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医临床不得不知的几首常用方剂

黄帝有道 2020-09-20

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这张方子和枢机、解郁结、畅三焦、达气机,它不仅可以促进五脏六腑新陈代谢,而且可以调畅人的精神情志,所以发热的疾病用它可以退热、抑郁的精神状态,用它可以解郁消愁,那么脾胃肝肠和胰腺的病变用它,可以促进代谢,妇科病用它可以调整月经和治疗带下,所以古人就说小柴胡汤这张方子基本上可以左右逢源,左翼右有,临床上不管男女老幼,外感内伤都可以用。

  有报道能够治疗肿瘤。至于小柴胡汤为什么能够治疗肿瘤,其实它不是一个直接抗癌细胞的一个方子,因为它可以调畅情志,它可以促进五脏六腑的新陈代谢,一个人五脏六腑新陈代谢正常,那么水液代谢正常,他就不会生痰,不会生湿,不会生瘀,所以这就没有癌症生长的温床。另外一个人心情愉快,整个人的精神放松,免疫机能也就是我们中医所说的它的正气就旺盛,《黄帝内经》所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所以小柴胡汤正是因为它可以调畅整个人体的代谢,可以调畅人体精神情志,就使癌症生长温床就没有。

  张仲景的小柴胡汤在临床上被医家们广泛运用于外感发热、胃寒、呕吐、肺水肿、肝胆等疾病的治疗,由于疗效独特,它不仅对传统医家的组方用药有很好的指导作用,许多现代医家也对这一方剂极为推崇。


银翘散

《温病条辨》银翘散用量、制法、煎服法的原文介绍。但现在临床上常把银翘散作为汤剂水煎服。今把作汤剂用的处方剂量介绍如下,供参考:连翘9~12克,银花9~12克,桔梗6~9克,荆芥6~9克,薄荷3~5克(后下),竹叶6~9克,生甘草3克,牛蒡子9克,淡豆豉9克,芦根15克,水煎服。

本方为辛凉平剂,可广泛地用于温病初起,邪在肺卫的证候。主治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但发热不恶寒,口渴咽痛,头痛咳嗽,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之证。或初起时微恶风寒,如伤寒太阳表虚证,经服用桂枝汤后,恶风寒全无,仍有发热、口渴、咽痛、咳嗽等症者。

温病误用汗法汗不出,而发疹者,可用本方去豆豉加细生地12克、丹皮9克、大青叶9克、玄参30克治之。此证禁用升、柴、羌活、白芷、葛根、三春柳等。

无汗头痛者,可重用荆芥、薄荷,再加菊花、白蒺藜等以疏风散热、清利头目。多汗口渴者,可重用银花、连翘,少用荆芥、薄荷,并另加生石膏、知母、天花粉等。如挟湿邪而出现胸闷、呕恶、舌苔厚腻、食欲不振者,可加藿香、佩兰(鲜者更好)等。

太阴伏暑(头痛微恶寒,面赤烦渴,舌白脉濡而数),舌白、口渴、无汗者,本方去牛蒡,加杏仁9克、滑石12克。舌赤、口渴、无汗者,本方加生地18克、丹皮12克、赤芍12克、麦冬18克主之。舌白、口渴有汗、或大汗不止者,本方去牛蒡、芥穗,加杏仁9克、生石膏20克(先下)、黄芩9~12克。

肺受疟邪,逆传心包络而热多昏狂,谵语烦渴,舌赤苔中黄,脉弱而数,名曰心疟,应用加减银翘散(连翘10克,银花9克,元参5克,麦冬5克,犀角5克(现改用水牛角),竹叶3克。共为粗末,每服15克,煎成去渣,点荷叶汁二三茶匙,日3服)(《温病条辨》)。

六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这一称谓来自钱仲阳所著的《小儿药证直诀》,六味地黄丸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丹皮、茯苓这六味中药组成。最早是“八味地黄丸”,见于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后来,宋代名医、儿科专家钱乙把八味地黄丸里面的附子和桂枝这种温补的药物去掉了,变成了现在的六味地黄丸,并用它来治疗小儿先天不足,发育迟缓等病症。

