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两路”精神丨“路二代”郭长青:这辈子已离不开公路

红星新闻 2021-05-14


成为公路人是郭长青“无奈”的选择,当兵从军才是他从小的梦想。他曾有很多次机会实现这个梦想,但父亲郭守肃总会成为他梦想的“拦路人”。郭长青一度不解,埋怨赌气,甚至一年都不想跟父亲说话。

67年前的12月15日,一条1200公里的简易道路穿过青藏高原的“生命禁区”,将格尔木与拉萨连在一起,青藏公路全线建成,西藏长期封闭的状况就此结束。青藏公路以南,另一条通达西藏的川藏公路也在10天后一同通车。

▲行驶在青藏公路格尔木段的车辆

67年来,川青藏公路的修筑不仅创造了公路建设史上的奇迹,也铸造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

郭守肃正是青藏公路的一名建设者和养护者,他将自己一生都留给了这条公路。作为“路二代”的郭长青,在工作多年后,也终于明白,“其实父亲就是想要我去接他的班!公路精神必须有人去传递。”

郭长青说,公路曾是父亲生命的一部分,而今也同样成为了自己人生的一部分。

青藏公路出生的“路二代”

一场小雪盖住了将军楼的屋檐和楼梯,4月的格尔木依然还是冬季的气象。一条黑色的柏油路从将军楼外穿过,一路往西,伸向皑皑白雪的昆仑山。

▲游客在将军楼公园里面参观

将军楼因慕生忠将军曾在此工作和生活而得名,而“青藏公路建设指挥部旧址”的特殊意义也吸引着众多参观者的到来。

1954年5月11日,慕生忠将军将铁锹插在了格尔木的土地上,青藏公路格尔木至拉萨段正式破土。1200多名民工组成的筑路大军被分成6队,配备铁锹、十字镐,从格尔木向世界屋脊进发。

▲图为慕生忠将军

7个月零4天后,一条雪域天路在“生命禁区”贯通。自此,打破了西藏长期的封闭状态。

郭守肃曾是青藏公路筑路大军中的一员,并与这条公路打了一辈子交道。他是安徽人,当年“奔着一口饭”来到了格尔木,并跟随筑路队一路到了五道梁,公路建成后又留在五道梁当起了养护工人。郭守肃曾在青藏线的多个养路段工作,直至退休。

▲将军楼公园里的筑路忠魂雕像

据现任青海公路局大柴旦公路段段长的郭长青介绍,其父郭守肃已在十多年前去世,根据父亲的讲述,当年青藏公路的修建按照“先通后好”的原则进行,“跟现在的公路不一样,当时只要能平整出一条路可以通车就好了,后来经过常年多次不断修整养护,才慢慢变为了今天的样子。”

“当时修路工具是非常简单的,一把洋镐、铁锹就开始了,人拉肩扛,没有任何机械设备。而高原环境又非常恶劣,既要克服高原反应,又要克服艰苦的住宿和饮食,但筑路工人硬是扛了下来。”郭长青介绍,在修筑道路过程中,每修一段就会留下一部分人,进行后续养护,剩余的大队又继续前行。“既要保证可以通车,还要保证后期的通畅。”

▲奔驰在青藏公路上的车队

“他们当时养路的工具也特别简陋,刚开始只有背篓和人拉板车,道班就是他们的家。”郭长青说,当时父亲管养的线路全长117公里,上路巡查全靠走路,每走一次就得一个半月的时间。

郭长青说,从参与建设开始,父亲的一生就与公路紧紧绑在了一起,从青春年少到暮年离退,足迹遍及数百公里间的多个养护段。“他那一辈人对公路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为公路付出了一生,‘路’已经成了他们生命的一部分。”

就连自己也是在公路旁出生的。郭长青说,1966年5月20日,其在父亲工作的五道梁公路段的道班出生,一家人也都跟随父亲生活在道班。生于公路,长于公路的他成为了“路二代”。

▲前大柴旦公路段段长郭守肃一家人的照片(第二排右二为郭长青)

如今55岁的郭长青已经是所在公路段年纪最长的一员,数十年来从未离开过道路养护一线,而他目前任职的大柴旦公路段也曾是其父亲任职过的地方。

“父亲就想要我接他班”

