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影评
40个
黄轩、杨子姗主演的电影《乌海》今天终于上映了。经过两次杀青、两次定档,以及从去年金鸡展映首次亮相就伴随而来的巨大争议(导演甚至一度把豆瓣名改成了“杀死影评人”),这片成了很多影迷、从业者疑惑并好奇着的“年度期待”。
期待的理由首先来自想“杀死影评人”的导演周子陽。这位83年出生的内蒙小伙儿,首次编剧并执导的长片处女作《老兽》就拿到了金马奖最佳原著剧本,并“捧”出了一个金马影帝。同时也获得了东京电影节、金鸡奖、First影展等来自国际、官方、影迷圈的多重提名肯定。他自述的目标是做“作者类型片导演”——既能满足观众对“好看”的需求,也能兼顾自己的表达。
手捧金马奖杯的导演周子陽
从成片效果看,《乌海》是“达标”的。尽管过于文艺、无法向普通观众直观展现电影类型的片名,让它还是在面市首日便遭遇了一定程度的“票房滑铁卢”——200多万的首日票房,甚至不如十几年前的奥斯卡老片《入殓师》。但这一天的成绩,已经超越了四年前《老兽》的总票房。从观赏性说,《乌海》相较《老兽》也是全面升级的。“明星脸”黄轩、杨子姗;节奏清晰明快的叙事;富有张力的角色表演和情节推进;更重要的是,它很好地呈现完成了一种属于导演个性的美学风格,也是国产电影里的稀缺个性。这种风格,它的基调还是文艺的。但这种文艺不同于毕赣晦涩飘渺的“纯实验性影像文学”,也有别于刁亦男“总让人感觉端着”的形式主义执着,周子陽更懂得“恰到好处,适可而止”。——在一部强情绪、强情节的电影里,同时融入艺术化的镜头语言设计,但不喧宾夺主;富有欧洲文艺片气息的摄影和配乐,与中国西北小城明显的地域特色相融合,却丝毫不让人感到违和;主角黄轩彻底进入到人物的共情式表演,也比以往需要端着的文艺片男主角们,更接地气。“高级但不装逼”,不会昏昏欲睡。——从满足市场和观赏性的角度讲,这也算是对作者电影的最高赞誉了。但《乌海》还是在关注到它的观众中,掀起了两极争议。肯定的一方把它列入“年度国产片最佳”名单,除了对以上提到的导演艺术风格个性表示喜欢,也因为它“极度的写实性”。和《老兽》一脉相承,《乌海》的主角也是“被时代抛弃的轴人”。前者是不被理解的“落寞老炮儿”,后者是不被理解的“绝境凤凰男”。他们都因为自己跟不上趟儿的性格,成为时代滚滚洪流里被抛弃的孤儿。所有的矛盾痛点,都是从家庭内部的分崩离析开始……导演通过对他们内心情绪和情感的全面“感性呈现”,想要控诉和反思的,都是作为普通人无力抗争的“疯魔时代”。“用悲剧制造悲剧”,这种“以人为本”的电影,在国产电影里,也可以说甚为难得。但两片不同的是,《老兽》在绝望的死角里仍存有一丝丝不易察觉的浪漫,而《乌海》则陷入了彻头彻尾的冰冷。“一个有意把全员推向恶人的导演,这样的作品,还可爱得起来吗?”这也是部分不喜欢《乌海》的观众,发出的质疑。在这样的情感逻辑下,自然也无法代入片中主角情感的一切发端和走向。 以下这篇来自motion的文章,比较全面地对《乌海》的内容、导演技法进行了阐释,也表达了对情节逻辑、人物塑造等一系列问题的存疑和思考。感性之余,做一些相对更理性的思辨探讨,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
