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同暴雨斗争了一百年,香港的经验值得参考吗?

PressHK 香港传真 2023-05-27
点击香港传真,标星或置顶我们
最快的粤港澳资讯,只需关注我们
----------------

郑州的动态正牵动所有人的心数据显示,20日16时至17时,仅郑州一小时内的降雨量就达到201.9毫米,超过我国陆地小时降雨量极值!这个数据什么概念?许多网友已经科普——相当于150个西湖在1小时内从天而降!

武警河南总队官兵紧急投入抗洪抢险 图/中青报

要知道被暴雨折腾惯了的南方城市也几乎没有遭遇过这样的规模:去年广州发水灾时,地铁也淹了,也造成了伤亡,但那时黄埔区录得的1小时雨量最高纪录为167.8毫米。

而动不动就挂“黑雨”预警的香港,看似经常被“洗礼”,但实际上有记录以来的1小时最高降雨量为2008年6月7日的上午8时至9时的145.5毫米,远不及这次郑州的遭遇。若看单日降雨量,20日凌晨2点至21日凌晨2点,郑州降雨量达到了622.7毫米而香港历史上最高的记录为534.1毫米,且已经是将近一个世纪以前的事情了。

所以称这次郑州遇到的情况是“百年不遇”、“千年不遇”一点不为过如刚才所说,就算把150个西湖的水突然倾倒到任何一个南方城市,就算地势再有利、排水系统再先进,大概率也难以应对,哪怕是防洪工程可圈可点的香港。

雨中香港 图/unsplash

不过提到香港,作为一个跟暴雨和水灾斗争了一百多年的城市,虽然有时候遇到灾情也应付不来,但一些血泪换来的经验还是值得分享的。特别是这次郑州特大暴雨,结合近期全球反常的气象灾害,比如加拿大一些城市极端高温,以及欧洲导致百人死亡的暴雨洪灾,或许正预示着全球气候变化正改变我们对正常天气的定义,一些距离我们很遥远的灾害,说不定哪天就来了

所以这篇分享并不是针对这次极端暴雨问题的马后炮,更不是指责,而是真心希望能给未来应对类似情况时带来一些善意的经验

长期和暴雨打交道
香港有哪些经验可以参考?

一、自动触发的机制和写入法律的权利

虽然很残酷,但预警意识都是在灾难中不断养成的。目前国家对于气象灾害的预警有着完备的规范,包括这次河南的预警其实17号就开始有提示了,但意识也是防灾的关键一环。

香港的暴雨预警级别

在关注暴雨和台风动向这一点上,南方朋友可能会更主动,或许就如北方对旱灾和雪灾较为敏感一样。其中导致南方人时刻关注暴雨、台风动向的诱因是——几乎自动化的停课停工机制。无论在香港,还是广州、深圳等广东城市,只要暴雨预警一来,家长和小朋友就会守着电视或者手机,一旦挂了最高(或次高)级别预警,不需要学校老师通知,大家会主动乖乖地守在家里。而打工人们也会根据预警来向老板争取“放假”的权利。

另外这两天还有网红拍段子,说南方人看到台风暴雨预警,第一反应是屯粮下厨,继而呼唤邻里打麻将,这并非虚构。之所以大家如此放心地家里蹲,是基于一种默契——不需要繁琐的通知流程,见到预警大家都会按照规则来行动,而这个传统已经延续了起码二十多年了。而在这二十多年中,这种默契更是上升到了法律层面

2013年深圳出台《深圳市台风暴雨灾害公众防御指引(试行)》

资料显示,2013年深圳市便出台了《深圳市台风暴雨灾害公众防御指引(试行)》和《深圳市台风暴雨灾害防御规定(试行)》。在当年的政策解读会上,时任市三防办调研员廖理扬称,这两项政策首次就学校停课和建议用人单位停工相关问题作明确规定,比如当高级别台风和暴雨预警信号发布时,学生不必等教育部门的通知,可以不去上学,且原则上建议用人单位安排放假或停工,廖理扬当时称:“这两项规定在我市灾害防御机制建设历史上均实现了突破”。

不过这样的自动化停课停工机制,用廖理扬的话说——灵感来源于香港

香港传真(微信号:PressHK)小编还记得,在90年代深圳的预警机制还不如现在完善时,大家会开着TVB或者ATV盯着香港的预警,哪怕某个雨天深圳没有挂预警,但只要香港挂了,那照样要跟老师和学校争取一天的假期。

香港对于暴雨预警下的指引细化到了夜校

在极端天气情况下,香港无论幼儿园、中学校、大学都有明确的停课复课指引,甚至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还专门针对夜校作出了单独的安排。在灾害天气预警下,学校须严格按照指引进行停课和复课安排,而教育局也会在预警前后发布新闻公报作提示。

