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SFA·盘点 | 中元节特供:恐怖片知多少?看完甩给你史上最恐怖的11部影片!

2016-08-17 深海小豚鼠 上海电影资料馆



今天是中元节,传统鬼节。来,应个景,推一篇关于恐怖片的文章。


文末附上史上最恐怖的11部影片,全是小豚鼠亲鉴,恐怖指数全部十颗星!




恐怖片是凭借惊悚可怕的氛围贯串全片的影片,多以神鬼妖兽、离奇谋杀的怪诞情节结构故事,来刺激观众的心理。恐怖电影有着极为漫长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风行美国、欧洲、日本、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多年,一直是赚取良好票房回报的摇钱树。人们赶去影院怀着像坐过山车一样又爱又怕的心情感受心跳加速的快感,同时收获一份不同寻常的精神体验。


恐怖片拥有的并非只是单纯的吓人伎俩,在血淋淋的镜头后面,折射着银幕外的社会主流价值取向的变迁,并且赤裸裸揭示了我们人性中不曾自知却一直存在的阴暗角落及所有人终究无法逃避、躲藏在灵魂深处的恐怖想象。恐怖电影对于故事取材的范围十分广泛,剧情既可以是描写蛇蝎美女的阴谋诡计的,也可以是变态杀手的连环作案的,又可以是异类怪物的残酷迫害的。


史前恐慌

 

现实中及人们幻想中的所有奇怪事物都曾出现在其黑暗阴森的影像世界里。欧美的电影创作者前辈们早在默片时期便开始了对惊悚视觉效果的探索。罗伯特·维内执导的《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是德国表现主义的代表作,该片以夸张扭曲的场景美工设计、颓废可怖的人物化妆、疯狂离奇的故事情节著称;F.W.茂瑙改编自布拉姆·斯托克的吸血鬼小说《德拉库拉》的无声片《诺斯费拉图》同样也是足以载入影史的佳作。



诺斯费拉图


坞内恐惧


后来在好莱坞有着一席之地的恐怖片相信一定受到了德国表现主义作品的影响,各种扭曲、夸张、奇异的影像效果与《卡里加里》等片有着一脉相承的特点。古典幻想类小说是好莱坞早期以环球公司制作为主的惊悚恐怖片的灵感源泉。如托德.布朗宁改编自《德拉库拉》的《吸血鬼》,鲁宾·马莫里安改编自斯蒂芬孙小说的电影《化身博士》,詹姆斯·惠尔执导的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一时间,科学怪人、古堡伯爵横行银幕,培养出了如鲍里斯·卡洛夫,贝拉·卢高希等恐怖片巨星。那个时期,也就是好莱坞上世纪的三十年代,恐怖电影的题材选择还局限于一些大众十分熟悉的传统妖魔故事,剧情背景远离都市群体的日常生活。



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


新的焦虑:冷战与科技


40年代以后,恐怖片的题材种类更为多样。随着二战的结束,世界陷入了冷战格局。这一时期,好莱坞出现了诸多影射冷战现状的恐怖电影,如唐·西格尔导演的《人体入侵者》、霍华德·霍克斯参与制作的《魔星下凡》,无不表达着美国社会对异己的共产主义渗透的担忧和恐惧,反映出现实生活中公众对冷战的消极情绪。



魔星下凡


好莱坞在当时还生产了一些描绘科技发展导致物种变异而带来灾害的B级科幻怪兽类恐怖片,如《苍蝇》、《X射线》等电影。除此之外,40年以后的恐怖片不再流行异域冒险、神鬼精灵的主题,而更喜欢关注发生于我们平常生活中的、令人毛骨悚然的恶性事件,并且可怕的事物通常会入侵家庭内部,这点在文章后面的一些段落里会详细论述。


惊惧大师


40年代至60年代,好莱坞涌现了大量擅长拍摄恐怖惊悚电影的知名导演。英国出身、后来到美国发展的悬念大师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就制作过不少恐怖佳作,如《火车上的陌生人》、《精神病患者》、《群鸟》等片。希区柯克的电影喜欢卖弄心理学的鬼把戏,其作品可以说是弗洛伊德之流理论的具象化尝试,恋母情结、童年阴影、梦的解析在他的光影世界里屡见不鲜,悬念的布置融化于一惊一乍的声画设计中,各种变态情结被优雅的铺陈在观者的眼前,这使得希区柯克成为一个时代的电影大师,他的杰作对后来的悬念惊悚片风格之建立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长期在好莱坞拍片的法国人雅克·特纳也是当时一位不可多得的恐怖片导演。虽然他最有名的作品是黑色电影《漩涡之外》,但更令观众痴迷的则是他的幻想类惊悚片。以《豹族》为代表,特纳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悬念拍摄法总是能让观众在未看见可怕事物的情况下感受到银幕内危机的无处不在。《豹族》里女二号游泳馆遇袭这场戏中,我们没有在画面上看见张牙舞爪的袭击者豹女,只看见明亮的水池、反射到墙壁上的粼粼波光以及女二号惊恐的脸庞,但几乎所有观众都能在自己脑海中本能地补充想象出豹女之凶残和情况之险恶。