  后来,明代中医有一派非常推崇“肾”的作用,认为肾是人的“先天之本”,一时间,很多名医倡导补肾,比如明代名医薛己最善补肾,他就主张,肾阴虚用六味地黄丸,肾阳虚用八味地黄丸。薛己的实践为许多后世医家认可,他们倡导的补肾观点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

  仅从历史医家的主张就可以看出,六味地黄丸以滋补肾阴为主;此外,从药方的组成来看,它可以达到三阴同补(补肾阴、补肝阴、补脾阴)的效果,比如熟地黄可以补肾阴;山茱萸则是肝肾同补,通过补肝来达到补肾的目的;山药能健脾益肾,通过健脾来补后天。由此可以看出,六味地黄丸只适用于阴虚,阳虚者就不适用了。

  如何判断是阴虚、还是阳虚呢?肾阴虚的典型症状是潮热、盗汗、手心和脚心烦热、口燥咽干,此外还有遗精、梦遗、早泄等。肾阳虚的典型症状是腰膝酸软、不耐疲劳、经常觉得乏力、四肢发凉、喜热怕冷等。有些肾阳不足的人,也可能会出现勃起功能障碍、早泄、滑精等性功能问题。

补中益气汤

蜜炙黄芪5~10克、人参3克、炙甘草3克、炒白术1.5~3克、陈皮1.5~3克、当归1.5~3克、升麻l~1.5克、柴胡l~1.5克,水煎服。因原方用量太轻,故参考后世临床常用方,对剂量进行了修改。(附《脾胃论》原方:黄芪1.5克(病重或劳倦热甚者3克)、炙甘草1.5克、人参1克、当归0.6克、陈皮、升麻、柴胡各0.6~l克、白术1克,水三盏煎至一盏,去滓,食远稍热服。)

本方的用量,李东垣原方黄芪最多大为3克,其余皆为0.6~1克,意取轻清上升。后世医家用于济急时常加大剂量,病重者参、芪可用到9~15克。本文开篇所列的剂量是参考薛立斋及吴仪洛二氏之意拟订的,临症时请斟酌使用。需要注意的是,升麻、柴胡二药用量不能太大,一般为 1~2.5克,即使余药加至 9~15克时,这二药也不得超过3克。因为内虚之证忌升散,本方借此二药只为升提下陷之清气,多用了此二药则使本方成了升散剂,非制方的原意。

本方主要用于治疗饥饱劳役内伤脾胃所致的身热心烦、头痛畏冷、懒言少食、四肢困倦、自汗口渴、不愿活动、动则气短而喘、脉象虚大之症;或因中气不足,清阳下陷所致泄痢,或寒热似疟久久不愈之症。清代医家柯琴说:劳倦形衰,气少阴虚而生内热者,表证颇同外感,惟李杲知其为劳倦伤脾,谷气不胜阳气,下陷阴中而发热,制补中益气之法。本方组织是遵照《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的治则,选用甘温之品补其中气,升其中阳。饥饱劳役,伤其脾胃,中焦阳气下陷,则阴火上浮,故身热心烦(这并非外感实热之证);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不升,则浊气上逆,故头痛(疼痛时作时止,不像外感者常痛不已);阳虚不能卫外故自汗;气虚故懒言、不愿活动;脾虚故少食、肢倦;脾胃虚则肺气不足故气短;肺气不足,不能敷布津液故口渴;脾虚中阳不升,清阳下陷故泄痢;正虚邪陷,邪正相争故寒热似疟久久不愈。病属内伤,东垣立补中益气汤以主之。若误作外感治,则重虚元气。脾胃虚则肺气不足,肺为气之本,故方中以黄芪补肺护固腠理为主药;人参补元气,健脾益中,甘草和中益脾,合芪、参而除热为辅药(过度烦劳,则虚热内生,得甘温之品以益元气,而虚热自退,故东垣认为芪、参、草三药为除烦热之圣药);更以白术燥湿健脾,当归和血益阴,陈皮理胸中清浊相干之乱气,且防甘味药导致滞满,共为佐药;升麻、柴胡升阳明、少阳之清气,提中焦下陷之清气,清阳升则浊阴降,再用生姜、大枣和营卫、开腠理、致津液,共为使药。中虚得补,元气恢复,诸症自愈。赵献可曾说:”凡脾胃,喜甘而恶苦,喜补而恶攻,喜温而恶寒,喜通而恶滞,喜升而恶降,喜燥而恶湿,此方得之。”(《医贯?后天要论?补中益气汤论》)

