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剑桥海归:教育新创变 | 培养孩子身心健康的环保教育

2016-11-11 倪欢 绿色光年倪欢


如何引导孩子的环保意识和兴趣?

国外的家长是怎样进行环保教育的?

当代中国的孩子为什么需要环保科技教育?

家长在孩子参加公益活动要注意哪些误区?

培养国际化人才和中国未来发展有关系吗?

……

孩子的环保教育,绝非一件简单事!

中国环保教育先行者倪欢女士,不但亲身践行环境保护和公益事业,更用实际行动努力推动和培养孩子的环保理念与行动!我们有幸邀请她到家长荟做客,与广大家长朋友们一起分享她的环保教育故事和思考。(备注:为方便阅读,文章内容和段落标题与嘉宾现场发言略有调整。)


非常感谢普西文家长荟,这么多家长在周末抽时间来听我的分享,其实我还是心里有点忐忑的,因为我不是做教育工作的,而且这个话题有一些方向性的意见,希望只是给大家做一个参考,或者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学生留学,或者是对这些小朋友怎么来做一些素质教育,或者是在教育当中可能要遇到哪些问题、怎么去解决,希望给大家打开一些思路。



★  从我的家庭电站引发的环保教育


我先给大家看两张照片,这两张照片是我的家。明天我们会有一个低碳游的现场,我们家也是其中一个景点。这个房子是2013年我们买下的,在上海闵行区交大校园的对面小区里,我其实想用这个例子来说明我们一些跟教育有关的话题。


当然这个可能看上去扯得比较远,但是整个过程所有的事情都是因为我们家的太阳能电站引起的。在2013年我们遇到了上海的酷暑,所以我就特别想在一楼做一个遮阳棚。我们也用了很长的时间去做考察如何做遮阳棚,包括用什么材质等,最后敲定了用太阳能板来做一个遮阳棚,一个两用的方案。


当然,这个安装的过程是一个非常繁复的一个过程,跟电网打交道其实还没有太麻烦,更重要的是跟社区和我的邻居们打交道,有他们的参与这个过程实际上对我是一个教育。这个电站最后成功落成,跟我们社区形成了互动的一个公众教育平台。关于这个过程有些媒体已经报道过,我也写过一些分享,这里再简单介绍一下。

这个电站的落成过程,实际上是和我楼上的邻居、隔壁的邻居还有小区众多邻居的交流过程,他们的孩子对我也有一些启发。因为我要去获得他们的签字同意,我必须要对他们进行“利诱”,就是要让他们了解“我怎么来支持你?我来支持你对我有什么好处?”


如果没有他们签字的话,我就没有办法去上海电力或者在我们的居委会备案。最后我有一个很重大的妥协:就是我承诺我楼上的邻居和他家的孩子,我告诉她说:“我落成了这个太阳能电站,我会邀请你和你的小伙伴一起来参观,并且你们可以到我家院子里面开party(聚会)。”


这个小姑娘当时八岁,她妈妈和爸爸都是交大的高材生。他们也跟我提出了一些非常具体的问题。他们说,“你如果是装晶硅材质的话,可能会有热斑效应,严重的话可能会引起火灾。如果你原来的设计方案是建在我们家晾晒区正下方的话,引起火灾的可能性会更大,我们非常的担心。”然后就在这个问题上,我才知道我还要学习更多的东西。所以,经过几个月的考察,最后我把我们家太阳能电站的这个材质,从晶硅改成了薄膜,最后就变成了中国第一个CIGS薄膜的民用(家庭)电站。

其实在这个过程当中,他家的小姑娘全程参与了这个事情的落地。社区的这种互动、参与方式其实也是一种管理,因为我不能冒着所有人都不理解或者是别人都不同意的风险,自己一意孤行地去做一件事情,甚至会影响到对方。


他家的孩子在这个过程当中也会经常来观察,说你的这个进展是什么样,挖了多少坑,然后打地基。最后遮阳棚落成的时候,我发了短信把我楼上所有邻居都邀请过来,请他们的孩子来参加我的party(聚会)。最后,我家二楼的这个小姑娘把她所有的小闺蜜请到我们家,先来做了一次太阳能知识基本的科普,后来又做了一些gardening(园艺活动)。

后来我把这个Vertical Farm(垂直菜园)建起来了,他家的孩子特别喜欢到我们家来,做点gardening(园艺)的小活儿,然后把她的闺蜜请过来做了好几次小的party(聚会)。


我当时这件事情之后并没有太大的感触,一直到我们居委会的书记、还有后门的交大实小(上海交通大学实验小学)的老师带着孩子们到我们家参观的时候,我整个人都傻了。我傻了的原因是我发现,这些孩子们对新能源还有在我们家自己种菜的规模,他们认为是非常神奇的,而且玩得非常high(开心)。每次带来的二、三十个孩子就恨不得在我们家可以玩一天。


他们这种互动、还有这种求知欲、家长把孩子拖都拖不走的这种架势,确实让我觉得这是一个巨大的需求。这个需求就是,我们政府在提低碳环保的发展过程当中有非常多的设施,但是没有沉到人们的生活当中去,没有沉到人们平时能够接触到的范围。我觉得这些是一个博物馆里面看不到的、科技馆里面也体验不到的。在我们社区里,就是一个亮点。


