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美国中概股2015:诉讼和大撤退

卓继民 继民财经汇 2020-10-25

 

美国中概股2015:诉讼和大撤退

 

/卓继民(微信公众号:继民财经汇;jimincaijing)

 

 

战火2014:美国中概股集体诉讼综述》发表之后,《跨洋大鏖战》作者卓继民又撰写2015在美上市中概股年度综述报告。那么2015有多少中国公司赴美上市?赴美上市是否到了梦醒时分的时刻?这一年,又有多少中概遭遇股东集体诉讼?又有多少中概摆脱诉战纠缠,或是挫败,或是和解?这一年,谁创下了和SEC和解赔偿的最高记录?这一年,又有哪些中概股打算从华尔街撤退?中概现在和华尔街说再见会不会太早?中概股是否会消失?中概的出路会在何方?本文将和您分享在美国上市中概股2015年的诉讼战场最新信息、私有化撤退并探索相关热议话题。

 

 

赴美上市:梦醒时分?

 



你说你做了不该做的赴美上市,你的心中满是伤痕;

你说你犯了不该犯的错,心中满是悔恨;

你说你尝尽了被监管的苦,找不到可以理解的人;

你说你感到万分沮丧,甚至开始怀疑人生;

早知道伤心总是难免的,你又何苦一往情深?

因为诱惑总是难舍难分,何必在意资本那一点点温存?

早知道伤心总是难免的,在每一个梦醒时分;

有些事情你现在不必问,有些人你永远不必等。

 

我们或许可以借用这首歌来形容大部分赴美上市公司(包括已经上市和拟上市的)2015年所面临的境况。

 

如果说2014年因为有阿里巴巴、京东等超大型中概股成功上市,所以是中概股赴美IPO的丰收年(2014年共有15家中概在美国IPO, 总融资额为254亿美元), 那么2015年则可以说是惨淡无比。2015年总共虽说有超过十家中国公司成功在美IPO, 但多数是小型规模,年度IPO总的融资额不超过五亿美元,规模稍微大一点的包括:窝窝团(融资约4千万美元)、宝尊电商(融资约1.1亿美元)钜派投资(融资约0.53亿美元)、宜人贷(融资约0.75亿美元)。

 

2015年这个成绩只比2012年的情况好一点,2012年只有2家中概在美国上市,融资额只有2亿美元左右;而2010、2011和2013分别有37家、13家、8家中概在美IPO, 对应的总融资额分别为36亿、19亿和8亿美元。

 

当然,整个美国IPO 市场在2015年也不如2014年活跃,据复兴资本信息,2015年美国约有170家公司为IPO 定价,这一数量比2014年下降38%。由于美国股市剧烈波动,削弱了投资者风险偏好,而且一些曾经受到高度瞩目的IPO表现不及预期,导致美国IPO市场2015年的活跃度陷入困境,有不少公司不得不递延IPO 计划。

 

除了上市数量和融资额处于低谷之外,这些新上市的中概公司的股价都全部破发,十二月刚上市的宜人贷则的股价在最低时候几乎是被腰斩。这些2015年IPO 公司的上市后股价表现普遍不如那些2014年上市的公司在其当年度的状况。不仅新股,就是阿里巴巴这样的次新股中概公司,于2015年其股价也破发,从最高接近120美元的跌到最低的约57美元。

 

有中概互联网大佬说:上市后日子更难过了,如果能有其他选择,我不会让公司在美国上市;还有一位知名中概股CEO多次表示后悔上市,认为赴美上市是给自己做了一个笼子,无法往外钻,否则笼子一收紧,就被吊死了。

 




漂洋过海来上市,遇到的却是破发、腰斩的“新常态”;赴美上市是否是个无奈的错误选择?拟上市公司是否已经梦醒时分从而改弦易辙、转战其他资本市场?是否还会有更多公司选择赴美上市?2016年会有哪些中概公司即将赴美上市?谁会是开年第一家?2015年已经上市的中概股股价在2016年会有如何表现?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值得期待。

 

 

集体诉讼:有些战你不得不打

 

 

有些人你不想见,有些人你永远不必等,因为他们可能会时刻来敲门, 比如无情杀手“浑水”和华尔街无耻“诉棍”;有些战你不想打,但却不得不打,比如诉讼战。 (下图是总统和著名“诉棍” Bill Leerach, 在美国法学院时候,我曾经听过该棍的课程)

