一方面,文学艺术让他能够表达自我,让他的灵魂冲出去;另外一方面,艺术又通过这个渠道走进来,来塑造他的主体、塑造他的内在,让他的内在富有深度、富有一种存在的价值。
我们想象一下,如果他没有遇到文学艺术,他只是那样粗放、粗俗地去表达,就像他前半部分的经历一样,只能写一些蹩脚的文章,也很难准确传达他自己的意思。
为什么后来他的老师非让他去接受教育呢?因为教育很重要。一个人要表达、要写作,不是想当然地,作为人本身有什么东西要对这个世界进行表达。这只是一种本能,但是能给这个世界提供一些什么新鲜的表达、有价值的表达吗?其实是不容易的。
今天我们在一个网络时代,之前是印刷品时代,印刷品时代较之于古典时期的手抄本,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传播效率大大提高,但它还是有难度的。比如出版《我的左脚》这本书,要翻译半天,校对很久,出版社还要想办法排版、设计,然后再印刷出来。
▲王威廉
我们拿到《我的左脚》,这不仅仅是布朗本人的成就,它也包含我们的译者李灿老师的成就,还包含编辑、设计人员的集体智慧。所以我们拿到这本书是,享受到的是集体智慧,这是书籍了不起的地方。
有时候我们想,电子阅读和纸质阅读是不是只是换了一个载体呢?其实不是那么回事。在纸上的文字必然有更高的要求,说得更古代一点,在上古时代,把一些文字刻在青铜器上,要向天祷告。那个时候的文字更加讲究,绝不能把废话刻在青铜器上,这是亵渎,所以我们用这样的思维重新审视书籍时,书籍的重要性就突显出来了。
为什么布朗的写作会变好,因为接受教育以后,他终于跟一个时代的基本文化水准达到持平的地步,知道这个时代的知识结构、知识水平,他在这个位置上才获得一个可以跟同样处在这个文化当中的其他人进行沟通的资格。否则如果他没有接受任何新教育,他对这个世界没有新的看法,他只表达“我是一个残疾人,我很痛苦”,这样的痛苦老实说,在世界上太多了,我们不可能一一关注到。只有这样精妙、精确地表达了你的痛苦,用艺术的方式来征服读者,读者才能够真正地接收到你的痛苦。
文学艺术不仅承载了布朗的痛苦,实际上淬炼、凝聚了他的痛苦,让它显形。这个过程太重要了,可以说实现了“让布朗成为布朗”。若没有文学艺术,我觉得这一点是不可能的,他永远被禁锢在那个地方。也就是说文学艺术中蕴含的力量具有创造性,它对于生命的滋养就像是水跟鱼的关系,很难想象没有文学艺术我们人类的存在会变成什么模样。
我们今天之所以说文学边缘化,其实只是一种相对于过去的说法,今天可能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出版更多的书籍、更多的作品,不是说它边缘化、不重要了,只是说它太多了,超过了我们个人的吸纳能力,因为我们处在一个文明转型期,很多文明成果还来不及消化、来不及转型,如果我们重新规整到一个新的秩序之下,这个问题就不再是一个问题。
假如把文学艺术跟生活完全剥离,从今天开始我们不再跟任何文学艺术有关系,你想想我们能坚持几天?疫情期间电影院关闭,如果电视也没了,你能坚持几天?你会觉得这个生活没有书籍很乏味。
我们每天都浸泡在文化的溶液里,文化的溶液是所有文化最基本的母体,不断地孕育出新思想、新观念,而且它不是像学术论文、科学结论那样“硬”的东西,它是“软”的,它永远在变化,它根据你自己的主体在变化,你越强大,它能带给你的东西越多,你输出的力量也越强大,这是个良性循环过程。
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本书有更深层的寓意在里面,就是生命跟文化艺术之间的亲密的、无法割裂的关系,这种关系在布朗的自传里表现得淋漓尽致,因为他就是一个现身说法,如果没有文学艺术,实际上他不仅仅是一个肢体不便的人,甚至说他作为一个人、一个完整的人都是不可能的,文学艺术创造了他的一个完整的灵魂,让我们在他过世之后把他搬上了荧幕,现在又重新地阅读他。
我觉得这都是文学艺术跨越时间、跨越空间的一种能力,而且我相信《我的左脚》这本书一定会继续跨越时间的阻碍,能够传递下去,我觉得它已经是可以变成经典的一本书。
李灿:王老师提到的这一点我感触也非深。在翻译这本书的过程中,我通过每个字去理解原文的意思,去寻找合适的中文的词汇把它转换过来,我觉得自己的生命和作者的生命在那一刻联系到了一起。
