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哪有什么阶层固化,你明明赶上了最好的时代!

2017-11-21 金石道

作者:程郡

来源:投行大师兄(ID:touhangdashixiong)已授权


据说,逢七、逢八的年份,是被诅咒的年份:

1987年,美国股市大崩盘

1998年,东南亚金融风暴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

所以,今年年初,很多人都很担心:十年一次的危机会不会再次爆发?

曾用康波周期理论成功预测2007年次贷危机等重大经济拐点的周金涛, 在去世前曾预言:2018年和2019年将会是60年来的万劫不复之年。

实际上,国内外大部分经济学家都对中国经济十分担忧。这些年,“明斯基时刻”,“繁荣的顶点”等言论不绝于耳。

对于大部分国人来说,这些耸人听闻的“中国崩溃论”并不是他们的兴趣所在。他们要关心的东西很多,比如房价,理财产品等等。

在这个金融骗术(e租宝,ICO等)越来越高明的年代,有一款保本的理财产品让很多人感到很踏实。但上周五,“一行三会”联合发布的资管新规让很多人陷入了恐慌:理财产品真的不再保底了吗?

与此同时,一些金融机构的资管人员已经做好了辞职的准备。他们都说,金融行业躺着赚钱的时代要结束了!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与恨。今天发生的一切,要追溯到十年前的那场次贷危机。

4万亿

2007年以前,大部分美国人就像今天的中国老百姓一样坚信:房价是永远不会跌的。

但是,伴随美联储的连续17次加息,美国房地产的这颗“定时炸弹”还是引爆了。全球一片恐慌。

随后,在大洋彼岸,中国政府推出了著名的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给全球经济打了一针强心剂。

这一次的4万亿,让很多绝望的房地产商和制造业的企业主看到了新的希望。大家重振旗鼓,快马加鞭地开始了新一轮扩张计划。

其中,被次贷危机耽误了上市的许家印,在香港陪郑裕彤等几位大佬打了几个月的“锄大地”后,获得了一笔救命资金。

次年,恒大顺利上市。他继续发挥豪赌的个性,疯狂拿地,疯狂加杠杆。恒大也因此从广州一个排名第五的房地产公司,一跃迈入中国地产界的一线行列。

几年过去,金融危机的发源地美国很快走出了泥沼,经济缓慢复苏,股市走出了延续至今的8年大牛市。

而刺激政策却给中国留下了无穷的后遗症:由于上马的很多项目,开动的很多生产线,都不是基于市场需求,这就形成了过剩产能,滋生了一大片僵尸企业,实体经济一片萧瑟。

牛市

时间很快到了2012年。

新一届政府总结了过去几年的经验教训后,决定不再过多使用政策力量去干预经济,还提出了“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方针。

彼时,“克强经济学”三个关键词是:不刺激、去杠杆、调结构,其中最关键的是不刺激。

与此同时,“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口号风靡全国。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希望通过新思维的改造和新经济的发展,实现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但这种想法很快受到了考验。中国经济增速进入了下行周期,从每年的8%左右很快掉到了6%。

2013年,中国还闹了一次严重的“钱荒”,上证指数一路下探至1849点,股市跌回到了比解放更久远的清朝

人们不知道的是,那一次中国金融系统从鬼门关上走了一遭,这让决策层很忧心。但新的“繁荣”让人们慢慢放松了警惕。

2014年5月26日,任泽平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室副主任的位置上辞职下海,并以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的身份喊出了“5000点不是梦”。

熊市太久,人们早已不相信什么牛市了。对于这个有点哗众取宠的预测,人们质疑不断:都说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在经济增速“自由下落”的背景下,牛市从何而来?

历史一再证明,A股从来就不是经济的晴雨表。另外,投资中的一致预期往往是错的。这一次,也不例外。在人们的怀疑声中,时隔7年,A股再次走牛。

随后,关于牛市的答案慢慢揭晓:

从2014年底开始,央妈开启了放水之路,降准降息政策密集出台。

说明决策层已经意识到,短时期内靠新经济、消费升级、内需拉动解决不了问题,经济增长依然得靠投资、尤其是房地产。

正如分析师姜超所说:

“我们研究中国经济,发现和经济增长最为密切的指标是投资,而在投资中最重要的是地产投资,因而中国经济到目前为止依然是靠房地产驱动。”

