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今再说“中师生”:中国基础教育的黄金一代

2017-09-09 金石道

来源:散淡心情(ID:ldzyxxm)已授权


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有一个叫做“中师生”的群体。他们天资聪颖、思想纯朴、业务精湛,有责任、有担当。在中国乡村基础教育体系的建设与完善过程中,他们急国家之所急,以可堪造就的栋梁之材,投身于中国的乡村基础教育,把自身的憋屈默默地压在心中,用自己的人生理想为代价,最终完善了中国的乡村基础教育体系,将大量的乡村孩子,送进了理想的殿堂,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大量高层次的人才。而他们自己,却因为“中师生”的身份,一辈子在社会的底层挣扎,成了当代颇具悲情色彩的人物。

所谓“中师生”,就是中等师范学校的毕业生。中等师范的培养目标,就是中小学教师尤其是乡村中小学老师。自1905年江苏晓庄师范开始招生,中国就有了第一批“中师生”。但是直到改革开放前夕的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中国的“中师”教育一直发展缓慢。主要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新中国成立之前的连年战乱;另一方面,是新中国成立之后,虽然广大乡村的中小学布局建立起来了,却在文革时期废除了高考,用大量的“民办老师”来充做师资,致使许多传统的中等师范学校,基本没有招生。

“中师”教育的繁荣,得益于“改革开放”新时期。高考的恢复,给广大农家子弟,带来了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的期望。而自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初步建立起来的乡村基础教育体系,更期待着对“民办老师”一统江山的局面进行师资改造,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合格的中小学师资,成了教育部门最需要解决的工作目标。

于是,自高考恢复,中师类学校招收了几届高考生之后,为了大幅度加强基础教育师资、尤其是乡村基础教育师资的培养力度,大约在1983年前后,开始执行从初中毕业生中招收“中师生”的政策,且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不仅原有的“中师学校”大幅度增加了招生人数,而且新开办了一大批“中师学校”。这一政策一直执行到1999年。在十七八年的时间里,全国有大约400万名初中毕业生,走进了“中师”的门槛,成了毕业后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的“中师生”。


正是这批“中师生”,铸就了中国基础教育的尤其是广大乡村基础教育的辉煌。

这批“中师生”,是当年最优秀的普通人家的子弟。

当年只要考上“中师”,就成了国家工作人员,由国家安排工作,具有城镇户口身份。这一政策,在当时城乡二元化体制的状况下,对普通人家子弟的诱惑,可是说是无法抵挡的。在当年,我国的高校还属于“精英教育”,高考录取率非常低,在广大乡村,通过高考进入城市的农家子弟还非常稀有。能够考上“中师”,成为国家工作人员,解决一张进城的“饭票”,几乎就是农家子弟的最高目标,也能让当事人颇为自豪。

在这一政策的吸引下,为了解决一张“饭票”,一大批天资聪颖、素质出众、学习成绩非常优异的普通人家子弟,放弃了读高中考大学的远大理想,选择报考中等师范。他们几乎是当年城乡中学最优秀的初中毕业生。在最初的几届初中升“中师”的学生中,学习成绩如果没有名列全校年级前十名,基本上没有报考资格。

进入九十年代后,虽然有了各种加分政策及特长招生,但通过加分或特长招生进来的,仍然是极少数,绝大多数仍然是品学兼优的优秀毕业生。在当年的初中学校,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一等毕业生去中专,二等毕业生去高中,三等毕业生去职高。”这基本上是当年初中毕业生去向的真实写照。而“中师”,是最早在初中毕业生招生的中专层次的学校,其他中专学校,直到1987年之后,才大规模从初中毕业生中招生。

这批人如果去上高中参加高考,基本上都是当年本科重点大学的有力竞争者。但最终,他们为了尽早“跳出农门”,却选择上“中师”,毕业后走上广大乡村的中小学教师岗位,将自己出类拔萃的才华,贡献给了新时期的基础教育事业。为中国的乡村基础教育体系的最后完善,鞠躬尽瘁。

而中国的基础教育尤其是乡村基础教育,正是有了他们的参与,进入到了水平最高的黄金时期。


乡村基础教育体系的建立,有两个重要的环节:一是学校的布局,二是师资的配备。

学校布局好办。一个村庄,腾出一两间房子,找几块木板架起来当课桌,然后挂一张黑板,一所村小就建立起来了。得益于当年毛主席的全民办学,类似的学校雨后春笋般建立了起来,农家子弟基本解决了上学难的问题。

然而,师资问题,就不那么好解决了。在广大乡村中小学成立伊始,师资的解决办法,就是选拔大量的“民办教师”。应该说,“民办教师”为中国的乡村基础教育体系的建立,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由于民办老师水平参差不齐,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在我的经历中,就出现过民办老师将“褒义词”教成“裹义词”、将“贬义词”教成“眨义词”的。这种现象,直到八十年代初,依然没有缓解,海量的未经过培训的“民办教师”,占领着广大乡村中小学的讲台,教学质量与广大家长的要求相差甚远。

在这个时候,“中师生”就如“及时雨”,不仅解决了乡村基础教育体系建立中的师资问题,而且直接把师资水平,提高到中国乡村基础教育史上最高的时期!

