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雷神山红区最后的重症科主任彭志勇:只要全世界还有病例,抗疫就不能放松

红星新闻 红星新闻 2021-03-06

12月26日,彭志勇“回了”一趟雷神山医院。这是这家年初为救治武汉新冠肺炎患者设立的临时医院4月15日关闭后,彭志勇的第一次“重访”。


当天,近百位疫情期间支援湖北的重症专家学者重返武汉。除了参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专题展,作为“东道主”,彭志勇还当起了临时“向导”,带着他们一起游览了恢复正常后的城市街巷,品尝了当地美食。


2020年1月6日,武大中南医院本部接收第一例新冠肺炎病例,作为重症医学科主任,彭志勇一直坚守在救治第一线;2月8日,武大中南医院接管雷神山医院,彭志勇带领170余名医护人员赶赴该院负责两个ICU的建设;4月15日,一共收治了近180位危重症患者的雷神山医院关闭。


彭志勇和他的团队,是留守在雷神山红区里最后的医护人员。


对于过去的2020年,彭志勇说自己不愿意回头看,“不愿想那些不好的事情。”而对于2021年,彭志勇充满希望。他想说的是,“希望大家都能健康,平安。”


↑4月15日,雷神山医院正式关闭


当时最好的决断:“必须完全隔离”


中南医院是武汉四大家医院里最早对新冠肺炎病人开放的。


一年后,和红星新闻记者的再次相见,勾起了彭志勇对于2020年除夕夜在重症监护室值班的记忆。那些天正是武汉疫情最为汹涌的时候。拥有上千万人口的特大城市一夜宣布封城,医疗体系因挤兑几近瘫痪。


重症病房里躺着16个病人,除夕夜的晚饭是两荤一素加一个煎蛋的盒饭,零点到来时,彭志勇带着13个医护人员和在场的媒体记者互相祝愿“新年平安”。


↑2020年1月24日,除夕夜的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重症监护室 图据新华社


彭志勇还记得,从1月6日接收第一例病人开始,自己一直呆在重症病房里,很久都没有休息,“那个时候根本没白天黑夜的感觉,也不知道几月几号。”


拥有境外博士学位的彭志勇,29岁就牵头负责国内三甲医院的重症医学科。2015年7月从重症医学的发源地美国匹兹堡回国前,彭志勇接受了美国危重病医学临床和科研的系统训练。


2003年SARS疫情暴发时,彭志勇正在香港参与会诊、抢救多位重症患者,2016年禽流感暴发时,他在一线负责重症患者的抢救工作。正因为这些经历,1月6日首个病例的症状引起了彭志勇的警觉。


彭志勇决定把病人隔离起来,最初是想用单间隔离,又想到万一是SARS,这种隔离是没有效果的,可能会通过空气传播,“必须完全隔离”。


由于当时并没有明确新冠病毒是否“人传人”,彭志勇只能提醒医护人员注意防护,另一方面必须要告诉医院领导“真相”,彭志勇选择用打电话的方式向主管的副院长和其他领导汇报。


“必须要快!”患者因为呼吸困难及严重的低氧血症,常规的呼吸支持治疗无法维持,必须转入了ICU进行高级呼吸支持。这就需要把ICU病房里现有的16个病人全部清空。彭志勇带领他的手下在一天内完成了隔离病房的改造。1月7日,辗转多家医院的这个病人顺利住进了隔离病房。


彭志勇庆幸自己做出了当时最好的决断,“非常及时”。如果不这样做,“其他病人会全部传染,我们的医护人员也会感染。”


彭志勇很感激医院的领导当时能够采纳自己的意见,“把那些病人救了,把我们同事也救了。”医院也因为他明确的意见,及时准备了大量防护物资,“非常到位。”


