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万山经方故事
编者按:在郝万山老师所主讲的《伤寒论》课堂上,一般都会爆满,这跟郝老师擅长讲故事有很大的关系,他的课堂生动活泼,学生容易在听故事的同时记住一些知识点。本文以故事的形式,让你学习五个经方。
故事一:过敏性哮喘-栀子豉汤
三十年前,我在东直门医院做住院医生。我总觉着自己开的方子疗效不好,就向领导申请,自己不看病,给老大夫们抄方。所以那个时候,东直门医院的老前辈,我都给他们抄过方。
有一天我给宋耀志老师抄方。来了一个过敏性哮喘的病人。他的哮喘每年五一节开始发作,国庆节结束就好。冬天不发作,夏天发作。五一到十一这段急性发作期,就用一些西医西药来控制。也用中药,也可以控制急性发作,但始终不能除根。所以这样反复发作大概有两、三年的历史。
宋老问:“这个病怎么得的?”
原来这小伙子是通县农民,三年前五一劳动节游行的时候。一大早,从通县步行到天安门广场。大概头天晚上十一点就开始集合,零点就开始走,走到天安门广场的时候,他又热又累又渴。那时候五一节北京是很热的。一到大游行的时候,长安街两侧和天安门广场就临时装许多自来水管子。
这年轻人又热又累又渴,就咕咚咕咚地喝了很多自来水管里的凉水还吃了自带的凉油饼。结果,游行没有结束他就开始喘了。从那以后,每年五一节开始喘,喘到国庆节为止。
宋老问完病情之后,看了舌象和脉象,给他开了个方,三个药:栀子15 克,焦山栀15 克,淡豆豉15 克。
病人拿到这个方子之后说:“大夫,我在你们医院看了两三年病了,从来没有大夫给我开这么少的药,这行吗?我可喘得很厉害。”
我们宋老说话从来不过头,说:“你去试试吧,你去试试吧。”
开了七付。
病人去了。我却心生疑惑:“宋老,栀子豉汤在《伤寒论》里是治疗热扰胸膈证的,它是治疗心烦的,这两个药它不治喘。”
宋老未置可否。
一周后,病人来了:“大夫,吃了您这个药呢,喘还是喘,但是,我觉着心里痛快了。”
他之前没说心烦,只说胸闷憋气。“我觉得心里痛快一点了,好像憋气程度比较轻了,而且喘的程度也轻了,过去我每次喘都要喷药,现在可以不喷,忍一会儿就过去了。”
连吃两周后这个病人不再来了。到底效果怎么样,我也不清楚。
大概又隔了两年左右,我在医院走廊里碰见了这个人,我对他印象深刻,因为用三个药来治喘让我觉得好奇。“你不是那年喘的那个人吗,你的喘怎么样了?”
“我的喘好了。”
我说:“谁给你治好的?”
“就是那个宋老师,就那七包茶叶。我后来没再找你们看,觉着吃这个药很好,就没再进城,在我们当地抄方,就是这个方子,我前前后后吃了两个半月,从此就不再喘了。你看今年又过了一个夏天,我还是没有喘。”
我得到这个消息后找到宋老,“宋老,记得咱们俩两年前看的那个哮喘病人吗?若是我,绝对用许多宣肺平喘的药,您用栀子豉汤治好了哮喘,怎么就用一个栀子和豆豉来清宣胸中的郁热呀?”
宋老说:“栀子豉汤确实没有治喘的记载,可是,栀子豉汤治疗什么呢,它是治疗郁热留扰胸膈的。郁热留扰胸膈如果可以热扰心神产生心烦,那么郁热扰肺就可以生成喘,对吧?那个病人是怎么造成这个病?他原来不喘,可走得又热又累又渴的时候喝了大量的凉水,吃了大量的冷食,就把热郁在胸膈了,不过他表现不是烦而是喘。我们要想清除胸膈中的郁热,宣泄只能用栀子豉汤。”
你看,这就是抓病因用方。这些思路从哪来的?从《伤寒论》啊!
故事二:胃堵-五苓散
我临床遇到一个病人:“大夫,我胃堵得吃不下饭,不吃饭也堵,吃一点点就胀。我已经看了几个月了。”
我打开他的病历一看,好几个医院的中医都给他看过了,都是和胃、降逆的,我看也该是这样。可是,为什么用这些方子都没有效果?
