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乌梅丸扩而用之于“厥阴肝经杂病”,屡屡获效
I导读:看看作者如何将乌梅丸用活,治疗花翳白陷(慢性角膜炎、角膜溃疡)、眩晕(美尼尔综合征)、胃脘痛(十二脂肠球部溃疡合并憩室)、厥阴中风(持续低热)等证,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乌梅丸的临床应用
作者/龚志贤
乌梅丸乃仲景《伤寒论》厥阴篇之主方。原主治“蛔厥”、“久痢”。夫厥阴者,内寄相火,阴中有阳,其为病,每厥热相兼,寒热错杂。同时肝为风木之脏,开窍于目,风木之为病易出现眩晕、目疾等疾病,影响中土则出现蛔厥、腹痛、下痢之证。
余曾用此方治疗花翳白陷(慢性角膜炎、角膜溃疡)、眩晕(美尼尔综合征)、胃脘痛(十二脂肠球部溃疡合并憩室)、厥阴中风(持续低热)等证,取得了令人满意之效果。
本篇就乌梅丸治疗上述病症介绍如下(眩晕之证已在眩晕证治中介绍,久痢已在“几种慢性炎症性疾患的证治要点”中介绍,故不重述。
仲景《伤寒论》以六经论治,各有主方,太阳有麻黄、桂枝,阳明有白虎、承气,少阳有柴胡,太阴有理中,少阴有四逆,独厥阴厥。柯韵伯《伤寒来苏集·乌梅丸证》曰:“看厥阴诸证,与本方相符,下之痢不止,与又主久痢句合,则乌梅丸为厥阴主方,非只为蚘厥之剂矣。”柯氏此论,不无见地。
夫厥阴者,阴之极也,两阴交尽是为厥阴,厥阴为阴尽阳生之脏,邪客其经,从阴化寒,从阳化热,故其为病,阴阳错杂,寒热混淆。厥阴在脏为肝,其气应春而属木,本寒而标火。厥阴之治,既不从标,又不从本,而从中治,寒热并用,补泻兼施,故用乌梅丸较为恰当。
方中乌梅、细辛泻肝经之邪;黄连、黄柏泻君相之火;肉桂、干姜、附子温补脾肾之阳;参归补益气血,酸甘苦辛、温清补泻之药合而用之,正中其病所,故有效也。
余在临床中每引伸乌梅丸之旨意,扩而用之于厥阴肝经之杂病,屡屡获效。
1.花翳白陷(慢性角膜炎、角膜溃疡)
花翳白陷是黑睛生翳,形如花状,色白而中间凹陷,是一种最易反复发作难以治疗的急慢性眼病。
本病是因外感风邪,内因肝肺火盛,风热相搏,上攻于目所致。
《审视瑶函》云:“凝脂四边起,膏伤目坏矣,风轮变白膏,低陷如半粃,总是见瞳神,也知难料理。”又云:“此症因火烁络内膏液蒸伤,凝脂从四围起而慢神珠,故风轮皆白或微黄色。……其轮白之际,四周生翳,……只是四围皆起,中间低陷,此金克木之祸也。……亦有上下生起,名顺逆障,此症乃火上郁逼之祸也。亦有不从沿际起,只自凝脂色黄,或不黄,初小后大,其细条如翳,或细颗如星,四散而生,后终长大,牵连混合而害目。此是木火之祸也。
以上三者,必有所滞,治当寻其源,濬其流。……若病慢及瞳神,不甚厚重者,速救,可以挽回……”
【临床症状】目力减退,视物模糊,或目中刺痛,头昏额痛,心烦失眠,口干口苦,纳谷不馨,大便溏稀,脉象弦细而数,尺候不足,舌尖色红,或舌有瘀斑,舌苔白腻。
【病因病机】因外感风热,郁而化火,损伤肝脾之阴。肝为风木之脏,上开窍于目,五行属火,肝经之为病,则目不能视,肝火上炎则目中刺痛,头昏额痛,心烦失眠,口干口苦;肝木横克脾土,故纳谷不馨,大便溏稀;肝木偏旺则肾水不足,水不涵木,故脉象弦细而数,尺候不足;舌尖色红为阴虚火旺之象;久病则络脉不通,故舌有瘀斑;苔白腻为中阳虚寒,食滞不化之征。
【治则】泻肝胆之火,温脾肾之阳。
【方药】乌梅丸加味
【病案】秦XX,男,32岁,干部。1960年4月诊治。
