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焦虑: 一个投资人的CES特写
这是一篇投资人手记,关于CES。虽然它于两三天前落幕,但这篇会让你看见不一样的东西,它谈到三个关键词——量子计算、AI以及 “XR”——XR是我们的投资人“造”的词,他相信继AR、MR之后,这个领域会迭代出更多可能。除了他,文章还有三位博士加持,所以既有趣,又专业。看看吧,定不会辜负这美(jia)好(ban)的周一!
文/洪泰基金高级投资经理 宋楠
一
时代总归是太平安宁的。
除了偶然让人揪心的枪击案与儿童安全事件,北美、欧洲腹地和东部亚洲并未爆发大规模破坏性战争,大多数人在单一的时间维度上起早贪黑,抱怨天气、新的技术名词以及社交媒体上流行的现金游戏。偶尔,时间也会发生交叠,比如刚刚过去的一周,拉斯维加斯一场罕见的降雨,落在北京寒冬的深夜里,就让太平洋两岸的科技创业者兴奋不已:一年一度的CES时间到了。
这是我连续第三年来到CES现场。作为科技领域的投资人,我在这里见到了当代技术宗教的最新奇迹,以及一年比一年更多的朝圣者。一篇关于2018年CES的报道中提及,今年超过三成的参展商来自中国,中国企业几乎“承包”了人工智能展区——的确,今年中国厂商在主要展馆LVCC的展位比之前多了很多。
好的方面来看,这个细节或许客观反映了“中国创造”日益崛起的江湖地位。但从不那么美好的角度来看,今年CES的整体展品质量较往年有所下降。似乎,新朝圣者们把这场秀赋予了太多本来不应存在的意义——秀场仿佛成了商业阶层的鄙视链现场,创业公司盯着大公司的展台,心里酸溜溜地默念:“嗯,我未来也要变成这个样子。”
作为投资人,我认为,CES参展这件事,只不过是对创业阶段性成果的展示。它重要吗?不太重要。不来参展会如何?也没什么关系。CES的展示本身,只是创业顺利的附属品。目前来看,CES对创业公司商业上的推进作用,可以说微乎其微。
借用洪哥的一句话,给热衷于CES参展的早期创业者:“少参加这样的论坛。对于你们来说,这是一种时间的浪费。”
二
时间肯定是不能拿来浪费的,因为科技很难说是时间的朋友。在科技面前,时间本人,正在变得焦虑无比——这是今年的CES给我的最大感受。
说说今年在CES上看到的东西吧。林林总总的新发现中,量子计算、AI和“XR”是我最关注的三个领域。
量子计算方面,一个可能载入人类历史的伟大进步是:1月8日,英特尔在CES展会上宣布,向研究合作伙伴交付全新研制的49量子位测试芯片“Tangle Lake”。
2012年,加州理工量子理论学家John Preskill提出了“量子霸权”(quantum supremacy)的说法,他认为,当量子计算机发展到50量子位的时候,其计算能力将超过世界上任何计算机,能解决任何计算机解决不了的问题。根据这样的说法,英特尔正在接近实现“量子霸权”的目标。
具体解释一下,量子计算究竟是什么吧。这里,请允许我引用我的朋友黄博士的专业解读:
我们大家都知道,一个经典比特是用二进制表示的,要不取0,要不取1——在电脑磁盘里小磁体,朝一个方向,比如北就代表1,而它的反方向朝南就代表0——经典比特也只能取这两种状态。
打个比方,以地球来体现经典比特和量子比特的不同:对于经典比特只能取0和1,就像我们要不住在南极,要不住在北极,只要这两种情况可选。但是量子比特提供给我们一个大得多的可能性,量子比特对应着让我们可以住在地球表面的任何一个地方——在量子力学中,这个充满了可能性的球面被叫做布洛赫球面(布洛赫获得了1952年诺贝尔奖)。
这是因为,量子比特把0和1纠缠在了一起,纠缠态代表着各方的妥协——就像老公想住南极,老婆想住北极,那怎么办呢?于是各让一步,别全0也别全1,咱找个中间状态,而这个中间状态就在半径为1的球面上,既不是北极也不是南极。要是老婆话语权更强就住北半球,要是老公话语权更强就住南半球,如是尔(怪不得北半球人多)。所以经典比特就像机械的绝对,要不就绝对的南,要不就绝对的北;而量子比特则有一种人性的灵巧。
我们也可以看到量子比特为我们展现出的相对经典比特的更加广大的维度。经典比特对应一个点,就像坐井观天,信息量极少;量子比特就像井外的鸟儿,能带我们看见整个世界。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有一个名词叫做“量子霸权”,当量子比特数超过50个时,就可以完成一些成千上万个经典比特CPU并行都无法完成的计算了。