↑2月8日,武大中南医院接管雷神山医院 图据《湖北日报》


作为重症医学科主任,在“抗疫”一线的150多个日夜,彭志勇和团队一起建立了武汉首批新冠肺炎重症隔离病区,首次采用人工心肺技术成功救治重症患者,疫情最吃紧的时候,他带领团队同时承担了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雷神山医院两家医院的重症监护隔离病区,前后收治了150多位重症患者,80%的危重症病人转危为安。近20位急危重病人用上了终极手段“人工肺”ECMO,半数最终脱险。


回顾2020年上半年所经历的一切,彭志勇说,由于及早决断,防护到位,自己最自豪的是两百多名同事自始至终没有一个人感染。


“我们是在最前线,坚持时间最长,经历过那些艰难困苦的时候,没有人感染,非常不容易。”


一年随访,
康复者最突出的是“心理问题”

2020年4月,随着雷神山医院的关闭,武大中南医院ICU病房的新冠危重病人也接近清零。有的直接出院,有的转到普通病房继续治疗。彭志勇和他的团队的工作重心也转向了重症病房的日常工作,但“抗疫”没有结束,对100名危重症康复者持续一年的跟踪随访工作随之开始。


随访的指标包括肺部功能、免疫系统等各项身体机能、抗体状态,以及心理状况等。以三个月为一个阶段,目前已经进行了两个阶段。谈起随访结果,彭志勇并不轻松。


↑为方便辨认,同事在隔离服上写上彭志勇的名字 图据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这100名康复患者平均年龄为60岁,“全部是住过ICU的病人,都曾经在ICU上过呼吸机,包括插管和无创呼吸机,大部分同时患有基础性疾病。”彭志勇介绍,随访进行了两次之后,病人身体机能方面的恢复“跟我们预期差不多。”


7月,随访的第一个阶段完成,彭志勇发现:90%危重症病人肺部功能仍处于受损状态;病人的免疫系统也并未恢复常态。


而第二次的随访结果,“半年数据比三个月的数据好多了。”大多数康复患者的体力都在好转,肺部弥散功能恢复到得病前的80%,“有的患者三个月之前还是吸着氧,现在已经不需要带氧。”


在此前治疗的过程中,彭志勇尽量避免使用激素,“像SARS后股骨头坏死那样的后遗症基本不存在。”


两次的随访结果下来,真正让彭志勇担心的问题是,由于认知存在误区。有一部分患者觉得自己被家人嫌弃,被同事朋友和社会嫌弃,“这个问题是比较突出的。”


“唯一没有好转的就是康复者的精神状态,而且比例并没有比原来下降。”彭志勇介绍,康复者心理出现抑郁的占到30%。有的人甚至有自杀倾向。这些康复者并没有从患者状态中走出来,一直担心自己会复阳。


↑150多个日夜里,彭志勇坚持在抗疫一线 图据“长江云”


彭志勇说,在这些康复患者中,确实存在一定比例抗体消失的情况。“大部分人六个月之后还有抗体,极少数人抗体消失了。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定就会重新感染。”


康复病人的随访是在医院进行,每次彭志勇都会亲自在场,在交谈中,他都会不停安慰病人,身体机能的恢复需要一个过程,而只要防护到位,重复感染的可能性很低。


但最让彭志勇遗憾的是,两轮随访下来,只有70%的康复患者愿意继续接受跟踪随访,相当一部分康复病人都会有或多或少的病耻感,“不再愿意跟医生接触,电话也联系不上。”


彭志勇想通过媒体告诉所有的新冠康复病人,“你们是健康和安全的,不要有心理障碍,要正常地和家人朋友相处。”同时,他也呼吁社会也要给这些康复病人以“温暖的拥抱”。


无死角管理成就抗疫,
散发病例要搞清来龙去脉

12月27日下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6号楼三楼,重症监护室主任办公室,彭志勇连着参加了两场视频会议,中间抽空指导了自己带的博士生的论文。晚上7点半,冒雨赶到已经没有什么人的武汉大学医学部学生食堂,匆匆吃了一碗米粉后,彭志勇又赶回自己的办公室,为第二天晚上一家电视媒体的连线采访做准备。

