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读 | 刘强东案有什么舆论特殊性?
热点是彼此拯救的,这大概是现在舆论环境的一种现象。但好像,没有哪个热点能拯救得了京东,或者说刘强东。
(来源:即刻@刀姐doris)
热点转了一圈,又回到了刘强东,连好兄弟李国庆所谓“只要聊10分钟就让90后00后在我怀里哭”的言论,也没吸引多少火力(怪不得当当都不想要这自家创始人)。
众所周知,京东的公关一向比较刚,这个在作家六六手撕京东售假的事件中就有体现,拒不认错,拒不道歉,就算道歉也不诚恳。
(来源网络:关于售假纠纷,京东道歉的当事人回应)
而刘强东案这件发生在半年前的事,至今都能凭借多方努力,让#京东·每日一瓜#频频刷屏,别的不说起码证明了公关的无能或者无脑。有个问题挺让我好奇,这次为啥蓝标没有自爆来救京东,或者是自知爆了也翻不起什么浪花,这是笑谈。
从舆论角度看,刘强东案有什么特殊性,我有这么几个思考:
1
——
舆论对此案有什么影响?
首先自然是股价受挫、业务动荡、内部动荡,但这几乎是任何企业爆出负面后都会有的。刘强东案发生后的舆论特殊性,主要是刘本来就是一个舆论公关的“高手”。
在中国企业家中, 马云、刘强东可谓是最接近人民群众的,人们常常能看到所谓“马云说未来最赚钱的行业是这个”、“刘强东又怒了”这样的新闻。不同的是,马老师擅长煲鸡汤,刘老板喜欢塑造“光伟”人设。
鸡汤难破,人设易崩。这是以往很多案例告诉我们的,人设这回事娱乐圈崩的比较多,吸毒、出轨、酒驾......不一而足。而基于刘老板众所周知的人设,再加上大佬秘闻、阴谋论什么的国人普遍都好这一口,所以舆论普遍比较关注刘强东案的最近消息。
对案件的当事人与相关人,舆论自然是有影响的,但是对此案本身的影响,舆论几乎起不到什么作用。且不提公众仍在每日新瓜中各自揣测与争议,就案件发生与诉讼地是在美国,舆论也起不到什么作用。
目前美国检方已经回应,我们现在看到的两个案件相关视频检方在评估案件时已经看过,视频并非检方公开的且不予评论。
(来源微博:明州案后刘强东本人的唯一公开回应)
因而,具有不同倾向性的视频版本就耐人寻味了,什么人公开的?为什么公开这些?
从舆论的角度,看起来并不重要,模糊公众视线当真是应对国内一锅热舆论环境的最好方法。
传播学者李普曼曾指出,舆论基本上就是有关事实的道德化和准则化的看法,而作为道德准则之核心的刻板印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看到什么,以及从什么视角去看。所以依托自身看到与相信的“事实”,若真以舆论定性,美国检方都不一定有国内网民证据足。
但是,事实究竟不等于真相。
2
——
当代舆论发生了什么变化?
我相信大多数人心里也明白,舆论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以前我们讲舆论的监督作用,现在看来,舆论不仅很难去做监督,左右公众判断的很可能就是舆论。
在当代信息环境中,舆论失焦几乎已经是常态,能就事论事都很难得。这两年,有关疫苗事件的讨论指向对国产疫苗的集体恐慌,有关上海跳桥少年的讨论指向对原生家庭的批评,这些都是舆论失焦的典型。
公众舆论永远存在的是“讨论与否”与“讨论过度”的问题,单独一件事,很多方面都可以讨论,在传播过程中赞同者多的意见被更广泛传播且反馈到意见联盟中,若偏离事件核心问题就会造成舆论失焦。
这里我讲“意见联盟”,这是新媒介环境下大众传播面临的新的问题。当代媒介环境的传受模式的去中心化特征明显,社交媒体、自媒体崛起后,人们更容易在引发共情的内容上进行再次传播,由此所连接的相同意见达成联盟,也就成为了新的舆论力量,并且影响摇摆者。
所谓共情意见,表现在当下环境就是情绪化话题的高讨论量。情绪是最容易传染的,作为事件的附属性,甚至影响着理解和判断,于是,悲伤、愤怒、恐惧……彼此影响,彼此靠拢,“声音”越来越大,于是有意见联盟。
在各种情绪中,“愤怒”的力量值得注意,它既是创造性,也是破坏性的,然而最多的,还是破坏力。
当然,情绪化本身是没什么问题的,但就像我自己的介绍——“情绪思考,理智写作”。
舆论的环境确已发生变化,对于个人而言,旁观吃瓜也好,真情实感也好,一轮又一轮的“反转事件”都是知情公民成熟化不得不经历的。
3
——
关于此案的媒体报道
媒体人方可成评论,此次刘强东事件的音视频传播中,“许多机构媒体抛弃了专业守则和职业操守,出产了大量不合格的内容产品,说是堕落和溃败,并不为过。”也有媒体人指出,“热点到最后,声讨媒体总是最容易最讨巧的方式。”
媒体在这一案件传播中做错了吗?这个问题细究起来是媒体操作规范的事。如果不违背事实原则、报道规范,不牵扯幕后利益,实际上不需要太过苛责。
就目前环境,媒体传播面临的两个典型的问题是信息的高效传播与差序传播。
人民网在舆情监测室在2010年就提出了“黄金四小时”的说法,强调的是公共信息发布的及时性,后来这个概念被公关圈引申为“危机公关四小时”法则。
信息时代普遍存在信息焦虑,反应在媒体,就是媒体从业者天然对信息发布及时性的焦虑。具体表现有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争相比谁家的PUSH是第一推送的已经成为各家媒体秀能力的常见现象,一到有什么爆点又非独家的新闻,来自APP的PUSH简直要把用户的手机屏淹没。
这件事有两点值得且已经有从业者在反思:
一是信息时效性真的那么重要吗?速度是否是媒体竞争的核心竞争力?