漩涡之外

 

除此之外,罗伯特·怀斯、罗杰·科尔曼等导演也在这时期拍出了各种风格与题材的恐怖杰作,《猛鬼屋》、《一桶血浆》、《红死病》等片都是影迷们津津乐道的电影。可以说,恐怖片这朵黑暗之花与当时占据好莱坞主流的、粉饰太平的喜剧片、歌舞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它们的桥段不再是积极向上、充斥真善美,而是过度宣扬了社会与人性的丑恶,挖掘了我们各种阴暗的心理病症、深层次的恐惧与厌恶,把幻想中可怕的一面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并以合乎国家主要价值观的态度给予了一个又一个大团圆的美好结局,失衡的社会最终也将不出意外地回到正轨。

 

徘徊在家门口的恶魔


40年代后,特别是50、60年代之后,恐怖片不再热衷拍摄幻想中的、肆虐于异域空间的传统妖怪形象,来自平常生活中的威胁开始慢慢侵袭稳固的美国中产阶级家庭内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1962年由格里高利·派克和罗伯特·米彻姆主演的《恐怖角》,过着平静生活的三口之家遭受某恶徒无休止的骚扰和恐吓的故事情节,渲染出了一种十分典型的、威胁家庭和谐的焦虑氛围,派克饰演的男主角可以说是完美的中产阶级代言人,一个父亲、一个丈夫、一个成功的律师,与扰乱社会秩序、充满破坏性的米彻姆形成两极对照。


对家庭而言,由外部入侵的性和暴力是最值得担忧的威胁,前者可以动摇其根基,后者则是不可逆转的毁灭性力量。米彻姆诠释的这类角色,触及到是市民阶层最现实的、对人生破灭的恐惧,不同于别的银幕上横行世界的怪兽或天外来客,它们虽然可怕却只存在于人们的幻想之中,远离大众生活而虚无缥缈;家庭的破裂却是我们身边时刻在上演且随时会降临自己身上的真实噩梦。



斯科塞斯版《恐怖角》


描写家庭遭遇日常生活中威胁或恶魔残害的电影还有很多。罗曼·波兰斯基的《罗斯玛丽的婴儿》中,生活在都市公寓楼内一对新婚夫妇的领居便是信奉撒旦的邪教组织成员;理查德·唐纳执导的《天魔》讲述了外交官夫妇领养的婴儿居然是魔鬼之子,他们的生命时刻遭受神秘力量的威胁;韦斯·克莱文的早期作品《杀人不分左右》与《隔山有眼》全都以家庭成员被城镇暴徒或荒山蛮族虐杀迫害为主要剧情线索,最终受害人奋起反抗,以暴制暴...恐怖片娱乐化得反射出我们的焦躁和恐慌,其作用更像是一面镜子,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我们在精神上的不断异化和对周遭事物的悲观情绪。


对杀戮的崇尚

   

当代的好莱坞出现了许多单纯只为奇观化展现暴力行径、以青少年消费为主的恐怖片。此类电影崇尚血腥杀戮场面,毫无节制地拍摄虐杀片段,如丧尸片鼻祖乔治·A·罗梅罗炮制的《活死人三部曲》便是其中的代表。僵尸吃人的故事情节不能说完全没有人文思考及政治、人性的隐喻,但无论如何,观众走进影院就是为了看残肢断臂、人吃人的恶趣味场景的。还有改编自真实事件的《德州电锯杀人狂》,阴暗冷酷的《月光光心慌慌》系列,cult味十足的《尸变》系列,血肉横飞的《养鬼吃人》系列,超现实视效风格的《猛鬼街》系列,仿佛永远不会终结的《黑色星期五》系列……


一时间,变态狂人、梦境杀手、丛林恶魔充斥着银幕,引爆了各个时代青少年的视觉神经,但其情节模式却只是万变不离其宗的“有人跑有人追”套路,然后卖点为杀手变着花样把那些无足轻重的配角给杀死。这类电影里唯一值得关注的是韦斯·克莱文的《惊声尖叫》。本片在惊悚电影原来既有的剧情框架之下,刻意挪用大量的恐怖片常规套路,以一种自嘲的态度组织情节,收获了理想的效果,在未跳出传统校园恐怖片模式的情况下给予观众十足的新鲜感。



