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随症治之不是中医主流

黄帝有道 2020-09-19

“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症治之。”这是张仲景为后人创立的治“坏病”的治则(注:现行很多书籍,此句中的“症”多为“证”。二者的区别详见后文)。而时下也有一种思潮很流行,即重视“方症对应”、“方病对应”等,关注方药超过了对人与病的关注。


这种思潮的直接影响,就是“随症治之”,对症候群用方被现在很多中医学子、甚至中医学者误认为是中医“论治一切疾病的总方法”,但这是对中医“临症察机”、“见病知源”、“治病求本”主流和正确思维的歪曲和误解,需要警惕。


是“随症治之”而非“随证治之”

理解古人,先还文字原貌。


笔者认为,在刻意抬高“随症治之”的过程中,有一个桥梁——辨证论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很多学者先假定了辨证论治的公理地位,然后在《伤寒论》中寻找理论依据,于是“随症治之”便被选中,并命名为“随证治之”。


如果辨证论治不再拥有公理的地位,那么对“随证治之”的误解便容易得到纠正。如果古人并没有本质的、概括层面的“证”的概念,我们就应该还原古人本义的文字。只有还原了古人文章中的关键文字,我们才有可能更准确地理解古人所要表达的涵义。


有学者认为,文字的问题,不必太认真,只要在当今中医界形成共识,相互讨论时可以明白对方在说什么就可以了。


问题是中医历来强调“读经典”,读经典首先要做的就是读懂经典,如果文字的古今变迁影响到对原文的理解,就需要引起格外重视。我们首先要关注的不是今人之间的交流,而是与古人之间的交流。《论语·子路篇》曰:“必也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因此,关于“证”的“正名”问题,不可忽视。



症与证的渊源

《汉语大字典》释“症”曰:“病象。有时也泛指疾病。也作‘證’。”而对“證”、“証”、“证”的解释则分别是:“證,病症。后作‘症’。”“証,同‘證’。”证“,‘證’的简化字。”由此可知:古代的“证”即现代的“症”,两者并没有实质的区别。也就是说,在古书中见到“证”,可以直接改为“症”。这样做,更利于读懂古医书。



现代意义“证”的概念,历史究竟有多长?“证”和“症”有了明确区别,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现代意义“证”的历史,不超过60年。最初提出“证”,是为了强调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是一种规定或者约定,“不仅同传统中医学固有的概念和特点相抵触,而且违背了语言学的规律。”


证、症的强行区分,发端于西学东渐之后,定型于20世纪50年代。谈“证”这个具有特定时代意义的概念,我们应该明白一个前提:目前习以为常、约定俗成的“中医基础理论学科”,是近代中医学界为沟通中西,适应时代潮流,以西医学为参照系,在“科学”化的背景下,将中医学中的某些固有内容作另行规定的产物。“证”的概念即其一。



山东中医药大学张效霞所著的《回归中医——对中医基础理论的重新认识》一书认为,“证”作为一个固定概念出现,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第二版中医学院教材编写之时”,并推测这样做是为了“尽量使中医基础理论沾染上‘辩证唯物论’色彩的缘故。”


当前,如何评价辨证论治的历史功过需要另当别论,我们可以直接去做的,就是在读古书时见到“证”,可直接改为“症”。“随证治之”既然出现于《伤寒论》,直接统一为“随症治之”,当不存在异议。



“随症治之”是应急之计 并非《伤寒论》主流

《伤寒论》是将中医理法和经验方药成功结合的奠基之作,所以对中医临床影响深远,可以说是中医临床的源头和范例。


很多学者在提出自己观点的时候,都会在《伤寒论》中找依据。不过在更早的时候就有学者提醒,各取所需、断章取义式的学习并不利于中医经典的传承。当前应该做的是“寻找本意读伤寒”的工作,尽量还原本意然后从中挖掘仲景的思想,那才是真正的善学者。



谈到“随症治之”,先不要谈它的意义如何大。而应先将之还原到仲景的文字中,先弄明白仲景的本意,在这个前提下,再去“兼听则明”。


《伤寒论》中,关于“随症治之”的直接表达和类似表达,有两处:


  • 一处为16条:“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症治之。”

  • 另一处为267条:“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将此两条合参,我们可以容易地得出:汗吐下、温针等治疗后,病不解者为“坏病”,不能再用桂枝汤、柴胡汤。该怎么办呢?应该找到治疗错误的“逆”处,做对症的处理。“汗……吐……下……温针”与“坏病”、“逆”、“(随症)治之”,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能割裂开来看。“随症治之”只是针对大原则顾及不到,需要灵活处理的“坏病”的对症治疗,不能将它人为地抬高,成为“论治一切疾病的总方法”。所以,“随症治之”是针对“坏病”的应急对症治疗,并非《伤寒论》主流。



除了“随症治之”的对症治疗,《伤寒论》中还有哪些治疗方法?


