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18年11月4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白宫人事观察(6):宏观调控四驾马车与贸易战

陵雅后人 梁子笔记 2018-09-29

 

最近神仙们好像在打架。

 

1.数据


7月13日,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徐忠博士发表了一篇《当前形势下财政政策大有可为》,不留情面地予以深刻批判。

金融从业者们纷纷无评论转发,用朋友圈投票一番,愤慨之情溢于言表。

至于该文的核心内容,其实开篇一句话就概括了:“中央财政发挥逆周期的宏观调控作用,实行真正意义的减税做实国有金融机构的资本金,支持有条件的地区扩大投资。”

也是碰巧,7月13日当天,财政部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了2018年上半年财政收支情况。

然而几个科目的异动迅速引爆了舆论,在此简单罗列一下:


一、一般公共预算收支

1-6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4331亿元,同比增长10.6%。

其中:国内增值税33600亿元,同比增长16.6%;

个人所得税8127亿元,同比增长20.3%;

资源税840亿元,同比增长20.2%;

1-6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11592亿元,同比增长7.8%;

其中:科学技术支出3644亿元,增长25.4%;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6482亿元,增长11.3%;

节能环保支出2627亿元,增长16.3%;

债务付息支出3660亿元,同比增长19%;

二、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情况

1-6月累计,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31237亿元,同比增长36%;

其中: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1922亿元,同比下降1.9%;

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收入29315亿元,同比增长39.6%,

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26941亿元,同比增长43%。

1-6月累计,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28130亿元,同比增长37.3%

其中: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支出808亿元,同比下降4%;

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27322元,同比增长39.1%;

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相关支出24864亿元,同比增长43%。


国家财政账本,其实和普通老百姓家的收入支出流水账没有本质区别。

上面这一堆数字,读者看着头晕,据说徐忠博士看着也头晕。

不过无所谓,咱们的数学水平还是够的,简而言之:一般公共预算赤字,是1.1万亿;地方卖地盈余,是4500亿(务必记住这个大账);

舆论的争议在于:

(Q1)收入上,增值税和个税的增幅,几乎是同期GDP增速6.8%的三倍;

(Q2)支出上,增幅显然低于收入,和“积极的财政”出入很大;

(Q3)既然收大于支,那么所谓减税都减到哪里去了?

(Q4)财政部到底做了哪些措施应对上述现象。

实际上,早在徐忠博士针对上述四点隔空喊话前。7月13日发布会当场的CCTV记者同志就率先发难了,他直接抛出了出财政收入增长过快的问题(Q1)。

(A1)就此,国库司负责人娄洪回应到:“一是受工商业、服务业保持较高景气度,部分产品价格上涨等带动,工商业增值税、改征增值税合计拉高全国财政收入增幅5.1个百分点;二是受企业效益持续改善,居民收入稳步增加等带动,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合计拉高全国财政收入增幅4.4个百分点;三是受一般贸易进口保持较快增长等带动,进口环节税拉高全国财政收入增幅0.9个百分点;共计拉高全国财政收入增幅10.4个百分点。”

这个回答可以说讲得很清楚了,产品价格上涨、企业和居民收入增加、进口关税,三驾马车,这是真金白银,拦不住的。

不过,第一财经的记者就毫不客气地提出:“请问今年上半年财政部在加快财政支出进度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效果如何?”

可见,这位记者同志想顺水推舟地抛出第二个问题(Q2)。

然而,预算司副司长陈新华当即回答:“财政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有效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多措并举加快预算执行进度,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投入力度。”具体包括:“一是及时批复下达中央部门预算;二是加快下达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预算;三是及时下达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四是加快财政资金拨付调度;五是督促中央各部门和各地财政部门加快预算执行。”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说:今年全年要花的额度我们早已告诉地方了他们自己没花出去,这个问题记者同志问的恐怕不妥当吧。

这是提前把第四个问题(Q4)回答了。

见招拆招,财新网的记者又顺势提出了第三个问题(Q3):“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减税降费超万亿目标,目前实施进展情况如何?能否完成预期目标?”

(A3)税政司副巡视员袁海尧同志立刻陈列了减税、降费、个人所得税修正案三方面的工作,中心思想是:财政部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至于说完成了7000亿减税目标还是5000亿?具体不知道,得看下半年实施情况

潜台词是,谁去实施?总不能是我们财政部亲自去减税吧。

问到这里,记者同志们也都明白,收入方面的问题今天是无论如何问不出来了

于是最后每日经济新闻的记者同志再次追问了第二个问题(Q2):“上半年重点领域支出保障的怎么样?”