 


 

美国每年大约有170起的上市公司股东集体诉讼,遭遇股东集体诉讼对美国上市公司而言是常有的事。在美上市的世界500强公司诸如微软、通用电气、以及高科技公司脸书,都曾遭遇集体诉讼;华尔街银行诸如摩根、美洲银行等等更是集体诉讼法庭上的常客。集体诉讼可以督促上市公司放弃高傲的姿态,放下身段,本着对全体股东(尤其是公众股东)负责的态度,虚心谨慎地做好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工作,毕竟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股东的钱)手软,上市公司接受公众的直接监督,这似乎是天理。

 

如果说破发、腰斩是2015年中概股所遭遇的普遍情况,那么集体诉讼则是对中概股“落井下石”。

 

2015年共有13家中概股公司遭遇集体诉讼(具体信息见下表),至此中概股在美集体诉讼突破百家,中国概念股在华尔街正式迈入“百团大战”。

 

中概公司早就熟悉了华尔街“诉棍”那种一哭”(先高调宣布调查)、“二闹”(到法院起诉)、“三要”(伸手要钱)的套路;并在上百起的诉讼中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也因此认识到,需要将防范做空和股东集体诉讼纳入到日常的全面风险管理流程之中。


(下图是著名“诉棍”个人照,关于该棍的更多故事,请见《跨洋大鏖战》相关章节,此处不表)。



 

除了搜房控股诉讼案件之外,对于其他12起诉讼案,其具体的案情分析皆可见笔者发表于专栏或者公众微信号的相关文章,在此不再展开描述。作者也会持续跟踪这些案件的发展情况,作出相应分析,期待和大家共同分享和探讨。




2015的重大诉讼了结

 

除了以上在2015年新开打的13起诉讼案件之外,同样值得关注的是有些之前的诉讼案件在2015年得到和解(见下表);而值得庆幸的是,因反腐败信息披露而遭遇集体诉讼的中石油,于2015年成功挫败了华尔街“诉棍”的攻击,法院驳回了该起诉讼案件;具体详情可见笔者早前在专栏和微信公众号发表的文章《中石油在美国集体诉讼最新战果解读》。




分众传媒

 

分众传媒和SEC 之间诉讼的罚没和解金额,创下了中概股同SEC 诉讼的最新纪录。具体详情可以参见作者早前文章《分众传媒遭美国证监会重罚和解案分析》。

 

科元塑胶

 

因公司和创始人之间关联交易没有披露引发股东集体诉讼和SEC 诉讼。公司和CFO被SEC 罚款100万美元,审计师被禁止3年并罚款3万美元;2015年4月27日集体诉讼和解赔偿265 万美元。

 

晶科能源

 

晶科能源于2010年5月13日在纽交所上市,2011年9月因为其下属浙江子公司爆发当地污染事件,并引发了当地群体事件,公司承认对该起污染事件负责,此后在一周之内公司的股票价格缩水42%。集体诉讼爆发之后,原被告双方在围绕公司就环境保护合规的风险披露是否充分这个环节,展开了激烈的博弈;2013年1月22日,一审法官同意了被告的请求,驳回原告的起诉;原告不服,继续向巡回法庭上诉;2014年7月31日,经美国联邦第二巡回法庭裁决推翻一审原来判决,发回一审法院重新审理;2015年9月15日,原被告双方达成和解赔偿协定,和解总金额5,050,000美元。这个案例的审理过程中,原被告双方和法官,就环保合规性风险的披露在措词上是否合理充分,有非常精彩的推理和判断,值得赴美上市公司在编制招股书和年报过程中予以借鉴。

 

普大煤业

 

普大煤业在2005年7月通过反向收购进入美国资本市场,它于2009年在纽交所挂牌上市,2011年退市。

 

据报道,普大煤业董事联同前首席执行官于2009年9月将公司唯一核心资产山西普大煤业集团90%股权悄悄转移至自己名下,2010年7月,又将普大集团49%的股权出售给中信信托,以获取12亿信托优先股,并且将剩下的51%股权作为抵押,贷款35亿元人民币。此事引发了股东集体诉讼和SEC 诉讼。


