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小区住十万个骨灰盒”背后的农村殡葬困局

红星新闻 红星新闻 2020-09-11

近日,天津滨海新区中塘镇万家码头村“骨灰盒小区”引发公众关注,该“骨灰盒小区”属于静安陵园。天津民政部门通报,静安陵园作为公益性墓地,存在违规收费。但“骨灰楼”背后,是农村殡葬改革的困境。


静安陵园大门


推进坟头不占耕地林地的同时,如何实现公益性墓地供给充足的动态平衡?如何才能破局人们口中“死不起”的殡葬困境?


9月7日,民政部中国殡葬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殡葬问题研究专家王国华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关键点在于增加公墓用地的投入。此外,应尽快出台《殡葬法》,保证殡葬每个环节有法可依。


困境1

退坟还林、村落拆迁

家族骨灰该何去何从?


在天津市滨海新区中塘镇万家码头村,16栋灰顶青墙的“住宅式”建筑屹立在高速公路边,这就是被天津民政部门通报因存放十万个骨灰盒、涉嫌违规收费的公益性墓地静安陵园。


何为公益性墓地?根据《殡葬管理条例》的规定,公墓分为公益性公墓和经营性公墓。公益性公墓是为农村村民提供遗体或骨灰安葬服务的公共墓地。公益性公墓由村民委员会建立,未经批准,公益性公墓不得对外经营殡仪业务。


与收费连年递增的静安陵园相映衬的,是不远处寂静的村庄。沿着静安陵园以北,穿过一条铁轨,就能看见中塘镇渔业村一片郁郁葱葱的田地和几栋陈旧的楼房,这里格外冷清。当地一位留守的村民告诉红星新闻:“原来的村民已经拆迁搬走,留下的楼房已租出去成了小工厂。”


眼前的渔业村,已难寻当地人的踪迹。随着村民一同搬走的,还有本来埋在地里的家族坟地。与渔业村相邻,车程不足10分钟的则是万家码头村,静安陵园的“主人”正是万家码头村村委会。红星新闻从当地人口中得知,因为距离近,两村村民的家族骨灰,几乎都存进了静安陵园。


迁坟有着现实的政策因素。中国的殡葬改革之路自1949年起便开始不断推进。到1956年,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倡导实行火葬、1985年2月,国务院颁布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殡葬管理法规《关于殡葬管理的暂行规定》,在此基础上又于1997年制定了《殡葬管理条例》,这也是目前我国唯一一部殡葬适用的国家性法规,其中也明确提出:禁止在耕地、林地建造坟墓。


夜幕中静安陵园


退坟还林还耕,加之村落拆迁两大背景之下,两村的村民需要向外迁坟。


万家码头村一名年近花甲的老人对迁坟之事记忆犹新:“过去大部分村民的坟地都在附近清河的一处湿地上,每逢涨水,就有坟地被淹,但即便那样,谁也没想要把祖坟动一动。”直到2010年,村里收到通知,要求保留林地而需要集体迁坟。


为了让村民们接受集体迁坟的建议,村委会提出了兴建静安陵园这座公益性墓地的措施,并在前期向村民征收定金,确保祖坟能在陵园有一席之地。


然而,迁坟进程中,并非每个地方都如万家码头村般,能顺利拿到公益性墓地并集中修建陵园。在距离万家码头村几公里外的大孙庄村,不少村民的家族骨灰盒至今仍放在村里一栋简陋的楼房内。


“没有钱买墓,连进祠堂的钱都没有,骨灰被挖出来,只能放在那个房子里。”大孙庄村的村民孟大爷告诉红星新闻,今年清明节后不久,村里便提出要“退坟还林”,要求每户尽快将各家的骨灰从田地里挖出,并建议村民将骨灰盒放入公益性墓园之中。


然而,大孙庄村的村民困惑的是,自家的祖坟应该迁往哪一块不收费的公益性墓地安葬?


渔业村远处为静安陵园


困境2

免费公益性墓地供不应求 

墓地迁出后村民左右为难


在不少万家码头村与渔业村村民眼里,静安陵园修建的是经济适用墓地。尽管要价每平米在3000到7000元不等,但相比于城里的墓园,这片能放一整个家族骨灰的公益墓地,已经便宜了许多。


“好歹这里能接纳很多村民的骨灰,有些地方的村民迁坟,甚至找不到地方可以放那么多骨灰。”万家码头村一位村民解释,周边不少村民,只要稍微有些经济收入,都会选择把祠堂搬进静安陵园。“因为除了这里,没有更多可以选择的低价墓地。”上述村民说。


相比于万家码头村,大孙庄村村民孟大爷没能从村委会口中找到迁坟的具体“路径规划”。坟地的归属有没有安排?村民迁坟有没有相应的补贴?对目前并无稳定经济收入的孟大爷夫妇来说,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因26年前的一场车祸,孟大爷失去了工作,夫妇二人多年来依靠低保和两个儿子的赡养为生,迁坟成了孟大爷20多年来最大的经济支出。