惊声尖叫

 

而之所以这些讲述虐杀、追求纯粹感官体验的恐怖电影可以风行,这与社会大众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后现代主义的出现以及当代青少年信仰的缺失有着密切的联系。社会上恶性暴力事件的增加更加剧了不谙世事的青少年对暴力的崇拜,银幕上的超级大恶棍弗雷迪或杰森成为了他们心目中的英雄,仿佛死于他们刀下的银幕角色只是其微不足道的战利品。同时片商为了应付来自电子游戏行业的威胁,也不得不增加、加快影片的感官元素及叙事节奏,期望用这种方式缩短与电子游戏在娱乐体验上的差距。当然,这类恐怖片之于社会的消极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它们的存在即产生了商业的收益,也埋下了培养出真实世界里弗雷迪或杰森的隐患。

 

恐怖与艺术


虽然当代美国电影中有大量粗制滥造、追求纯感官体验、毫无思想主旨、电子游戏般以青少年为主要受众的杀戮题材恐怖片,但也同样是在60年代以后,诞生了另外一批审美趣味截然相反、带有艺术片特性的恐怖惊悚杰作,且这些电影多由大师级导演执导,有着对社会制度的反思、人性弱点的精准刻画及边缘人群变态心理的严肃探索,影片制作也同样非常精致考究,作者风格十分明显。如《驱魔人》、《闪灵》、《亨利:一个杀手的肖像》、《七宗罪》、《第六感》、《橡皮擦头》、《穆赫兰道》、《妖夜荒踪》等影片,完全将其受众群体局限在了趣味高雅的文艺爱好者……



驱魔人

 

复古潮流与开放式结尾


当代电影业随着特技与化妆术的进步,80、90年以后也出现过不少面貌一新的科幻恐怖片。不同于早年廉价的B级片,新的科幻恐怖片都是制作精良的院线大片,如《异形》系列,卡朋特翻拍自《魔星下凡》的《怪形》,大卫·柯南伯格执导的新版《苍蝇》,都有着良好的口碑和娱乐价值。除此之外,80年代还出现了诸多怀旧题材的惊悚电影,如老式黑色情欲片《体热》,布莱恩·德·帕尔马仿效希区柯克经典《精神病患者》剧情的《剃刀边缘》等。

 

而观看过许多近几十年的恐怖片后,我们可以很明显地发现,不同于早期电影封闭式大团圆结局,现代的美国恐怖片热衷于采用开放式的结局,即危机尚未解除,反面人物尚未被消灭或者说生死未明的情况下,故事就落下了帷幕。通常我们会认为这是为续集的拍摄埋下伏笔,当然很多时候情况也确实如此。可是人们却忽略了经过这般处理的结局在惊悚效果上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因为开放式收尾可以让我们拥有更多想象空间来揣测主人公未来的命运,电影中的剧情不会终止于影院灯亮的那一刻,而是会在观众的心里延续下去,因为情节提示我们,危险并未解除,主人公还将面对更多可怕的事物,只是这一切躲藏在了片尾字幕背后未被我们看见而已。


简而言之,恐怖片开放式的结局能让银幕内噩梦般的体验不会随着我们离开影院而自动消退,它会延续下去,给观众制造一种心有余悸的感受。这种模棱两可的暧昧处理显然比令人舒心的大团圆结尾要高明得多。



剃刀边缘

 

恐怖片在欧洲


欧洲影人虽不如美国导演那么热衷于恐怖片的摄制,但他们在该类型电影上的创作成果同样不可忽视。法国导演乔治·弗朗叙在世界影坛的地位举足轻重,由他执导的惊悚电影《没有脸的眼睛》把令人不寒而栗的残酷剧情附着在优美典雅的摄影画面与轻松明快的配乐之中,片中父女间复杂矛盾的爱与恨,通过女儿那为掩盖毁容之颜、雪白又阴森的面具而清晰烙印于观众的记忆中;英国导演迈克尔·鲍威尔的《偷窥狂》把城市中有着特殊嗜好和变态情结的人的内心通过艳丽的光影和沉稳的叙事表现出来;尼古拉斯·罗伊格执导的《现在不能看》依靠眼花缭乱的摄影剪辑将神秘离奇、不可名状的诡异精神体验清晰地传达给观影者。