这里我也要强调下,这是针对一些特定的数学问题,并不是在所有数学问题上都有这个优势。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量子计算有优势的问题就是破译电子密码,各种用户名的电子密码很难破译而且是现在网络秩序的基础。很多密码用经典计算机破译需要成千上万年,但是一旦量子计算初具规模,就可以在几小时内破译。
量子计算很强大,但实现它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儿,因为量子特性特别容易被破坏。量子比特里0和1之间的纠缠被叫做相干性,代表0和1的不可分割性就像一对夫妇是一个家庭。我们人类的夫妇可以相守一生,但最新的IBM量子比特处理器里的0和1只能相守90微秒。外界环境的各种干扰一直在破坏0和1之间的默契,90微秒之后,它们就永远忘记对方了。即便我们重新把它们组合到一起,它们也不会记得曾经的美好。在量子计算中,这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这种连续性的丧失(相干性被破坏)会让之前的计算化为徒劳。
目前,量子比特还处在比较初级的阶段,但它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最新的英特尔刚实现49个qubit,IBM的up-to-date的量子处理器相干时间只有90微秒。但是前几年人们还只能实现个位数的qubit系统,17年10月份IBM就可以实现20个了,而仅仅三个月后的今天,英特尔就给我们展示了49个qubit的系统。事实上,过去十年,相干时间也被提高了成千上万倍。这个发展速度是惊人的,未来比我们想象的来得更早。英特尔的Michael Mayberry博士预测,行业已经开始解决如此复杂的芯片工程问题,但这至少需要“五到七年时间”。
换句话说,关于量子计算的研究,正在超越目前人类能够认知的时间维度。技术并没有沿着线性的时间标尺进行改进,它跳开这个维度,完成了对既往问题的忽视或包围。在我看来,在科技进步面前,时间像是一个被理性打倒的权威,它退回到一个关联场景而已。
对技术进步的认知,也反映到今年整体的科技趋势上。对此,我的一个很大感触是,创业者今年在“集中精力办大事”,比如我们看到了更加落地的人工智能,以及渐渐步入成熟的“XR”。
AI方面,我在CES现场遇到了三角兽的创始人王卓然博士,三角兽也是我们投资的人工智能公司。在王卓然看来:
1. 今年的AI,感觉更加务实了:今年展出了更多场景化的体验,诸如车载对话、用AI提升电视图像分辨率、AI手势控制等等。整体来看,市场变得成熟了,厂商不再像去年那样去炒“其实我有AI”,今年大家在认真探讨“AI到底能为我的产品做什么”。
2. AI概念变得更加通用与低调:去年的CES中,其实很多产品加了“奇技淫巧”的特性在里面,并没有完全打AI的概念,或者说2017年,AI概念还不那么通用。今年,一个显著的变化是,每家都有了自己的AI展台,反而没有那么张扬了。在我来看,大家有了一种不卑不亢的状态:我不用多说,你也不会错过,到底好不好,你进来体验就知道了——实际上,很多真实的体验,还是蛮不错的。
3. AI厂商开始探索个性化需求:语音对话市场方面,2017年只有Alexa,今年除了Google Assistant强势来袭之外,你可以看到Alexa和Google平分秋色,百度的DuerOS已经进场,阿里的天猫精灵,甚至三星等各个大厂的自主品牌都已经进场了。那么接下来,大品牌要打的差异化的点在哪里?应该还是落在用户体验上。通过不同的需求场景,针对不同人群的个性化体验。这条路怎么走?我们也在探索的队伍中。
交流的最后,王卓然也跟我谈起了“时间的焦虑”这件事,他的说法可能代表了一部分科技创业者的看法:
人们在CES上关注黑科技,比如今年的英特尔的量子计算、索尼的电子狗,还有电动飞行汽车等等,这样的黑科技可能就是“时间的焦虑”的一个显像。对我们创业者来说,转眼之间,一个措手不及,新的物种就都出现了,好像感觉产业要升级换代了一样。我们身处在这样的科技行业中,时间对我们从来不是线性的,我们总是如履薄冰,要努力不被变化所淘汰。
