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真正的聪明人,为什么都在偷下“笨功夫”!

2017-06-24 金石道

来源:网络 作者:不详


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似乎越来越需要我们创新求变、弯道超越,避开一切笨拙的方法,因此很多自媒体不断的宣称一些重大理论和发现,似乎可以使我们绕开弯路,但是一些真正的聪明人,却都在偷偷暗暗的下笨功夫!


李嘉诚有个著名的时间表,每晚睡觉之前一定要看书,12点必须睡觉,早上准时5:59分起床,决不拖沓,差不多坚持半个世纪之久。单是这份毅力和自律,如果你也可以做到,不敢说成为第二个李嘉诚,但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国学大师钱穆说:“古往今来有大成就者,诀窍无他,都是能人肯下笨劲。”


胡适也说:“这个世界聪明人太多,肯下笨功夫的人太少,所以成功者只是少数人。”


有人问美国“篮球天才”科比为何如此成功,他反问道:“你知道洛杉矶每天早上4点钟是什么样子吗?”


钱钟书以博闻强记出名,代表他学术成就的《管锥编》,引述4000多位名家的上万种著作中的数万条书证,汪洋恣肆,博大精深。有些人可能不知道,他进入清华后,目标是“横扫清华图书馆”。他的治学心得是:“越是聪明人,越要懂得下笨功夫。”


村上春树到了28岁的年轻,突发奇想的要写作试试,于是辞去了酒吧工作,每天早起写作4-5小时,然后再去锻炼身体,坚持跑步长大八年之久,中午的时间听听音乐,看看书,晚上推掉应酬,坚持早睡。


很多人知道张爱玲说过,“出名要趁早啊!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却不知道她的整个青年时期,几乎都用在写作上。即使是在香港战乱的时期,今天活着还不知道明天有没有命的情况下,仍在看小说,所以她年少成名,闻名海外。


曾国藩的秘书赵烈文的日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个细节:曾国荃攻打南京不下之际,朝廷令李鸿章协助进攻。


李鸿章一方面不想夺了曾家兄弟的首功,向曾家邀功买好;另一方面又想把抗旨之责推给曾氏,因此私下到处解释,做了很多小动作。


而曾国藩的对策是回复给皇帝一道辞气卑约的奏折,坚请派李鸿章前来,不望有功,但求无过,言语恳挚,不温不火。相形之下,李氏的小算盘一目了然。赵烈文评价说,曾国藩的手段,平直无奇,却实高于李数倍。


仅举此数端就可看出,曾氏的“精明”已臻最高层次,实非常人可比。正是与众不同的“笨拙”,成就了曾国藩非同一般的精明和高明。 曾国藩的人生哲学很独特,那就是尚“拙”。他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曾国藩能够打通科举这条路,靠的完全是“笨劲”。而且这种笨功夫在他小的时候就养成了。


湘乡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说是曾国藩在家读书,一篇短短的文章,朗读了多少篇还背不下来。一小偷本想等他入睡之后偷窃。可是左等右等,就是不见他睡。小偷忍无可忍,跳出来大叫:“这种笨脑袋,读什么书?!”


这个笑话并非空**来凤。曾氏一族的天资并不出色。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笨得出名,一生考了十七次秀才,一直到四十三岁,才勉强过关。


曾国藩小时候读书,父亲要求他,不读懂上一句,不读下一句。不读完这本书,不摸下一本书。不完成一天的任务,绝不睡觉。


他不懂什么“技巧”,什么“捷径”,只知道一条路走到黑,不撞南墙不回头。这种“笨拙”的学**方式,在他身上培养起超乎常人的勤奋、吃苦、踏实精神。


积苦力学的经历给了曾国藩独特的启示,他发现笨拙有笨拙的好处。笨拙的人没有智力资本,因此比别人更虚心。笨拙的人从小接受挫折教育,因此抗击打能力特别强。


笨拙的人不懂取巧,遇到问题只知硬钻过去,因此不留死角。相反,那些有小聪明的人不愿下“困勉之功”,遇到困难绕着走,基础打得松松垮垮。所以,“拙”看起来慢,其实却是最快,因为这是扎扎实实的成功,不留遗弊。