患者目力减退,视物模糊三年,伴目中刺痛,头昏额痛,心烦失眠,口干口苦,纳谷不馨,大便溏稀,经北京XX医院诊断为“慢性角膜炎、角膜溃疡”。因中西药治疗无效而求余诊治。视其乌珠混浊,且有云翳,细如星点,或如碎米,或如萝葡花、鱼鳞之状,中间低陷而色白,间见微黄。查其脉弦细而数,尺候不足,舌尖色红,舌有瘀斑,舌苔白腻。余诊断为眼病之“花翳白陷”也。
初予养阴清热,退翳明目之剂,服十余帖,不效。吾细思之,病在乌珠,为风轮之疾,内与厥阴肝经相应,且证寒热错杂,遂投以乌梅丸加味治之。处方:乌梅12克(去核)、黄连6克、炒黄柏6克、当归9克、党参12克、干姜6克、桂枝6克、炒川椒6克、细辛3克、制附片12克(先煎一小时)水煎服。
服五剂,口干口苦,心烦,纳差之证有所减,以其舌有瘀斑,复于上方增入三棱6克、莪术6克、炮穿山甲9克,以活血祛瘀,溃坚破结。五剂后,目痛减轻,视力稍增,他证亦有所好转,细察其目,乌珠之云翳有消散之势。又进五剂,视物清晰,云翳消散。再守原方十剂,多年痼疾,竟获痊愈。
【按】花翳白陷,病在乌珠,按五轮分野,内属于肝。本病初起因于肝经风热,继则郁而化火,郁于肝胆;进而火热伤阴,常用疏散风热,清泻肝火,养阴清热之法。此病为久病伤及阴阳,肝血瘀阻,遂生云翳,为寒热错杂之证,故用乌梅丸加活血溃坚之品治之可获著效也。
1962年垫江县某厂工人叶XX,重庆XX医院妇产科医师李XX,均患慢性角膜炎,角膜溃疡多年,经多方治疗无效,余视其病况与前例同,遂投上方,服二、三十剂而愈。嗣后,又连续用此方治疗十余剂,均获满意效果。
2.胃脘痛(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合并憩室)
胃脘痛是指上腹部疼痛。古人称为“心痛”、“心下痛”等。但与“真心痛”有别。《灵枢·厥病》篇说:“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故与胃脘痛截然不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合并憩室就属胃院痛的范畴。
【临床症状】脘腹疼痛反复发作,饥饿则甚,喜温喜按,嗳气呃逆,纳谷不馨,轻度泛酸,好进软食,大便溏稀,脉象细弦或细濡,舌苔薄白。
【病因病机】外感风寒之邪犯胃,或过食生冷,寒积于中,或劳倦过度,饮食不节,饥饱失常,过食肥甘,内生湿热,或食滞不化,或情志不舒,郁怒伤肝,肝气横逆犯胃,损伤脾胃,致使气机不畅,而发生脘腹疼痛,嗳气呃逆;久病必虚,故喜温喜按;脾胃虚弱,故纳少,大便溏稀;舌苔薄白,脉弦细为气血不足,肝胃失调之象。
【治则】调和肝胃。
【方药】乌梅丸加减
【病案】龚XX,男,62岁,工人。1973年2月诊治。
患者脘腹疼痛十余年,时发时止,疼痛多于饭前发生,喜温喜按,伴嗳气泛酸,纳差,大便时溏时秘。经x医院上消化道钡餐透视,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服用黄芪建中汤,症状时轻时重。月前于食后突然脘腹疼痛,恶心呕吐,发热恶寒,四肢厥冷,住XX人民医院,经胃肠钡餐摄片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并憩室(如黄豆大),欲施行手术。患者因年老体弱惧怕手术,遂求治于余。
诊时见其面色苍白,形体消瘦,语声低微,上腹偏右作痛明显,口苦而干,心烦失眠,形寒畏冷,短气乏力,胃纳不佳,脉弦细而弱,尺候不足,舌苔白腻。证属肝胃不和,寒热虚实并见,乃投以乌梅丸化裁治之。
处方:乌梅12克(去核)、黄连6克、黄芩12克、细辛3克、当归9克、良姜9克、党参15克、肉桂6克、干姜6克、制附片12克(先煎一小时)、泽兰30克、三棱6克、莪术6克、炮穿山甲9克 水煎服。