(A2)到此,预算司副司长陈新华才认真的把脱贫、环保、教育、科技、社保和医疗支出的情况仔细的介绍了一番。

归纳起来,这六个方面支出的增速,除了教育和医疗外,全部超过了当期财政收入增幅,其中最高的两项,脱贫支出增幅达到39.7%,几乎是同期财政收入增幅的整整4倍、科技支出的增幅也是夸张的达到25.4%。

问题是,上述六部分的支出,大部分属于纯然的公共品投资,对经济的短期提振效果有限;而涉及地方基建的那几项,包括农林水、城乡社区、交通方面的支出,甚至是以往属于高增幅的文化体育传媒,全部是低位徘徊。

综上来看,仅仅从7月13日财政部的新闻发布会上,我们可以分析出来的关键信息大概有这么几条:

(1)财政收入主要是源自价格高企和经济活动活跃(请读者注意,经济活动活跃并不意味着经济好);

(2)减税减费方面,财政部自己不说,但出台的相关措施很多,实施的逻辑和思路也是明确的,但效果现在看不到(或者看到了没法说),可见财政自己也是一肚子苦水;

(3)六大关键领域都是财政部可控的支出领域,实施力度不可谓不大,但这些都是长期性的,短期上没有立竿见影提振经济的效果,但是财政还是咬着牙在做,可见财政支出方面,是有定力的

(4)至于财政部也控制不住的支出项目呢,那就只能等上半年经济数据出来以后,用具体数据说话了。

 

2.批判


回到徐忠博士撰写的那篇檄文,本质上还是抓着上述四个方面的问题不放。

(1)收入方面,徐忠自己给财政部圆了个场,他明确指出,①以前营业税有弹性,现在改了增值税,不交税就不能开展业务,所以有很多新收的税,是在“补交作业”,导致收入暴增;②大部分中小企业还没有盈利,财政部空给税收减免政策但是却发不下去,支出被动削减。

(2)但是,收入背后是征税机制在起作用,徐忠博士特别强调,甭管财政部出台什么措施,明星逃税等现象说明,税收仍然是不公平的,该收的收不上来,不该收的收多了。企业和居民自然会“骂爹”,这说明你财政部控制不住底下干活的人,当然要怪财政部自己了。

然而,征税机制又是国税系统和财政部两套体系在操作,现在地方上地税和国税还处于合并的过渡期,这方面的批判实际上没有实锤也不符合情理。财政部系统的干部们自然是强烈抵抗不予认可的。

(3)徐忠博士真正想挑明的问题,是国有金融资本股东权责地方政府债务问题,说白了,就是想表达“谁家的孩子谁抱走”。但这两点财政部13日发布会根本就没有提及。而在《大有可为》这篇文章里,徐忠开篇名义地提出:“实体经济的负债对应着金融机构的资产。

意思很明显,金融资本要降杠杆,咱们就别玩虚的,你财政部不是支出赶不上收入吗?何不把多的财政收入拿给我们金融系统,实打实的给银行金融机构注资。这样金融杠杆立刻降,央行就有更多空间去“放水”稳住实体企业和地方政府,避免他们天天在爆雷的边缘挣扎。

不知道读者读懂没有。徐忠博士的意思,是财政政策先出手,先降金融系统的杠杆,然后货币政策再出手,放水下去。利用“时间换空间”配合整顿地方债务,降低以地方隐形负债为核心的实体经济杠杆率,最后再配合减税降费来彻底提振实体经济。

如果财政部不配合呢?那就是财政政策坚决堵死地方融资渠道,通过断供的方式来实现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的全面控制,把财政收支条线规范起来。由此,地方隐形债务得到有效控制的同时实体经济一定会出现“创造性毁灭”,逼迫实体经济创新自我革命,把依赖地方政府信用的传统市场机制给废掉。同样道理,地方政府破产转化成地方平台破产,金融系统不良率在“市场周期”大趋势下抬升。最后的最后,大不了再来一次不良资产剥离,到时候财政部再拿真金白银来救场,届时的财政注资,也就顺理成章了。

相信上面两段话把央行和财政的核心矛盾解释清楚了。

说白了,纯粹是政策操作顺序的不同接盘顺序的不同

而在降税降费、提振实体经济、掌控自己手底下的娃这几方面方面,央行和财政部的目标,始终是一致的。

需要向读者强调,上述推论,纯粹只基于7月13日财政部新闻发布会内容和徐忠博士的《大有可为》一文。

 

3.回应


到了7月16日,一位“供职于财政系统”笔名青尺的大佬在财新发表了《财政政策为谁积极?如何积极?》一文,再次引爆了舆论。该文前后说了几个意思:

(1)现在整顿财政系统的大背景下,贸然提高财政赤字率,中央财政花下去的钱管不住、地方拿到的钱不敢花,我财政部单方面花钱就能真正提高财政支出的数量和质量吗?这样的“积极财政”谁来负责?难道是你央行替我负责?你央行的人自己看不懂我财政部收支明细上面的结构性变化,看不到我们财政部为此做出的各种努力,现在跳出来骂我不积极,你什么意思?