后来我接触到的这种参观团越来越多,甚至在第一年,太阳能电站和我们家的little farm(小菜园)落成一年之内,我已经接待了五百多人。但是,这对我的生活造成了非常大的困扰,周末两天基本上没有办法出去了,因为大家都排着队来我们家参观,所以这对我来说,是非常大的一个负担。后来社区里面的两个妈妈主动跟我提出来了一个要求,或者是一个建议,说其实我们可以帮你一起来做这事。我觉得特别好,我也非常感动,但是怎么去做?我经过了差不多大半年的一个思考,觉得还是要采取一个机制化的一种方式,把它当成一个立项,一个项目来做。


最后,在居委会书记的协调帮助下,我们今年三月份在上海闵行区民政局注册和成立了“绿色光年”这个环保公益组织。当然注册的过程花了三个月,非常的顺利,而且基本上都是我们居委会的基层干部帮我们把所有的材料等这些路都跑了,说明我们的政府对这样的事情也是非常支持的。所以我现在就做了非常多的这样的工作,然后慢慢开始转向做环境公众教育。这些所有的内容,实际上在去年夏天,我们就在社区里面有一搭没一搭的已经开始做了,而且深受欢迎,这也给了我们非常大的鼓舞。

自我介绍一下:我一直是从事可持续发展领域工作的。我在2004年去英国读书前,在英国的一个很大的援华项目里面工作。差不多在2000年的时候接触到了企业社会责任这些概念,就是CSR(企业社会责任)等,在国内是非常早的一批。我到剑桥学DevelopmentStudies,就是发展学这个专业,也是非常有目标性的,因为我当时接触了国际合作项目,我就下定决心,我以后想进国际组织,我要到一些国际合作的交流平台工作,所以后来在很多年的工作领域里面都是在这个平台工作的。


但是我在这个工作当中发现,其实我们这个行业里面都是教育人的。我说的教育是,也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我们要把国际上的一些理念引入到中国来。在政策层面的项目的话,我们要改变的是policy maker(政策制定者)他们的想法,让他们去接受一些比较好的理念,其实也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去教育policy maker(政策制定者)。

我在这个层面工作的时间比较长了之后,我感到这个社区的项目,它改变的是一个一个的、像社区居民这样更草根的人,甚至是下一代这么多的孩子们。我又发现,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领域。归根结底,自己和教育结缘的话,其实还是在工作当中都在跟人打交道,也谈不上教育,就是你在跟人打交道的过程中,你觉得是把很多东西分享给他,带来了这个人的一些改变,我觉得这个算是我和教育结缘的一个经历吧。


我觉得这件事情我可以从国际项目,就是比较高大上的这个层面,一直做到就在我身边、在我的生活当中,改变我身边的邻居,甚至改变下一代,我觉得这也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尝试。


接下来想跟大家分享:



★  我亲身经历的环保和科教故事

从我小时候开始,我们和邻居们住在一个大院里。自己有哥哥、哥哥的同学、还有邻居家的姐姐们会带我们去采集树叶标签,会做叶脉的书签,然后我们还去参观生物所的博物馆,我们家原来在中科院成都分院。我小时候也和奶奶经常去周围田野里挖荠菜,其实我们身边离大自然就非常的近。


因为当时的经济不发达,我们一环路周围都有很多的田野,这是我们小时候最朴实的、跟环保或者说跟自然有关的教育。它实际上也在你的生活当中,你下完课,写完作业,就可以到田野里去,春天可以去放放风筝,夏天你可以去挖挖菜,然后冬天的时候你可以带着一些人去玩,哪怕是玩泥巴,所以这些是非常朴实的东西。但是,在现在的城市化这么厉害的现代都市里,大自然和自然教育、环境的教育就离我们的孩子越来越远了,他们更多的是在课堂里、在家里、或者在补习班里,那他们的思维永远是在“学习”当中,让我其实对这种现象还是挺担忧的。


我05年英国剑桥毕业以后回到北京,在联合国环境开发计划署和世界银行前后工作了三年,在09年的时候我又回剑桥陪伴先生,然后开始自己接项目做,一直到2012年回到上海定居。


在英国生活和工作期间,我参加了非常多在英国的社区活动,也非常受启发。我待会儿可以给大家发一些图片,这样的一些活动实际上也并不遥远,有兴趣的话,家长也可以自己带孩子做一些类似的事情。



刚才发的两张相片是剑桥小镇的相片。剑桥小镇有许多历史文化遗产,也有许多大咖人物,本身就是资源非常丰富的地方,而且可以转化成教育产品。第一张相片是剑桥每年3月的科学节,也是剑桥大学的开放日,也是英国最大的科学节,除了剑桥还有另外一所大学,就是一个教育资源开放给公众的日子。第二张照片是考古学,教孩子辨认哪些是男性骨骼,哪些是女性骨骼,它们有哪些区别。

第三张是有一个民间艺人,他在科学节上有自己的演出,化妆成牛顿,在2010年某天从坟墓里苏醒了,与大家交流。他当时在谈微积分,整个过程用戏剧的形式来呈现牛顿的所有成就,并且与当前社会的新发现和新科研成果融合在一起,这是非常有趣的一个表演,现场家长和孩子都听的津津有味。