AR行业的创业者过去一年可能对这句话更有感悟。2017年底,一贯神秘的公司MagicLeap发布了第一代开发者版本的混合现实智能眼镜,这为AR行业注入了兴奋剂,也让人对2018年有了更多期待。我们投资的公司nreal.ai也是一家做混合现实的公司,它的创始人徐驰博士之前就供职于Magic Leap,这次CES,我专门向他请教了对这个领域的新看法:
AR行业在今年的展会上是相对沉寂的——苹果、微软没有出席,以前CES的常客ODG没有布置展位,上个月刚刚发布新产品的神秘公司MagicLeap更是循例未出席展会。老牌公司里,只有Lumus出席了。不过,Lumus也的确不负众望,推出的几款产品效果出众,也是AR展区人数最多的,在他们展位上可以不时看到其他大公司人员的身影。
与之相呼应的是,国内AR公司纷纷出海亮相。最让人惊喜的是Rokid——一家AI智能音箱公司,也跨界推出自己的AR眼镜,Rokid Glass,打出了“语音+AR”的旗号。在我们看来,这是一个比较自然的过渡与结合。同时,国内其他AR公司继续亮相,值得一提的是,大家不再局限于展示眼镜的效果,而是纷纷秀出自己的B端场景,看起来经过一年,大家逐渐寻找到市场方向,并深耕进去了。
整体而言,今年的CES AR展位可以用一句话总结:沉积下的暗流涌动。
怎么理解这句话呢?我想从两方面来说明:
第一,说说产品定义。
作为一款全新技术、全新产品,很多人都对它有着像钢铁侠面罩一般的期待,人们希望未来有一天,大家都带上某种设备,可以将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完美融合,甚至可以通过AR设备接入全新的量子世界——那时,我们不再需要手机、电视、电脑这类产品。
但问题是,我们首先需要跨越时间的河流。从今天到未来的全民AR世界,我们需要建设一道桥梁,即第一代、第二代的AR产品应该是什么样的?在我看来,它不需要完美,但必须解决某些问题。
这就涉及到对产品的定义了。回顾过去十几年智能手机及智能硬件市场,我们已经习惯了“国外定义产品,国内降低成本”这样的做法。那么,到了AR行业,第一代、第二代爆款,到底该怎么定义?毫无疑问,目前面世的产品,或多或少存在产品定义上的问题,这也一定程度上阻碍了AR的热潮。
有趣的是,今年我们看到了产品定义上的一些新趋势:
1. 体积上轻小:Lumus、Rokid Glass以及其他公司推出的新产品,都体现了一致的需求,那就是极致轻小——毕竟,大哥大的年代已经过去了,如果AR真要取代手机,成为下一代移动终端,那么AR设备在重量及体积上一定不能太大。极端的例子就是微软的HoloLens,功能上依然是目前最完善的,技术上也最超前,但是一斤多的重量,严重限制了大家长时间佩戴的欲望。
2. 功能上做减法:大家都认识到,现阶段,你不可能做出一款产品立刻取代手机、电脑,那么,如何在功能上做减法,就愈发重要。一个关键问题是:AR产品的核心体验到底是什么?参考目前HoloLens跟MagicLeapOne这样的产品,我们得到以下重点,即“不错的显示+混合现实的体验+简单交互”。另外,功能上的减法也有助于体积、重量上的“减负”。这些也是我们在很多新产品上看到的趋势,比如Rokid Glass、耐得佳最新的光学模组等等。我们相信,如果苹果出手的话,一定会朝这样的产品定义倾斜。
第二,谈谈供应链的问题。
作为全新技术,高昂的成本、极低的产能一直是制约AR产品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好在,环境在发生变化。
这次CES就出了几条新闻,如:苹果的供货商广达与Lumus合作,致力于提高Lumus量产能力;HoloLens的合作商Flex即将推出AR眼镜参考设计;中科创达推出了高通AR方案;Snap、联想、小米等企业也在与供货商联系需求AR量产等相关信息。同时,我们也看到很多上游企业的闭门展示吸引了很多同行目光,这里还不包括微软、苹果、Magic Leap等几家大厂。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两年,会有更多资源投入到AR行业中,我们也能看到配套技术相继成熟。成本下降后,一定会有更多玩家加入其中。那么最后的问题是,也许AR会比很多人想象的来得要快,当这波大潮来临时,哪些公司会从中崛起?