而对广大股民来说,只要股市能涨的政策就是好政策。其实,这一次和历史上的大部分牛市没有什么区别,都是货币宽松推升起来的“水牛”。

这段时间,某报高呼“4000点是牛市起点”。某川对记者说“资金进入股市也是支持实体经济”。地铁上、菜市场、写字楼,任何地方都有人都在讨论股票。

2015年,中国进入了“全民炒股”时代。

股灾

正如老股民所言:行情总是在绝望中诞生,在犹豫中上涨,在自信中膨胀,在疯狂中灭亡。

伴随股民的不断加杠杆,中国中车被炒成了中国神车,创业板炒成了神创板。监管层不断发出警告,提醒人们注意股市风险。但此时“水牛”已经长成了“蛮牛”,拉都拉不回来。

很多人对“4000点是牛市起点”是有执念的。没想到,上证指数到了5000点就开始止步不前。

6月中旬,股市急转直下,让很多人终生难忘的“股灾”来了。杠杆资金被一个个残酷地消灭,市场上哀鸿遍野。

虽然决策层连发利好,但是并不能阻挡A股下跌的趋势。最后,甚至出现了严重的流动性危机,连续几天出现了千股跌停的奇观。

无奈之下,国家队携几万亿资金大幅入场,解救流动性。一些人终于盼来了“解放军”,而更多人早已倒在了血泊里,奄奄一息。

随后,在汇率贬值、熔断的影响下,股民们又痛苦地经历了股灾2.0和股灾3.0。

人们再也不相信10000点的迷梦了,也没有谁再提“资金进入股市也是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了。

2015年这个多事之秋,注定要载入史册。

房价

虽然牛市不再,但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也逐渐体现出来: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到2016年上半年,深圳、北京等一线城市的房价不知不觉又翻了一倍,二线楼市也随之“涨声”一遍。

这与决策层的初衷是相违背的。放松货币,是为了拯救低迷的实体经济。但资本是逐利的,哪里收益高,热钱就会流到哪里。

当股市的收益高时,热钱就会流向股市;当楼市的收益高时,自然就会流到楼市。从2016年上半年发布的信贷数据中可以看出,绝大部分的资金都流向了楼市。

2016年,有一个段子流传甚广:近半上市公司利润不够买京沪深一套豪宅,但卖掉1%的股份就够买几套了,究竟是楼市的泡沫大还是股市的泡沫大?

其实,20年来,中国从未走出这样的循环:经济低迷—货币宽松—楼市回暖—资产泡沫—脱实向虚。

但这一次,必须要用非常手段来破局。

要破局,就要让市场的归市场,让政府的归政府,而不能完全把完全让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后来,中国进入了李迅雷所说的“管控升值阶段”。

2016年7月,中央ZZ局会议罕见提到了“抑制资产泡沫”。随后,“房价不能涨到天上去”,“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等言论见诸各大官方媒体。

8月4日,发改委文件里出现了降息降准马上秒删,央行再次重申稳健的货币政策。

8月11日,新华社撰文,中国绝不采取刺激宽松的货币政策,语气十分强硬。

国庆节之后,号称史上最严的房地产调控政策相继出台,租购同权、以租代售等政策也相继推出。

在各种限购和限卖的政策下,“不动产”成了“冻产”。这头灰犀牛算是暂时稳住了,但是其他问题依然不少。

金融安全

人民日报让很多人第一次了解了“灰犀牛”这个词,它是指那些大家都能看得见以至于反而习以为常的大概率危机。

大家很清楚,中国有两头灰犀牛:一个是房价,一个是地方债务。而房价和地方债务的问题之所以能越积越大,少不了金融的推波助澜。

过去十年,我国金融业发展迅猛,甚至已经过度膨胀。

从宏观来看,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05年时的不足5%增长到 16年底,的8.4%,超过英国(8.1%)、美国(7.2%)和日本(5.2%)三国金融业在GDP的占比。

从微观看, 近三年,私募基金规模年化增速高达130%,基金子公司专户123%,基金公司专户74%,券商资管51%,均在50%以上。基金公司公募增速45%,信托23%,保险20%。

钱荒,股灾、债灾、汇率贬值、P2P乱象、房价疯涨、地方债务危机等说到底都是金融领域的事情。抓好金融这个牛鼻子,也就找到了各种复杂问题的命门。

从2016年开始,决策层在不同场合都多次强调“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部分”。

2017年7月,第五次金融工作会议提出了“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任务。

而在5年前,第四次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任务是“提振股市信心”。

这次会议的召开,宣告金融行业的生态发生了重大转变:从“谋发展”转向“防风险”。很多人意识到,金融民工哭爹喊娘的日子到来了。

去杠杆

如何才能“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呢?答案是去杠杆。

2008年金融危机后,为了稳增长,货币迅速膨胀。到了2014年,印钞票的方法已经不奏效了。用天风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煜辉的话来说就是:“6个单位的货币才能产生1个单位的GDP”。