这一张是Twilight at the Museums (暮光下游览博物馆),剑桥有许多官方和民间的博物馆,这个是免费活动,在3小时之内步行距离内尽情体验各种博物馆,现场有许多知识点可以讲,下面这张相片是家长带着孩子在参观。

最后一张是一群老头老太太在我们附近的社区参观,这是一个历史社团,老头老太太在研究我们居住的环境,在这些年里的生物多样性有什么变化,有哪些物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等,他们是自发组织了这个兴趣小组。

我想借用这几张相片说的观点是:我们现在的社会缺乏学习型的组织,或者愿意去张罗学习型社会的机构或个人。其实我们身边有许多资源,但现在缺乏发现和挖掘这种资源的眼睛,并且把这些资源能够以一种方式呈现给孩子们,给社会提供一个更广阔的教育的内容和天地,我觉得这是很可惜的。


所以我在去年差不多暑假结束后,除了在社区里搞了一些活动,我用了更多时间把身边的资源整合起来,包括在交大的校园里有一个生态房、太阳能屋顶、雨水收集,还有绿色能源楼里的太阳能烧烤机,一些从空气中取水的实验装置,与低碳环保有关的科技,校园里有新能源分时租赁的小红车也很漂亮,最后我们把所有的资源整合成了低碳游,我们家是第一站。


今年的4月我们小区成为上海第一个充电桩在社区里落地的示范,这也是我们和小区的车友、居委会及业委会一起推动的,当时也有媒体来报道。但现在的社会里,我们没有和身边的现象或可用的资源相结合,大家的生活都比较单一,现在很关注的是一种孤岛式的社区和家庭关系,我觉得很需要反思。


说到这个话题时,我想进入到我的感想,现在需要反思的问题有:



★  孤岛式的社区和家庭

如何引导孩子自己去做

例如说,我们家要装太阳能电站时,我们社区要出一个证明给电力公司,需要我的楼上和隔壁邻居签字。第一次敲门的时候,我觉得第一句话很尴尬,我说,你好,我是你楼下的某某,搬进来一年了,请问您贵姓啊?我很惭愧的是,我搬来一年了,对邻居没有任何了解,也不关心,直到你需要用上他们了,才去主动认识。这是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


这个情况和我们小时候成长的环境和社会条件不一样。我有个亲戚,他们家的男孩子今年13岁,上的是上海知名的国际学校。但他们小区的很多人是旁边装修市场的老板们,有钱但素质可能低一些的家庭。所以我的亲戚从小就给孩子明确一件事,就是不要和邻居小孩们一起玩。所以这个孩子的成长是很孤独的,甚至他上了国际学校也多少慢慢体现出他在人际交流上的障碍。


他本来想送去美国读高中,家里也在积极做准备。但孩子和周围的孩子没有交流,学习的课程与传统课程也不一致,这个孩子对出国没有太大兴趣,觉得出国没有人生目标。家长很困惑也很着急,让我和孩子去谈,但我也觉得不知道怎么帮忙,这个问题很明显,他们让孩子成长在一个没有陪伴的环境里,所以孩子的自立性是有问题的。


所以我想说的是家长在孩子出去读书的准备过程中,你是让孩子培养多方面的兴趣,让他性格很开朗,你们真的要放下家长或老师的架子,和孩子们玩在一起,或者鼓励孩子们自己去玩,哪怕你可能不接纳的人群一起去玩,至少让孩子觉得不孤独,有陪伴。我身边有很多诸如此类的孤岛式家庭,孩子又要出国,如何融入当地社会,这是他们面临的典型问题。


所以我对这样的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出国以后的心理状态非常担心。但我对我们社区的孩子,因为从去年开始的环保组织,这些孩子在有交流平台的社区环境里成长,像我楼上的小姑娘有一群闺蜜,大家生活在一个小区,而闺蜜们在一起活动,有很多东西去分享,那他们的成长是不孤独的,而且很快乐。

所以我想表达,对于这些孩子,不管TA今后是出国,还是在国内,对于TA的成长教育是要有一种娱乐性的、是让TA开心的、鼓励TA主动去探究,让TA与一件事情发生互动的方式,所以我们在社区层面做环境教育,有两个方面的积极意义:一个是帮助孩子打开了思维,从身边开始让他产生兴趣爱好。其中一个小朋友把我们家形容成一个课堂,我想他已经意识到,在他的学习生活中只有一个课堂是远远不够的。


另外一个积极的方面是:在这种环境公众教育中,培养孩子对社会的社会责任感。让TA觉得环保很重要,我很关注它,地球和中国的未来是一件值得关注的事,现在我们会持续关注这件事。TA会在社区里,甚至和家长交流,那慢慢会形成凝聚力,如果很多家庭都在讨论,就会形成社区凝聚力,那现在我们小区里就有这样的凝聚力,大家都知道,倪老师家里有这样的活动,我们都很支持,都很开心,一有这样的活动大家都会来参加。