郭长青曾一度抗拒成为“路二代”。他说,公路人是他“无奈”的选择,而当兵从军才是他从小的梦想。

抗拒本身源于“生于公路,长于公路”。郭长青说自己从小目睹着父亲和道班生活的艰苦,这是种矛盾的情绪,一方面敬佩父亲这群人的吃苦耐劳、甘于奉献,另一方面,却因为这种苦让他不想再跟父亲一样。

17岁那年的春节,郭长青曾在一个道班帮一名请假探亲的工人值班,这是他第一次深刻体会到道班工人的孤独和辛苦。

郭长青描述,在那个荒野简陋的道班里,他孤身一人,除了巡路补路、吃饭睡觉,几乎没有任何可以做的事,十多天没跟人说一句话,“找不到人讲话。”

▲青藏公路格尔木段

终于有一天,一名路过的货车司机前来给车加水。郭长青硬拉着留下司机,拿出舍不得吃的猪肉罐头,请司机吃饭喝水,只为了能多跟他聊聊天。郭长青说,一切的苦都不怕,最怕的就是那种感觉被世界遗忘的孤独。

但后来郭长青还是成为了公路人。

郭长青说自己曾有多次机会离开公路,实现当兵的梦想。但父亲总会成为他梦想的“拦路人”。

第一次是1986年,郭长青被借调到司法局,那时他还取得了见习律师证,司法局希望将他直接调到局里工作,郭长青也愿意,“毕竟也是穿制服的工作”,但父亲硬是不让,给对方去电坚决“不放人”。

第二次是当年底,青海省交通厅要选通讯员,郭长青被选中,但依旧因为父亲的阻挠未能成功调任。不过,在第二年,当郭长青考上青海交通职业学院,父亲倒是同意了。

三年学习结束,郭长青再次回到了公路段。“那时候,我本来可以直接分到办公室工作,结果还是被父亲提前‘打招呼’,要求把我放到了道班一线去。”

▲青海省海西公路总段大柴旦公路段段长郭长青

这次工作不久,郭长青又一次有了机会。他被借调到武装部,而这是他距离梦想最近的一次,但还是因为父亲的干预,未能留任。

“这期间我真的不理解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很郁闷,中途有一年时间基本不和父亲说话。”郭长青说,“只有跟公路相关的事,父亲才会支持,其余的都会阻挠。”

这种不理解直到2004年,父亲在医院病危去世,但始终无法合眼,“直到我说‘爸,我哪都不去了,放心,我一辈子就留在公路上’时,再用手轻轻一抹,父亲的眼睛就闭上了。他其实还是不放心,觉得我一直想跳出去。”

在那一刻,郭长青突然理解了父亲的用意,他说父亲一辈子都在公路上工作,是公路养活了他,也养活了一家人。父亲对公路的感情太深了,他希望我能把他的事业和精神传承下去,“其实就是想要我接他的班。”

郭长青不再抗拒做“路二代”,并且下定决心,当好这个“路二代”。

“我这辈子已离不开公路”

从抗拒到接受,郭长青在公路养护的路上走了30年。再过5年,他就到该退休的年纪。回想过往,再想到几年后的退休生活,郭长青已开始觉得不适应,“真退休不干这工作了,都不知道自己该咋过,我这辈子已经离不开公路了。”

但有一点,郭长青想的很明白:该是陪陪家人的时候了。

郭长青说,这些年来最对不起的就是自己家人。他和爱人是在道班相识的,1990年结婚,尽管都是公路人,但分别在不同地方,结婚开始就聚少离多。后妻子因为患有严重的类风湿,早早就离开了工作岗位,与孩子住到了西宁,相见更是难。

▲行驶在青藏公路格尔木段的车辆

在郭长青和妻子结婚的31年里,两地分居已成常态。他数着手指说,“我们真正相聚在一起的时间最多只有7年,我也几乎没有参与孩子的成长。”

郭长青说妻子曾两次手术,自己都没能够到她身边照顾,甚至就连母亲生病去世也没能赶回。而在儿子重要的高考时刻,郭长青也同样没能完成许诺——陪考。“家人已经习惯了没有我的存在。”