我就仔细又问他:“你喝水多吗?”
“我嘴老是干的,我总是喝水。”
“那尿多不多?”
他说:“尿不多,相对来说尿不多。”
我一看他的腿,轻度的水肿。
“我这堵呢,最先是由肚子堵下边逐渐逐渐胀满,逐渐逐渐硬,硬到这的时候就什么饭也吃不下了。”他指着胃说。
“好,我就给你用利尿的方法。”
用五苓散原方。
吃了三付,他给我打来电话:“您这方子可真灵啊。吃完尿就增多了,口渴也逐渐的缓解了。我这硬和堵的感觉逐渐往下走,现在就肚脐以下还有点硬,还有点堵。”又让他吃了三付,上下全通畅了,胃里不再堵了。
故事三:神经性呕吐-猪苓汤
有一次,一个参加过西医学中医班的西医大夫,为他收的一个病人向我求援。“她是神经性呕吐,喝水吐水,吃饭吐饭,喝药吐药。最奇怪的是,我们给她输液,如果输的液体超过三瓶,她就要变成粘液给吐出来。输两瓶她不吐,输的液体多了,输四瓶,她非得吐出来,都吐的是粘液。我们从来没有见过这种病人。”
“她吐了多长时间?”
“吐了三个月了。”
“你们做了什么检查?”
“能够造成呕吐的病证我们都排除了,所以现在可以诊断为神经性呕吐。”
这种病人我必须去看一看,我就来到了这医院。
我问这个病人怎么得的病。她说因为她丈夫在外面找小蜜而吵架。那么这是可以理解的,当然她很生气了。
我一看前面也有过中药方,也是和胃降逆止呕的。丁香、柿蒂、旋覆、代赭兼与理中,寒的、热的、补的、攻的都用了。都是喝了药就吐药。
舌光红无苔,脉细弦而数,一派阴虚的现象。“你睡得着觉吗?”
“哎呀,我一夜一夜睡不着觉。”
“你是从呕吐以后才睡不着觉呢还是你以前就有啊?”
“我以前就神经衰弱,经常睡不着觉。”
那么这种阴伤是剧烈呕吐导致的呢还是原来就有阴伤呢?我就必须问她。“你在得这次神经性呕吐之前,有什么病啊?”
“过去有慢性的泌尿性感染,经常反复发作,小便不利,尿道涩痛,这次也有犯。”
好,上面有口渴有心烦,有心烦不得眠,下面有小便不利,又尿少,这不是猪苓汤证吗?你看猪苓汤适应证,它的病机是阴虚水热互结。由于水热互结,膀胱气化不利,有小便不利,有小便少,甚至有尿道涩痛,小便短赤;水热互结又有阴伤,津液不能输布,所以有口渴有烦渴,有渴欲饮水;肾阴虚于下,心火亢于上,心肾不交,所以有心烦不得眠。这三组主证都有,当然对她说来这三组症状都不突出,而突出的是个呕吐。
《伤寒论》中的猪苓汤证中,由于水邪是流动的,水邪犯肺可以出现咳嗽,水邪犯胃可以出现呕吐,水邪犯肠道可以出现下利。所以咳嗽、呕吐、下利是猪苓汤证的三个副证。
我很怀疑这个病人就是阴虚,水热互结证,水邪犯胃所造成的剧烈呕吐。不管我辨证的对不对,只能去检验一下。我就开了猪苓汤。
我对她丈夫说:“你必须每天陪着她,煮完这些药,你一个小时给她喝一勺,这药一次不能多喝。”
我这样做有两个目的,其一,她本身喝药吐药,喝水吐水,若再吐出这个药,药就不能够发挥作用,所以每次要少量的,让她慢慢适应。其二,让她丈夫每天守在她身边。一个小时喂她一口药,以这种实际行动来赎罪,以求得她妻子的谅解和宽容。
两天以后,那个大夫给我打电话,说:“郝老师,神了!一勺一勺的喂,她不吐,后来她嫌每次喝一勺少,她说这个药非常对口。”
“既然对口,就再给她吃。”
“还是一勺一勺喂吗?”