2016年5月9日,权威人士:“货币扩张对经济增长的边际效应递减”、“树不能长到天上,高杠杆必然带来高风险,控制不好就会引发系统性金融危机,导致经济负增长,甚至让老百姓储蓄泡汤”。

正是基于这种担忧,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货币政策在“稳健”的基础上增加了“偏中性”三个字,金融行业进入了严厉的“去杠杆”时代。

按理说,只要央妈牢牢地握紧“钱袋子”,就不应该有那么多的货币。但市场上的资金却依然到处“肆虐”。此外,这些资金很不听话,要么流向房地产,要么在金融领域内空转,就是不流向嗷嗷待哺的实体。

后来,央妈的第一个板子就打在了各大金融机构的资管业务上。

截止2016年末,各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总规模达到114万亿元

央行在今年7月4日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7)》中总结了资管业务的五大问题,包括:

(1)资金池操作存在流动性风险隐患;

(2)产品多层嵌套导致风险隐患;

(3)影子银行面临监管不足;

(4)刚性兑付使风险仍停留在金融体系;

(5)部分非金融机构无序开展资产管理业务。

概括起来就是两点:

1、由于刚性兑付的存在,资管业务沦为影子银行。

2、金融机构间通过层层嵌套,加大了资金杠杆,藏匿真实风险。

而这一次资管新规的出台就是要打破刚性兑付、消除多层嵌套和通道;让资管业务回归到“受人之托、代客理财、投资者风险自担”的初心,落脚于服务实体经济的目标上来。

财富洗牌

每一次重大的经济政策变化,都会带来新的套利机会,造就一批“时代的宠儿”。

80年代的价格双轨制,催生了中国第一批暴富者——倒爷。90年代,资本市场的诞生,靠抢购股票认购证、收购法人股等,成就了唐万新、魏东、肖jian华等第一批资本大佬。20世纪初,房地产的商品化,也让第一批炒房者先富了起来。

说到底,就是老生常谈的“时势造英雄”。而新英雄取代旧英雄的过程就是一次悄无声息的财富洗牌。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至少发生过三次财富洗牌:

第一次发生在八九十年代的下海潮,是胆大的对胆小的一次洗牌,诞生了第一批民营企业家;

第二次发生在二十世纪初,是有知识、有思想的人,对知识和思想缺乏人的一次洗牌,成就了第一批资本大佬和房地产大佬。

第三次财富洗牌正在发生,是新思维方式者对旧思维方式者的一次洗牌,马云等一批互联网玩家站在了时代的潮流。

对于我们金融从业者而言,资管新规彻底打碎了利用监管套利,躺着赚钱的饭碗。那么,新的“套利”机会在哪里

我认为,新的套利机会在“认知差距”上。

过去十年,年轻人在一起,喜欢在吃、喝、住、行方面进行比较。而物质文化极大丰富的今天,精英阶层们开始比较谁更能坚持阅读、坚持健身,谁有更多的学识,谁更能看透事物的本质以及谁更能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发出自己的声音。这正是如今诸多自媒体平台以及知识付费阅读兴起的重要原因。

其实,在金融行业,很多变化已然发生。人们越来越弱化所谓的“关系”,越来越强化“专业”的权重。谁能更好地发现并把握投资机会,谁能真正地为客户创造价值,谁就能在未来的职场上胜出。

所以,我认为,时代正在惩罚不愿改变的人,新时代的财富洗牌是:聪明人会对懒人的洗牌。

最好的时代

美国学者埃弗雷特·罗杰斯(E.M.Rogers)曾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创新扩散理论,描述了人们接受新观念、新事物、新产品的过程。

用马云的话来说:对于机会,人们总是看不见,看不起,看不懂,追不上。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新观点,新事物,新产品层出不穷。谁能更好地理解这个时代,并且作出正确的反应,谁就能更好地把握未来。

其实,我一直不同意一个广受认同的观点:“中国社会阶层固化,年轻人的上升通道正在收窄”。

在我看来,这个时代明明就是最好的时代。只要你愿意积极努力地提高自己的视野和认知,你就不必担心怀才不遇,一定会有属于你的舞台。

在金融行业,资管新规的发布是一次正本清源,也提供了全新的财富逻辑——只有真正具有主动管理能力的人才会胜出。

我看到的是,一个更加公平的时代已经到来,你准备好了吗?

千岛书院好文推荐:国家经济从大繁荣,到大崩溃:是怎样一种体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