另外在70年代,泰伦斯·费舍尔制作的一系列吸血鬼、科学怪人题材电影也在不列颠风行一时;意大利的恐怖片在欧洲非常具有代表性,曾在六七十年代被大量出品的铅黄电影,得名于意大利黄色封面的惊悚小说,大多讲述些邪教、犯罪、刑侦的故事,最出名的便是达里奥·阿金托执导的《阴风阵阵》、《深夜止步》等片;此外,食人族题材影片和丧尸题材影片在当时的意大利也非常受欢迎。



没有脸的眼睛


恐怖片在亚洲


来到亚洲,日本恐怖片的历史非常悠久,其近似《聊斋志异》般的民间传说与志怪小说是其早期恐怖电影的灵感来源。小泉八云所著、包含《雪女》、《无耳芳一》等名篇的《怪谈》、上田秋成的《雨月物语》和许多流传于日本民间的妖怪传说都曾被搬上过大银幕,新藤兼人的《鬼婆》、小林正树的《怪谈》、沟口建二的《雨月物语》等电影是其中最为经典的。


另外,以横沟正史、江户川乱步为代表的本格派、变格派推理小说也是日本影人乐于改编拍摄的对象,如增村保造的《盲兽》、石井辉男的《恐怖奇形人间》,都较好还原了乱步文学的肉欲、奇情和诡秘,而市川昆的《犬神家族》则是改编自横沟正史的作品。

 

进入到80、90年代,日本的恐怖片很少再以民间传说或传统的推理小说为题材,对灵异事件和现代人精神困局的持续关注,让铃木光司原作、中田秀夫执导的《午夜凶铃》、《鬼水怪谈》、清水崇的《咒怨》这一类冤魂索命题材的影片和冢本晋也的《铁男》、三池崇史的《切肤之爱》等血腥暴力、探讨现代人心理的影片成为恐怖电影的主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颇具岛国文化色彩的日本恐怖漫画,伊藤润二、犬木加奈子、望月峰太郎、楳图一雄等艺术家所绘的、或原创或取材于都市传说的作品,传神展现了焦虑的现代都市群体那被异化的病态心理与难以控制的强迫症,根据此类漫画改编的有《富江》、《漂流教室》、《裂口女传说》等影视作品。除了日本,在亚洲,韩国、泰国、华语恐怖片(以香港鬼片、罪案电影为代表)也是不可忽视的文化力量。



怪谈

 

在漫长的恐怖电影发展史中,低级的、纯粹追求感官刺激的电影总是远远多于严肃探讨社会和人性阴暗的电影。虽然如此,始终有很多杰出的影人在努力地把该类型作品向着艺术电影的方向发展,因为恐惧作为一种人之本能,有太多需要被挖掘和探索的地方。恐怖片这种类型除了可以被用来娱乐大众,发泄情绪,人们还可以从它们的故事中窥见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价值取向以及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过的心理病症。另外,经典恐怖片也有着较高的美学价值,它们丰富的、独具个性的叙述方式和摄影风格,非常值得学者们的研究及归纳。



重磅推荐:史上最恐怖的十一部电影

(排名分先后)


NO.11

《天使追魂》

(美国/加拿大/英国,1987年)



NO.10

《罗丝玛丽的婴儿》

(美国,1968年)



NO.9

《无辜的人》

(美国/英国,1961年)



NO.8

《阴风阵阵》

(意大利,1977年)



NO.7

《活死人之夜》

(美国,1968年)



NO.6

《妖夜慌踪》

(法国/美国,1997年)



 NO.5

《养鬼吃人》

(英国,1987年)



NO.4

《铁男》

(日本,1989年)



NO.3

《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

(德国,1920年)



NO.2

《切肤之爱》

(日本,1999年)



NO.1

《着魔》

(法国/西德,1981年)


 


吓死宝宝了~~~~(>_<)~~~~不行,不能我一人吓,赶紧丢到朋友圈,祸害一下朋友们,(*^__^*) 嘻嘻……





扫一扫👆二维码加关注

一起看电影听讲座~

上海电影资料馆(微信公众号ID:SFA198712)成立于1987年12月,隶属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主要职责是为上海影视界创作生产和专业教育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专业服务;针对世界电影发展新动向、新潮流进行深入和专题的研究讨论;适时开展有上海特色的国际和国内电影艺术交流活动。上海电影资料馆藏有交换、收集而来的中外影片拷贝、中外电影期刊和文字资料。此外,上海电影资料馆以上海影视文艺创作界和教育界为主要对象,每年举办中外电影工作研讨会、主题观摩研讨会、春夏秋三季艺术电影沙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