二是PUSH是否会对用户体验造成不利影响。这一点不只是媒体,而是APP运营人员普遍面临的问题。
问题就在于,这是个普遍信息焦虑和信息过载的时代,媒体求快的天然属性,与大众传播规范在新的环境下如何相适应?难解。
差序传播,有两个含义,一是事件传播面并非我们所想象的那么广,信息传播也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快。
对于传播之广的问题。信息茧房说的是人们习惯性被自己兴趣所引导而固守于自身的信息领域,说白了这还是用户自己愿意的,是普遍且合理的存在,从文化角度也可以说圈层化。
就刘强东案而言,在我个人的社交圈中,除了媒体、商业科技相关的群有在讨论,其他群几乎没讨论的,传播更少。
即使是上了微博热搜,有几个人会把热搜排行一个个点开看?至多看看话题名知道有这个事就罢了。普通人关注的是“刘强东到底给不给兄弟们降工资”而不是“刘强东到底用强没”,对于后者的关注,多数人被吸引的原因是这事的桃色属性,而非“东哥正义否”。
(来源网络:信息传播也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快)
对于传播之快的问题。彭兰教授这则朋友圈就很直观,同一事件由于传播人群、传播区域等要素不同,即使同样有信息吸引力,但传播速度也有所不同。
面临新的传播环境的媒体机构很难去从制度上去解决信息传播的高效趋势与差序传播带来的影响,实际上这也并非某个单一媒体能去解决的。
归根到底,这是现象问题,大家都在现象之中。以及,当前的媒体环境,自媒体的专业化趋势、传播媒体的转型成果,总的来讲,大环境不必悲观。
4
——
合情推理的不可靠
如前面所述,不论是旁观吃瓜还是真情实感,这事尚存在很多疑点。
在面临一件公共事务时,大家习惯凭借经验、常识去做合情推理。合情推理这事最不可靠的时候就是基于人心的时候。
这件事情可以确定的事实是,一,刘强东对不起妻子,个人观察道歉欠奉;牵扯其中的几个中国商人,他们在其中扮演的不光彩角色,已有深挖。
根据目前的起诉书、公开音视频、双方回应,基本上可以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推测:
一是这确实如王思聪猜的是场没谈好的“生意”或者仙人跳,当事女士只能后悔选了刘强东这位错误目标,太过强硬;
二是刘强东确实用强,至于女生要钱的内容也可以理解没办法依法维权后的无奈索赔。
两者的合理性同时存在,所以说,基于人心的合情推理都站不住脚,这或许也是美国检方因举证难不予刘刑事诉讼的原因。
但老实说,内情究竟如何,刘的不光彩形象已经没救了。很多人都有自己的立场,但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十亿个观众谁是刘强东的兄弟?
普通人应该学到的是,作为已婚人士,就算男情女愿,也不能上床随便,这是基于道德而非法律。
事情到现在已经越来越乏味了,不如猜猜复联四的票房两天内能破十亿不?
句读 I
古人识句读而知真义,今天的我们又靠什么呢?当有学习,当有思辩,这里主要谈谈号主的个人想法,与大家交流。
个人浅评,缺漏难免,欢迎沟通,可加个人微信:sxczhdcj
头图来自:Pixabay
往期
青年 |
情绪思考
理智写作
失败造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