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决赛作品丨标签是便利还是懒惰?

2017-07-15 红星新闻 红星新闻

由红星新闻主办的超级实习生评论大赛自开赛以来,就迎来了同学的热捧。在收到的作品中,或犀利、或创意、或文字、或视频,均体现了新一代新闻学子的风采。在百强赛后,我们最终角逐出最佳20强。

目前,这二十位同学正在红星学院的赛事训练营进行线上培训,并在此期间提交决赛作品,这些作品也将在红星微信公号刊发。

此为第十七篇,来自四川师范大学编号为RS0216的肖俊怡同学的作品。欢迎围观。


前不久,杨幂凭借电影《逆时营救》拿下了休斯顿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或许在以后介绍演员杨幂时又会多一个定语。人们会不会因为多出来的这一个定语,从而直接走向电影院或者打开电视?我想,会的,一定会的。

 

这一个个定语,就像是一个个标签。“标签”不仅存在于公众人物身上,它还渗透在生活的各个角落。说到“河北”可能会招来地域黑、说到“UC新闻部”可能会感到震惊……因为他是“小鲜肉”,他的演技就烂、就使用替身;因为“医患关系紧张”,就放弃儿时从医梦;因为他是“富二代”,纸醉金迷才是他的常态。或许有一天,我们不再关心事实,一看标签,脑海里就自动上演一部好莱坞大片。

 

大多数标签都很简短,能戳中人心,让人过目不忘。它非黑即白,能把人打入十八层地狱,也能把人捧上青天。殊不知地狱和天堂的中间是人世,人和人的行为是最不应该“标签”和“被标签”的。

 

就像人们会因为“影后”走进电影院一样,人们也会为判“刺杀辱母者”死刑而愤怒。冷静下来,观影后你是否会觉得这票钱不太值得,案件重点本身也不在于“辱母”。可是有多少人会真正冷静下来呢?观影本身就是娱乐,所以看看笑笑便可了之。而真正到了一个人该思考的时候,用“标签”去简单化,那才是真正可悲。不,娱乐不是小事,连生活中的娱乐都不能自己去衡量,想想也是很可悲的。

 

传媒工作者会感谢标签所带来的便利。通过社会属性标签构建社群,为传播提供目标受众;通过带有明显标签化的标题,吸引受众点击,增加阅读量。但是标签的滥用,却是对事实的亵渎。跳出标签化思维,舆论反转会不会变少?毕竟个案不能代表所有。

 

标签的出发点是为了更方便获取信息、抓取信息。但是,泛滥的标签是对理性的威胁,是思考的致命毒药。


/ 评委这样说 /


这篇评论从一个不太重要的由头,展开对于事物的“标签”在信息传播和接受中消极效果的深沉思考——它简化思维,甚至取消思考,取消感受真实的丰富性能力。但是,传播和接受两类主体与标签的关系是不同的,这一点文章没有说清,因此议论就显得不够集中;最后把批评的焦点落在“泛滥的标签”上,也有一点虚化。



END


文丨肖俊怡

编辑丨汪垠涛

本文为红星新闻(微信号:cdsbnc)原创

如果您发现本新闻有虚假不实等问题

欢迎向我们后台留言举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