(2)当年发行特别国债注资银行的钱是全国人民一起承担的,这种方法是世界通行的合理方法。你现在让我动用一般财政预算里面的钱或者高息举债去注资金融系统,请问人大常委会审批了吗?为此挤占民生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是不是你们金融系统来买单?为此多偿付的利息,是不是你们金融系统来开支?

(3)再退一步讲,至于地方债务问题,你们金融系统不是受害者而是帮凶。是你们自己监管不力,放任金融机构设计的一系列风险倒挂、期限倒挂的产品去给地方政府送钱。你们自己不按市场规矩做业务,忽视一份风险一份收益这个基本的市场原则,为什么现在要我们先帮你们注资?请金融系统的同志按照市场规矩,老老实实地让风险暴露出来,该破产破产,该清算清算。言外之意是:“做老子的现在要教训儿子,你做娘的不要护着他。” 

青尺的这一系列隔空喊话,处处针对徐忠博士,不过言辞上显然是更加强硬的。

这种底气,从“青尺”这个笔名就能看出来,所谓:“青,生也;尺,戒尺也。”

青出于蓝,这个意思好理解。

至于戒尺,是旧时私塾先生对学生施行体罚所用的木板。

那么戒尺要打谁呢,自然是不听话的娃娃们。

 

4.定力


7月17日,国家发改委7月份定时定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上半年的经济数据已经纷纷出炉。CCTV的记者同志再次抛出一个尖锐的问题:“我们同时注意到,一些(经济)数据指标出现下滑,对此您如何看待?此外,美方发起贸易战后,很多人担心我国下半年经济造成冲击,您如何评价?”

发改委政研室主任严鹏程给出了一个精妙的回答,他说到:

“我国有足够的政策空间来应对世界经济不确定性冲击。当前,我国财政赤字率、政府负债率较低,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较高,企业负债率趋于下降,宏观调控有足够的空间和政策工具可用。

随后,在发布会的末尾,当中新社记者提出:“上月末,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出台了2018年版的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得到国内外积极反响。但也有声音担忧,如此大幅度的开放可能会冲击国内产业,对此您怎么看?”

严鹏程再一次给出了一个坚定的回答:

“我国经济正在转向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下进行。此次出台新的开放举措,修订两个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彰显了我国深化对外开放的决心和意志,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两点值得关注:(1)徐忠和青尺吵得不可开交的宏观政策,到了严鹏程这里,变成了“我国有足够的政策空间”;(2)国内经济还是稳定的,关键是要“对外开放”。

而在前一天,也就是7月16日,工信部部长苗圩在《求是》发表文章,一套逻辑完备的三段论下来,可谓酣畅淋漓,具体来看:

首先:“我们必须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以核心技术的创新突破催生和培育新兴产业。”

其次:“我国制造业要真正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必须扭住核心技术攻关这个‘牛鼻子’,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短板、强弱项、填空白,持续推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

最后,“解决我国制造业核心技术的短板问题,关键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可以看到,苗圩的这篇文章,显然就是7月16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公报内容的再次阐述。

而第二次财经委会议,压根就没有讨论宏观调控的问题嘛。

 

总结一下:

(1)货币和财政看似在打架,实际上是争论政策实施的顺序问题,这个问题之所以烫手,是因为性质上属于外科术刀式的精准发力。该吵架,还是得吵架,吵明确了,才好下刀子;

(2)产业政策方面则是牢牢抓住“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个总的方针,同时投资政策抓住“对外开放”这个主基调不放,这就说明大的环境没有变,大政方针也不会变。

(3)贸易战?贸易战之前不是已经说清楚了么?读者们还想不明白?

送金融从业人员和财政系统的干部们一句话:

埋头苦干,抗住内部整顿期;

展望环球,把握时代新机遇。


不过,话说回来,青尺到底是谁啊?

 

梁子《金融业必备政治体制基础知识讲解》课程共2讲,每讲30分钟。梁子团队专为金融从业者精心打造。原价90元,三人团仅需59元。每邀请1位报名,返20元上不封顶。报名链接如下:


梁子公文写作实战课程已经更新完毕,100个案例+1000个公文素材系统讲解套路和技巧。共12讲,仅售59元。报名后,免费赠送价值38元的万能写作提纲(700组)和万能排比对偶句(361个)。每邀请1位报名,返20元,上不封顶。详戳:


防失联


近期查的严,防失联:


精彩文章推荐:

1.不懂政治,你就无法真正理解中国的金融

2.体制内工作,这项技能你必须掌握

3. 公文写作万能词汇,非常实用

4.《一文读懂央企的行政级别》

5.《央企中的“双胞胎”,这次终于区分清楚了》


转载说明:欢迎其他媒体转载,但请务必在文中添加一下二维码,否则投诉维权到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