《乌海》拍的,并非宣传主打的关于一对小夫妻婚姻触礁大戏,而是围绕着生活在内蒙小城乌海的男主角杨华(黄轩 饰)展开,讲述他在短短三天之内,被现实逼入绝境的故事。
戏外,宣传拿捏着观众的痛点和嗨点,用一条条黄轩杨子姗吹胡子瞪眼、拍桌子骂人的短视频,激发观者的八卦之心。尽管夫妻二人的吵架戏,从头到尾只有两场。戏里,导演也很懂得拿捏男主角杨华的痛点,让身边的所有人和事,毫不费力又无休止地折磨他,直至他崩溃。虽然这些问题明明能有更好地解决办法。电影由他生意失败所引发的一连串生活精神的双重危机展开,具体来说,就是:由于他生意失败,无钱赎回自己私自抵押出去的房子和车子(由岳父岳母购置),要债人频频上门骚扰,他也无颜面对妻子一家。杨华还债的方法,是跟之前合伙做生意的好友要回钱。但转而操弄起蒙古包生意的好友一直推诿,不但不还钱,还支使杨华向找欠他钱的下家——借裸贷的女大学生讨债。不巧的是,杨华与裸贷女大学生的关系引发了妻子的误会,他也在行车记录仪中,发现了妻子还有一位追求者。两人大吵一架,杨华离家出走,两人关系陷入冰点。在杨华四处奔走要债的过程中,裸贷女孩精神崩溃当着他的面割腕自杀。接连碰壁的经历,他也意识到,自己就是个冤大头,好友早就私吞了他的投资。此时,妻子怀孕的信息传来,他不仅没有喜悦,反而疑心四起……婚姻出现裂缝、家庭里颜面尽失、友情在利益面前被撕碎、事业未曾建立就垮塌、别人的悲剧冲击着他的价值观(女大学生之死)。单是从这些令人窒息的剧情概要就可以看出,导演毫不手软,用着具有普遍性的“内忧外患”,折磨着这位生意失败的上门女婿,制造了一个大多数中青年男性的噩梦——家庭不稳与经济破产。故事内驱力,具有恼人的穿透性。大体围绕杨华,一位农村出身,入赘妻子家的“凤凰男”的尊严/身份焦虑辐射开来。无论是辞去稳定工作转而从商,还是偷偷抵押房车做投资,亦或是在自己生意失败后强烈地怀疑妻子不忠,金钱给杨华带来的安全感,似乎远大于一段稳定但需要适时低头的婚姻。以至于他吵架时,会装腔作势地摔打家具,暴怒地喊出:“那些(岳父岳母给出,既是扶持也是胁迫的房和车)是我要的吗?”电影也有意识地抽取了社会高速发展下,个人金钱欲望膨胀,道德情谊消亡的悲剧,以及传统文化在消费主义入侵下的畸形变异。因此,电影除了展示由贷款引发的两起悲剧事件(杨华与女大学生),还别出心裁地选择了乌海,一个有大山、湖泊和沙漠的非典型内蒙小城市。大力表现恐龙公园、沙漠月亮、老人瑜伽表演以及蒙古包酒席等充满杂交感的消费景观,制造了后现代的荒谬感。而这样的错位和混杂,看上去“超现实”,却也正是当下中国城市经历着的改造。为了把这些既挖掘人性又指涉时代的内容装进102分钟的电影里,导演似乎有意识地参照了两种风格:一是科恩兄弟式高压、充满惊奇噱头的戏剧锁链。偏爱将人物逼向环境与心理的绝境,营造荒诞感,类型观赏性和作者风格兼具。因此,《乌海》加入了大量看点十足的事件(夫妻失和、女大学生自杀等)。并且,让杨华(一个科恩兄弟式的衰男)开着在关键时刻打不着火的宝马车,在城市的多重空间里打转(公路片的一种微缩形态)。无论他怎么反抗,所有事态都在向着命定的结局发展,最后只剩下毁灭和包裹着怨恨、压抑、痛苦的嘶吼。戏剧性和致郁感强烈。《乌海》以杨华,一位失败男性为主角,以乌海这座“具有超现实气质”的城市为空间,插入各种与金钱、道德、暴力相关的社会新闻式元素,试图从一个典型的边缘人物和异质空间,走向我们生活的时代。