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洛阳到西安,函谷到潼关,这区区五百里竟然决定着华夏五千年

范颖华 我们的河 2022-04-02

专注河流历史、地理的公众号:《我们的河》。添加关注请上戳点击↑ 本文是公众号第 97 篇原创文章。


连接起西安和洛阳两大古都,关中平原和河洛平原以及中国更东部的平原地区,今天叫做三门峡的豫西北一角,在历史上,如何用区区500里支撑起了华夏文明的摇篮。

 

地下每一寸都是文化的函谷关至潼关古道

 

黄河南下在陕晋交界先后与汾河、与渭河交汇后,一路向东进入晋豫交界地带,北侧是中条山,南侧是秦岭东部余脉和崤山。夹山东流的黄河南侧,便是经常出现在中学课本里的一个长五百里的古道,潼关-函谷关-渑池古道。



 

从洛阳西北的门户新安县,到关中平原的门户潼关,这500里的距离里,除了出产假道伐虢、唇亡齿寒,鸡鸣狗盗,渑池之会,这些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成语和历史典故,地下还盛产古墓,洛阳铲和盗墓笔记的故事也经常发生在这里。

 

今天,因为1960年代三门峡水库的修建,除了潼关仍然属于陕西,潼关-函谷关-渑池古道大部分地区已经叫地级市三门峡市。三门峡隶属陕州,因为三门山(亦名底柱山)而叫三门峡,水库和城市名也因此得名。三门山是古陕州北黄河中游的三座山门,神、人、鬼,由于水流湍急,其中只有人门可以乘舟通行。

 

今天的老陕要感谢三门峡人民

 

事实上,因周朝已有的古地名陕原而得名的陕州更有名气,而且也更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正是因为陕原以西,是古秦国和关中平原等更西北的地区,宋代以后,陕西这个地域名称才开始出现,从北宋的陕西路,到元代的陕甘行省,陕西才成为一个省域称呼。

 

今天陕西之所以称陕西,以及简称陕,被人称之为老陕,其实是得因陕原和陕州的存在。无此之陕,何来陕西?在唐代以前,陕西称雍州、秦州或关中、关内。

 

而所谓关中和关中平原的来历,也和今天河南省西北角三门峡市的函谷关(灵宝县)有关系。

 

关中者,位于陇关和函谷关之间也。故称关之中。还有一个说法是,关中(平原)因位于西陇关,东函谷,北萧关,南大散关,四关之中,故称关中。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用来防御关东等六国的东部关隘函谷关,便是在今天的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县弘农涧畔。

 

弘农涧(今天甚至被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地图2014年版、2012年版、1966年都错标为了宏农涧,或者西涧河)作为黄河南侧,崤山山系为数不多北流入黄河的河流(西南-东北走向的崤山,其以南、以东河流均是洛水水系),是灵宝县的母亲河,可以说,正是由于这条不长的河流,才形成和用供水保障了历史上的名关函谷关。

 

秦代以后,潼关-函谷关-渑池之间,古虢(音国)国和函谷关地区(灵宝),以及其他三门峡地区(陕州)被称之为弘农郡。此河因此得名。而郡的所在地便是今天灵宝县,也就是原来的函谷关旧址。

 

成语故事、历史典故的活地图所在

 

古虢(音国)国的有名,源自左传中的唇亡齿寒和假道伐虢的故事。来龙去脉就是更北方的晋国(山西中部)想南下翻越中条山,越过黄河北岸的虞国(今山西平陆县),征伐,更南侧,黄河两侧以陕州为中心的虢国。虞国一个很有为的大臣就对国君表示反对,他的理由就是唇亡则齿寒,结果国君不听,晋国就真的假(借)道伐虢了,灭虢国以后,顺带把虞国也灭了。

 

这个成语故事在说明了听人劝吃饱饭和强权即真理这个道理之后,也充分说明了在古代,中条山以南,崤山以北,黄河两岸的狭长地带,尤其是南岸500里的潼关-函谷关-渑池古道地区,虽然狭长狭小,但古国和能够有幸出现在中小学课本里的古地名还挺多。

 