“她要喜欢她丈夫一勺一勺喂,你就让他一勺一勺喂,她要嫌麻烦她丈夫,就自己端起碗来喝,随她的便啊。”
一个礼拜之后她可以进流食了。又一个礼拜,不用输液了。
后来她一高兴,就吃了个凉西红柿,可这凉西红柿又吐出来了。
让她继续用这个方子,三个礼拜以后,这个人出院了。
神经性呕吐这种证候是经常容易反复发作的,我自己电话随访了五六年,没有再见过她,她也再没有复发。
很多年后的一天我在门诊,一个大胖子在我面前说:“郝大夫,你还认识我吗?我是那个神经性呕吐在某某医院住院的病人,那时候我瘦到 70 斤。你现在能不能给我减肥呀?”
故事四:产后身痛-新加汤
有一年,我和刘渡舟老师,带着我们的工农兵学员,在北京京西门头沟矿区开门办学。开门办学是指我们到乡下去上课,到基层去上课的一种形式。
我们经常送医送药到矿工的家里。有一家矿工年青的媳妇坐月子,生完小孩二十天。发烧十天,身上疼痛十天。我们到家里给她看病,我们就认为是气血两虚,肌肤失养。所以开始我给她用八珍汤,吃了三付,没效果,还是疼,后来又用人参养荣汤,也没效果。
我和刘渡舟老师住一个房间,我说:“刘老,我遇到一个产后身痛的病人,我用补气养血的方法,怎么没有效啊,她又没有感冒的症状。八珍汤我用过了,人参养荣汤我也用过了。”
“你应当用《伤寒论》中的方子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这张方子是在桂枝汤里加重芍药的用量来养血柔筋止痛,加重生姜的用量来引药达表,另外加人参来益气。”
产妇在产后出汗很多,一动就冒汗。我在开这个方子的时候,心想生姜不能多用,更何况生姜很辣,我吃饭的时候特别讨厌生姜,我就觉得别人也会讨厌,所以生姜我用了三小片,其它的药还是正常的。吃了三付,还没效果。
“老师,您告诉我的那个新加汤,我给病人用了,还没效。我给人家看九天了,人家身疼已经十天,现在又是九天,都二十天了,身痛不能缓解。”
刘老拿我开的方子亲自看。
“生姜三片,多大三片?”
“三小片。”
“为什么这么少?”
“她产后出汗这么多,我不敢给她用辛散的,更何况生姜太辣。”
“你知道新加汤中用生姜的意义吗?”
“它不是引药达表吗?”
“你用这么点药怎么能够引药达表?”
“她还出汗呢。”我弱弱地说。
“你现在不是在用补气养血的药吗?生姜引药达表但量小,她就不会发汗,它是补益肌表气血来营养肌肤,治疗身痛的。”
“那生姜用多少?”
“用 15 克,你直接写清楚 15 克,称完了让她切片。”
“老师,会不会太辣?”
“你是给她做饭呢,还是给她配药?”
老师经常批评我,因为我每次开药的时候都会考虑到这药的口味如何,药的口感如何。不过直到今天我还总是觉得给病人的药不能太难吃。
用完15 克生姜。病人汗并没有多,吃了二付身痛减轻,吃了三付身痛好了。
回来我告知老师:“刘老,那个病人好了。可我用人参养荣汤,八珍汤并没有错啊。”
他说:“你养内脏的气血是没有错的,她现在是气血不足,肌肤失养,你的药不能引药达表,所以治不了身痛。”
真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从那之后我再用新加汤治疗,营血不足,肌肤失养的身疼痛,就知道生姜的量是不能够少的。
故事五:荨麻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1976 年,唐山地震前夕。4 月份我和刘渡舟老师带着我们74、75 级的同学到唐山抚宁县开门诊办学。
有一个同学得了荨麻疹,每天晚上痒得一夜一夜睡不着觉,开始找我看,我就用一般的凉血的、燥湿的、袪风的、止痒的药。吃了三天药,这小伙子还是一夜一夜睡不着觉,到了晚上就痒。
三付药不管用,这个小伙子又去找我,我和刘老师住一个房间,就让刘老师给他摸脉,摸完脉之后,刘老问我:“你说这是什么脉象呀?”