徐驰也是一位看到了“时间的焦虑”的科技创业者。在他的领域里,时间本身就是一个变量——当面对这样的变量,什么样的公司最终会脱颖而出?
一个好问题。
三
《三体》大概是一套影响了中国商业认知的书。
它流行之后,一个叫做“降维打击”的词汇开始被人们频繁提起。原著中,这是一个具有震撼力的场景:一块小小的二向箔,飘向太阳系,然后把地球人类所认知的世界迅速二维化。这个过程后来变成了我们今天见到的一些商业逻辑,通过基于社交媒体传播的反启蒙运动式的“割韭菜”,迅速攫取流量、占领市场。
这当然且依旧是一种简单有效的逻辑,但在我看来,对不起,前沿的科技创业领域并不吃这一套。在这个全球性智力活动中,最优秀的头脑思考的并不是如何跟时间做朋友,也不是如何粗暴地与大众站在一起,更不是在混乱的认知中火中取栗。
技术最终会被大众接受并消费,但在此之前,在人们还在谈论“撒币”与“区块链致富”的时候,最聪明的头脑们正在思考量子计算的可能性、人工智能的落地以及混合现实体验的演进……伴随这些头脑所产生的商业文明,并不是降维打击式的,而可能是反过来升维思考的。在这里,商业的成就并不仅仅在时间中产生量的积累,而是向着低熵体演进。
低熵体,这个说法同样出自《三体》。原著中,作者借用宇宙高等种族“歌者”文明之口,用“低熵体”来描述文明生物本身:熵在统计物理与信息论术语中,指的是一个系统的“内在混乱程度”。能量在空间中分布越均匀,熵越大,一个熵达到最大的宇宙,是一片死寂、冰冷的宇宙。而文明生物的使命就是,降低宇宙中的熵,建立起系统秩序。
在我看来,这恰恰是当下科技创业者和投资人要做的事情。对于创业者,从大处说,要通过参与全球化的智力竞争,来共同完成对未来认知的系统化定义;从小处说,要建立起具有完备知识结构与系统思考力的公司组织形态。对于投资人,基于时间维度寻找机会,将让投资变得越发危险与不可预知,谁能够建立更加低熵的认知结构,谁才能够在未来赢得先机。
或许吧。
时代总归是太平安宁的,CES像往年一样热闹喧嚣,只不过世界正悄然发生着一些变化——一如既往。
以上。
-----------------分割线----------------------分割线----------------
天职老友汇微信公众号
友号推荐:天职财务人(金融/财务/董秘高端人才招聘)
老友汇™
尽职调查 | IPO诊断 | 并购融资 | 内控咨询 | 股权激励 | 税务筹划
满满都是干货,分享是一种美德。
业务咨询请发邮件:6613706@qq.com
更多精彩内容可向公众号回复数字:
01 | 任正非的苦难辉煌(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重磅长文)
02 | 惨!制造业集体撤离中国背后,中国要走的路有多长?
03 | 【董监高红宝书】信息披露事项之最全总结(必须收藏)
04 | 行业研究基本思路(摘自德隆集团PPT)
05 | 企业千万不能触碰的种偷税方法,老板必看!
06 | 同样是财务工作年,为什么你拿万他已经万?
07 | 干货 | 如何建立一个完整的企业财务模型(典藏)
08 | IPO公司财务报表中可能存在的财务操纵信号
09 | 李迅雷页PPT解构中国资本市场(每张图都值得反复研究!)
10 | 请删除你%的社交活动!(深度好文)
11 | 这就是审计,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12 | 财务分析中个财务指标的计算与分析,一定要收藏!
13 | 一个GP的年度反思:所投出问题的项目大多存在以下特点
14 | 曾国藩:利不可独,谋不可众
15 | 终于等到!财政部规范营改增后增值税会计处理!大账务处理赶紧收藏!