一是不厌其烦的日数表述,以及整齐划一的“欲解时”,所昭示的是时空统一的中医基本原理。(六经为病位,时间和空间通过中医“人与天地相应”的系统观念,统一为一个整体,于是出现了中医的时间医学。)根据这种原理的治疗,是以人为本、奉天承运的从理治疗,很多情况可以不用药。


二是49条“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58条“阴阳自和者,必自愈。”59条“勿治之,得……必自愈。”71条“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93条“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145条“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341条“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376条“……不可治呕,脓尽自愈。”398条“病新差,人强与谷……损谷则愈。”


《伤寒论》中如此众多“愈”的表述,提示的是可以不用药“候气来复”的自愈,以及用药要不伤人体、为自愈扫清障碍、提供条件的健康治疗。


三是《伤寒例》中讲到“不知病源,为治乃误”;《伤寒论》序中讲“平脉辨症……见病知源”。这两个“源”能告诉我们什么呢?是针对病因病机的综合治疗,与对症用方用药治疗有天壤之别。


以上三点,只是初探,一定有很多不全面、不准确的地方,但是中医的精髓已经有所体现,这些才是中医的主流。不识病,只求方,为“执方欲加”者或为寻找“方剂的使用证据”者,追求的是下医之道。


中医祖先对后人有治未病之病、欲病之病的更高层次的要求,《伤寒论》中已经做了很多明示。只要我们放下固执,便会看到一个更广阔的伤寒理法世界、便会更多地关注人、关注人为什么得病以及如何可以不得病。中国中医科学院仝小林教授讲过一句话:“对疾病认识和把握的程度,决定了疗效。”将关注的重点从方药上移开,落实到人和病上,笔者非常赞同。