补中益气汤原为饮食劳倦内伤元气,内生虚热,病状类似伤寒之证而设。此证实属气虚发热,切勿用治疗伤寒的汗、下之法去治。故《医贯?主客辨疑?伤寒论》中说:”若读伤寒书而不读东垣书,则内伤不明而杀人多矣,读东垣书而不读丹溪书,则阴虚不明而杀人多矣。......东垣《脾胃论》,与夫内伤外感辨,深明饥饱劳役发热等证俱是内伤,悉类伤寒,切戒汗下。以为内伤多外感少,只须温补,不必发散。外感多而内伤少,温补中少加发散,以补中益气一方为主,加减出入。”由此可见,内虚之人冬季受寒而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紧时,可用补中益气汤加些麻黄,脉浮缓有汗者,可加桂枝、白芍。但后世医家皆把此方用为调补气虚之药,是采取本方配伍之妙和调补中焦阳气的功能而变化运用的。确有许多阳虚、中虚之证,得用本方而治愈。用本方为补剂时要知道此为治气虚清阳下陷的方剂,而不是治清阳不升的。

本方去陈皮、当归、柴胡,名举元煎(张景岳),治气虚下陷、血崩血脱、亡阳垂危等须升补元气的证候。去人参、白术、甘草、陈皮、当归、加知母、桔梗名升陷汤(张锡纯方:黄芪18克、知母9克、柴胡4.5克,桔梗4.5克,升麻3克。)主治胸中大气下陷,气短不足以息,或呼吸似喘或气息将停,脉象沉迟微弱,关前尤甚。

归脾汤

蜜黄芪6克、酒洗当归6克、龙眼肉6克、炒枣仁4.5克、土炒白术4.5克、人参3克、茯神3克、远志2.4克、木香(磨冲)1.5克、炙甘草1.5克、姜枣为引,水煎服。

本方主治思虑过度,劳伤心脾而致的怔忡、健忘、惊悸、盗汗、体倦、嗜卧、失眠、少食、头昏眼花、面色萎黄,或脾虚不能摄血,致血溢脉外及妇人月经不调、崩漏带下,或心脾作痛,低烧体痛,大便不调,舌淡苔白,脉象细而无力等。

本方是临床常用的理血剂,药从心脾入手,引血归脾,心脾血足气壮,自能摄血归经而诸症悉除。方中以人参、黄芪、白术、甘草之甘温,补脾益气,脾气壮则能统血、摄血;以茯神、远志、枣仁、龙眼肉之甘温酸苦,补心而助脾(心为脾之母),心阴复则能生血荣脾;又佐以当归养血而荣心;使以木香既入脾又入肝,行气而舒脾,不但能防止补药之滞,且能配枣仁、远志以调肝而助心(肝为心之母)。心血足,脾气壮,子母俱健,劳伤心脾之疾自除。

因思虑又兼有气机怫郁而致病者,可加柴胡6~10克、丹皮9克、山栀6克。如兼肺肾受损而兼现干咳少痰声嗄,可加麦冬10克、五味子6~9克、蜜紫苑12克。加兼见梦遗者可加生熟地各10克、五味子6~9克、生白芍1O克、锻龙牡各15克。

近代也常用本方治疗神经衰弱表现为心脾虚而失眠多梦者。对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中医辨证属于心脾气血两虚证者,常用此方加阿胶、地榆、白及、侧柏等。对功能性子宫出血,兼见消化功能减弱,证属心脾虚、脾不统血者,可加川断炭、黄柏炭、艾炭、仙鹤草、桑寄生等。