虽然曾国藩考秀才考了九年,但是一旦开窍之后,后面的路就越来越顺。中了秀才的第二年,他就中了举人,又四年,又高中进士。而那些早早进了学的同学,后来却连举人也没出来一个。他总结自身经验,多次说这得益于自己基础打得好,所以“读书立志,须以困勉之功”。


持续不断的笨功夫让曾国藩称为个极为“精明”的人。


曾国藩打仗靠的也是笨拙精神。曾国藩一生善打愚战、笨战,不善打巧战。他打仗不贪小利,不求奇谋,踏踏实实,稳扎稳打。他说:“打仗要打个稳字。”他一生不打无准备、无把握之仗。


他花极大心血去研究敌我双方情况、战斗的部署、后勤供应、出现不利情况如何救援等等,指导每个环节都算到了,算透了,才下定打仗的决心。


另外,曾国藩一生待人接物更是以诚为本,以拙为用。他一生要求自己“不说大话,不求虚名”,做事“情愿人占我的便益(宜)断不肯我占人的便益(宜)”。别人以巧似伪欺骗他,他却仍然以诚以拙相待。


曾国藩说到做到。左宗棠在“瑜亮情绪”的促使下,一生不服曾国藩,始则挖苦打击,终则以怨报德,曾国藩却终生未还一手。李鸿章作为他的弟子,也时常和他耍心眼、逞私心。


曾国藩却因为爱李之才,始终不改对李鸿章的关心、爱护、包容、提携。李鸿章因此终生感激涕零,到晚年更开口不离“我老师”三个字。这个事因为这种质朴的为人处世方式,曾国藩一生朋友极多,麾下谋士如云,猛将如雨,指挥如意,得道多助,成就了“洪杨一役”的最终胜利。


当然,曾国藩最有意义的“笨拙”,还是他的思维方式,正是“扎实彻底”的思维方式,使曾国藩避免了几千年来“中国式思维”的局限和弱点。


中国式思维尚直觉,重体悟,善类比,却轻逻辑。那些才子、文人的思绪常如天马行空,不循规矩,任意跳跃,因此很容易跳过真理与谬误之间那小小的一步距离。


而西方思维的最大特别是重视实证、重视逻辑、重视差别。西方人从量化分析事物间的不同之处入手,沿着“现象—差别—差别的扩大—精确量化—创新”的思维路径前进,因此能发展出卓越的理性思维,建立起严密的学术体系。


曾国藩的思维方式与西方式思维不谋而合。曾国藩的思维方式因为其“笨拙踏实”,在中国人中达到了少有的严密程度。


曾国藩式思维的秘诀。每遇到一件事,他都要从正反两方面去看。反复琢磨,细细分析。而“正”“反”这两个方面,他也要进行细分,把“正”面再分两面,分析它的正反。


同理,“负”面也自有其正反。他把这件事中包含的每一个因素都研究到位,不使有一点含混不清之处。这样分析下去,对这件事物就会观察得分外透彻。


曾国藩说,自己“天分不甚高明,专赖学问以求精明”。曾国藩一生经历千难万险,处理过无数大事,大体都很得当。其过人之处就是不怕费心费力,对事物进行不留死角的深入分析。


在对事物进行了精到分析的基础上,再找出要害,把握关键。每次处理完了之后,还要总结经验教训,为下一次作参考。


曾国藩的精明,就是建立在这样的笨拙之上,这样的绞尽脑汁殚精竭虑之上的。确实,“笨”到极致就是“聪明”,“拙”到极点就成了“巧”。


知乎网友张亮说:聪明人总是生活在外界的赞誉中,各种光环加持,各种表扬追捧,所以,聪明人往往会被自负、傲慢给不知不觉的陷害。

所以,聪明人要成功,是需要加倍努力的,聪明人更要下笨功夫,因为稍有不慎,就可能会步了仲永的后尘。踏实、坚持、低调、谦和,才是通用法则。


不是说天资不重要,而是心态太重要、坚持太重要,可是,低调、谦卑,往往是和普通人挂钩的,笨办法并不是说是笨人用的方法,而是普通人的方法,这些方法太不起眼,不容易让人夸奖,可是,却真的是务实的方法。


所以,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事,不是比你聪明的人比你更努力,而是比你聪明的人,都在偷偷的下着“笨功夫”。


千岛书院好文推荐:那些年看似“无用”的大学教育,让我们不曾败给生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