特别是对于儿子,郭长青尤为愧疚,2018年高考前,儿子曾打电话给他,问他是否能回去,他在电话里承诺“一定可以”。“儿子当时还挺高兴的,但结果还是让他失望了。”郭长青说,那时公路段所护理的道路出现了水毁情况,他不得不留下,带着同事一起上了一线。而当他在高考的那天再给儿子打电话时,儿子甚至拒绝接听。

“他妈妈风湿严重,走不了太多路,就不能陪他,结果我又回不去,那几天就只有靠他自己一个人,想想其他同学都有家长陪,他却没有,我们自己都觉得很心酸。”郭长青红了双眼。

▲距离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大柴旦镇40公里处的小柴旦湖岸边不远处有一棵高大挺拔的杨树,那是柴达木养路人顽强不屈的精神象征,他们都叫这里是“一棵树”。

“但这就是我的工作。”郭长青说,在自己工作的这些年里,尽管已经是公路段段长,仍旧常年奔走在护路一线,他能记下管护段内所有道路的坑洼情况。郭长青与同事一起通宵救援,在灾害的洪水中一站数小时为司机保驾护航,在塌方的现场参与疏通,在大雪中拿出自己的食物、脱下棉衣送给被困者……

郭长青表示,公路曾是父亲生命的一部分,而今也同样成为了他人生的一部分。他害怕突然间真正离开公路养护工作,但也不时地在期盼养路段的工作能够越来越少,“工作少了,也就说明我们的道路是安全通畅的。那就不需要我们了,这也说明我们的工作是到位的。”

希望“两路”精神传承

4月上旬,红星新闻记者来到郭长青工作的大柴旦公路段,这里是青藏北线的重要一站。近年来网红的“U”形公路、翡翠湖等景点就在公路段所在地大柴旦镇附近。眼下,公路段即将进入一年中路面修补的黄金季节。

▲格尔木到大柴旦段的高速公路

“每年5月到8月都是西北地区补油的季节,气温正好,而两头的时间都将受到降雪的影响。”郭长青说,段上目前正在对所有的养护车辆进行保养,以确保随时能够使用。

郭长青介绍,近年来,随着青海旅游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车辆进入青海,走向甘肃、西藏、新疆等地。道路上的车辆越来越多,对道路养护提出了更高要求。而道路养护工作也不再仅仅是修补路面,还需要承担对游客的服务工作。

与此同时,郭长青还介绍,经过多年发展,道路养护的条件已有了极大改善,住宿、生活、作业工具,都是当年无可比拟的。不过,有一点没有变化,“要想做好这份工作,当好公路养护人,一定得吃的苦,忍受得了孤独,还得有顽强的品质和奉献精神。”

郭长青说,目前已很少有年轻人从事这项工作,近年来公路段虽然会得到一些上级分配下来的年轻人,但往往待不了多久便有人离开。“我们曾把最好的房间留给他们住,准备第二天给他们分配工作,结果有人起床就不干了,要走。”

▲格尔木到大柴旦段的高速公路

“实际上,他们现在的条件已经很好了,但还是有人会觉得差。”郭长青说,为此,只要有新人来,他都会亲自带队去曾经的一些老道班待上几日,“让他们真切感受一下当年的条件和现在的条件,感受当年道路养护人身上的精神品质。”

郭长青曾开玩笑形容养护人:“远看像逃荒的,近看像要饭的,细看是养护段的。”这曾是他最初排斥到公路道班工作的另一个原因,但如今看来,这看似玩笑的调侃,恰恰反映了这群公路养护人的精神和品质。“他们在西北荒漠的戈壁上,风餐露宿,不顾雨雪风霜,只为了脚下那条道路的通畅。”

2014年8月6日,在川藏、青藏公路通车6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这种精神和品质做出了更具高度的评价,他指示:60年来,在建设和养护公路的过程中,形成和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而新形势下,要继续弘扬“两路”精神,养好两路,保障畅通,使川藏、青藏公路始终成为民族团结之路、西藏文明进步之路、西藏各族同胞共同富裕之路。

“我的理解,‘两路精神’就是一种特别能奉献、能吃苦耐劳、团结奋进的精神,而这就是一代代修路人、养路人的品质。希望年轻一代,也能传承和发扬这种精神。”郭长青说。

红星新闻记者 杜玉全 摄影记者 王红强 
实习生 张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