再比如,虢国(平陆)西侧的芮国(今山西芮城)。芮(音锐)这个字曾经是著名相声演员马季老师的原名,就是因为难念,经常被人误会为马肉(马季自述),才改了马季。

 

孟尝君利用门客“鸡鸣狗盗”出函谷关逃出秦国的所在,渑池之会的渑池,崤之战的崤山,以及杜甫的名篇“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均是发生在这一古道上。


关中咸阳是春秋战国秦国首都;山西中条山北侧是夏朝曾经国都安邑(山西运城市夏县)以及春秋战国晋国所在地;函谷关地区又是韩、魏等东周小国的聚集地。三者间就在这五百里范围内远交近攻,相爱相杀。


如果再加上更早的新旧石器时代的芮城西侯度文化、仰韶文化(三门峡仰韶村得名),今天,把陕西潼关至洛阳之间这黄河南岸五百里,说成是历史古迹之道一点也不为过。可以说,五百里,每一步下面都是活生生历史。


黄河所携带黄土高原泥沙的淤积,以及北风从北方黄土高原吹来的沙土,层层堆积,使得各类文物古迹古墓得以地下一层层完好保存。这就是为什么,这里是盗墓者的天堂和黄埔军校。

 

豫陕晋三省交界古道地带口音和文化相近

 

千年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南下后在此折弯东流,也使得这一地区和其他黄土高原地貌比较相近。比如,无论是黄河北岸的山西平陆县,还是黄河南岸的河南灵宝县,都是使用黄土窑洞式民居。甚至,在三门峡地区,还独创了一种窑洞打在地下洞壁上,院子院落也深陷在地下的地坑院。成为了今天当地一种独特民居景观。

 

今天属于河南灵宝县的古函谷关过去是秦国的边境,灵宝以西都属于关中平原的秦国,黄河北岸今天属于山西省运城市的平陆县和芮城县过去也都属于汉代弘农郡(郡治设在灵宝),也就是说,历史上,灵宝曾经属于关中平原文化地区,平陆曾经属于河南。

 

正是这种历史交错、省域变迁中,不仅同样在黄土高原上盛产苹果(灵宝苹果和陕西苹果),还造就了相同的文化和语言,在这三省交界黄河两岸狭长地带交汇融合。

 

过了三门峡,向西北的河南省基本上都是陕西一样的面食和秦腔了。正是这种文化的交融性、相近性,造就了陕西、河南两省的人口迁移。如同刘震云在《1942》中所描述的。但凡河南陕西两省任意一个出现灾情,两省人民就会沿着函谷关-潼关古道进行乞讨(河南叫要饭)性迁移。

 

今天,西安市有着大量说河南方言的群体,很多都是当年逃日本、逃荒沿这条古道西行入关讨生活河南移民,尤其是河南北部黄河两岸移民的后代。

 

1930年代,山西最西南角,中条山南峦,黄河北岸边平陆县的一个镇子里,一个姓令狐的中医世家的青年,在前往西安投靠自己表姐去学了点西医之后,在家开起了诊所。并在1938年投奔到了延安八路军的边区医院当了一名医务科长。这个人便是令计划兄弟的父亲令狐野。

 

解放后令狐野从陕西提前退休回乡并在自己平陆县家乡小镇上打了几孔窑洞平静生活。但父亲革命经历的荫助,以及最边缘小县出身所具有的强烈想出人头地向上爬的野路子和无底线的贪婪自然也造就了后来令氏三兄弟的落马和锒铛入狱。

 

为什么这短短黄河岸边五百里撑起了华夏文明摇篮

 

西安-洛阳-开封,然后南京、杭州,中国古都的东南位移,背后是唐宋之后,东南的开发,以及中原王朝中央政府的财政逐步依赖东南。其实,从汉代开始,关中平原便开始依赖关东地区的粮食、赋税等财力支持。

 

关中平原虽然秦代开始依靠渭河泾河修筑灌溉沟渠,但面积狭小,人口众多的关中平原依然难以满足西安中央政府的粮食等物资基本供给。这时,从更广阔的山东(太行山以东)、关东(潼关-函谷关以东)黄河中下游平原以及东南部中国向关中平原地区供应物资便迫在眉睫。