这样说可能会有点抽象,但是我们阅读很多时候也会有类似的感受,虽然作者已经去世了,作者的人生也非常短暂,只活了40多岁,但当我们去阅读他内心的这些挣扎和他对记忆的一些描绘时,会觉得他好像还活着,他的一些精神光芒还会照进我们人生的现实里,并且给我们带来力量。
5
《我的左脚》“逼”读者去关注人的内在
李灿:在这里还想跟大家分享我之前一个小小的人生经历。在做出版之前,我在电视台做纪录片,我们做的很多纪录片是关于公益项目的。那时候我去长沙采访了一对德国夫妇,他们在长沙开了一个面包店。这个面包店是一间无声面包店,里面所有的工人都是聋哑人。这个面包店是为了做公益,他们也会用挣到钱以及募集的资金帮助当地的聋哑儿童。
在拍摄过程中,我有两个星期的时间和当地的聋哑儿童生活在一起,在那一刻我突然觉得,在那之前我没有真正想象过他们的人生是什么样的,也没有真正和他们发生过一些亲密接触。
当时我接触的都是三四岁左右的小孩,其实聋哑这种疾病很多是只哑不聋,如果他们在年纪比较小的时候,做一个人工耳蜗的手术,其实可以部分恢复听觉,如果手术成功,他能够完全恢复听觉。只要恢复听觉,他的语言功能可以通过训练得到提高。
刚刚提到教育的重要性,这些小孩很多后来成为聋哑人是因为他们在生命的早期耽误了,如果他们的父母能够早点了解到这些知识,并且得到资金上的资助,他们后来能够过上正常的人生。
▲《我的左脚》译者李灿为读者签名
我当时跟那些小孩子在一起感触最深的就是,他们虽然是聋哑人,很多在进行说话训练,但他们其实对自己人生未来要面对什么浑然不知。他们不知道自己和别人不一样,他们非常快乐,在一起做游戏,努力地说话,非常大声地向我表达他们的一些感受、愿望。
我翻译这本书时会突然想起那些小孩子,觉得布朗小时候跟他们相似。布朗小时候过得非常快乐、无忧无虑,这本书里有个非常动人的过程:他从童年的无忧无虑中开始萌生自我意识,发现自己和别人不一样所经历的一种巨大的痛苦,然后他慢慢去克服这种痛苦,再慢慢地从文学、艺术、绘画中找到自己生命的位置,这个过程确实能给我们带来很多思考。
前段时间高考,我看过一个热搜,一个脑瘫考生考到非常高的分数,获得了很多关注,最后他好像上了一所很好的大学。我们在社会上也可以看到一些类似的、非常励志的新闻,也会看到一些不那么励志的新闻,有些人可能过得不快乐或者患上了抑郁症想要自杀等等。
我想,阅读这样一本书可能给我们另外一个启示,就是我们怎么样对待自己的生命,因为我们平时很少注意到,健全的身体在一些不那么健康的人眼里是那么珍贵、稀缺。
请两位老师和大家分享一下,对我们现代人来讲,阅读这本书可以获得一个什么样的启示?
林培源:我思绪还停留在刚刚李灿跟大家分享她拍这个纪录片,和这些残障儿童相处的一些场景。我听完非常触动,因为在这样一个忙碌的现代社会中,很多人每天只关注自己的生活,很少把目光投到他人身上,不管这个他人是你的邻居,还是远在他方的一个很渺小的人物、一个陌生人。
某种程度上,人变得越来越冷漠。特别是我们看到网上的一些新闻,前阵子我还看到一个视频,一个老头骑着一辆电摩摔倒了,后面有一个姑娘也骑着摩托车过去,她跟他之间是没有碰撞的,她看到那个老头倒下后,立刻把车停下来,过去把他扶起来,她看这个老头没事,准备离开。正常的情况下我们觉得这件事情就这么结束了,但当这个女孩子骑着摩托车走时,这个老头突然走上前拽住她摩托车的后座,意思要她赔偿他,说她把他给撞倒了。如果没有监控,我们没办法去还原这个事情的真相。现实中这种种事情的发生,导致人跟人之间的这种防备的心理特别强,你感觉人跟人之间隔着一堵厚厚的墙。
布朗的自传里有一个章节叫《幽禁的墙》,其实他害怕别人对他投以同情的眼光,特别是当他发现自己跟别人不一样的时候,发现当他想努力融入一种正常生活中,但限制于自己的身体机能、限制于自己的语言能力、限制于自己与他人交流沟通的能力时,他发现自己没办法走出那一片狭小的天地。
刚刚大家看的电影片段,布朗跟他的兄弟踢球,你能看到丹尼尔·戴-刘易斯他演技精湛的地方在哪里?当他最后作为守门员把球接住时,他躺在地上大喊大叫,那一刻他释放了自己内心那种最真诚、最真挚的情感,在那样的一个环境当中他能够感受到来自他者对他的一种接纳,所以他找到一种作为人的尊严,虽然身体没办法运动,但他有一颗渴望去运动、去投入、去拥抱这个世界的一种自由的灵魂。
所以不管你是一个健全人,还是一个残障人士,读布朗的这个自传或观看改编的电影,都能获得一种反观自身的视角。你通过观察别人的生活,再设身处地地把自己代入到那样一个角色当中,就会让你更好地了解自己,了解你跟外部世界的这种关系。