我觉得这就叫做Shared value(共享价值观)。 在这样的Shared value上这些家长让孩子们在某些活动上相遇,让他们互动和一起玩,并且在玩里面学习到东西。我们家长的原话是:我们可以放弃那一丢丢的时间。所以我们在社区开展活动都是强调体验式和互动式的,我们组织了非常多的会场的活动,包括讲座等。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看我们的公众号(点击下方标题链接可阅读):

《热到爆棚的新能源汽车讲座是个什么场景?》

《火到炸锅的新能源汽车试驾和低碳科技体验是啥样?》

这些都是我们在交大做的一些活动,还有在社区里面做的活动。因为现在成立了公益组织,所以跟交大以及下面的二级单位都有一些合作。我们的这些活动也是家长带着孩子一起来参加的,而且每次都爆棚。


刚才发的帖子是6月26号,我们作为上海市低碳日分会场的一个活动,而且没有要政府一分钱,我们自己把活动搞起来的。这次活动小朋友来了非常多,有一些家长是从市区驱车一个半小时到我们这儿来的。


我只是想说:对孩子这种启发性的教育,就是要放手让TA去玩,在玩里面学习,并且在这个过程当中和伙伴们一起互相激发是最好的


对比我们原来小时候,我们的父母都是非常忙、而且事业心也非常强。当然那个时候自己还有兄弟姐妹,所以父母基本上是甩手掌柜,对我们从来都不管不问。甚至我们的同学包括我本人也从来没有参加过什么补习班,那个时候也没有太多的课外兴趣班学什么小提琴钢琴,我从来没学过,也没有去上过奥数,我们放学以后做完作业,然后就是大家在一起玩。


那个时候我有三个发小,我们都是住在一个大院里,自己组成一个小的学习小组,我们的课外活动就有比如说:我们通过学习打扑克牌来学习这个BASIC语言的编程。BASIC语言编程的扑克牌是我一个发小的爸爸发明的,还有一个发明专利。因为当时没有太多的电脑可以给大家用,我们也只能通过打扑克的方式来学编程,这个也是特别有特色的。这个古董的扑克牌现在我们家还有两副,也是挺好玩的。

另外一个例子,就是跟我们家楼下的一个叔叔学习国际象棋,后来也逐渐发展成了一个爱好,也选派到区里,参加市里面的比赛,最后也拿了名次。这些都是一些自己去找出来的兴趣,家长从来也没有说阻止过,因为你的学习OK了,你再有任何的兴趣爱好大人也都是支持的。

 

所以当时我们这三个发小在一起玩,也一起学习很多东西。共同学习比如说下象棋,我们会一起比赛,我们互相下,或者去找一个棋谱我们互相研究。这些就是相当于你自己有一个学习小组,在这个小组里是有一个规范,大家都在一个班里边,放学以后大家都在一起把作业做了,作业做完之后可以玩,玩的过程中可以学编程、打打扑克、比赛,然后就回家吃饭,其实这就是一种学习的氛围,我称之为 Shared Value(共享价值),父母在这方面是不干预的,他们让你自己去交流、互相督促,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而现在很多大城市的孩子,我觉得他们缺乏这样的氛围,非常可惜。但家长如果意识到这样的问题,但没有为此做出努力或者改变,我觉得对孩子的成长会有一点遗憾。所以我在社区里做这件事情,我觉得就是想给大家创造一种象回到我们小时候的那种环境。


我们社区包括附近好几个小区的孩子他们都经常过来玩,我们为这些孩子搭建一个平台,让他们自己能够交流和督促,互相学习。在这个秋天我们也会陆陆续续开发一些新的课程,比如说开展读书会,组织各种参观活动,比如我们刚刚搞了一个上海超导的参观活动就非常火爆。

就是说,家长能不能放下心里的一些焦虑:就是我的孩子这个没学到那个没学到,其他的孩子却学了好多东西。家长能不能放下这种焦虑,从“我要孩子做这件事”变成“引导孩子自己去做”,我觉得这个非常重要。之后我会给大家分享我们社区的两个孩子的成长故事,我非常欣赏这样的家长。

 

下面的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困惑,也是我在做这个环境教育过程当中,从旁观者的角度看到的一些现象:



★  困惑一:参加公益活动目标明确 V.S 功利心

有一个家长我之前本不认识,她是托了我另外一个朋友一起找到我家来的。当时我那位朋友看起来也是挺不好意思的,那位家长有些忐忑地说明是她家孩子打算到美国去读高中,在申请一个特别牛的学校,家长想展现出这个孩子有一些特别不一样的地方。那我就问:“那什么不一样的呀?”家长说:“我就是想给这个孩子做一些在社区里边参加义工的这些经历,倪老师你能不能给我们家孩子写一封推荐信?”


我当时整个人就觉得很受冒犯。因为她家的孩子我都没见过,我为什么要给这孩子写推荐信呢?而且写什么样推荐信?我不可能去伪造吧?你千里迢迢地托人跑到我们家来,说了一件事,是让我去撒谎伪造一个根本不存在的一件事,还要我签字,我觉得家长怎么能做得出来这样的事儿呢?你就算做了以后你怎么去跟你的孩子交代呢?