审计师马施云国际会计公司和投行(麦考瑞)在集体诉讼中申请驳回被法院被拒绝;2015年10月16日集体诉讼案件中投行和解赔偿860万美元;在SEC 诉讼中,2015年3月SEC 和麦考瑞和解1500万美元;SEC 还对公司的两名高管提出诉讼,但SEC 对公司的诉讼未送达,目前未决。另外一起集体诉讼案件中,投资还诉讼中信信托,但最后被法院驳回起诉。

 

东南融通

 

2013年公司和董事长缺席被判决赔偿8亿多美元外加利息,总计超过10亿美元赔偿; 2014年12月21日CFO 被陪审团裁决需要负责, 2015年5月22日,CFO 和解赔偿230万美元, CFO 赔偿比例为1%,董事长50%, 公司49%。 本案是中概股所有集体诉讼中唯一进入陪审团裁决的案件,该案件的总赔偿金额也创下了中概股赔偿案的最高历史记录,也是从1995年以来美国联邦集体诉讼案件中为数不多的进入开庭审理,并裁决被告需要承担责任的案件。

 

盛达科技

 

2011年3月15日,公司公告称其外部审计师在进行2010年度财务报表审计时候,发现公司下属子公司涉嫌存在重大会计违规情况,公司启动了独立调查程序,并通知SEC ,同时暂停股票交易。此后,股东集体诉讼爆发,公司及其主要管理层和外部董事,审计师毕马威香港,都成为本案被告。

 

2014年8月12日,就上市公司外部独立董事的责任,法院裁决:即使原告指出:这些独立董事是专业人士,对公司的财务报告负有专业的监督义务,也可以随时获得公司的账目信息,而且也发现了公司存在舞弊的某些“警示信息”,但这也仍然不足以说明原告可以充分指控外部董事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所以法院驳回了原告对外部董事的指控。这个裁决将会成为美国联邦证券集体诉讼针对外部董事责任的最新案例,对担任上市公司外部董事的专业人员来说,是个好消息。

 

虽然被驳回起诉,但是原被告和解没有谈妥,原告提出动议申请法院重新考虑这个驳回,原被告进行两次和解谈判都没有成功,被告申请法院驳回原告的这个新动议,目前法院尚未裁决。最终,原告和盛达科技的外部董事是否会达成和解赔偿,还有待观察。

 

KPMG香港为 提供2008和 2009 两年审计,审计师请求驳回诉讼的申请被拒绝;法院对审计师KPMG的裁决非常简单,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审计师和原告本来申请法院暂停审理,因为双方已经启动和解谈判。2015年3月27日KPMG 香港同意和解赔偿190万美元。

 

本案中的针对公司和其他个人被告的诉讼尚未结束。

 

尚德电力


2005年尚德在纽交所上市,施正荣成为中国新首富,尚德的股票价格最高每个ADR超过80美元每个, 公司最高总市值超过百亿美元。然而,时过境迁,这家曾经号称曾经全球最大的光伏组件制造商宣告破产后彻底从美国资本市场消失了。

 

据报道,尚德、施正荣和GSF 资本三方共同成立环球太阳能基金(GSF), 分别持股80%,10%和10%, 该基金在运营一个145兆瓦的意大利电力项目,国开行为该项目贷款3亿欧元, 尚德为此提供担保, GSF 资本又为尚德提供反担保,反担保物则为5.6亿欧元德国政府债券。2012年7月30日, 尚德电力突然宣布目前发现某些证据表明该担保物可能不存在,并就此启动调查程序。受此消息影响,尚德的股票当天下跌0.23美元,跌幅14.65%;于2012年7月31日,股票继续下跌0.21美元,跌幅为15.67%。股东集体诉讼于2012年8月2日爆发。

2013年10月14日,依照美国破产法第七条款,四位债权人向法院申请要求尚德公司进入破产程序。


2015年8月14日,股东集体诉讼的原被告双方达成和解赔偿协议,赔偿总金额为500万美元。

高速频道

 

在股东集体诉讼案件中,于2014年1月17日公司被缺席判决超过535,500,000美元的总赔偿,并从即日起计息;2015年5月6日,法官批准德勤香港赔偿1200万美元,创下中概股诉讼案件中审计师赔偿的第二高金额,仅次于安永在嘉汉林业中1.17亿加元的赔偿。。

 

