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自己说话”是基本社交能力,美国从幼儿园就开始教!
前几天有位读者麻麻在微信上找到我,发来很长的一段文字,
非常理解这位麻麻的心情,虽然孩子没被欺负,但这种看起来温和顺从的“老好人“性格的确让她担忧,我和她语音聊了一会儿,谈到美国这边关于孩子表达自己观点的一些教育方法,我想应该对不少家长也有用,索性整理成文供大家参考。
这是个很系统的话题,英文里有个说法,“If you don’t speak up for yourself, who else will?”,翻译过来就是“如果连你自己都不为自己说话,都不为自己争取权益的话,谁会帮你呢?” 所以,欧美学校普遍把这个视为孩子的基本社交能力,美国幼儿园、小学的Social Skills(社交教育)里专门有个知识点,叫Being Assertive,就是培养孩子自信坚定地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这个能力的锻炼需要家长和学校老师相互配合,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点:
1. 让孩子知道:他的声音很重要!
这点估计已经是很多家长的共识,平时在群里和朋友圈经常能看到不少朋友的分享,很多日常生活小事,大家都会征求孩子意见,比如衣服、鞋子选什么款式,房间墙壁想涂成什么颜色,晚饭吃饭还是吃面等等,只要不是什么原则性问题,都会尊重采纳孩子的意见。
不过这里特别想提醒大家的是,其实除了一些生活小事,大事上也不妨和孩子讨论讨论,比如一些热门的新闻事件,同样可以问问孩子的看法。用老美的说法就是,无论大事小事,得让孩子从小就知道“Their Voice Matters”,他们的声音很重要。
比如前阵子川普当选总统后,不少孩子就用自己的方式发出了声音,四岁的小女孩Rose是川普的反对者,爸爸妈妈觉得她还太小,不适合参加大型的示威抗议活动,但一点儿也不妨碍她表达自己的意见——在家里的后院组织芭比娃娃游行抗议:
这些声音不是凭空而来,都是爸爸妈妈平时让她参与“大事“讨论的结果。有时孩子的看法可能听起来幼稚可笑,但请不要直接下结论,尽量支持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即使你不同意,也可以鼓励他,“你的想法很有意思”。
大多数孩子都很敏感,如果有些事情爸爸妈妈会问他的意见,而另一些事却从不和他讨论,势必会让他感觉到,噢,有些事我说啥都是不算的。其实无论什么事,孩子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都有把想法说出来的权利。如果孩子在“大事”上能有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小事”上就更有自信去表达了。
有些家长可能会有疑问,如果把孩子完全当大人看,凡 44 33973 44 14988 0 0 1603 0 0:00:21 0:00:09 0:00:12 3281问问他的意见,会不会乱来?比如要是问他要不要睡觉,那肯定是继续玩不想睡啊。当然,对于自制力还不够强的低龄孩子,我们尊重他的意见,给他选择的权利,但也要适当限制一下选项哦,比如同样是睡觉这个问题,可以问孩子,5分钟之后睡还是10分钟之后睡,玩一盘桌游后睡还是听两个故事之后睡?^_^
2. 让孩子学会:“不 ”要这么说出来!
遇到一些自己心里不乐意,感到不舒服的情况时,类似前面的丁丁,玩具玩了一半好朋友要拿去玩,他心里肯定是想说“不”的,但没说出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孩子不知道该怎么说。那家长该怎么引导呢?
记得逃逃上学前班时,教室里贴着这么一张海报,它提醒孩子,遇到不合理自己不乐意的事情时,不要像老鼠一样温和顺从,不要像狐狸一样狡猾欺骗,也不要像狮子一样怒吼咆哮,正确的态度是要Be assertive,自信、坚定地维护自己的权益。
Assertive可以理解成介于passive(消极被动的)和aggressive(激进,气势汹汹的) 中间的一个词。单纯的aggressive考虑的是自己想要什么,单纯的passive则侧重于考虑别人要什么,而assertive是一种客观的共赢思维,考虑的是双方需求的交集。
比如孩子正在看一本书,另外一位孩子突然过来闹着要看,把书抢走,看看这3种态度的区别:
Passive:(默默地)好吧,你拿去吧~~
Aggressive:(上前抢回来)你干什么?把书还给我!
