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豆:不去北大,想学中医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高三学生窦豆,成绩优秀,当学校将北京大学自主招生考试资格交给她时,她放弃了,而是选择了北京中医药大学。她说,她热爱中医,想学中医,愿做根深叶茂中医大树上的一片新叶——
窦豆:不去北大,想学中医
北大没有中医系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不去北大。我也知道北大好,但北大没有中医系啊,我要学中医,就不能去北大。”
坐在记者面前的窦豆有些拘谨,梳着光溜溜的马尾辫,一件灰色体恤衫松松地罩在身上。她微微靠着扶手坐着,却挺直着背。听说要照相,她忙说,等一下。然后把左镜片有裂缝的眼镜摘下来,坐直了身子。
“校长找我谈话,把北京大学自主招生考试的条子给了我。我说,我要去学中医,要上北京中医药大学。之后,校长助理、年级主任都劝我,可我已经决定了,就不会再改。”
窦豆是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的高三学生,全校文科年级综合排名第28,按往年的经验,这个成绩北大、清华没问题,这也是校方将北京大学自主招生考试资格交给她的原因。但窦豆没有按照人们惯常的想法选择这类名校,而是选择了保送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
初二结束时我知道自己定下来了
“小时候,我的理想是做一名饭店经理,像麦当劳那样把饭店开遍全世界。但到初二结束时,我决定要做一名中医大夫,我知道自己定下来了。”
窦豆一直和姥姥、姥爷生活在一起,姥爷是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的教授,平生热爱哲学和中医学,姥爷给了她有关中医最早的启蒙。
据窦豆介绍,姥爷四岁时曾生过一场大病,最先在汪逢春处问诊,迟迟没有起效,汪逢春劝他改投他门,一时间京城没人敢收治他,最后在萧龙友处才转危为安。
“没有中医前辈治好姥爷,我们全家人都不知道在哪呢,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成为像萧龙友老爷爷那样的人。”说起中医界的前辈泰斗,窦豆的眼里闪烁着光芒。
“我最早想当饭店经理”窦豆说,“像麦当劳那样把饭店开遍全世界。就像汉堡能传播美国文化一样,开中餐连锁店也同样能把中国文化传播出去。”
受姥爷启发,她将食疗列入中餐连锁店计划之中。从研究食疗开始,书柜中一本本中医书籍激起了她的兴趣。
在姥爷的鼓励下,她购买了自己的第一本“医书”——《家庭常用按摩穴位图解》,小小的她常常盯着穴位图出神。之后,《一百天学中医基础》、《医学三字经》、《时方歌括》、《中医古籍经典解读》这些书都成了她的好伙伴。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深深地吸引着她,到初二结束时,她确定了自己的志向——做一名中医大夫。
就算把我赶出去,我也会再来
“第一次去见李爷爷,他根本不理我,我就悄悄坐一边,把他说的话全记录下来。其实来之前我就想好了,就算把我轰出去,我也会再来。”
从初三开始,窦豆每周固定一天去北京师范大学校医院中医科孙晓春副主任医师处学习,背诵基础理论、药方、药性、脉象、舌象等,除了临证抄方外,她还在孙晓春的指导下自学大学教材,目前已学完《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中医诊断学》三本教材,同时在中药房学习认药。
“十大功劳是什么?”记者想考考她。“有根、茎入药的功劳木,还有功劳叶,功劳叶尖尖的,像这样”,她伸出三根手指比划着,一脸的稚气。
2009年,经孙晓春介绍,窦豆来到北京护国寺中医院跟随李澍苍学习。
年届八旬的李澍苍是中医妇科专家,求诊病人众多。哪里有空接待一个毫无资历的小姑娘?