不管是阅读,或者绘画、听音乐,甚至是你空出一段细小的时间,就像在周末来听这样的一个分享会,暂时放下手头的工作,把自己的生活节奏放慢下来,然后去欣赏一部作品,去看一个电影,去思考自己所处的位置,然后再想想自己应该往哪个方向走,我觉得这是我们这部作品或者说文学艺术、电影等一些艺术形式带给我们的一种不可取代的价值和意义。这也是我很想跟大家推荐《我的左脚》的理由。
王威廉:我接着培源的话说,《我的左脚》这部书“逼”着我们去关注人的内在。我们以前说人要有灵魂、要有精神,现在这种说法大家也不怎么爱提,因为灵魂好像太夸张了,说精神又有点矫情,我们换一个说法,叫作内在。
我觉得内在的含义很多,不仅包含灵魂、精神,也包含一个人的物质或日常生活层面,每个人都有一个内在,这个内在只有自己知道,哪怕是跟你天天生活在一起的人也未必能了解你的内在。之所以叫内在,是因为它带有某种封闭性,如果你这个封闭性全部敞开的话,也就构不成内在了。你既然有一个内在,就是你个人的一个秘密的场所或者精神的空间。
在《我的左脚》里,他写完这个自传以后,对于自己灵魂、内在那一方面的表达特别充分。这一点恰恰跟电影不一样,我觉得他的电影也可以看,但电影的侧重点肯定是更偏重于励志方面,更诉诸视觉。我们看电影时必须要用视觉来呈现,我们去凝视他的生活,其实还是从外在的视角来看他的生活,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不断抽搐的脑瘫患者的形象如何励志地生活。
▲活动现场的读者和嘉宾互动
我觉得还是隔了一层,还是得读他第一人称的自传《我的左脚》。读的时候就会发现,我经常忘了他是一个残疾人,我经常觉得他是一个特别完整的人,因为他的叙事特别好,这种好体现在他总能非常准确地找到自己某一个时刻最关键的问题。
他的叙述也有一半集中于他对自我的审视,我觉得这一点也特别难得。他让我们看到了呈现出这样一种内在或者精神、灵魂的形状。
说一千道一万,文学可以呈现或者承载我们内在的形状,打开我们内在的空间,它是唯一的艺术形式,在这方面它是无可替代的。你想了解布朗与众不同的人生,除了看改编的电影、看他的绘画、了解他的生平之外,你必须看他的《我的左脚》,因为他的人已经不在了,但是他对于自己生命的看法完好无损地保存在这本书里面。
我们看这本书时,马上就可以跨越时空乃至生死来跟他进行对话,这就是文学特别伟大的地方,也是他这本书能够带给我们的更深层的启示。
李灿:在今天这个互联网时代,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多被影像所充实,在这种时候更需要我们努力地做一些阅读尝试,然后培养一些对文字的感觉,才能更深切地进入一个又一个非常丰盛、充实的精神世界,像《我的左脚》这样的书。
▲一位“小读者”
这里再补充一点,这个自传从文学角度来讲有非常动人的一点,也是和电影不太一样的地方,就是布朗在回忆自己过去的人生时,很多是从描写场景细节入手,他这本书在叙事上一开始看起来比较简单,但细节非常动人。他回忆某个人生阶段、某个场景时,会有对那个场景非常细致的描写,这个描写不是一个纯粹物体描写,而是有自己的感情,能感受到他对光线、阳光、风非常敏感,因为他的行动不像正常人一样自由,他局限在一个小小的房子里,每天的阳光或者月光透过他的窗子,带来光影的变化,这对他来说可能就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反而容易忽略,我们通过那些场景的描写,一下子就会被带到他生活的情景里。
举个例子,有一段是母亲刚给他建造房子之后,他说:
终于,我从家里脱身出来,远离了大房子里的吵闹和忙乱。现在,我至少可以舒服地享受一个人的时光,随心所欲地写作和画画,耳边再也听不到不间断的咚咚的吵闹声。到了夏天,我打开窗户,坐在窗边读书,传入耳朵的只有窗外鸟儿欢快的和鸣声;冬天则更加美妙,我坐在黑暗中的火炉旁,看着红色的火光在墙上舞蹈,当光影落在书架上的书脊上,那些烫金的字在幽暗中格外的夺目。
书里有很多这种非常精彩的描写,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场景,而且场景大多是相似的,都是他所在的房间,但里边的光影在变幻,他的心情也在变幻。
从这些地方我们就可以一点一点进入布朗的精神世界,这是这本书非常感人的地方。
点击卡片即可购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