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崀山天坑纪录片

2016-05-24 崀山资讯

崀山资讯微信号→ QQ3112611886
关注崀山资讯、知晓新宁信息。及时为您提供新宁县的资讯、崀山旅游信息,立足新宁本地,服务新宁大众。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k030201szwy&width=500&height=375&auto=0

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崀山天坑,崀山天坑长270米,宽150米,崖壁高处108米,坑内面积50多亩。




在崀山雄奇险秀的风景群中,有一处大气磅礴、独具一格的景点,那就是“崀山天坑”。

从县城出发往邵阳方向驱车行驶20多公里,进入回龙镇辖区,在省道S218公路旁,有一块写有“风神洞景区由此去”的指示牌,从这个路口进去,车辆便进入了纵横交错的乡间公路。沿路一直右行,在看到“风神洞停车场”的指示牌后继续沿着右边的公路前行。只是,从这时起,路面渐陡,要爬山了。山虽陡,路却平坦,所以车开上去并不十分吃力。新农村建设让一条曾满是石子的山路变成了光洁的水泥大道,极大地方便了居住在山上的村民们,也为慕名来此寻幽访胜的游人提供了方便。车行至半山,向左转,从一条未铺水泥的旧道向里行驶1公里左右,便来到了天坑景区。

一座褪色的木制牌楼落寞地伫立在空旷山野中,周围是寂静的山林,沉默的石头。有勤劳的人们在石缝间开垦出片片土地,仲春时节,地里的油菜花开得正盛,放眼望去,有大片的金黄点缀着落寞的景区。牌匾上隐约可见的“崀山天坑”几个大字在无言的诉说着这里昔日的热闹,以及它与如今名扬世界的崀山丹霞景区的丝丝关联。

将车停在牌楼下面的停车场上,在左手边有一座并不高大的山头,天坑,就在这山顶之上。沿着山间的小路迂回向上,在树林和石林之间穿梭。这是一座石山,到处都是奇形怪状的大青石,有的像半开的大门,有的像小小的凉亭,有的像圆圆的草帽,有的像尖利的鹰嘴,有的像匍匐的家犬……这些石头没有人为它们命名,却可以任你发挥想象,贴上由你命名的标签。山上有高大的松树、柏树,也有矮小的灌木以及带刺的藤蔓。春夏之际,这里开着无名的小花,深秋时候,这里结着酸甜的野果。石林夹杂着树林,树林掩映着石林,天晴时,有斑驳的阳光洒落小径,像是踩碎了一地黄金;下雨时,山中雾汽腾腾,像是在仙境中穿行。山路并不陡峭,五分钟的路程你可以延长至十分钟或者是十五分钟。这里的世界是静的,这里的时间也是慢的。不知是谁说过,其实旅游就是要放慢脚步,享受在途中的感觉。去旅游不用走太远,也不用走太快,就在一个安静悠闲远离喧嚣的地方,呼吸新鲜空气,感受大自然的氛围,聆听心灵的呼唤,褪去身上的伪装,卸下身心的疲惫,找回真实的自己。

迂回向上走了约10来分钟,位于山顶的天坑便赫然呈现在眼前了。虽然曾无数次想像过天坑的模样,也知道天坑是一个凹陷的大坑,但真正到了天坑的边沿,才知道它是如此的巨大,不由得发出了来自内心的感叹:好壮观!最直观的视觉冲击就是天坑那刀削般垂直矗立的崖壁,崖壁高直陡峭、寸草不生,唯有道道深浅不一的风蚀痕迹诉说着岁月的沧桑。站在坑顶向下望去,不禁感到一阵眩晕。拿起相机,设置全景模式,还是不能将天坑纵长306米、宽213米、高108米的全貌尽收眼底。沿着天坑岩壁上凿出的石阶小心地拾级而下,慢慢进入天坑底部。天坑谷底有大片树林,密密麻麻地生长着许多乔木、灌木和粽叶树。粽叶油绿发亮,闪着晶莹的光。听说,每年端午前夕,都有很多本地人到这里来采摘粽叶包粽子,煮出来的粽子特别香甜,也许是因为这里远离了城市的污染吧。再往前走,树林变稀了,出现了一个宽大的草坪,绿草茵茵,十几头黄牛、水牛正悠闲地吃着草。这里的村民们把自家的牛赶到这里,任它们在这里吃草休息,自己则去耕作,直到傍晚时分,才来将它们赶回家。据说,有的老牛不用主人来赶,到了晚上就会自己回家,我所惊奇的是那条窄得只能容下一个人通过的石阶小道,怎么容得下牛儿这庞大的身躯?这些牛儿们又是怎样在这条陡峭的石阶道上上下自如的?造物主真是神奇啊,造就了这绝世的奇观,也造就了聪明的牛儿。

草坪的尽头,悬崖的底部,有一条潺潺流淌的小河,河水清澈见底,冬暖夏凉。站在天坑深谷向上望去,只见天如大盘,空中飞鸟如小黑点,向着天空高呼一声,回音久久回荡,震动耳膜,恰在此时天坑四周百余米高的陡峭崖壁仿佛随着回音的震荡摇摇欲坠,向你压来,让你有一种逼仄压抑的感觉,想要逃离,可悬崖峭壁,无可依附,纵有绝世轻功,双腋长翅,也难以飞上去。