在SEC 对公司和高管的起诉中, 2013年10月9日联邦法院缺席审判裁决公司赔偿总金额本息合计41,894,082.05美元,另外承担民事罚725万美元。2014年2月19日,联邦法院缺席审判裁决公司董事长兼CEO 承担个人赔偿本息合计17,718,359.07 美元,另外承担罚金150万 美元。在中概股SEC 诉讼金额中,高速频道所创下的记录于2015年被分众传媒所超越。

 

另据披露2013年1月16日,投资者Starr Investments在香港获得裁决,高速频道的三位创始人被要求赔偿原告七千七百万美元,该投资者同时也在起诉审计师德勤。

 

以上诉讼至今累计赔偿总金额达692,862,441美元(未计利息)。该案最终的总赔偿金额是多少目前还不可知,还要取决于在香港诉讼案中对审计师的诉讼结果。

 

大撤退:现在向华尔街说再见是否太早?

 




中概股第一次私有化高峰期是2011和2012年,当时中概股由于被大规模做空,陷入危机,不少优质中概公司被殃及池鱼,为了自保,只能选择私有化。2015年是中概股第二次私有化高峰,同样面临在美股价被普遍低估的情形,2015年中概股选择私有化更多是因为中国A 股市场在上半年的高估值,以尽可能低的价格在美国退市,同时寻求在A 股的高估值,是不是中概公司私有化的动机。因此,受到国内A 股资本市场高估值这个甜蜜歌曲的吸引,私有化后回归成为了很多中概公司2015年的甜蜜事业。2015年有超过30家中概公司宣布私有化(见下表),拟从美国退市,除了优酷土豆是由于阿里巴巴全资收购之外,其中大部分拒称是期望以不同方式回归国内资本市场。

 

为寻求尽快回归,有的中概选择退市(有的甚至刚上市不到一年就寻求私有化退市)、拆除VIE 然后借壳A 股公司(如分众传媒和正在进行的360);有的选择保留美股上市公司但将某些资产分拆后注入A 股公司(如搜房网);有些中概公司,虽然没有高调宣布私有化,但也悄悄地剥离和出售某些业务(比如通过管理层并购MBO),暗度陈仓,以待机抢滩国内资本市场;而对于那些拟赴美上市公司,则更多选择直接拆除VIE 并寻求国内基金接盘。面对国内资本市场的隔岸互换,2015年不少中概公司是怀着美好理想的憧憬,心儿飞离华尔街,哪怕是迎着私有化路上诉讼的风雨,也要为国内资本市场贡献青春和力量。总之,上半年A 股资本市场的火爆,让众多中概公司感觉到回归之路充满阳光。

 

然而,中概股的回归之路并不平坦。一方面可能需要面临私有化和拆VIE过程中的枪林弹雨,回也是有挑战的;另一方面,由于国内资本市场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进入了动荡期, 有可能导致回而不归,无法按期在国内上市。在这个回和归的过程中,处于煎熬的是企业及其创始人,上市后私有化,则意味这企业和创始人再次面临新资本的介入、对赌和可能股份稀释;而如果无法预期境内上市,那么则可能对赌失败;更为重要的是,不少中概股在美上市之后的股价低迷是因为业务增长不如以前,有的业务模式在国际资本市场中已经没有吸引力,所以,在回归国内资本市场的过程如果太长,则可能会影响业务的增长性和业绩。所以,看似充满阳光的甜蜜事业,可能并非适合所有中概公司(当然某些具有特殊性的、有明显竞争性的公司情况会好一些),过程中的变数和不确定性,对任何公司而言都是个比当初赴美上市更难以把握的新挑战。

 

文章至此,桌面那台多年前一朋友搬家弃下的老式收音机里传来了老男人李宗盛的一首老歌:





曾经以为上市后人生就这样了,疲倦的心拒绝再有浪潮;

持续的承诺却断不了,四季财报他将我围绕;

有人问我赴美上市你究竟是哪里好?这么多年我还忘不了?

春风再美也比不上当时我的笑,没敲过钟的人你不会明了;

是华尔街无情也好,是分析师不明也好;

然而这一切己不再重要,如果股价能重回我怀抱;

是大市的安排也好, 是“浑水”存心作弄也好;

然而这一切已不再重要,我愿意送你到天涯海角;

虽然岁月总是匆匆地催人老,虽然美股总是让人烦恼,虽然未来如何不能知道,现在向华尔街说再见会不会太早?