孟大爷说,自家耕地里埋着7座坟,单是请人起墓的价格就达到每座坟两千元,而这笔费用只能由两个儿子分担。起坟后,摆在孟大爷面前的第二道题是祖坟应该考虑放在哪里。不远处的静安陵园也曾是孟大爷的选择,但当得知每平米要价超过5千元,他选择放弃。


“不能说祖宗的骨灰都不要了吧。”带着这样的想法,孟大爷最终联络族中的兄弟,共同买了距离更远的万家码头祠堂。“还是花了十来万,但至少这样分到每家的费用不会太高。”


孟大爷告诉红星新闻,从起坟到迁坟完成,他前后花了不到两个月时间,因为村里要求“迁坟尽快”。在孟大爷心里,自己已经算得上幸运:村里还有人因为买不起墓地,家人的骨灰至今还留在村里的一栋白房子里,不知道该怎么办。


孟大爷明白,坟地必须要迁出来,退还耕地和林地。但他却想不通,接纳家族骨灰的免费公益性墓地并没有跟上需求。


买不起墓地的村民,将骨灰存放在村里的一座小白楼里


困境3

经营性墓地量少价高

村民们望尘莫及


对孟大爷而言,在整个迁坟的过程中,他们一家甚至从未考虑过要将祖坟埋进城市周边的经营性公墓,其最大的“拦路虎”就是价格高昂。


“祖上7座坟,价格实在承担不起。”之所以最终选择万家码头祠堂,孟大爷算过一笔帐:经营性公墓按单价3万来算,7座坟就是20多万,这其中还不包括每年的管理费。将来夫妇二人百年后,也需要购入新的墓地。相比之下,花10来万在万家码头祠堂存放骨灰盒,由家族共同分担这笔费用,节省了很大一笔开销,自己的身后事也无需儿女再操心。 


大孙庄村孟大爷家外


“老一辈讲究风水,如果把这些考虑进去,一个墓的价格3万是下不来的。”孟大爷说。除了价格,孟大爷另一层考虑是:“一些好的墓地,哪怕有些钱,也很难买到。”孟大爷介绍说,村里有些人家有去城里看墓,但满意的墓地早已销售一空。


墓地稀缺,从数据上可见一斑。根据民政部统计,2016年我国民政部门管理的公墓数量为1386个,2017年我国民政部门管理的公墓数量为1420个,2018年我国民政部门管理的公墓数量为1367个。 


“供需不平衡,墓地数量不足,供小于求,难免会导致墓地价格上涨。”民政部中国殡葬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殡葬问题研究专家王国华教授向红星新闻解释。


红星新闻记者通过“天津本地宝”查询到,到2020年,天津市正式批准的合法经营性公墓数量为14家,其他均为公益性墓地。然而,对城镇居民来说,这14家经营性公墓也同样“一墓难求”。


天津公墓服务中心一名王姓工作人员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天津市现有的经营性墓地,均价在3万以上,而位置好、较有名气的墓园,均价在6万左右,有些甚至“一墓难求”,已然售罄。


红星新闻记者也从天津市多家经营性墓地了解到到,如天津大港区万寿园,官网显示价格为29800元起,现已售罄;位于天津市津南区的怡静园,官网价格为49800元起。工作人员表示:“实际价格以选择墓的情况而定。”


大孙庄村,村民表示这里此前有坟地,现已迁出


如何破局?

专家呼吁出台《殡葬法》

增加公益性墓地用地


如何打破殡葬改革困境,消除人们对“死不起”的担忧恐惧?在民政部中国殡葬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殡葬问题研究专家王国华看来,关键点在于增加公墓用地的投入,并保证殡葬事业的各个环节有法可依。 


“现有公益性墓地资源稀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申请用地卡得太严。”王国华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农村地区的殡葬的出口,是增加公益性墓地批准用地,让村民有更多选项,解决村民迁坟的后顾之忧。 


红星新闻记者查阅《殡葬管理条例》了解到,我国殡葬管理工作主要由国务院民政部门负责,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则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殡葬管理工作。而要申请建设公墓,需经县级人民政府和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的民政部门审核同意后,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批。


除了建议增加公墓用地外,针对眼下经营性墓地价格走高等现象,王国华认为,其一大重要原因是缺乏有力的宏观调控。在王国华看来:“在公墓用地紧张的情况下,又因为定价没有统一标准、建造等环节缺乏法律根据,导致了购墓者在选购墓地时缺乏定价权。”因此,王国华呼吁,应尽快出台《殡葬法》,保证殡葬每个环节有法可依。

 

具体来看,王国华解释,一是要做到定价和建造有法可依,不可在造墓园时任性挑位置,盲目追求豪华墓;也应该在殡葬服务、火化送殡的细节中出台准则,规范市场;同时,尤其在农村殡葬改革进行时,要保证殡葬推动执行层面的有法可依,因地制宜出台更具体更合理的迁坟措施,不可一刀切,为村民带来沉重的迁坟负担。


红星新闻记者 赵倩 特约记者 杨雨奇 天津报道


【版权声明】本文为腾讯新闻“哈勃计划”稿件,著作权归红星新闻独家所有,授权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独家享有信息网络传播权,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