除了明确停课复课,香港还通过法例约束了灾害天气预警机制下雇主的行为,以保障打工人的权益

香港《雇员补偿条例》写明了有关暴雨天工伤的定义和赔偿细则

其中香港《雇员补偿条例》明确规定,如果雇员在烈风警告(8号风球或以上预警)或暴雨警告(红色暴雨或黑色暴雨预警)期间内因为上班遭遇意外,就必须算作工伤。而且条例明确规定了时间范围,即灾害预警生效期间,上班前的四小时、下班后的四小时,只要是在上下班路上发生意外,雇主都必须赔偿,而且对补偿细节作出了详细规定。

2019年,在强度罕见的台风“山竹”肆虐香港后,香港特区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增加了一种灾害预警,名叫“极端情况”。所谓极端情况就是当超强台风导致包括公交严重受阻、水浸、山泥倾泻等情况时,港府会视情况在降低台风预警之前发布一个额外的“极端情况”预警。

2021年4月,香港《雇员补偿条例》根据港府添加的灾害作了修订

2021年4月29日,香港特首林郑月娥签署2021年第4号条例,将“极端情况”下的雇员补偿细则补充进了《雇员补偿条例》,也就是说,在“极端情况”下受到工伤的雇员,也能得到赔偿

香港《台风及暴雨情况下工作守则》封面及目录截图

虽然对于灾害预警下是否强制停工香港并没有立法,但是在2019年香港劳工处颁布了一份《台风及暴雨情况下工作守则》正逐渐成雇员在和公司签订合同时的参考,因为这个守则中给雇员支了不少招,包括提示雇员可以在签订合同时,将极端天气下的假期安排明确写进条款。

当然守则的内容还有很多,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看一看。
二、变相提前预警——预判自己的预判

及时通知预警,这没啥新鲜,互联网时代只要发个预警很快就能被大家看到。不过香港在预警上有一个有趣现象,就是作为官方发布机构的香港天文台,会在台风或暴雨来临之前,在社交平台上对可能发布的预警作出预告,换句话说就是——预判自己的预判

预判的预判也是新闻


比如明天挂1号风球的可能性很大,那么天文台就会提前告知大众让大家做好准备,媒体也会转载天文台对预警的预测,变相将预警时间提前反之,当台风或者暴雨将减弱时,天文台也会做取消预警的预测。有了这些对预警的预判,一方面可以提醒香港市民保护自身安全,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校、企业提前做好停课停工或者复课复工的准备。

除天气部门外,暴雨和台风来临时,劳工处和教育局也会作出相关呼吁


除了天文台通知外,包括刚才提到的香港劳工处、教育局也会同步发布新闻公报,既提醒家长、学生、学校,也提醒雇员和雇主要留意预警动态,甚至会提醒雇员雇主维护好劳资关系......

当然,上述“主动意识和自动机制”、“清晰的法规”、“及时提前的通知”,在防灾面前三者缺一不可。虽然在面对千年不遇的极端情况下,这些香港未必都能做到,但是这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多落实一点点,造成的损失可能就会少一些。

三、摸爬滚打中不断加固的防御工程

无论是郑州面对的特大暴雨,还是欧洲面对的洪灾,全世界估计都难找到可以应付的排洪系统香港估计也够呛,但是经历了一百多年暴雨的折磨,香港的防御工程确实是在因地制宜、不断加固

文中开头提到,香港曾经在1926年遭遇了历史上最大的降雨,但那时的香港基础设施建设远没有今天这么完善,因损失惨重!香港前天文台台长岑智明曾经在网上分享图片,展示了当时香港的情形

图/A Review of Natural Disasters of the Past

图/A Review of Natural Disasters of the Past

而在50年代至70年代,香港也曾发生过几起严重的雨灾,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其中以1972年“六一八雨灾”最为严重,当时因暴雨导致山体滑坡造成了156死、117伤。所以香港在面对台风和暴雨时,除了防涝、防风,还得防塌

其实香港刚回归那会儿,每逢下雨必淹水的情况经常发生。尤其是旺角一带,常常因大量雨水从狮子山流下来造成积水,且在1997年和1998年先后发生了严重水浸事故。据历史数据记载,1998年6月9日当天,香港的单日降雨量达到了20世纪的第二高——411毫米,仅次于1926年水灾。

大坑东蓄洪池 图/香港特区政府渠务署


同时随着香港不断发展,当时已有的雨水渠已经无法胜任长远的防洪工作,因此港府推出了香港史上第一个大型地下蓄洪计划——大坑东蓄洪计划这是一项耗资2.9亿、地下容量达10万立方米的蓄洪工程,可应对每小时100毫米的降雨量,比香港黑色暴雨的70毫米标准还要高。项目在2004年9月落成。

不过仅有一座蓄洪池远远不够。在这项工程落成后的第四年,也就是2008年6月7日,香港遭遇了有史以来1小时降雨量的最高纪录——145.5毫米。这次暴雨造成了香港多个闹市区发生水灾:

图/wikipedia

图/wikipedia

于是香港紧接着又在2007-2008年启动了几项雨水排放工程,其中2012年落成的香港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防洪工程——港岛西雨水排放隧道可称为“壮观”

港岛西雨水排放隧道工程图 图/香港特区政府渠务署


虽然埋在山里,但是从示意图可以看出,它贯穿整个港岛,排水隧道全长11公里,从数码港经香港上环、中环、铜锣湾最后抵达大坑。该工程可以截取从香港岛半山区集水区的大部分雨水,并通过隧道直接排出香港岛附近的海域,以减少雨水流向下游的问题。

不过半山截流无法解决所有问题,就在这个隧道落成那一年,香港又在山脚处推出了第二项蓄洪池计划——跑马地地下蓄洪计划建造工程。这项工程就建在大家熟悉的跑马地赛马场地底下:

跑马地地下蓄洪计划建造工程示意图 图/香港特区政府渠务署


跑马地地下蓄洪池 图/香港特区政府渠务署


暴雨过后,暂存在蓄洪池内雨水便会透过自然回流及水泵经下游雨水排放系统顺势而下排出大海。这项工程第一期2015年落成,第二期在2017年落成。

而人算不如天算,就在第一期蓄洪池落成的第二年(2016年),香港遭遇了各种罕见的暴雨天气,特别是在10月19日入秋后还挂了一次“黑雨”,那次暴雨也破了几项数据纪录,淹了好几处地方。但幸好第一期跑马地蓄洪工程已经启用,当时港府渠务署助理署长简炎辉说,那天香港有约2.7万立方米的雨水从上游倾斜而下,若第一期蓄洪池未启用,后果不堪设想。

香港和深圳紧紧挨着 图/香港特区政府渠务署


除了市区的蓄洪工程、排水工程,香港还有一个大型蓄洪工程建在深圳对岸,可能连很多深圳人都不知道。香港和深圳紧紧挨着,深圳河的防洪至关重要。从1995年到2017年,深圳河治理工程分四期建设完成,其中一、二、四期均以防洪为主要目的,尤其是第四期建了一个80,000立方米的蓄洪湖泊,既可以蓄洪,还承担着生态保育的功能。

香港水浸黑点统计表 图/香港特区政府


香港另一个或许值得借鉴的举措,是香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建立的水浸黑点检测系统。该系统根据雨水排放系统的排洪能力、以往的水浸记录、接获的水浸投诉及相关地点的防洪标准而编制,并根据实际情况处理香港的水浸情况。经过二十多年的运作,香港容易淹水的黑点已经从最初的90个下降到2021年的4个,且严重水浸点已经完全消除

香港斜坡资讯系统 图/香港特区政府

除了蓄洪防洪,香港对待斜坡也很认真。数据显示,1945~1997年间,香港大小不同的滑坡和泥石流共发生超过27,000次之多,而面对雨水较多的特点,香港也制定了比较完善的斜坡管理制度,包括给每个斜坡制定编号、确定责任方,并且相关的信息都可以在网上查到。

直到今天,香港借助着地势条件,加上这几项蓄洪工程、排水工程以及斜坡管理制度,守着香港的防洪、防灾的底线,同时也在各区推行着“海绵城市”的概念。这些工程和计划并没有那么神秘,也没有那么完美,之所以不断扩建不断加固,一定程度也是被老天爷给逼出来的不过香港从灾害预警到市民意识,再到防洪工程上走过的路(包括很多弯路),或许可以为一些需要的城市带去一些经验。


和香港一样,所有城市的防洪工程都不是一天建成的,而且大家都在积极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案。今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城市内涝治理的实施意见》,意见提出要“将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根据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要求,因地制宜、因城施策,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而工作目标是在2025年让各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显著提升,让老城区雨后及时排水,让新城区不再“看海”;到了2035年,更是定下总体消除防治标准内降雨条件下的城市内涝现象的目标

实现这些目标,少不了经验的交流。当然,这个过程中遭遇的未知气候变化,可能会让实现目标的道路更加艰难,但也可能会加速目标的实现。其实这次洪灾发生,香港的经验或许能帮上点儿忙,但同时也在警示香港——连北方城市都在遭遇这种罕见的暴雨,那么在越来越难以捉摸的气候变化下,香港是否有一天会遭遇到更甚于此的灾难?至少目前香港还没有接受过这种极限暴雨考验。再想得极端一些,如果香港等南方城市有一天遭遇了未曾遇见的天灾(比如雪灾),那当下是否已经有了应对之策?

最后真心希望郑州一切平安,也希望这样的天灾不要再发生了!

封面图来源:ChinaDaily



视频号推荐:

刘德华:你觉得香港还有没有希望?



关注香港传真了解更多港澳资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