五剂疼痛大减,泛酸消失,饮食增进,效不更方,守方服50剂,诸证消失。再去X院胃肠钡餐复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及憩室均消失。数年来,纳食正常,或食不易消化的食物或偶尔多食,仍有脘腹不适之感,但从未发生过剧烈的疼痛。
【按】此证为肝强胃弱,肝胃不和,寒热夹杂之证。章虚谷曰:“木邪肆横,中土必困,故以辛热甘温助脾胃之阳,而重用酸以平肝,佐以苦寒泻火,因肝木中有相火故也。”投以乌梅丸加减甚为恰当。
方中乌梅味酸入肝,以养肝阴;黄连、黄芩清泄肝胆之热;细辛、良姜、肉桂、干姜、附片温运脾阳;党参、当归补其气血,泽兰叶、三棱、莪术、炮山甲活血祛瘀通络;酸苦辛甘合而用之,可和胃补虚,以收扶土抑木之功,佐以活血通络之品以祛其瘀滞。
3.厥阴中风(持续低热)
仲景云:“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伤寒论·辨厥阴病脉症并治》尤在泾注曰:“不浮,则(邪)著阴中,漫无出路,其愈正未可期,故曰不浮为未愈。”厥阴为阴尽阳生之脏,阳气来复则热,阴气内盛则厥,故发热、厥逆更迭为厥阴病特征之一,与少阳病寒热往来之证有别。
本病始于外感,经久不愈,以热厥交替,定时发作为特征,为外邪内传厥阴所致。因患者多为素体虚弱,元气素亏之人,邪气内传,由表传里,遂犯厥阴。
【临床症状】长期低热,定时发作,入暮之后,先热后寒,始觉肌热,如火如燎,热已则寒,肉上粟起,四肢不温,历时短暂,无汗而寒热自退,精神疲倦,脉细弦而数,尺候弱,苔白腐夹杂灰苔。
【病因病机】因外感风寒,或治不及时,或因素体虚弱,元气素亏,卫外不固,致使长期低热;外邪内传厥阴,故定时发作,入暮复发,先热后寒,四肢不温;脉细数为脾胃虚弱之象,舌体胖大为中阳虚之征,苔白如腐为脾虚食滞中阳不运之象。
【治则】温运中阳,寒热并调。
【方药】乌梅丸加减
【病案】杨XX,男,62岁,退休工人。1978年8月诊治。
患者夙有“风心病”、“慢性气管炎”,月前因洗澡而受凉,恶寒发热,鼻流清涕,咳嗽,XXX联合诊所按“气管炎”给庆大霉素治疗四天,热势减退,转为低热(38℃左右),此后持续月余不退。入暮先热后寒,始觉肌热,如火如燎,热退而寒,肉上粟起,四末不温,历时一时许,无汗而寒热自退。
改服中药,更医数人,皆以少阳病论治,投以小柴胡、蒿芩清胆等方,病情如故,并述头昏心悸,神疲乏力,腹中饥饿,口淡无味,不欲饮食,矢气频作,日大便四、五次,便软不溏,且无脓血粘液。
查其面色苍黄,精神不振,唇绀无华,舌质胖淡而暗,苔白如腐,并夹灰苔,脉细弦而数,尺候弱。余见发热,厥逆交替,定时发作,辨为厥阴中风,投以乌梅丸去川椒加首乌。
处方:乌梅15克、细辛6克、桂枝6克、干姜6克、黄柏9克、黄连6克、当归12克、党参15克、制附片6克(先煎一小时),制首乌18克水煎服。
一剂病减,二剂热厥未作,纳谷转香,便次如常,再予三剂,低热尽退。
【按】此病用乌梅丸温运中阳,寒热并调,以治厥阴之热厥证。此方去川椒加首乌,以养肝血,托邪外出,故效如桴鼓。
综上观之,凡病在厥阴肝经,证属寒热混淆、虚实相兼,阴阳错杂之证,投以本方,均见卓效。
临床证见:胃纳不佳,大便溏稀,畏寒厥冷,甚则四肢厥逆,口干口苦,心烦失眠,困倦乏力,少气懒言,面色少华,或为蛔动,或为眩晕如坐舟车,或疼痛拒按,或目生云翳,或便下脓血,或风中厥阴,脉必弦而尺候不足,舌尖边可见色红,苔白或腻或黄而润滑。若纯实证,热不兼虚者,则非本方所宜。
I 版权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