本方与补中益气汤同为保元汤加归、术等而成,均为治疗脾虚的方剂。但本方是理血之剂,主补脾阴,滋养心脾;补中益气汤则为理气之剂,主升胃气,补益中气。古人组方之妙,可从细细玩味中悟出。

本方虽为四君子汤合当归补血汤加龙眼肉、枣仁、远志、木香而成,但经过这一加味,则与四君子汤和当归补血汤相加的治证大不相同。四君子汤主要为补气健脾药,当归补血汤主要为补气生血药,本方却有补血养心,益脾生血,使心脾相生(子能令母虚,母能令子实)、气血两旺之功。其中佐用木香配枣仁,不但能醒脾气,又能调肝气益肝阴而助心血,从而使本方具有木生火、火生土、从肝补心、从心补脾、而藏血生血、而归脾统血之功能,故能治思虑过度,劳伤心脾,脾不统血致血妄行诸疾。此则远非四君子汤、当归补血汤所能与之相比。

保和丸

山楂90克、神曲30克、半夏45克、茯苓45克、陈皮15克、连翘15克、莱菔子15克,为细末,炊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70~80丸,食远白汤送下。

本方为消导剂之代表方。主治伤食积滞,胃胀胃痛,脘腹痞闷,嗳腐吞酸,厌食呕恶,腹痛泄泻,以及停食寒热如疟,舌苔白腻或黄,脉滑有力等症。

清代吴仪洛说:”伤于饮食,脾主运化,滞于肠胃,故有泄痢、食疟等证。伤而未甚,不欲攻以厉剂,惟以和平之品,消而化之,故曰保和。”可见本方纯为消导而设。方中山楂酸温,善消腥膻油腻肉积。神曲辛温,善消酒食陈腐之积。莱菔子辛甘,消痰下气,善消面食痰浊之积。伤食脾不健运而中湿不化,故以茯苓化湿健脾。久郁则生热,故以连翘散结而清热。半夏、陈皮和胃健脾,调中理气,和茯苓为二陈汤之意。诸药合用,能消食导滞,调胃和中。正如李东垣所说:”伤食者,有形之物也。轻则消化,或损其谷,重则方可吐下。”

本方与枳术丸(枳实30克,白术60克)比较,本方重在消食导滞,通过消导食滞而兼起和胃健脾作用,无直接健脾之药;枳术丸则实在健脾,补重于消,补而不滞,消不伤正。

本方与大山楂丸(山楂960克,麦芽144克,神曲144克,白糖624克,蜜丸)比较,本方消导之中兼能和中化湿(含二陈汤)。大山楂丸重用山楂,以消除一切积滞,兼有活血行瘀之作用如,既能消食积,又能防气滞导致血瘀之患。功能消食化滞,调和脾胃。主治食积停滞而伤脾胃,伤于肉食积滞者,其效更显著。

藿香正气散

藿香240g、紫苏、白芷、大腹皮、茯苓各120克、白术、陈皮、半夏曲、厚朴、桔梗各90克、炙甘草30克,共为细末,每次服6克,用水一盏、生姜三片、大枣一枚同煎至七分盏,热服。如欲出汗,盖好衣被,再煎服之。

现临床上多参照原方用量比例精神,改为汤剂服用。

本方主要用于治疗内伤湿冷,饮食停滞,又外感风寒,症见憎寒壮热、头痛呕逆、胸膈满闷、咳嗽气喘等。又治中暑、霍乱吐泻,感染岚瘴不正之气,舌苔白腻、脉象滑等症。

方中以藿香辛温散寒,理气和中,芳香祛秽,表里兼治作为主药;辅以紫苏、白芷、桔梗散寒发表,芳香化湿,宣畅肺气,半夏曲燥湿降气,和胃止呕,厚朴行气化湿,消胀除满。佐以白术、茯苓、陈皮健脾化湿,理气除痰,大腹皮行气利湿,生姜、大枣辛宣和胃;使以甘草益中焦,和百药。

本方在夏暑季节最常使用。如果表邪偏重,恶寒发热而无汗者,可加香薷以助解表之力。如兼食滞加焦山楂、焦麦芽、焦神曲、焦槟榔、炒莱菔子,以加强消导。如湿盛腹泻者,可加炒扁豆、炒薏米、车前子等以利湿止泻。