这是一个我非常大的一个困惑,就是家长怎么可以把一个公益事业来作为一个非常功利的一个东西,好像是可以拿来随便用的。我当时非常不高兴,但还是很礼貌的告诉她,我建议孩子先来参加我们的活动,这样写出来的材料会更有自己的感受,毕竟面试官的眼睛也是雪亮的。

这件事给我一个思考:就是这种环保的公益教育,是由一种公益组织提供的一些服务,家长带着孩子来参加,你可以以一个顾客的身份付费参与,或者以志愿者的身份为该公益服务提供一个服务也可以,你来不管以什么样的方式参与都是可以的。


我的困惑最大的地方就是你目的明确地去参与一个公益组织,或者是任何一种活动,和你有功利心的去做这件事情他们的区别在哪里?我特别不喜欢就是我们公益组织的一些活动被功利性地利用,但这里也有一个“度”的把握,我真的不知道如何把握这个“度”,所以特别想跟大家探讨。


绿色光年”在社区、在学校,是有一批志愿者。社区里有大人那种志愿者,他们可以在我们的大型活动里维持秩序提供安全保障等等,他们也可以带着孩子来。另外我们还有些小小志愿者,我培养了一批小小解说员,到我们家来参观的这些人、这些小朋友他们就可以自己去解说,这些都是经过我认真培训过的,已经上岗很多次,还有交大和华师大在我们家旁边这两个校区的一些大学生志愿者。


这些志愿者里边他们参与我们这些活动可能是带着一些目的性的,我不是说他们不该有这样的目的性,但是,如果有带太多功利心我就不喜欢了。

我觉得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让孩子们觉得这件事情是有意义的,然后鼓励孩子们从中间去学习才是全部目的。而不是说我来参加一个公益活动是作为一个交换条件,去获得一个服务证明,或一份社会实践的一个小证书。并且让这个孩子觉得我过来就是觉得这个东西有用,我们参加完了以后,拜拜,我的生活还是Business as Usual (跟原来一样), 从中间没有学到任何东西。


我觉得这个是我目前碰到的最大的一个挑战,我现在找不到答案,而且我对这样的不喜欢会直接表现出来可能会得罪人,如果现场有家长在这方面想跟我交流,或者发表你们的看法我非常欢迎。



★  困惑二:家长/第三方机构——

如何把握培养孩子自主性的度而不是越俎代庖

我现在还想说的另外一个困惑是,家长和第三方的机构比如说像我们这样的公益组织、或者像普西文这样的教育组织,能够怎样在孩子的成长当中去引导TA?而引导到什么样的度才不是越俎代庖、才是真正的有效?就是这个度的把握,我不是很清楚,也有可能需要积累更多的经验才知道。


举个例子:现在到我们家来拜访我的家长挺多,也都是朋友或者是朋友的介绍过来,有的家长提了一些我认为不太合理的要求。有一次一个家长请我去辅导他们家孩子,他是在上海很有名的国际学校读书,那个国际学校里很多都是有钱人,而且大家的孩子一般都计划在高中的时候送出去。他想让我辅导他们家孩子,为了申请高中,成立一个学校级的某某环保社团,让他的孩子来做这个环保社团的发起人或创始人,由此让小孩能展现出Leadership(领导力)。


我当时第一反应就是打了很多个问号,这个孩子他是不是天生就有这样的Leadership?还是家长自己想要孩子具有这个Leadership? 这个孩子对环保它本身是什么样的认可度?


家长说我们家孩子对环保可有兴趣了,特别特别地爱好,然后家委会有很多家长也愿意支持孩子们来做这件事,他说学校的教务处、还有校长也很关心学生多样化的发展。


但是我告诉家长,我想了解的是孩子自己对这个事情的整个想法?他在这个过程当中经历了哪一些心路历程?他为什么想做这件事情?我告诉家长我需要有更多的了解之后才知道怎么去参与,而不是跟着家长的一厢情愿。事实上,我应该采取什么方式去培养孩子成立这个社团,我自己也没有经验。


像这样一些困惑,我觉得自己在这方面没有太多把握,当然像普西文应该做过一些相关引导,我相信普西文是一个非常规范的机构,我以前也看到一些留学中介机构甚至是帮助家长来伪造孩子的很多社会实践,包括成绩单,最后被美国学校发现然后勒令停学、遣返回国这样的事情,我觉得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因为一旦这件事情开始发展,对这个孩子的一生可能都会产生一些不好的影响,例如说他会认为我要做到一件事情我可以通过作假的方式来做从而达到目的,这对这个孩子的价值观的形成肯定是有问题的。我确实特别不赞成家长来做这件事,但是我也不知道家长怎样来参与就不算越俎代庖。



★  困惑三:最难改变的是自己——

家长如何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以身作则

我还有一个困惑就是,在我们暑假的沙漠夏令营中有个表现很突出的上外附中的12岁的小朋友,他说,人们都想去改变世界但是最难改变的是自己。我也一直在想,做家长的能不能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能够放下一些东西?就是能够也改变一下自己?比如说现在大家生活相对优越,物质条件也很发达,那么自己能不能有这样的责任感传导给孩子呢?