“第一次去见李爷爷,他根本不理我,我就悄悄坐在一边,埋头抄写,把他说的话全记下来。其实来之前我就想好了,就算把我轰出去,我也会再来。我就先擦擦桌子、叫叫号、倒倒茶水,慢慢学呗。”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接触,现在,周围的医生护士开始喊他们“爷孙俩”了。遇到患者询问“这个小姑娘是您的徒弟吧?” 李澍苍开始笑着点头。
最初,窦豆负责给病人叫号,记录李澍苍与患者的对话,慢慢地,按李澍苍的要求背完《濒湖脉学》七言诀后,窦豆也给病人号脉,主要记录李澍苍口述的诊断和处方,是个像模像样的“小大夫”了。
“给我摸个脉吧。”记者伸出手臂说。窦豆调整了一下呼吸,娴熟地将手指搭在记者手腕,侧着头、静静地调整着手指的姿势,摸完右手又摸左手,看看舌苔,“脉沉,有寒相。肝脉有点弦,平时容易发脾气吗?你自己摸摸看,立起来的,像琴弦一样,有张力。”
“摸脉时遇到判断和病人自述不一致怎么办?”记者问道。“李爷爷说了,遇到这种情况要分析是不是该舍脉从证” 。
“最开始学的时候,手指没有感觉,孙阿姨、李爷爷也不直接说我不对,他们摸完把脉象告诉我,我再去摸,去体会,时间长了,手指就有感觉了。病人的脉不像书上写的那么简单,都不太典型,除了读书还需要更多临床锻练。”谈起学脉诊的体会,窦豆娓娓道来,超出年龄的沉稳。
我想做一片新叶
“我去帮姥姥取药,熟悉的大夫就会问,上哪个学校了?我说去北中医。她们就一脸可惜了的表情,好像我得了怪病一样。院里的爷爷也都歪着头说,没关系,行行出状元……我觉得,现在人们对中医的看法有点问题,说句不自量力的话,我挺想改变的,我知道一个人办不到,但还是要努力一下。”
2008年窦豆曾做过一个关于“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研究生中医就诊现状及其对中医药问题的认识”的调查报告,同时不断遭遇别人对她理想的质疑,对于其他人的不理解及对中医的轻视,窦豆说:“中医是一棵根深叶茂的参天大树,现在需要更多的阳光雨露,让它长得更茂盛,我就想做中医之树的一片新叶。”
问起大学期间的打算,窦豆已做好了计划,“第一个目标是尽自己所能打好基础,积累专业知识;第二个目标,要在学校多做社会工作;第三个目标是要学好针灸。”
对于未来的设想,窦豆描述了两幅画面:
“在城市的某家医院,有一间窗明几净的诊室,患者排着队候诊。排到的患者坐下说,上礼拜那药吃完就见好了,痰也少了、便也通了。然后我就摸摸脉、改改方,把他们都治好了。
我还想去安静的乡村,就在乡村卫生所摆个桌子,附近的村民特别信任我,无论大病、小病都来找我。等我到了孙阿姨那样的年龄,就带两个小徒弟,把本领传给他们。”
窦豆还是个爱读书的姑娘,闲时喜欢翻来覆去地读《红楼梦》和《哈利波特》。因为以前想做饭店经理,她还学了一手好厨艺,记者问到有无拿手菜时,她有板有眼地说:“它似蜜啊,鸿宾楼的招牌菜,我做得跟他们一样好吃。”看着眼前这位充满理想、沉稳、朴素、可爱的小姑娘,记者仿佛看到了阳光下正在舒展身体、努力成长的一棵树苗。
本文摘自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6月24日,作者/徐雪莉
从不去北大想学中医的窦豆同学说起 | 肖承悰
导读:肖承悰,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首席专家,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北京四大名医之一萧龙友先生嫡孙女,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肖教授看到《不去北大,想学中医》的窦豆同学的报道后,有感而发写了这篇文章,勉励后学。
大医之道励后学
我从事中医临床、教学40多年,虽然欣慰地看到中医药的教学、科研与临床实践不断取得新的成绩,但是中医药优秀人才,特别是中青年优秀人才匮乏的问题,一直是我心中的隐忧。
究其原因,我想如何从体制、机制上吸引优秀青年从事中医事业是其中关键,同时,如何让青年人学习中医、信任中医、热爱中医也非常重要。
近日,看到《中国中医药报》的报道,北京某重点中学一名叫窦豆的同学放弃保送北京大学的机会而选择了北京中医药大学,欣喜之余,细读了报道,才知道这位同学选择中医,还和我的祖父——京城四大名医之首的萧龙友先生有着很大的关系。
据窦豆介绍,她一直和姥姥、姥爷生活在一起,姥爷是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的教授,平生热爱哲学和中医学,姥爷给了她有关中医最早的启蒙。
窦豆的姥爷四岁时曾生过一场大病,最先在四大名医之一的汪逢春处问诊,迟迟没有起效,汪逢春劝他改投他门,一时间京城没医院收治他,最后在萧龙友处才转危为安。
她说:“没有中医前辈治好姥爷,我们全家人都不知道在哪呢,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成为像萧龙友老爷爷那样的人。”(而我的父亲萧璋教授是著名的语言学家,也是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创始人之一,这使我与窦豆更添了一份缘分。)
看到有这样的年轻人怀着对中医的热爱,对我祖父的崇敬之情,投身中医事业,让我感慨万千、充满希望,不禁想为这样的后学写几句鼓励之语,以祖父萧龙友先生的言行、经历,与所有有志于成为大医的中医后学共勉。
首先对中医要有信心、有热爱、有志向。
中医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中华文化的经世济用之学。千百年来,中医救人无数,博大精深的理论、确切甚至是神奇的疗效,是中医经久而不衰的根本原因。
近代以来,西医引进,由于理论体系不同,很多人以西方医学之观点看待中医,屡屡菲薄中医,当下还有人提出“废医存药”之类的主张。