16 | 被宠坏的中国式聪明(深度好文)
17 | 周末荐读 | 我们为什么抓不住舞弊?值得业界人士反思
18 | IPO财务造假案例专题总结——财务造假相关手段分析
19 | 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管理的潜力?
20 | 法律解析华为虚拟股权
21 | 国际最大的会计师事务所的诞生与倒闭,眼看他起高楼···
22 | IPO审核境外销售的核查操作实务
23 | 一个人的强大,就是能与不堪的人和事周旋(深度好文!)
24 | 恒大冰泉:出身名门,巨亏亿,到底败在哪?
25 | 打拼年的果汁大王,如今为何亏损超过亿?
26 | 震撼:做个小假账,会计也被判刑三年,何况财务总监
27 | 一套近乎完美的公司财务流程!财会人员都留一份吧~
28 | 班尼路.亿卖了,这些年倒下的服装企业为何输?
29 | 重点推荐 | 麦肯锡顾问的黄金思考方法
30 | 北大光华副院长刘俏:承担是企业家精神的唯一要义
31 | 百万年薪咨询顾问的逻辑思维力
32 | 个人卡收款是否构成新三板挂牌实质障碍
33 | 证监会关于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的问答全收录
34 | 并购业务的个尽调细节及个尽调网站
35 | 被严审的收入确认政策、完工百分比法该如何确认收入(附权威案例分析,难得的最全资料)
36 | 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税收指引
37 | 这就是事务所出具非标准审计报告的原因
38 | 审计出Q青云榜
39 | 好好经营你的-岁,不管多忙,一定要看!
40 | 页PPT看清中国制造业的未来模样,干货满满!
41 | 所有偷过的懒,都会变成打脸的巴掌
42 | 干货 | 吐血整理!董秘必备干货之并购重组:融资方式、并购模式、税务筹划(附案例)
43 | 你知道怎么找金融、咨询行业工作需要的数据吗?| 分钟get新技能
44 | 顺丰亿借壳案“全息扫描”
45 | 【好文】和正确的人在一起,很重要!
46 | 史上最全资产证券化深度解析(全字)
47 | 一个公司的现金流比利润更重要
48 | 【董秘必备】手把手教你如何读透上市公司年报?
49 | 揭中国上市公司都是怎么搞假账的?
50 | 你不优秀,认识谁都没用!
51 | 中国经济六大困局(必读!)
52 | 企业合并报表编制步法
53 | 顺丰都妥协了,老干妈、娃哈哈这些宣称永不上市的企业还能撑多久?
54 | 财务分析报告怎么写?(实用收藏)
55 | 内控系列脑图,果断收藏
56 | 新三板业务个人所得税涉税分析系列(非货币性资产出资、股权激励、资本公积)
57 | 财会人工资为何普遍偏低,资深HR告诉你真相
58 | 最牛逼的成功,来自最傻逼的坚持
59 | 一文一图轻松读懂VIE结构【开曼、香港、BVI与VIE】
60 | 选择CPA的个理由,看完精神满满!
61 | 万福生科IPO造假实务(重温经典,教你看穿上市公司财务造假)
62 | 合伙人,合的不是钱,而是人品、格局和规则(深度好文)
63 | 从派出所吃了一只猪的故事说起
64 | 跳槽穷半年,改行穷三年
65 | 内部控制,不相容岗位全集!
66 | 北大校长的句话:全场掌声如雷
67 | 这些体检项目一定要做,健康最重要,送给金融会计圈人士
68 | 会计师事务所,天堂?地狱?
69 | 经典 | 东莞小姐转行,让你秒懂商业模式!(话糙理不糙)
70 | CPA审计十年项目管理经验总结(分享)
71 | 光大内部培训材料:新三板定增及并购解析
72 | 会计超重量级的Excel功能,.%的人都没用过!
73 | “营改增”后必须掌握的几个合同审查要点
74 | 放大你的格局(深度好文)
75 | 徐少春:为什么我要砸掉办公室?
76 | 如何从财务报表看产品的竞争力
77 | 我是CPA,但我不是出来sale的!请尊重我的职业尊严(可能会删)
78 | 内控 | 内控打油诗~说一套来做一套,制度如同放空炮
79 | 金融的右倾:巧取豪夺背后的监管失序(深度好文)
81 | “税务稽查”打响第二枪,今天起,会计再这样做工资风险很大!