举个例子:来我们沙漠夏令营的另一位家长,她反馈说她家孩子在整个沙漠夏令营里表现家长非常满意,孩子表现出来的这种独立性、自主性,甚至还有一点小小的领导力,都是一个对于家长的莫大惊喜。然后呢,她也很不经意地提到说:“实际上我给孩子准备了很多东西来应对沙漠的艰苦环境。比如说我买了十块钱三双的袜子好几套,让他都带上,让他晚上要是累了的话就把穿脏的袜子给扔了。”


我当时听了大吃一惊,因为这个沙漠夏令营是关于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消费为主题的,而这个家长的做法是背道而驰的。我相信这个家庭物质条件非常好,送孩子去沙漠的本意是让他锻炼成一个小男子汉。但是家长为孩子准备的充足物资,本身说明了家长并不在乎孩子到底参加什么夏令营。


我们夏令营的主旨是说全球的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需要节约资源,需要从可持续的角度来思考我们人类的未来。但是家长因为生活在自己的圈子里,她情不自禁地把自己的一些消费观念和价值观传导给她的孩子,其实造成一个非常自相矛盾的教育。我当时听了以后,我都不知道怎么去回应她的说法,真是哭笑不得。




★  困惑四:培养出来的国际化人才

和中国未来的发展是否有关系

最后还想说到我的另外一个困惑,国内孩子们出国留学,有些去读高中有些是读本科,许多家长都在考虑孩子们该如何融入美国的这样一个多元化的社会,而我在这个方面则有另外一个困惑:你想把孩子送出国究竟要把TA培养成一个什么样的国际化人才?


所谓国际化人才我的理解有两种:第一种是这个孩子学成以后可以回到国内,以国内为基地,在生活和工作当中深度地融入中国发展的各种具体问题,TA是参与其中的。然后无论TA取得什么样的国籍,TA是沉浸在中国发展的环境当中,愿意为中国的发展出谋划策。这是一种国际化的人才、因为TA已经具备了国际化的视野。


第二种是以国外为基地定期到中国来工作,仍然是为中国发展出谋划策出力,但这种参与感可能没有那么强,而是有一种叫隔岸观火,不是身在此山中,说不定TA更能清醒更理性地来面对中国发展中的一些问题,这样的也是一种国际化人才。其实我是可以和这两类的国际化人才一起工作的,我自己认为我是有国际化视野的第一类人。


但是我碰到了很多人、包括哈佛女孩刘亦婷(她的父母跟我母亲是一个单位的,我们家后来从科分院搬到省文联的宿舍,我们两家就是邻居),他们的选择就是留在国外。例如刘亦婷在美国留学以后选择就是留在美国进入投行,有人说你们家孩子书里面不是说了以后她要回国效力吗?那为啥又没有回来?


很多纠结就来自家长把孩子送出去的终极目标到底是什么?是想让孩子回国效力?还是孩子出国了就和中国没有什么关系,完全就是寻找自己一个不同的经历,然后变成一个纯粹的外国人?我现在提出来的这个困惑是:这个国际化的人才和中国到底有没有关系?我刚才讲的两类,都是跟中国发生关系的。


但是有相当一部分的人进入到美国后TA认为自己融入了美国的社会,慢慢的跟中国没有任何关系了,那这样的孩子未来的前途是家长你愿意看到的吗?


我也碰到好几个孩子特别是女孩子的家长,他们说:“我的孩子在美国,我特别担心她嫁给老外,我们以后就没有沟通没有交流了”。那我问:“你把孩子送出去之前你跟她有这方面的沟通吗?”家长说:“我管不了、我也没办法管啊!”那这些家长可能就是需要事先想清楚的。


与出国以后完全融入到美国社会、跟自己的祖国没有任何关系的孩子相比,另外一个极端就是出国以后一直在中国人的圈子里面混、回到国内或者即使在美国,无论是英语还是国际化视野都没有任何提升或者提升非常小,那这样的孩子出国我觉得还不如就在国内可以扎扎实实地做一件事情呢。


我觉得家长把孩子送出去之前,一定要让这个孩子自己多想一想未来发展方向,家长需要把未来不同的选择带来的各种情况给孩子讲得非常透彻,这方面的沟通是需要家长潜移默化地去做的。像我前面提到的我一个亲戚的孩子,他现在性格非常内向,要是出国以后出现心理问题怎么办?


我认识的另外两名家长,他们的孩子高中就出国读书现在本科也快毕业了,他们想把孩子送到我们这里来做一些志愿者的工作,目的是了解在上海社区能做哪些公益。其实他们孩子在国外都快毕业了,仍然对国内的很多事情感兴趣但是不知道从何入手,因为离开这个国家一定时间之后他们想再融入到中国的环境也需要一个切入口,所以因为这种原因来联系我们的家长还是比较多的,当然我们也欢迎家长为自己的孩子来做多方面的准备和打算。


培养出来的国际化人才,和中国未来的发展是否有关系?我觉得这个也是很多家长需要要考虑清楚的,就是以后培养出来的孩子,和中国有没有联系?没有联系的话你自己心里能不能接受?联系不仅是指跟我们国家的发展,甚至也是和你的这个家庭关系的沟通维系,是值得探讨的。



★  困惑五:精英教育——

对孩子未来发展或价值观的影响

另外家长荟朋友今天提出来的精英教育,我觉得牛津剑桥这种名校也面临这样的问题,这个困惑就是:精英教育里有一些精致的个人主义和孩子的未来职业发展之间、或者对于其价值观塑造有没有不好的影响?


