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微信一年处理谣言文章20多万篇,造谣动机在哪里?

2016-11-29 清博津商舆情 清博津商舆情

2016年11月24日,腾讯发布的《微信生态安全报(2016)》显示,仅2016年,微信公众平台已累计处理谣言文章20多万篇,处罚造谣传谣帐号约10万个,辟谣文章已超过60万篇。清博津商舆情监测系统通过梳理谣言分类并举例说明,深入分析造谣传谣的动机,发现造谣传谣其实是一场信息控制和被控制的博弈。

清博津商舆情监测系统jinshang.gstai.com监测“谣言”,时间段为28日14时至16时,情感属性分布显示网民对谣言的抵触态度明显,对谣言的危害性有清晰认知,负面情感占比59.02%。



热门主题词显示,近期“宝宝”王宝强的离婚风波掀起了不绝的造谣歪风,“死者”是造谣者常常针对的对象,“媒体”“群众”是谣言传播的主要参与者。




谣言的分类


传谣造谣的动机

信息空窗期寻求控制感。负面事件发生初期,谣言的产生与传播对舆论而言,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所传播的谣言或是危机环境下,网民了解事件真相的“稻草”,二是谣言的流传,源于网民的负面偏好心理,满足了部分人的“心理期待”,三是在信息空窗期,部分人为了获取控制感,为了掌控周围的环境,进而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以此来获得一种控制的幻觉。

 

其中前两种原因比较好理解,而网民的“控制感”,知友“沉默的马大爷”曾专门在文章《大灾之后,为何谣言盛行?》中具体分析过,即部分谣言能支撑人们的某些信念,而人们则普遍具有确证偏见,即忽略与其他人不一致的信息,选择性的接受一致的信息,这给于他人一种错觉,即固有的信念得到了支持,让传谣者的自我感觉更加良好。在此情况下,传谣者会产生一种错觉,即他掌控了周围的环境。


信息纷争期巩固固有立场。信息纷争时期,舆论场中往往各种谣言冒头,尤其是部分政治政策类谣言,易在舆论场引发轩然大波,而在部分传谣者看来,相关谣言的盛行,却是巩固其固有立场的“好机会”。

 

这多源于,人类思维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情感的支配,而严谨的理性思维则需要长时间的训练。一旦人们在心目中,先对某件事有了结论之后,便会将这结论作为前提,进而去寻找各种支撑结论的材料,即便是毫无逻辑关联的谣言,也会被硬扯到结论上,作为否定相反的材料,来巩固自己的固有立场。

 

如拉斯韦尔的经典著作《世界大战时期的宣传技术》,便是专门研究战争时期各国家均用哪些宣传方式来获取民心,其中谣言便是很重要的一个手段。该文中给宣传下的定义为“它仅仅指通过重要的符号,或者更具体但不那么准确地说,就是通过故事、谣言、报道、图片以及社会传播的其他形式来控制意见”。在拉斯韦尔看来,宣传本身无所谓好坏,对于它的判定依赖于一个人的观点,取决于宣传信息是货真价实的还是弄虚作假的。


利用眼球效应谋取商业利益。市场恶性竞争下,谣言已经成为部分商家的炒作手段,因为其爆炸性、夸张性、冲击性等特征完全适用于眼球效应,帮助企业获得充分曝光度和关注度。营销谣言一方面可以用来抹黑竞争对手并获得大肆传播,另一方面可以借助煽动性、认同性信息获取网络流量,引导网民进入流量变现的流程。

 

6月17日,很多人的朋友圈都被一条消息刷屏:“建议国家改变贩卖儿童的法律条款拐卖儿童判死刑!买孩子的判无期 !”不久后,观察者网在文章《人贩一律判死刑刷屏.被指营销》中声称,在这条消息的最下方有一个推广链接:感谢某网站友情支持。点开此链接会跳转到某婚恋网站的注册页面,从此微信跳转过去的链接具有唯一性(方便网站统计)。作者分析道,每注册一个用户,该网站都为此付费,换句话说,这是该网站的一次“花钱买用户”的商业行为。




9月25日,@天津日报 发博称“最近频现天津大火谣言,外国的事也往天津扯?炮制者通过制造谣言获得阅读量换取商业利益,不明真相的每一次转发都是在为虎作伥。”


信息污染围困网民知识盲点。信息爆炸环境下,以造谣为主的信息污染围堵网络环境,使网民陷入自身知识盲点圈套,不自觉地信谣传谣。

 

信息污染是指媒介信息中混入了有害性、欺骗性、误导性信息元素,或者媒介信息中含有的有毒、有害的信息元素超过传播标准或道德底线,对传播生态、信息资源以及人类身心健康造成破坏、损害或其他不良影响。清博津商舆情监测系统(免费、每周迭代的舆情系统、超10000用户的选择,jinshang.gstai.com

 

谣言属于信息污染中危害等级最高的有害信息,也是最常见的信息污染类型。为了提高谣言的取信率和传播影响力,造谣者会用尽各种手段从各个切入角度不停造谣,因为没有人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每个人都存在自己的知识盲点,势必会在海量谣言中轻信某些谣言。且知识水平越高的人,可能轻信的谣言数量越小,但其自负的可能性越大,对谣言的坚信程度更深。

 

《忽悠的原理与技巧》一书中总结信息污染对人的影响机制,一般人取信5%的谣言,因为这是知识与经验盲点的部分;识破75%的谣言,使之无效;20%的谣言被辟谣,但因为辟谣成本高,传播力弱,所以无法覆盖全部谣言接收者。

 

该书作者,微博网民@破破的桥 更直言,“信息污染的常态是,一个谣言被揭穿后,得放10个谣言来补漏,最大可能地挽回发现自己被骗的听众,使之重新入套”。正因如此,网民在缺乏精力搜索完整信息反复验证的情况下,很难逃脱不自觉信谣传谣的困境。


清博津商舆情系统地址(http://jinshang.gstai.com)



Views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