延伸阅读


中医临证常用对症加减法


目疾

1、眼流泪-----苁蓉,熟地,山药,菊花,丹皮,泽泻

2、眼前黑花-----磁石,菟丝子,远志,神曲,石斛,苁蓉,熟地

3、肝火上冲-----龙胆草,栀子,黄芩,夏枯草,秦皮

4、风热目翳-----密蒙花,谷精草,草决明,木贼,蝉蜕,青葙子,菊花

5、肝肾虚-----熟地,女贞子,枸杞,复盆子,白芍,黑豆

6、瞳孔散大-----山萸肉,五味子,知母,菟丝子,枸杞

7、瞳孔缩小-----元参,丹皮

8、白内障-----菟丝子,五味子,谷精草

9、只能视上物-----(肾阳不足)酒当归,黄芩,熟地,麦冬,五味子,人参,柴胡,枳壳,枸杞

10、只能视下物-----夜明砂,石决明,蝉蜕,当归,木贼

11、肝虚雀目-----柴胡,白芍,熟地,茯苓,菊花,细辛,防风,甘草

12、眼不能远视-----(气虚血明)生地,麦冬,枳壳,菊花

13、眼不能近视-----(血虚气明)人参,远志,菖蒲,茯芩

14、视物异色-----人参,黄芪,蔓荆子,黄柏,白芍,葛根,升麻,炙甘草

15、目眩-----熟地,菟丝子,车前子,杞子,菊花

十一胸胁痛症

1、气滞痛-----薤白,瓜萎,枳壳,桔梗,橘叶,乌药,木香

2、淤血痛-----丹参,乳香,没药,桃仁,红花,五灵脂,蒲黄

3、痰阻痛-----白芥子,瓜萎仁,半夏,陈皮,枳实

4、阳虚寒凝痛-----桂枝,肉桂,制川乌,附子

5、胁痛-----(左痛)柴胡,陈皮,川芎,赤茯芩,枳壳,木香,甘草,香附,(右痛)桔梗,陈皮,枳壳,郁金

十二呕吐呃逆

1、胃寒-----半夏,陈皮,丁香,柿蒂,砂仁,良姜,干姜,吴萸

2、胃热-----竹茹,批杷叶,枝子,赭石

3、痰湿-----半夏,陈皮,生姜,茯芩

4、伤食-----山楂,莱腹子,炒麦芽,炒谷芽,神曲

5、一般呕吐-----藿香,半夏,橘皮,云芩,川朴,枳实,伏龙肝,甘草,生姜

6、一般呃逆-----旋复花,赭石,半夏,党参,陈皮,砂仁,甘草,生姜

十三腹痛胃脘痛

1、寒痛-----干姜,高良姜,吴萸,附子,肉桂,乌药,小茴香

2、热痛-----川黄连,栀子,黄柏,川楝子

3、虚痛-----黄芪,党参,炒白术,炙甘草

4、寒积实痛-----附子配大黄,干姜配大黄

5、气滞痛-----木香,厚朴,枳壳,枳实,砂仁,香附,乌药,沉香,檀香

6、血淤痛-----元胡,五灵脂,没药,丹参,蒲黄

7、虫痛-----乌梅,使君子,槟榔,川椒

8、食痛-----山楂,莱菔子,炒麦芽,炒神曲,鸡内金

十四消化异常

1、食欲不振-----砂仁,木香,焦三仙

2、消化不良-----炒麦芽,炒扁豆,鸡内金,五谷虫,焦山楂,神曲,木香

3、痞满腹胀-----丁香,木香,沉香,砂仁,槟榔,青皮,陈皮,二丑

4、吞酸-----川黄连配吴萸,乌贼骨配浙贝母,煅瓦楞子

5、嘈杂有佘-----川连,栀子,白芍,神曲,橘皮,云芩,白术

6、嘈杂不足-----当归,白芍,川连,人参,白术,云芩,神曲,甘草

十五腰痛

1、肾虚腰痛-----杜仲,川续断,桑寄生,狗脊,怀牛膝,巴戟

2、气滞腰痛-----(闪挫)当归,官桂,玄胡,杜仲,小茴香,木香

3、风湿腰痛-----独活,羌活,防风,桑寄生,狗脊,木瓜,稀莶草,威灵仙

4、寒湿腰痛-----干姜,苍术,细辛,附子,肉桂

5、血淤外伤-----乳香,没药,川牛膝,三七,桃仁,红花

十六四肢关节痛

1、风湿痛-----羌活,防风,细辛,木瓜,威灵仙,海桐皮,秦皮

2、寒痛-----制川乌,制草乌,附子,桂枝

3、经络阻滞痛------鸡血藤,络石藤,青风藤,威灵仙,地龙

十七部位引经药

1、肩部———姜黄

2、上肢———炙桑皮,桂枝,羌活

3、下肢-----牛膝,木瓜

4、膝关节-----牛膝,松节

十八四肢痛,关节肿

1、湿在表-----白术,苍术,羌活,防风,川芎,独活,桂枝

2、湿在里-----白术,苍术,云芩,泽泻,陈皮,半夏,神曲,炙草

3、湿在上-----玉米,杏仁,桑皮,藁本,荆芥,橘红,半夏,云芩

4、湿在下-----白术,苍术,防风,防己,羌活,泽泻,玉米,牛膝

十九失眠

1、心虚---炒枣仁,柏子仁,夜交藤,合欢花,合欢皮

2、心神不定---龙骨,龙齿,远志,茯神,牡蛎,磁石,琥珀

3、痰浊壅滞---远志,菖蒲,半夏,茯神

4、火热扰心---川黄连,栀子,竹叶,木通,灯芯

5、心肾不交---肉桂配川连,远志

6、用脑过渡---茯神,熟地,远志


肥儿茶-健脾消食化积-成人小儿都适用

健脾强肾壮骨话补钙 - 后爱傲骨无双

美丽腰约-健康减肥不复胖,斩将追魂全在腰

脂肪瘤/结节患者的福音

市面上唯一一款食品级气血双补的调理品

专门调理脾肾湿寒的食品级药食同源调理品

让您远离湿寒体质 - 后爱排湿汤

哪里能买到正品佐丹力159素食全餐?

艾灸-磁疗艾灸贴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祛湿寒

胆胃上逆易上火就用后爱消消火

要保持花容月貌,必用参巧巧面膜!

治便秘百转千回汤最好,还能祛痘

可以解决90%的失眠问题,提高睡眠质量

糖尿病治疗仪是糖尿病终极方案

========== END ==========

温馨提示:本平台分享健康图文信息,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需要,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人先天皆有不足,唯有后天多爱自己!

非爱中医群群友,可直接点击阅读原文, 进入微店购买

养生是什么?

就像5元的停车费,再便宜都觉得贵,突然有一张罚单贴在玻璃上让交200元违章停车罚款的时候,真恨不得给自己一耳光,早知道给10元停车费我也愿意

当身体出现疾病,医生让你交20万、30万、50万的时候才发现,那每天几元一次的养生真便宜

养生不是改变你的生活,而是防止你美好的生活被改变!

让每个家庭都有一个懂健康的人


祈愿: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人无病厄,富贵康宁;长寿好德,善始善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