↑彭志勇为学生指导博士论文 图据红星新闻


像这样的视频会议,在武汉疫情最为严重的2020年初,三个月的时间里,彭志勇参加了100多场。彭志勇说,到四月底,美国起码有50多家医院与他联系。


彭志勇还记得2020年3月中旬的一场线上视频交流会,与会者有来自哈佛大学等美国顶尖高校医学院的科学家、全美百余家顶尖医院的ICU主任、呼吸科主任、传染科主任及院长、美国CDC十几名工作人员、美国参议院前多数党领袖和公共健康委员会主席等,共有近三百名人士。


彭志勇是主讲的三位中国医生之一,他在一线治疗危重症病人的经验,是这场民间组织的中美会议交流的重要主题。而在会议当天,全美确诊人数暴涨:有2240例确诊病例。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专家与美国同行交流抗疫经验。左下为彭志勇 图据武汉大学网站


早在2月初,包括彭志勇在内的武大中南医院专家就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在线发表“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特点”论文。论文由彭志勇联合中南医院感染科、急救中心协作完成。据他介绍,该论文的引用量目前在全球相关论文中排名第二。


彭志勇一直在关注全球范围内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疫情在全球范围内蔓延这么久,搞得这么复杂,没有控制住是我意料之外的。”


12月20日,为了预防变异病毒传播,英国对大部分城市实行的最高级别封锁。彭志勇认为仅仅封城是不够的,必须要真正居家隔离,隔离之后还有随访的问题,要能把感染者及时“拿走”,而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2月7日,《美国医学会杂志》在线发表了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团队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论文 图据JAMA


作为经历了武汉整个“抗疫”过程的一线医务人员,彭志勇曾对媒体总结说,要切断传染源,仅靠医院是做不到的,防治传染病需要行政力量的强力干预。

他回忆说,武汉最初也采取居家隔离模式,但很快发现无法切断传染链条,于是开始严格封锁,后来又建了方舱医院。三四月份时武汉新增病例大幅度下降,要归功于“没有任何死角的管理”。


“当时的管理非常严格,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严酷的。但这又是必须做的。”彭志勇说,像国外目前的这种局面,基本上只能寄希望于全民打疫苗。


而对于目前国内散发的病例,彭志勇认为必须做到把来龙去脉搞清楚,相关人群必须要追踪,隔离。“哪里来的,一定要搞清楚。”


“疫苗如果能管三个月,就可以解决问题”

彭志勇说为,武汉“抗疫”虽然取得了重大的胜利,但疫情防控弦一直没松过。据他介绍,自己所在的中南医院,医护人员每两周都要做一次检查,医院已经做好了应急准备,也一直在做应急演练。“不可能再出现年初的情况,预防,管控都有经验了。”


即将到来的春节,在彭志勇看来是疫情防控的重要节点,他建议“能不流动的尽量不要流动。”


武汉“抗疫”结束后,彭志勇的日常锻炼主要是快走,喜欢的游泳也停下了下来,“健身场所也是人员密集地,也有风险。”


↑2月份,彭志勇团队曾进行大剂量维生素C(VC)治疗新冠肺炎临床试验 图据网络


作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务工作者,彭志勇不允许自己身体状况在关键时刻“掉链子”。就像他一直坚持服用维C片。武汉疫情肆虐时,他告诉所有去中南医院采访的记者可以服用维C片进行预防。


他不愿意再回想2002年上半年所发生的一切,唯一让他不安的是,当时有很多朋友找他帮忙,“当时病房太紧张了,没办法帮到他们。”有朋友的亲人最终染病离世。一年过去,他说自己仍然不知道该怎么解释和面对他们,“这是我难以绕过去的一个心结。”


对于2021年,彭志勇充满希望。“疫苗已经研发出来,只要能给我们三个月时间,没有新发病例,就可以解决问题。”


红星新闻记者 王震华 蓝婧

发自湖北武汉



推荐阅读

红星新闻年度策划丨2020未完待续


张桂梅和她的女孩们:从改变一个人到影响三代人

大连10岁女童被杀害后的435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