对这个困惑我还是没有特别明确的回复。像在英国上牛津剑桥这样的学校确实阶层比较固化的这种社会,中产阶级就从小会把孩子送到私立学校去,非常昂贵的学费,课业也非常的繁重。我认识的一个中国妈妈在那边嫁了一个英国人,她生了四个孩子,周末两口子就是一天到晚忙着送孩子们去不同的学习班,每天都是繁重的日程。她们没有办法,为了让孩子有一份靓丽的履历,看上去也是充满了功利心,他们对孩子的成长也是早早地做了规划。


但我觉得可能与中国家庭相比有一个比较大的区别是:孩子对父母的这种规划,事先是有沟通的,而且沟通的是非常好。孩子们去参加各种兴趣班,确实是精力旺盛和兴趣盎然。我也认识这几个孩子,了解他们确实非常喜欢这些活动,比如说表演、小提琴、游泳课等。像这样的中产阶级觉得只要自己有这样的支付能力,就一定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哪怕孩子有时候会觉得特别累,但家长通过各种方式去给他们打气,每个周末孩子们都像打了鸡血一样地度过。


但是我在剑桥碰到的一些学生,对于他们的这个精英教育,我觉得我不能去做一个评判的原因是,这些孩子实际上来自比较好的家庭、中产阶级。而他们在学校里边儿成立的社团很多都是在关注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非洲国家的这种落后地区。甚至就有剑桥的这些孩子来自不同系的同学,他们会去申请国家的一些经费跑到非洲去做一个援助项目,然后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组建成一个项目团队,到肯尼亚某个村里去解决他们的饮水难的问题等,这种我都看的非常多。


所以我觉得精英教育首先就是如果培养出来的孩子有社会责任感,TA认为自己是能够做一些事情。


比如我在剑桥碰到的工程系的孩子就是做饮水系统,涉及到非洲的饮水安全,还有就是学医学的做一些疾病的防控等。他们会去组建不同的项目团队,每个项目团队里面需要不同专业的同学,例如社会人类学、经济学、甚至学当地民族语言的语言学家。这些人去参与到不同的项目团队,每一个项目团队都有不同的任务、有预算、例如几年项目期要花多少钱、怎么去筹款?非常多的这样的学生社团在做一些出乎我们想象的事情。


如果精英教育能够做到这样的一些实事,我认为这样的教育也是成功的,并不是虚伪的,所以这个也是我想拿出来跟大家讨论的这种困惑。有的人很批判精英教育,觉得它是充满了功利心。但是如果培养出来的这些孩子确实关注社会的不平等、世界发展的不平衡,并且致力于这种改变,我觉得这样的教育也应该是成功的。

最后我想给大家做一些案例分享:


★ 分享案例一:

拿全国大奖的小小志愿者和“问题王”同学

昨天我发了一个帖子,关于一个小小志愿者最后一不小心拿了全国大奖,而且拿了好几个奖。这就是我培养的一个小小解说员:小王同学,现在刚刚上预初,也就12岁。这个小朋友确实每次我们的活动都有她的影子,我说我们每次活动怎么老有你啊?但是她确实是我的一个粉丝,她确实对我们家的这些东西非常感兴趣。她妈妈就为了孩子把工作辞了,现在绿色光年做秘书长,那确实是为了这个孩子做了非常大的付出。我们机构现在也是在盈亏平衡的这个边儿上,所以她妈妈也要面临一些财务上面的压力。


另外一位小吉同学也是我的小讲解员,是我另一个铁杆粉丝,他们两个都没有参加什么奥数,只参加一些兴趣班比如打打乒乓球、游泳、钢琴等。两边家长对孩子没有特别大的硬性要求,只是我们社区里搞的一些活动,这两个孩子基本上都是随叫随到,非常难得。他们的妈妈都说我们家孩子只是付出了那么一点点的时间,但是确实为孩子带来了非常大的改变。


小吉同学是一个非常有观察力的孩子,而且他提了很多的问题,从我们家太阳能电站落成就开始,他当时住在我们同一个小区的另外一栋楼。但后来她妈妈就买房子买到我们家这同一栋楼的隔壁单元,说是因为儿子特别想跟倪老师做邻居。那套房刚一出来他们家就很快就买下来。这个孩子爱提问题,多到你无法想象的程度。有些问题挺可笑的,有些问题是非常深奥的。就是他真的在动脑子,而且他的视角也非常不一样,同样来参观的孩子里头他提的问题是最多的。


我跟他们家长交流的时候,家长说我们家的孩子就是一个“话痨”,倪老师请你多多包涵。我说那不是话痨,是孩子的脑子一直在思考。我特别想搞清楚他是怎么可以问出这么多技术含量高的问题。他妈妈说他对这个就是感兴趣,是你把他的这个兴趣给激发了,而且是进一步地激发了。我后来确实给这个小吉同学特别开了小灶,给他提供了更多的课外书,这小朋友也看得特别起劲,然后自己也知道用pad在网上去查找更多的资料,一有问题也会来问我。