记得数年前在北京工体现场看过一次李宗盛的演唱会,这首歌引起了现场的再次高潮;虽然李宗盛每次在唱这首歌时总会流露出一点忧伤、一点无奈、一点冲动、但其未老激情依稀可见,其所呈现出的更多是成熟、稳重、淡定、坚毅和自信!我想,不论是面对诱惑 还是困境,人生如此,企业亦需要如此。

 

以下是2015年以来当年内宣布启动私有化的中概股信息汇总,供参考。






中概股公司,路在何方?

 



目前中国概念股在美国资本市场大约有150家(不含大型蓝筹股),而其中市直超过十亿美元的中概股不超过四十家,这其中的大约30家正在进行私有化。过去数年中累计约有120家中概股从美国退市,其中有的是自动私有化,有的是被迫摘牌退市。因此有人担心,如果没有更多的中国公司选择赴美上市,中概股在美国资本市场是否会日趋消失?

 

从客观角度看,大部分中概股是中国公司中的精英,也是代表中国经济走向国际的先锋队。 他们是真正扎根于中国本土,在资本和公司治理层面率先走向国际,是有机会和有条件做到既接中国地气又可以面向世界的中国企业。正因为扎根中国,他们拥有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和本土庞大市场这样的得天独厚机遇,而且是唾手可得;而走向世界,不仅可以引进并落地先进的商业模式、获取“按需自取”来自国际资本市场的无穷尽资金,同时还可以探索和寻求中国企业国际化的途径。因此,既背靠中国巨大的本土市场,又享受着国际资本市场的高效和便利,中国概念股不能不说是投资界的“宠儿”。

 

进一步看,中概股公司对内有机会利用最新的商业模式,影响和改变中国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超十亿人口的国民日常生活行为、消费方式,甚至观念,引领中国新经济不断创新,在转型升级中发挥独特作用;另一方面,中概股又是处于中国和世界经济接轨的最佳位置,中概股的成功,不仅可以让世界投资者分享中国经济成长带来的好处,增强中国对世界投资者的吸引力,而且直接证明了中国的崛起是和平的崛起,造福世界人民的崛起。更为重要的是,中概股的成功对于中华文化和中国价值观走向‍‍国际将起到促进作用,世界将会有更多机会和渠道听到来自中国的声音,感受到来自中国日益发展的力量,更好领略东方的古老文明。

 

显然,在中国日益崛起和国际化过程中,中国概念股应该认识到自己的天然使命。尤其已经成功上市的企业,不仅对内要打造成“国民的企业”,更应该对外树立起“全人类的企业”的形象,在共建人类商业文明、引领人类科技进步、提升人类福祉等方面有更多的担当。而这些使命和担当不正是中国概念股当初上市时,在招股说明书、或全球路演PPT 、或公司官方网站上,所宣示的公司使命/理念(mission )、公司愿景(vision)乃至核心价值观(core vale/philosophy) 吗?

 

其实,不论是继续赴美上市,还是回归A 股,还是赴港甚至赴新上市,或者中美异地同时上市,或者中/美/中国香港三地同时上市,如果仅仅是因为资本市场一时间估值存在差异,受控于少数资本的意志,期望境内外市场套利,而疲于东奔西跑,则对大部分公司而言,其道路并不可能都是一帆风顺的,甚至还颇为艰难。因此,在国内外资本市场普遍低迷时刻,如要探询中国概念股公司真正的路在何方?依我所见,不论是继续在美上市,还是回归国内,中概股公司的基本发展方向还是在于各自公司对自己使命/理念、公司愿景以及价值观,这些美丽文字描述下所表达的真正内含的深刻领会和顽强坚守。正所谓,对有志于基业长青和打造百年企业的中概公司而言,与其为了一时的资本意志而南征北战、东奔西跑,不如坚守初衷,东成西就。

 

2016,不论在国际还是在国内资本市场,我们期待更多中概股公司和那些带有中概股基因的上市公司,能够创造出更多有恒久意义的佳绩。


(本文是《跨洋大鏖战》作者卓继民所撰写,仅用于中概股话题交流、探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欲了解作者关于中概股的更多文章,请关注卓继民专栏或者继民财经汇:jimincaijing)。(本文同时发布于百度百家卓继民专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