但可惜的是,《乌海》距离前两者中任何一个层面,都差不止一口气,也就不谈将二者融会贯通了。技术上,表现最明显的便是剧作上的编造感,以及写意段落与主线剧情的断裂感。尽管电影利用手机、行车记录仪等媒介元素,相对自然地或激发或串联起多个事件和空间(夫妻信任风波等),男主角黄轩的表演也相当投入,但依然盖不住杨华令人迷惑的行动逻辑与捏合感强烈的故事:所有人都在轻而易举地支使他去做各种事(被好友耍得团团转),男主自知是凤凰男,但却对婚姻似乎并没有太多认识,只有偏执的鲁莽。本应该作为情绪高潮的这段戏,来得似乎过早而让人猝不及防。男女主忘我的表演盖不住吵架戏的生硬感,台词你追我赶地往外蹦,直给剧情,生怕观众不知道两人的身世差异和当下矛盾,对话快到几乎没留反应时间。缺乏对两人相爱必要和足够的铺垫,夫妻的状态也只停留在DV中的甜蜜和如今的争执,看不出二人过往的相处模式,两人的关系也没能完全立住。而裸贷女孩的出现和消失(自杀)更显功能化,除了作为夫妻失和的爆点和影片中的一个耸动事件,难以同整个故事线索贯通,与杨华本人的参照关系也较为薄弱。发人深省的效果有,但更接近法制新闻。而男主最后的疯狂举动——开车撞向妻子(直接颠覆人设的杀妻犯罪元素),缺乏坚实的人设逻辑和情绪支撑,不能看出共同毁灭之愤怒,更接近暴怒偏狭之人的可怖和可憎。
当然,电影中写意段落的组织与呈现,较导演的前作《老兽》还是有所进步。男主被彻底逼上绝路、报复一切的沙漠放火的情绪高潮,以及片尾巨大山体与渺小人物带来的淹没感,都能跟故事情节和情绪相契合,视觉上也很漂亮,算得上精彩。至于观念上的问题,或许同导演对于故事和人物的态度有关。简单来说,就是看不出导演的持方和价值观,而这对于一部从人出发的电影来说,不是一件好事。
不提坏得彻头彻尾的杨华的老板朋友,就看那些在现世里挣扎的苦命人:裸贷自杀的自卑女孩、因欠钱最后开车撞向爱人的杨华,亦或是明明关切但话里全是刺的妻子……似乎都可恨胜过可怜,偏执胜过坚持,愚蠢胜过悲惨。从剧情走向来看,导演似乎没对任何人物施以同情或关照,而是指挥着人物,掀翻眼下的生活,揭露现实里的一地鸡毛与人心的阴暗,上演一出丑陋又压抑,带有超现实味道的现实戏剧。戏,大于人;人,也没有压住戏,戏剧性的碰撞与现实主义表达的两方拉锯,略显拧巴和局促。不如跟科恩兄弟的电影《冰血暴》一样,一鼓作气拍成假定性更强,人物更绝对化的犯罪类型片(当然,这又是另一个技术问题了)。
冷酷如杨德昌,在《恐怖分子》里,也给杀妻的男主留下了细致铺垫,并给故事留了双结局的出口,增加了文本的现代感和多义性;呈现性别困境如《我的姐姐》,也让姐姐展露出合情合理的个性与心智,以对抗顽固不化的环境;描述时代溃败如《小武》,贾樟柯也给了小偷主角足够的同情和关照。哪怕是导演自己前作里的混蛋“老兽”,都带着传统的大哥气度和风范,看得出他对于一个时代落幕的悲哀。
到了《乌海》,男主杨华与生活的互动关系,几乎被惨、怒、恨所主导,结果就是无解和毁灭。假如这就是导演对于时代生活和个体对抗方式的想象,那也真的挺丧的。
还是,电影想说的就是涂们老师的观后感:“结婚门当户对很重要”?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
往 期 回 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