本方以藿香命名,因藿香清芳微温,为醒脾快胃、振奋清阳之妙药。正如《本草正义》所说:”芳香而不嫌其猛烈,温煦而不偏于燥热,能祛阴霾湿邪而助脾胃正气,为湿困脾阳,怠倦无力,饮食不甘,舌苔浊垢者最捷之药。”但本品温和力缓,同时须配伍苍术、厚朴、佩兰、苏叶或白术、陈皮、茯苓等。王好古也曾赞扬本品:”入顺气乌药散则补肺,入黄芪四君子汤则补脾”。本方有发越脾气、调中焦升降之力,故名”正气散”。

此方治疗急性胃肠炎、胃肠型感冒、效果良好。例如李某某,女,26岁,因八月天气炎热,吃冷饮水果太多,夜卧窗前,睡眠受寒,次日头痛发热憎寒无汗,全身酸懒,脘胀腹痛,呕吐四次,水泄三次,舌苔白腻,脉象浮滑,重按无力。据此脉症,知为暑夏季节,内伤湿冷,外感风寒,肠胃气乱,寒湿不化,而致吐泻,表证不解而致头痛寒热。四诊合参,诊为暑湿吐泻之证。治以温散化湿,佐以解暑。处方:藿香10克,紫苏9克,白芷9克,半夏10克,干姜6克,香薷9克,炒扁豆9克,茯苓20克,大腹皮12克,广木香6克,车前子12克(布包),炒白术6克,伏龙肝60克(煎汤代水)。一剂显效,三剂痊愈。

藿香正气散与六和汤(砂仁、藿香、厚朴、杏仁、半夏、扁豆、木瓜、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生姜、大枣)皆能治疗夏月饮食不调、外感暑气而致寒热、吐泻等症。二方相比,本方解表除湿之力大于六合汤,但正气虚弱之人应慎用。六合汤解表芳化之力虽小于本方,但益气匡邪之功却大于本方,并且还有和肝舒筋之作用,对吐泻转筋者有效。

本方与不换金正气散(苍术、厚朴、陈皮、甘草、藿香、半夏、生姜、大枣)皆用于治疗湿浊内停,兼有感冒而呕吐泄泻之证,但本方解表发散与利湿之力较大,不换金正气散则化湿和胃、调中止呕之力偏重,解散之力较轻。

凡阴虚火旺,中焦火盛而作呕作胀,以及温热病,均忌用本方。

独活寄生汤

独活9克、桑寄生15~20克、秦艽10克、防风10克、细辛3~6克、当归6~9克、白芍9克、川芎6~9克、生地12~15克、杜仲9~12克、牛膝9克、人参5~6克、茯苓10克、甘草5克、桂心3~5克,古代医家用此方也有的把独活用三两,其余药皆为二两。共为粗末,每次用12~18克,煎水服,每日2次。

近代医家则多用此方随证加减,作为汤剂使用,上述用量即为汤剂常用量。

本方为治疗痹证的常用方剂。主用于肝肾两虚、风寒湿三气杂至,痹阻经脉,而致腰膝疼痛,酸软无力,屈伸不便,喜暖畏冷等症。

方中以独活、细辛专入足少阴肾经,搜风寒、通血脉;配以秦艽、防风,疏经升阳,以祛风化湿;桑寄生补肝肾、益气血、祛风冷;又配合杜仲、牛膝壮肾健骨,强筋固下;更用归、芍、芎、地活血补阴;以参、桂、苓、草益气补阳。全方主旨是用辛温以散之,甘温以补之,使肝肾强,气血足,风湿除,筋骨壮而腰膝痹痛自愈。



========== END ==========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h05547nz2mz&auto=0

温馨提示:本平台分享健康图文信息,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需要,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人先天皆有不足,唯有后天多爱自己!

非爱中医群群友,可直接点击阅读原文, 进入微店购买

祈愿: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人无病厄,富贵康宁;长寿好德,善始善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