天坑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又形成于何时呢?人们传说,远古时候,女娲补天曾在这里取石,因而留下了这个大坑,据说,在石林中还留下里一双女娲升天时匆忙中落下的一双鞋。也有人说,这是若干年前,有不明天体坠落于此,砸出了这么一个大坑。然而种种传说与猜测已无从考证。从地质科学来讲,天坑是喀斯特地形在剧烈的地壳运动中由于地形塌陷而形成的。但并不是所有的喀斯特地貌都会形成天坑,天坑的形成还必须同时具有六个条件:一是形成的石灰岩岩层要厚,只有足够厚的岩层才能给天坑的形成提供足够的空间;二是地下河的水位要深;三是含气体的岩层要厚;四是降雨量要大,这样地下河的水位和流量才能将塌落下来的石头泥块冲走;五是岩层要平,只有像石板一样的岩层才能垮塌;六是地壳要突起,地壳运动是天坑形成的动力。可以想象,在天坑形成之时,这座人迹罕至的石头山上曾经发生过怎样惊天动地、地动山摇的壮观景象。那一天,一定是暴雨如注,在大地一阵阵剧烈的颤抖中,山顶那些松软的石头泥块纷纷塌陷坠落,而那些坚硬陡峭的岩石却不断被抬高上升,此时,坑底的地下河水暴涨,不断冲走着碎石泥土……几天后,大地停止了颤抖,一切平静了,这座小山却留下了一个巨大的伤口,又过了若干年,那些顽强的草木又生长茂盛起来了,重新铺满了山顶和坑底,那个曾经的伤口已然痊愈,天坑华丽转身,成就了这倾国倾世的壮丽容颜。

不知不觉,天已日暮,几声老牛的呼唤将我飘远的思绪拉回。春日的暖阳下,寂静天坑谷底的草坪中,我已和衣而卧许久许久了。依依不舍地向老牛告别,向天坑告别。他日,红尘烦扰,心绪不宁之时,再来此处,携一把口琴,吹一曲乡间小路,唱与老牛听,唱与这至伟至奇却默默不言的天坑听。

据有关媒体报道:目前世界已有中国、巴布亚新几内亚和墨西哥等国家发现了天坑,中国是世界上发现天坑最多的国家。坐落于我国重庆奉节县的小寨天坑是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大的天坑,广西乐业则是中国天坑分布最多、最集中的地区。而“崀山天坑”虽形成已久,引起人们关注及至开发则才六七年的时间。发现之初,经媒体报道,即引起轰动。嗅觉灵敏人士,为捕捉商机,极短时间内就成立了天坑旅游管理公司,修建了简易公路,建起了附属设施,启动了旅游项目。游览天坑,探险猎奇成了当时人们的热门话题。一时间,游人们纷至沓来,络绎不绝。想不到,我作为本地人,一睹它的风采,是在若干年之后。

天坑较矮的一面石壁被围成了一道简易的铁栏杆,开辟了一个入口,顺着石壁上劈出了向下的台阶,游人踏着这条阶梯,可以下到天坑底部。我们在观景平台站立良久,然后顺着阶梯来到坑底。这里看不到裸露的岩石,只铺着一层厚厚的黄土,上面密密匝匝地生长矮矮的灌木和成簇成片的小个头粽叶树。沿丰坑底的一条小路,我们一直走到天坑的尽头,来到那个叫“燕子岩”的岩洞前。顾名思义,这“燕子岩”是因为以前成千上万的燕子为生存忙碌,从这里掠进飞出而得名。白天,它们飞出溶洞觅食;傍晚,回归洞穴石壁栖居。燕子们行动敏捷,叫声啾啾;飞舞在天坑上方时,遮天蔽日,情景蔚为壮观。据当地百姓讲,燕子们麋集天坑,繁衍生息,自古而然,千百年不变。然而,到了1976年9月后,在天坑群居的大大小小的燕子们,一夜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为什么会突然消失,人们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有人想到,这一年,正是毛泽东主席逝世,燕子是很灵性的生物,或许追随伟人走了;也许是因为环境的改变,燕子们迁徙到其它地方去了,至于到底是何真正的原因,成了一个无法解开的谜团。

我们站在燕子岩下面,抬头向上望去,高高的石壁耸入云端,燕子岩的岩顶斜斜地压过来,让人有种眩晕窒息的感觉。四周静悄悄的,在这空荡荡的谷底,哪怕只轻轻地说句话,也会引起嗡嗡的回音。据我所知,一般天坑坑中有无数幽深莫测的空洞和一条汹涌澎湃的暗河。而燕子岩没有,有的只是一条干涸的河床,或许若干年前这里面有水,后来却枯竭了。我们在里面行走,仍然感觉到那种潮润的气息。

在燕子岩洞口的大石板上稍事休息后,我们原路折回,又来到了天坑的顶部,在入口的栏杆上凭栏而眺,驻足良久。春天的微风轻轻吹拂,四周的峭壁巍然挺立,沉默不语。天坑的形成,一般认为是因为喀斯特地形的独特性,是由于地下河侵蚀石灰岩形成,还有少数的是地震、陨石等等促成。真想不到,千百年前,一次重创在它的身上留下了一个深深的痕迹,却造就了绝世的容颜。千百年以后,人们偶然地发现,为它带去了惊叹和光环。

天坑的发现与开发,不仅提升了崀山景区品质,而且也丰富了崀山风景内涵。大气磅礴、不可复制的天坑景观,既愉悦人的视觉,同时也给人们留下不尽思索。观天坑、究成因、叹气势,我为家乡拥有如此天然美景而骄傲!(文/李君)

申明:本公众号所刊发稿件来源于平台原创或网络转载整理,用于交流使用,若涉及版权,请与小编联系,小编收到信息后会在24小时内处理。

神推理:这个女人会死吗?关注崀山资讯,回复 求生 即可知道真相。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