这个同学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他把身边的任何一个他认为有意思的地方都当成一个小课堂。他把我们家当成了另外一个课堂,并且把这个感受写出来,拿了全国作文三等奖。我觉得这也是非常不容易的。这个孩子在他们班上的学习他妈妈就说也就是一个中等。特别是语文从来写作文都不怎么样,但是家里鼓励他把自己在这些社区的活动写出来,并且把自己的感受要融入进来的时候,这个孩子就在作文方面就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家长的引导,还有我们给孩子们搭建了这样的平台。每次都是这几个小伙伴结伴到我家来做讲解员,其实也是一个特别好的锻炼环境。


这个小吉同学,马上也是预初,他跟小王同学都上的是交大二附中的科技班。虽然交大二附中不算上海的名校,但是这个科技班应该是会融入了更多的科技的资源,还有相应的师资。我们这个绿色光年也会配合这个学校的科技班做更多的事情,为这些孩子做定点的跟踪,让这些孩子的这种小苗苗能够影响到其他的孩子,这是我们下一步工作努力的一个方向。



★ 分享案例二:

一个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同理心的孩子

最后我想分享的一个案例就是在今年的沙漠夏令营,八月份从上海出发,这一批里还有十几个孩子从北京来的,所以一共30多个人。这里面我有一个北京朋友的孩子,大概13岁或者14岁一个女孩子,来自人大附中,妈妈是哈佛毕业的。我们当时有一个课程是讲联合国志愿者,我们邀请了联合国志愿者组织的一位伊老师来分享在联合国做志愿者需要哪些条件、能得到哪些收获,然后也请当过小小志愿者的小朋友们上台分享。当然我们那个小王同学她也上去分享了,轮到这位人大附中的女孩上台分享的时候,很多人都惊呆了,包括我:因为这孩子用全英文、非常流利的美语给大家做了分享


她的语言是非常的流利清晰,而且观点也非常的新颖,就是从内容来说也是非常高大上的。这个孩子的视野已经达到一个水平,已经不仅仅是在语言上完全没有障碍,她已经读了非常多的跟这些可持续发展、跟世界发展不平衡、跟志愿者、跟奉献社会这些相应的主题,她都有比较深刻的理解。这个孩子甚至在这个演讲里面提到,在泰国做义工是什么样的、在非洲做义工是什么样的,讲完后获得大家雷鸣般的掌声!


这时另外一个小朋友说没有听懂能不能用中文再给大家讲讲?然后她又站起来用中文跟大家讲了一遍。让她用中文讲的时候就我觉得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她有同理心。这个同理心在一个13岁小女孩身上表现出来,我觉得是一种非常难得的成熟。这种成熟,不是说那种世故的成熟,而是她对这个世界已经有了一种看法,这种看法就是她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种世界观和价值观。


她提到的一点就是我们能够到这样的沙漠夏令营来参加这个活动,这说明我们的自己的家庭实际上还是有这种支付能力的,我们的家庭相对来说是给我们提供了比较优越的条件,但是在这个社会上、在我们国家还有很多人、很多孩子跟我们一样大的他们可能连这样的机会都没有,可能甚至还在饿肚子,非洲有这么多的孩子有可能还正面临着死亡的威胁,我们有没有想过他们?

我觉得我听到这个孩子能够用中英文把这些观点表达出来的时候,我是非常震惊的。因为我在她这么大的时候我根本连这样的国际视野都没有,哪里会想到非洲的孩子怎么样,我可能最多能想到的是我们国家比较贫困的地方可能有比较穷的孩子,我能想到这一点就不错了,但是这个孩子能把许多的观点组织起来,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这是一个巨大的差距。


我觉得如果能够和国际化这三个字挂起钩来的话,最大的一个话题就是可持续发展。跟发展的有关的这些话题不论你跟一个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或特别落后的国家,你都能把这个话题能沟通起来的话,那这个才是一个真正的国际化,这是特别明显的一个案例。

既然说到的当志愿者我另外也想提一下我在剑桥做义工的一段经历:我在2004年当学生的时候就边学边在当地做义工,2006年在FT的中文网也发表了文章来回顾了这一段经历。这段经历也非常的难能可贵,我稍后把这篇文章找出来发给各位家长,你们可以做一个参考。


最后,我想请大家思考的就是:除了学习之外,在你的专业知识方面能够对社会有哪些贡献?在社会这个层面、在同理心这个层面,你还可以有哪一些贡献?

我觉得这是非常值得您和孩子探讨的!

(分享结束)


声明:本期嘉宾访谈内容及图片版权属倪欢老师和普西文教育,如需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如果想了解更多青少年教育资讯,敬请关注普西文微信公众号!

2017 SAIL VIEW 赛奥家庭寒假留学营

现正火热报名中

 详情请关注本公众号浏览或回复:2017赛奥家庭营 

2016年10月30日前报名即可畅游NASA-JPL

名额有限,报满即止!


——请即联系我们——

颜 琛 老师 微信:shinemuma  电话:15013671343

蒋立艳 老师 微信:Cajiangly  电话:18185168962



PERCEIVE THE WORLD ★ ENJOY THE FUTURE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