82 | “新都退市”的十亿启示录:一个会计科目引发的炒壳血案!
83 | 《大秦帝国》隐藏的秘密:其实是一部现代企业的创业史!(深度)
84 | 【做一张好底稿】底稿记录的逻辑
85 | 15个IPO被否案例分析:持续经营能力最重要,转板还需自身硬
86 | 2006-2016年IPO被否原因总结
87 | 2017中国财经类大学排行榜
88 | 45例上市公司实施重大资产重组计划未通过并购重组委审核原因归纳分析
89 | 67%,51%,34%,30%股权对控制权的区别
90 | CPA揭秘:公司财务造假是如何被发现的
91 | IPO/新三板:董秘如何读懂并撰写年报披露(附披露工作流程)
92 | IPO上市要注意的10条隐含红线
93 | IPO申报项目业务合并实务分析(推荐收藏)
94 | IPO速递:2017年新股平均发行费用4876万,平均审计收费530万
95 | IPO预审员内部操作手册
96 | IPO中重大税收违法参考实务
97 | 案例解读“以前年度损益调整”会计科目的账务处理!
98 | 并购|上市公司并购新三板挂牌企业关注问题(附十大案例)
99 | 财务圈中揭秘:CFO在企业中的4种结局!
100 | 财务造假的核心思想、方法与科目
101 | 财务总被误会故意刁难?把这篇费用报销大全转给他们看看~
102 | 超详细版: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项目(收藏)
103 | 从CPA到CFO,我的财务总监职业思考!
104 | 从百度、携程、美的等重组案例,解构税务处理的构建方法
105 | 干货:合伙企业如何并表?以华泰证券、国金证券、利德曼、马应龙为例
106 | 干货:信息资料搜集方法与渠道
107 | 干货:研究与开发支出会计处理问题分析
108 | 关于国有股转持对国有成分私募基金的影响和对策
109 | 国家税务总局12366平台对2016年企业所得税汇算相关问题的精彩答疑
110 | 海通证券钮宇鸣:我们统计了2016年下半年所有IPO失败案例,发现了它们最常犯的七宗罪
111 | 看懂三张报表,就能瞬间看穿一家公司的商业逻辑
112 | 企业如何思考IPO:上市要花多少钱?不仅仅包括中介服务费
113 | 任何领域的高手,到最后都是在这2点上很牛,没有例外!
114 | 如何彻底研究透一家公司
115 | 如何写一篇惊艳的财务分析报告,果断收藏!
116 | 如何做出发布会级别的演讲PPT?这份超详细干货指南拿好不谢!
117 | 上市公司“13种”财务造假手段识别技能(附案例)
118 | 深度解读:《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修订,企业上市迎来重大利好
119 | 美国上市公司近十年的典型财务舞弊案例
120 | 四大汽车集团覆灭前夜(深度好文)
121 | 送你一份会计师事务所共性问题清单
122 | 戏说企业选靠普中介(券商、评估、律师、审计)指南
123 | 新三板转板IPO实务大全,不学不行!
124 | 一封财务总监的辞职信,看哭了所有人(最后两段看醒很多同行!!)
125 | 一个真正的合伙人,比你老婆还懂你!(深度好文)
126 | 一位华为财务经理离职了,留给下属12条建议
127 | 一位中国财务总监总结的并购笔记:看完不服不行,真正懂行才敢这样讲
128 | 营改增进项税额抵扣手册,这是目前见到的最全版本!
129 | 有一种痛叫看清IPO上市的全过程
130 | 证监会最新审核环境及审核要点分析
131 | 制度的力量(非常经典)
132 | 中国证监会稽查总队:虚构经济业务型财务造假手法剖析及识别
133 | 转让股(票)权涉税(个税、增值税、印花税、企业所得税)政策
134 | 资深保代:A股IPO审核的特点、流程与特殊事项(干货)
135 | 最严发票令!办公用品发票不能开了,必须买什么开什么!每个报销的人都要看!
136 | 2017年财务人员要集体崩溃了,压力山大啊!
声明:所载内容来源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仅供参考、交流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和机构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