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18年3月13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当春节过年沦为“撒谎大会”!被经济撕裂的传统文化

2018-02-18 金石道

来源:米筐投资(mikuangtouzi)



过年沦为“撒谎大会”


临近农历新年,按老传统,周末我又约着老李老张,没事出来唠唠。本来好好的事,也不知道聊到啥了,老张闷着头不吭声。


 “老张,你说你,这点酒都喝高了?你今年房子想买也买了,还有啥事不高兴的?不会跟嫂子闹别扭了吧?”老李打趣到。


 “哎,你们说,这过年究竟过得是个啥?中国这么多节日,我最烦的就是过年。”老张咪了口酒,继续说道:“回到老家,本来多好的事,亲戚朋友一年见不了几次,都弄得跟演戏一样了。长辈问你过得好不好,你笑着说很好。邻居问你在省城赚大钱吧,你得笑着说够花。完了自己过的啥狗样,咱自己不清楚?我一年瞎扯犊子最多的,就是过年的时候。”


老李心直口快:“老张喝的真有点多。这算啥事,人不都是这。你要往开心那方面想,过年是喜庆团圆的。只能说过年饭局多,是情商集中大考验,你比较吃亏。”


没等到他说完,老张对这话不满了:“开开心心?我觉得一多半是客套吧。现在的亲戚,一年联系不了几次,能有啥感情?”


我见这情况,再不拦一拦,他俩又该吵个没完,就端起酒:“来,不管咋说,顺顺利利又一年,哥仨碰一个吧。”话题就此打住。


然而老张说的话,我一直没忘。多少有些感触,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也许是玻璃心作祟,我统计了下自己过年回去,要避免的雷区:


碰见邻居不能提他儿子(赌博跑路多年没回来);

走亲戚见二舅,不能乱说话(被传销骗过前年才脱身);

见高中同学,别谈工作(收入千差万别容易伤感情);

跟晚辈聊天别BB太多,人一烦明年可能就见不到人了……


每年怎么躲掉这些“雷区”?很无奈又很实际,就是嘻嘻哈哈,别人指东我说西,扯些有的没的,客套完就走别深聊,别破坏过年这个“喜庆氛围”。


虚伪就虚伪,过年沦为“撒谎大会”,总比沦为“吐槽大会”强,大家还能开开心心些。


传统文化的丢失


我知道我们这种情况属于个例。但不得不承认,中国的传统春节,早已不是不再是它原有的色彩,已经没有我们记忆中的欣喜、期待、童趣。


1991年黄健中导演拍的电影《过年》获奖无数,初看时只觉得是夸大了,如今再看,竟发现拍少了,几十年后的今天,现实生活远比电影丰富的多,而电影想传达给我们的,也意味深远。以至于每到春节临近,我都会想:“唉!希望电影频道今年再播一次《过年》。”

    


传统年味儿为什么会越来越淡了?诸多纷纭:


如今生活质量好,以前过年才能吃到的现在啥时候都能吃;

是我们长大了,童趣少了啊,现在你还会 48 30624 48 14986 0 0 2397 0 0:00:12 0:00:06 0:00:06 2830 48 30624 48 14986 0 0 2070 0 0:00:14 0:00:07 0:00:07 3305捡炮仗玩么?

没那么多矫情,过年也就是休息休息,是人们想太多;

……


现在常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个上层建筑包含我们的文化形态。但我觉得,经济和文化的关系,像是照镜子时的自我映射;也像万物生长,什么样的土壤长出什么样的苗子。


    


我们的很多传统文化,将对祖辈家人的感情寄情于物,一展乡愁,春节是、中秋是、元宵也是。然而当中国社会,已然由农耕时代步入工业化时代,传统的文化形式和当今的社会土壤,显然是有些脱节的。爱吃月饼人的还多么?现在还组织看大型花灯么?


自己样子已经变了,镜子里是照不出旧面貌的。新中国的经济土壤,结出什么样的新文化果子?到目前仍未定行。期间夹杂着基于商业文明而来的国外文化,弄成了现如今土不土洋不洋的奇形怪状。


传统文化的丢失,并不是它的错,而是我们的社会主体,变了。


我们的坚守


一切都是因为经济,说再核心点,是国情。


上世纪90年代,当美国掀起嘻哈、英国玩起摇滚,日本丧文化展露苗头。在超级巨星的感召下,一批“时代弄潮儿”试图把这种时尚带进中国,但让他们百思不得其解的不是ZF的抵制,而是那时中国青年人对这种文化的漠视。


那时的中国,人口结构是年轻人占绝对主流,整个经济水平有非常大的上升空间,每个年轻人脚下的路,虽曲折但光明,他们绝大多数干劲十足,对摇滚嘻哈这种完全没有文化认同。


时光流转到今年,因《中国有嘻哈》而起的嘻哈风,与其说是该娱乐节目的胜利,不如说是中国社会土壤也终于结出了消极文化果实。强调反叛、强调自我、对现实压力控诉,终于出现,只是比全球范围晚到了30年。与此遥相呼应,丧国鼻祖的《旅行青蛙》,竟在中国意外火爆。


旧文化与新社会脱节、新文化又不符合主旋律。何其尴尬?


每缝除夕夜,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演,观众仍热衷于找茬指点高低,某位老艺术家的声音早已被淹没:“春节晚会并不是一场晚会,而是传统文化的坚守”。至于坚守什么?还是在等待什么?他也没有说。


一次采访中,潘长江老师讲:“大过年的我们不想回家陪家人?这么大年纪还要苦憋着逗别人笑?图的什么?”


不知道在说这话时,他心中会不会想起那句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新文化的担子,谁来挑好呢?


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对传统民族文化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它修剪着,撕扯着,破坏着。某一天站在镜子前,看着里面的自己,对比多年前,有多少信仰你还在坚持?又有多少梦想你还在相信?


你就是中国社会,这个社会就是你。


当特殊节日到来,经济和文化浓缩成一杯酒,配着几道冷热菜,恰如那份亲情与友情。我们芸芸众生也只能笑着端起来,恭祝一声“新年快乐”,管它酒是什么滋味,心里都明白:“唉,开心就好。”


千岛书院好文推荐:为东北辩护写得最好的文章:这年头,做个东北人真是不容易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