这批“中师生”具有极高的业务素质。在中师学习的三年,他们得到了非常严格的教师素质训练。师范教育,是真正的素质教育,一个中小学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三笔字(钢笔、粉笔、毛笔)、简笔画、普通话、演讲与口才、视唱练耳,舞蹈形体,都在良好的训练之后基本入了门。至于教学法、心理学、教育学,也掌握了一定的理论。

大约在1986年前后,他们犹如一把种子,绝大部分被撒在广大乡村偏僻的小学里,成了一名担当改造乡村中小学师资的重要成员。

他们是中国当代教育史上最优秀的教师,没有之一。一到学校,无论他们愿意不愿意,几乎立即成了学校的骨干教师。那些被分配在乡镇所在地中心小学的“中师”毕业生,基本上都得担任毕业班的班主任兼语数主课的教学,成了学校的“把关”老师。更多的毕业生,被分配到了更加偏僻的片小、村小,许多学校,除了民办老师,就他(她)一个师范毕业的老师,在这个时候,他不仅是老师,更是校长,在这里,他们以自己十七八岁的年龄,用稚嫩的肩膀,勇敢地承担起一所学校办学的全部责任,学校的发展规划、教学计划的制订、学校的管理、其他民办老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学校的后勤服务,当然,还有繁重的教学任务,全部压在他们的身上。


最初的工作任务,是非常繁重的。他们的每一个人,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扑在工作上。我曾经的一名中师学生,毕业后,被分配到一所远离乡镇、离最近的公路都有十六华里的偏远小学工作,他每天早上六点起床,晚上十点睡觉,所有的时间,都用有教学上,都用在学校管理上。周六周日,几乎从没回家。

分配到乡村中小学工作的“中师生”几乎都来自乡村。在工作中既富有朝气,又依然具有农村孩子纯朴的个性。他们工作扎实,认真努力,每一件事情都做得非常投入。再加上他们聪颖的天分,几乎将每一件工作,都做得风生水起。在他们的辛勤付出之下,广大乡村中小学的教学质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即使是偏远的村小,办学都走上了正规。

由于他们的到来,广大的农村孩子,理想的翅膀更加丰满。许多后来通过高考,走入城市的农家孩子,在回忆当年中小学的求学生涯时,几乎都有一个令他们印象深刻的“中师生”老师。不说别的,就说普通话吧。由于他们在中师求学时,接受了比较严格的普通话训练,毕业后,又自觉运用普通话教学,所以,现在四十岁以下的人群中,不管从事什么职业,不管在乡村还是在城市生活,他们的普通话都不错。这,基本上得益于这批中师生的教学。

他们之中的相当一批人,在经过教学岗位、管理岗位的训练后,成了中小学教导主任、校长副校长,成了基层教育业务部门的管理者,为中国基础教育的科学布局殚精竭虑。更多的人,为当年的“普九”验收呕心沥血。可以说,中国的基础教育体系,因为有了他们,才最终建立起了一个较为科学的体系,并有了可靠的质量保证。

而他们自己的才华,在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的中小学教师的讲台生涯,以及基层教育管理岗位上,磨砺殆尽。他们本来是最有天份、最有才华的那一批人,却因为当年自己的选择,不得不生活在最基层。他们如果眼界开阔一点的话,本来可以通过高考上大学,成为专家、学者、教授,成为主政一方的官员,在大城市甚至国外过着优渥的生活。甚至,在成为一名中小学教师之后,依然可以选择通过其他途径离开。但是,他们受自己的生活条件所限,最终选择了“中师”,也就只能把自己的才华与能力,全部寄托在了中小学教育事业上,成了中国最基层的一个教育工作者。


中国的教育应该感谢他们。因为有了这批才华横溢的人员的参与,让我们的基础教育,尤其是乡村基础教育,成为当代教育史上质量最高的一个时期。

遗憾的是,1999年,国家改“三级师范”为“两级师范”,中师停止招生,“中师生”这一概念,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由于大学招生并轨及专科学校升格,所谓的“本科”、“专科”两级师范,在差不多整整十年时间内,名存实亡。1999年至2009年,整整十年时间,几乎没有培养专门的小学教师。中小学师资尤其是乡村基础教育师资,一下子处于青黄不接的状态。

一大批原来在乡村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的“中师生”,因为城区学校缺教师,纷纷通过招考,进入了城镇学校。广大乡村中小学,除了每年招收一定的特岗教师,除了一个乡镇每年可以分那么三两个小教大专师范类毕业生,再无正规的教师来源,不得不安排大量的代课教师,甚至将退伍安置军人,安排担任教学工作。乡村教育体系的师资,一下子从当年的“正规军”“中师生”,变成了“杂牌军”。

中国的乡村基础教育体系,其师资水平在没有了“中师生”的参与之后,几乎又退到了文革时期的“民办老师”时代。

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直到如今,我们才知道,当年的“中师生”,对中国基础教育体系特别是乡村基础教育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是多么地重要!

而当年,那些能够成为“中师生”的学生的农村孩子,是多么地幸运!

以后的农村孩子,是几乎再没有那样的幸运了。

千岛书院好文推荐:6年花200万留学,回国只拿2000元底薪,全家为她卖掉唯一住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