实际上这样的观点,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有关中西医的争论中就已经有了,了无新意。但受这样的思想影响,中医屡受非难,就连有些中医院校的学生也对中医信心不足。
萧龙友先生自学中医,后弃官从医,抱着“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信念,终成一代名医,被传为佳话,靠的是对中医的信心、热爱和孜孜不倦的学习与实践。
他弃官从医之时,正是中华文化风雨飘摇之际,中医倍受歧视甚至被提议废除之时。他义无反顾,以传承和弘扬中医为己任,不仅以精妙的医术得到社会各界的盛誉,并开启中医受邀进入西医院会诊之先河;更与孔伯华先生一起,自筹资金发起成立“北平国医学院”,培养中医人才。
当下,中国文化之影响力与日俱增,中医之地位与影响已非昔日可比,后学者更应当以前辈为楷模,树立传承、弘扬中医的志向。我想成大医者必有大爱,这份大爱中要包括对中华文化、中医事业由衷的热爱。
其次,要深研理论、勤于实践,全面提高自身的修养,厚积薄发,不可急于求成。
中医理论博大精深,中医典籍浩如烟海,要学好中医,就要沉潜其中,反复体会、实践。
萧龙友先生成为一代名医,绝非偶然。他童年时代因母亲长年有病,便留心医药,遍览古医典籍,后入仕途,虽在官场,却数十年从未间断学习、实践,反复阅读钻研《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等经典,深刻领会其精神,用以指导临床实践,每验必效,从而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他不仅诊断高明,而且注重修身养性,医德高尚,诊疗时从不虚词,能治者则治,不能治者绝不延揽,诊病不问贫富贵贱,皆详尽问诊、尽心施治。
他还有深厚的国学功底,精通文史,有高深的文化修养,其书法、诗文亦被时人推崇。古人讲“功夫在诗外”,这些文化的积累、修养的积淀,对他领悟经典、融会贯通、提高医术,都有辅助之功。
所以我常讲,论传统文化的浸润程度和中医理论的造诣,祖父一代所达到的高度是我们所难于企及的。他的经历说明,要成为大医并无捷径,抱着一夜成名、包治百病的想法不可能窥见中医殿堂之奥,只有不仅从中医理论与实践上潜心研究,矢志不渝,并不断提高文化上、心性上的个人修养,才可能达到大医的高度。
此外,要破除门户之见,博采众长,师古而不泥古。
中医经典如《黄帝内经》等至今仍是每一名中医的必读书,但中医并不是食古不化的医学,其生命力在于一代一代的名医大家,对经典的不断诠释、解读和创造性的应用。
要成为大医,必要体察时代之变迁,博采各家之所长。萧龙友先生信任中医,但并不排斥西医,研习中医经典的同时,也阅读了大量当时刚刚翻译的西医著作。
在所撰写的《整理中国医学意见书》中,他说:“医药为救人而设,本无中西医之分,研此道者,不可为古人愚,不可为今人欺,或道或术,当求其本以定,一是不可舍己芸人,亦不可非人是我”;“医无中西,同一救人,不过方法不同耳”。
这些话,今日听来仍发人深省。建国后,他致力于中医教育事业,率先提案设立中医药高等学校,并对中医教育期许甚高。他认为“现在中医学院的教学,必须打破门户之见,加强理论实际相联,进一步发扬中医学,以供世界同用,因而成为世界的新医学”。
今日,中医药高等教育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较之当年“师带徒”的模式,在学习的系统性、全面性方面都有较为明显的优势。这是祖父当年难以具备的条件。西医的发展曾经给中医带来生存的危机,但是中医用临床效果和理论创新回应了挑战。
我以为中医是宏观医学,强调辨证论治,西医是微观医学,重视辨病论治,两者各有所长。西医侧重微观检测,现代医疗检测技术不断进步,检测项目日渐深入,可以弥补中医微观方面研究的不足,亦可为中医所用。
在新的时代,要成为一名大医更需要博采中西医之长,创造性地继承和发扬中医的传统与优势。
我是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五九级的学生。新的学年已经开始了,窦豆同学也已进入我的母校,成为我的学友。我衷心希望像窦豆同学这样的中医后学们,珍惜现在的条件,好好学习,日后成为一名真正的中医,如萧龙友先生所期许的那样,使中医成为世界的医学,开创出中医事业的新局面。
本文摘自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9月6日
精彩文章回顾
飞行员用的恢复视力方法!只要坚持,0.2变1.0(真人指导)
========== END ==========
温馨提示:本平台分享健康图文信息,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需要,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广告是系统随机配发,我们无法详细控制、选择。请您切勿购买任何动物制品、肉食。不要买渔猎、捕鸟的器具,拒绝杀生。不要玩杀人游戏,杀人游戏与实际杀人果报基本相同;不要看色情文章,万恶淫为首,邪淫是轮回和灾祸的根本。因果报应,如影随形。切记!
人先天皆有不足,唯有后天多爱自己!
可直接点击阅读原文, 进入微店购买
或直接扫描下面二维码进入微店
养生是什么?
就像5元的停车费,再便宜都觉得贵,突然有一张罚单贴在玻璃上让交200元违章停车罚款的时候,真恨不得给自己一耳光,早知道给10元停车费我也愿意
当身体出现疾病,医生让你交20万、30万、50万的时候才发现,那每天几元一次的养生真便宜
养生不是改变你的生活,而是防止你美好的生活被改变!
让每个家庭都有一个懂健康的人
祈愿: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人无病厄,富贵康宁;长寿好德,善始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