“这小伙子瘦,这个脉轻轻地一摸就摸到了。”
刘老说:“什么轻轻地一摸就摸到了,你说它是不是浮脉?”
“他没得感冒,能说他是浮脉吗?脉轻轻地一摸就摸到了。”
“没有得感冒就没有浮脉了?这个小伙子什么地方痒呀?”
“皮肤痒呀。”
“皮肤是表还是里呀?”
“皮肤当然是表啊。”
“既然皮肤痒是表,脉又轻取既得,当然是表证呀。”
“老师这是表证呀?”
“是呀。”
“那怎么办?”表证就该发汗啊。
“这个病要发汗,那用什么方子呀?”
“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伤寒论》的方子,湿热在表。开了麻黄连轺(yao)赤小豆汤以后,我写方子问老师药量。刘老嘱咐病人:“你把药拿过来之后,白天不用吃,每天晚上临睡觉之前吃,吃过后多喝一点热水,盖上被子发汗,连发三天汗。”
治荨麻疹我还没有采取这种方法。
连发了三天汗,这小伙子荨麻疹不起了,那个地方洗澡也困难,后来我发现他身上脱了好多屑,荨麻疹就好了。这个小伙子是军人,现在在一个部队医院工作。
唐山地震以后,我们回到了北京。有一天,协和医院一个我们中医学院的毕业生给我打电话,说他们儿科住着一个小儿肾炎的病人,化验尿的指标总是不能改善,时间也比较长,他们用西医的手段也看不到很快见效的希望,想找中医来看看。但他们医院的祝老在日本。我就陪着刘老去了。
孩子头面水肿,尿的化验很糟糕。老师摸完脉了我也摸一摸,老师问我什么脉。
我说,“他的脉轻轻地一摸就摸到了。”
“轻取即得,就是浮脉。”
“老师,浮脉怎么办?”
“浮脉发汗呀。”
“他没有感冒呀。他说你看看他,头面肿,脉轻取即得,头面不是表吗,上半身肿者发其汗嘛,浮又肿。”
“老师用什么方子?”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啊。”
“发几天汗?”
“时间发长点,发七天汗。”
后来,协和医院的大夫给我打电话说,从发了这七天汗以后,这个孩子头面水肿逐渐消了,化验结果也逐渐改善了。
又过了一些日子,地坛医院我的同学给我打电话说,他们这里有一个黄疸病人,已经好几个月了,黄疸不能退。按说不应当这么长时间。他想请刘老来看一看。我就跟着刘老去了。
这个病人是阳黄,急性黄疸性肝炎。大夏天,他敞着胸,那个黄,黄如蜡染,鲜黄如橘子色,你只要看上一次就会终生不忘。
对于一个传染病我总是胆怯。刘老师让我也摸摸脉,我大着胆子摸啊。回到医生办公室,老师问脉怎么样。
“这脉有点浮。”
“那脉浮怎么办呀?”老师又问。
“他现在是黄疸性肝炎,湿热在里,没有表证。”
“你说他身上痒不痒呀?”
“他身上痒。”
“身痒、脉浮,这就是表证。”
我私下认为他是黄疸性肝炎,胆盐沉积在皮肤刺激神经末梢,导致身上痒。可老师就把身上痒的浮脉当作表证来看待。
我答:“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啊,这才学会。”老师点头。
所以我用了三遍才学会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脉浮主表在临床上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我们不要认为只是感冒才叫表。皮肤病、皮肤的过敏、身上瘙痒,甚至包括一些牛皮癣,只要脉浮,都可以用解表的方法来治疗。
本文摘自《郝万山讲伤寒论》
========== END ==========
温馨提示:本平台分享健康图文信息,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需要,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人先天皆有不足,唯有后天多爱自己!
可直接点击阅读原文, 进入微店购买
养生是什么?
就像5元的停车费,再便宜都觉得贵,突然有一张罚单贴在玻璃上让交200元违章停车罚款的时候,真恨不得给自己一耳光,早知道给10元停车费我也愿意
当身体出现疾病,医生让你交20万、30万、50万的时候才发现,那每天几元一次的养生真便宜
养生不是改变你的生活,而是防止你美好的生活被改变!
让每个家庭都有一个懂健康的人
祈愿: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人无病厄,富贵康宁;长寿好德,善始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