Assertive:(坚定地说)这本书我正在读,请把它还给我,我读完了你可以看。
很显然,assertive既保护了自己,也考虑到别人,这是说“不”的正确方式,也是一种思维习惯。爸爸妈妈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留心多给孩子举例子,比如排队时有人突然插进来,可以这么说“我是排在他(前面一个人)后面的,队尾是那位穿了黄色外套的阿姨”。维护了自己的权益,也给了对方帮助;比如家有两宝要抢电视,可以教他们“妈妈说今晚是我的电视夜,由我来选择看什么,明晚轮到你,到时你可以看你喜欢的”……
3. 让孩子懂得:坚定表达并不难!
懂得很多道理,但到了实践的时候,孩子可能还是会犹豫,他会担心,当他说不,说出不同想法的时候,别人可能会生气,会不跟他玩了。克服这种顾虑,没有别的办法,只有多跟孩子练习,练习,再练习!
记得有次逃逃钢琴比赛前,他的钢琴老师说,不管你练习得怎样,比赛时你一定要假装弹得很好,当时觉得这个策略挺搞笑。后来发现他在学Being assertive的时候,老师也这样说,“If you act assertive, you start feeling assertive” ,如果你装得很自信坚定,你就会开始感觉到自己真的很自信坚定了。我渐渐理解到,这个 “装” ,其实就是不断地练,一开始可能很不自然,所以感觉是 “装” 的,而练着练着就习惯成自然了。那么,Being assertive需要练些什么呢?
练说话的姿态:
包括说话的声音和姿势,要有合适的音量,不能太小声,显得很没底气,也不能太大声过于激动。
身体也要挺直,不能弓着身子显得过于谦卑,因为你和对方是平等的。
说话时注视对方的眼睛,眼神要真诚,不能东漂西移,如果盯着别人眼睛很难做到,可以看着额头到鼻子之间的区域,这样自己比较舒服,对方也会感觉你在注视着他。这招我以前上演讲培训课时也学过,的确很管用。
这些肢体语言,爸爸妈妈平时在家就可以和孩子多练习。
练说话的措辞:
该说些什么呢?最重要的,是要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之前我曾经在分享美国小学社交课堂时提到的“I message”, 就是很好的套路,用四个“关键词”这样组织语言:
I feel(我感觉到)… 表达了自己的感受
When(当…的时候)… 陈述客观事实
Because(因为)… 陈述客观事实
I would like(我希望)… 对自己和他人都公平
同样是书看了一半被抢走的例子,可以这样说,“当你把我的书抢走时,我很不开心,因为我还没有看完,我希望你把它还给我,等我看完之后你可以看。” 这里有个小技巧是,多说自己的感受,自己希望怎么样,少指责对方怎样不对,也就是句子尽量用“我…”开头,而少用“你…”,沟通会更加顺畅。
这招其实爸爸妈妈平时和孩子沟通中也可以用到,顺便也给孩子做示范。比如妈妈正在收拾房间,孩子过来捣乱,一边嚷嚷“妈妈陪我玩”一边把整理好的东西弄乱,这时,与其说“你怎么这么不听话,把东西弄得乱糟糟”,不如说“妈妈好不容易收拾好,现在又乱了,我又得重新收拾,妈妈好累啊,而且这样就更没时间陪你玩了”。人都爱面子,孩子也不例外,有时明知理亏,但听到批评,难免会第一时间对抗起来,相反如果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说出自己的感受和难处,很可能会得到理解和帮助呢。而且, 耳濡目染多了爸爸妈妈这样的表达方式,孩子自然也会模仿。
“为自己说话” ,我感觉不仅是孩子,我们很多大人也需要练习。这其实也是整个华裔群体的普遍弱点。
在美国,华裔群体被称为“model minority”,意思是模范少数民族,源于华裔的受教育程度、收入都高于美国的平均水平,而犯罪率大大低于平均值。但这个称呼也有另一层意味,比起其他种裔,华裔在很多方面都特别温和顺从,“声音”很小,这甚至影响了整个华裔的权益。以前可能是因为我们底气不足,但现在我们的国家已经越来越强大了,不缺底气,缺的可能就是类似上面这样的技巧和练习了,不妨和孩子一起练练!
告诉自己,也告诉孩子:
If you don’t speak up for yourself,
who else will?
如果连你自己都不为自己说话,
都不为自己争取权益的话,
谁会帮你呢?
这是逃妈和八岁儿子逃逃在美国打造的公号
逃妈主写侃育儿,逃逃主讲学英语,关注下?
微信ID:东西儿童教育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