 

此时,潼关函谷关古道,以及此段黄河的漕运便提上日程,走上历史舞台。

从黄河逆水而上可达渭河,正是这条漕运,满足了关中平原的人口和西安中央政府的生存。在西汉,在今天河南三门峡位置的弘农郡黄河渡口甚至还设有朝廷的“船司空”这一官职督办关东(函谷关以东地区)向关中平原输送物资的水运。

 

其实,如果展开更宽泛的历史视野,我们会看到,这条今天连接中古西部和东部最重要铁路枢纽——陇海铁路(东海连云港至甘肃,甚至新疆),正是沿着函谷关-潼关古道连接中国的东、西。

 

我们可以说,正是这条古道咽喉,连接起了东部中国与关中平原-河西走廊-西域新疆-丝绸之路-更遥远的西亚和西方世界。如果没有这条500里的咽喉,关中平原和河洛地区和黄河中下游平原将完全割裂,这是不可想象的。

 

我们知道,即便我们民族的自尊心决定所认为的一种说法,中国人不是来自非洲和西亚,而是自己就地进化生成的人种和文明。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华夏文明中,也来自关中平原以及陇西等羌文化的融合。比如夏商周中的夏和周,以及春秋战国的秦国都是关中平原以及更西北地区陇羌文化的东移,并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融合发展。

 

我们试想,如果没有潼关-函谷关这条古道,进行连接,华夏文明的早期融合是不可想象的。


西安-潼关-函谷关-洛阳古道是连接东、西中国最经济、便捷的一条通道

 

如果掐断这一古都,关中平原、河西走廊以及中国西部的文明以及西方丝绸之路传来的外来文明、文化和物种、技术交换,将怎么样传到有太行山-崤山-神农架-巫山-武陵山等阻隔的中国第三阶梯以东的东部和东南部平原地区呢?

 

向北,近一点,可以从风陵渡渡过黄河进入汾河河谷,然后再向东,翻越太行山、太岳山,沿上党天下脊的上党(长治)盆地、阳泉盆地,娘子关、太行八陉等再进入中国东部平原。


再或者,只能更往西北,通过河套平原,山西北部的大同桑干河河谷,以及张家口,越过居庸关,通过华北平原,今天的北京地区传播。

 

向南,近一点的可以走秦岭南侧的蓝田关-武关,丹水河谷,进入南阳盆地,再折而东北进入淮河流域;向南沿汉水进入长江中下游地区。

 

在或者从大散关南下,经过汉中地区,进入四川盆地,再从长江,进入长江中下游地区;或者从四川盆地,进入云贵、桂粤等西南、东南地区。

 

我们可以看到,在上述所有的连接中国西部和东部的通道中,关中平原东段和河洛等黄河中下游平原西端的连接轴上——西安-潼关-函谷关-洛阳古道一线,是最经济最便捷最直线的通道。

 

从战国时秦国开始修筑、重兵把守函谷关,到历代重兵屯守视潼关为咽喉,以及洛阳周围地区被视为京畿,先后被各个朝代设为三川郡、河内郡重兵驻防。等等,都是重视这条通道的明证。

 

直到近代的抗战时期,正是日本人没有能打过潼关和过黄河(南部没能打过宜昌和长江三峡),才保证了中国抗战的西北、西南大后方。中国的八年抗战和持久战才如此裕如。国民党政府唯一的一个游击战地区就是该地的中条山地区。最不擅于打游击战的国民政府正规军在这被逼无奈打了游击战,说明正是看重这一通道防线的重要战略意义。

 

直到今天,洛阳虽然已经不再作为一个首都甚至省会城市而存在,但洛阳的军工产业等国家战略部署依然重要,并牢牢部署在这个城市。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说明这条潼关-函谷关-洛阳古道,陇海铁路所重合经过的这一中国咽喉的重要性。


第一时间阅读更多本公众号每期更新内容,请长按以上二维码加关注微信公众号:我们的河(或IP:womendehe,可微信输入搜索添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