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决赛作品丨强制的道德换不来美德

2017-07-14 红星新闻 红星新闻

由红星新闻主办的超级实习生评论大赛自开赛以来,就迎来了同学的热捧。在收到的作品中,或犀利、或创意、或文字、或视频,均体现了新一代新闻学子的风采。在百强赛后,我们最终角逐出最佳20强。

目前,这二十位同学正在红星学院的赛事训练营进行线上培训,并在此期间提交决赛作品,这些作品也将在红星微信公号刊发。

此为第十六篇,来自长沙理工大学编号为RS0366的李雪娇同学的作品。欢迎围观。


6月30日,上海,地铁上,一年轻男子没有给抱小孩的乘客让座,身旁大妈上前劝阻,一旁的妇女拿出手机对该男子进行拍摄,继而引发纠纷……上海轨交在事件发生后进行了调查:该男子称自己做了一天的志愿者,并在当时也已准备让座,但是旁边的大妈不分青红皂白的就上来指责他,自己一赌气,索性就不让了。

 

事发后,这名妇女立刻通过微博进行爆料;上海卫视也在节目中报道了该事件,并且以“嚣张小伙”称呼男子。但是,网友们却未受到舆论的影响,反而一边倒地支持小伙,并且纷纷指责大妈的道德绑架行为。 

 

“不让座”的行为看似是小伙主动作出的选择,但实则是在大妈和妇女“正义凛然”的举动下的无奈之举。


大妈没占座位,“不能身体力行”成为尊老爱幼的“模范”,就把自己立在道德的高地,变成传统美德的卫道士。所谓的“劝阻”看上去振振有词,有理有据,但细细想来,在这样的说辞下,不论小伙让座与否,都会被打上没有素质和不讲道德的标签。倘若小伙让了坐,在旁人看来,小伙就是一个犯错又被迫改正的形象,而让来的座位,也会自然而然的归功给义正言辞的大妈。结果就是让座的小伙做了好事,还要承受着人们的鄙夷和不屑。而大妈则可心安理得的接受别人的赞誉。倘若小伙不让座,又会在旁人面前加深自己蛮横不讲理的形象,从而凸显大妈的道德高尚。所以,小伙面对的,本就是一个双输的选择,而大妈早已在道德层面上将自己立于了不败之地。

 

再来说拍摄视频的那位妇女,她想利用互联网掀起一场“腥风血雨”。她没有选择和车上其他乘客协商,或者好言相劝,平息双方的干戈,却选择了最会激化矛盾、最让对方骑虎难下的做法。任何事情一旦在网络曝光,都会被无限放大。她拍摄视频,是因为深知网络传播的影响力——利用网络,裹挟民意,引发全体网民对于小伙的声讨,一旦网络中的舆论形成,当事人都将处在风口浪尖。而最先“勇敢”爆料的自己,就顺理成章地站在了道德的高地。而小伙则会立马被打入舆论的无底深渊。在这种情况下,权衡利弊,小伙子即使有心让座,也只能是咬紧牙关,“蛮横”拒绝。

 

只是,舆论却并没有如大妈和妇女所愿,将她们推上道德的神坛。相反,该妇女还承受着各方压力,不得已清空微博,关闭评论。谁都没有资格把自己的道德观强加给别人,同理,谁也没有义务为他人的高尚品德去买单。年老不是别人必须遵从和照顾的理由,有孩子也不代表你有不同于他人的出行特权。

 

我们倡导文明礼让,我们希望年轻人把座位让给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但是强制的道德胁迫,并不能激发社会道德自觉,矫枉过正,只会适得其反。不合时宜的道德绑架,“我老我弱我有理”的心态,只会削弱人们对于“让座”这一道德倡导的认同。

 

特别是近两年来,类似的报道屡见不鲜,从老人掌掴不让座少女,到老人骂哭公交司机,大家多少都会对有相同遭遇的人感同身受。强迫的道德变不成美德,中国有句老话叫作“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只有先在品格和行为上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 评委这样说 /

文章的角度符合网上的某种情绪潮流,初看也能自圆其说。但仔细推敲事实,逻辑上也有需要考虑的地方。比如,大妈事先怎么知道小伙子是准备让座的呢?如果不知道,她劝说让座,不过是一种基于公德的热心,妥当不妥当可以讨论,但未必算是强制。


END


文丨李雪娇

编辑丨汪垠涛

本文为红星新闻(微信号:cdsbnc)原创

如果您发现本新闻有虚假不实等问题

欢迎向我们后台留言举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