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华夏第一宰相,也是妓院发明者,15字临终遗言决定国家命运
中国
中国历史,浩浩汤汤,上下五千年,其间涌现了无数风云人物,今天要说的这位可是一位重量级人物,他就是中国第一宰相——管仲。在春秋那个动荡的年代,管仲想要人群中凸起,并成就一番伟业,与齐桓公不拘一格的任用贤才有很大关系。管仲,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颍上人(今安徽颍上) ,周穆王的后代。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
被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的保护者”、“华夏第一相”。
管仲一生政绩卓著,其实建立“国家大妓院”也是他的发明。齐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98年),管仲开始辅助公子纠。齐桓公元年(公元前685年),管仲任齐相。管仲在任内大兴改革,即管仲改革,富国强兵。
▲管仲画像。图源网络
周庄王十二年(公元前685年),齐国国君无知在雍林被杀。当时,有资格继承君位的有两个人:一个是逃往莒国的公子小白,有鲍叔牙辅佐;另一个是逃往鲁国的公子纠,有管仲辅佐。一得知无知死去,这两个人就急着赶回齐国,展开了一场争夺时间的竞赛。
为了铲除竞争对手,管仲率领一队人马在半路上拦住小白的去路,并一箭射中了小白的衣带钩。小白这个人很聪明,当即咬破舌头,口吐鲜血,躺倒在车上。管仲以为小白已“死”,急忙回去报信,公子纠大喜,便放慢了行进的速度。
结果,小白捷足先登,抢先赶回国都临淄,成为国君,这就是齐桓公。
▲鲍叔牙画像。图源网络
随后,齐桓公和公子纠血战一场,公子纠惨败,被杀。本来,齐桓公打算处死管仲,以报一箭之仇。
不料,师傅鲍叔牙出面力谏:“您如果只想做一国之君,就可以杀了管仲;如果您还想称霸列国,就要重用管仲,因为他是一个绝世奇才。”
于是,齐桓公不计前嫌,起用管仲为“相”,并拜他为“仲父”,委以重任,终于成就了辉煌的霸业。
其实,管仲这个人并非以计谋见长,他擅长的是治国安民,特别是具有战略眼光。
周釐王元年(公元前681年),齐桓公与鲁国国君在柯地会盟。当时,鲁国大将曹沫突然把匕首架在齐桓公的脖子上,要求他将齐国占领的土地归还鲁国。经管仲出面疏通,齐桓公才勉强答应。
事后,齐桓公视之为“奇耻大辱”,打算抵赖。幸亏管仲及时进言,陈明利害,齐桓公这才履行了诺言。结果,此举赢得了诸侯们的拥戴,使齐桓公威信大增,最终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取得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成就。
所以,就连孔老夫子也很佩服管仲先生。
▲齐桓公画像。图源网络
管仲不仅政绩突出,人格也很高尚。
周襄王四年(公元前648年),齐桓公派管仲去洛阳朝见周天子。本来,周襄王准备用“上卿”之礼欢迎管仲,管仲急忙推辞,最后勉强接受了“下卿”之礼。
不久,管仲病重,他留给齐桓公的遗言是:不要重用易牙、开方、竖刁这三个小人。可是,管仲一死,齐桓公就将这句话置之脑后。结果,齐桓公一死,这三个家伙就兴兵作乱,齐国的霸业随即烟消云散。不过,这也是“人亡政息”的中国古代政治所不可避免的现象。
在君主专制体制下,政治的好坏主要是靠政治家个人的努力,而不是依靠制度与机制来设定、规范的,具有很大的偶然性,经常是遇到能人就昌盛,否则则衰落。春秋前期,齐国之所以能够强盛,主要是因为“伯乐”——鲍叔牙慧眼识人,向齐桓公鼎力推荐管仲,使他可以人尽其才,协助齐桓公称霸。
所以,管仲对鲍叔牙十分感激:“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
管仲与齐桓公这一对“最佳搭档”,为后来的中国皇权政治确立了“贤君---良相”的标准模式。
不过,在君主专制体制下,这种模式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不是君主不贤明或宰相不好,就是有好宰相却不被君主重用,再不就是君主和宰相都是平庸之辈,无所作为。可是,皇权社会中的中国人却对这种纯粹是碰运气的“标准模式”注入了极大热情,希望天降贤人,恩泽万民。
▲管仲纪念馆。图源网络
其实,这种“贤君---良相”的模式依然属于“能人政治”。多少年来,能人每每是人们竭力赞美和崇拜的“偶像”。若是从政治体制的角度来考查,我对这种政治模式却不大敢苟同,因为它的成本极其高昂(每个能人只能被动地被君主使用,完全没有主动性)。
此外,能人政治很难持久:能人在,国家就强盛;能人一旦不在,大家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国家一天天地衰落下去。
当然,管仲的历史功绩是抹杀不了的,后来有许多人要向管仲学习也可以理解。可是,管仲对于自己死后齐国的混乱和衰落却无能为力。这不,八百多年后,“自比管仲”的诸葛亮死后,蜀国的政局也是乱得一塌糊涂。
所以,再多的管仲也都比不上一个合理而又切实可行的政治制度。
可悲的是,几千年来,皇权社会的中国人一直不愿意明白这个的道理,不知有多少人拜倒在专制帝王的脚下,对权位孜孜以求,陷入“权力场”而不能自拔。
来源:有听读书(youtingdushu)
千岛书院好文推荐;那些领跑时代的人,已将财富交给虚拟上帝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