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被逼吃草的中国小提琴之王,逃往美国后,因一件事至死不敢回来

2017-05-24 Mr.海 华人蓝天

本文授权转载自公众号”海那边“(ID:yiminhnb),互联网海外服务平台领创者,为您提供移民、海外资产配置一站式服务,欢迎关注。


温馨提示:今天的文章,一定要配着这首小提琴曲来看



1


今天,他离开我们整整30年了

------


今天是5月20日,现在被各路商家打扮成了喜气洋洋的“520”表白节。


据说这个日子,平日里不敢表白的人终于有了借口。两颗心的靠近,通过表白或许就能达到,但一段恶行的伤害,即便道歉也无法释怀。


很少有人会想起,除了“表白节”,今天还是一个人30年的祭日。


他就是被誉为“中国小提琴之王”的马思聪。



周总理在会见1971年会见基辛格时候说:“我平生有两件事深感遗憾,其中之一就是马思聪事件。”


马思聪,男,1912年5月7日生于广东海丰,1987年5月20日逝世于美国费城。




从海丰到费城,相距万里,从叛国到平反,恍如隔世。


说起马思聪,人们第一个想到的是他在台上演奏着小提琴的模样。


11岁那年,他哥哥送了他一把小提琴,从此开始了不解之缘。


他自幼在法国巴黎的音乐学院里学习,16岁的时候,在香港、广州、上海等地演出,被誉为“音乐神童”,轰动一时。




少年得志的他,并没有满足于眼前的小成绩。


18岁他再度前往法国,向著名作曲家毕能蓬(Binembaum)学习作曲。


两年后回国,刚刚20出头的马思聪,成为了中国第一所现代“私立音乐学院”院长,也就是后来广州著名的“星海音乐学院”的前身。



20岁的院长,这记录在中国现代音乐史上至今无人打破。同时,他还先后在广州音乐院、中央大学教育学院音乐系任教。


春风得意,再加上一身潇洒浪漫的艺术气息,20几岁的马思聪绝对算得上当时最有魅力的青年才俊。



马思聪“中国小提琴之王”的名声不是白来的,可以说,是他第一次让中国人知道了什么是小提琴。


当时蒋介石邀请马思聪演奏小提琴。那时的人们还不了解小提琴演奏是怎么一回事,以为像在剧院里看评剧一样随意,可以一边聊着天、吃着瓜子、喝着茶,一边欣赏演出。


当马先生看到台下的人一边吃东西一边说话,等待着他的演奏时,他离场了。


当时的教育部部长陈立夫非常着急,跑到后台劝马思聪去演出,说蒋先生在等着呢。但是马思聪就是不为所动。


结果陈立夫不得不到蒋介石那里告知原委。蒋立即下令让大家停止吃东西和说话,安静下来,然后马先生才出来从容演奏。



抗战期间,“人无分老幼,地无分南北,皆有守土抗战之责”。


马思聪用自己的音乐才华来报效国家。他参加了抗日合唱团并任总指挥。并还前往电台播音、录音。


在这一年,马思聪创作了大量的抗战歌曲,如《自由的号声》《前进》《游击队歌》《赶走强蛮的兔子》《保卫华南》《黄花岗》《不是死是永生》等。




在这一年,马思聪还写出了足以流传后世的经典作品——《思乡曲》。


月儿高挂在天上,

光明照耀四方,
在这个静静的深夜里,
记起了我的故乡。
半夜里炮声高涨,
火光布满四方,
我独自逃出了敌人手,
到如今东西流浪。
故乡远隔在重洋,
旦夕不能相忘,
那儿有我高年的苦命娘,
盼望着游子返乡。
月儿高挂在天上,
光明照耀四方,
在这个静静的深夜里,
记起了我的家乡。


在那个战火四起,流民遍地的年代,充满深情苦难的歌词,不知惹了多少行思念的泪水,激励了多少前方将士。


2


万念俱灰,逃往美国

------


故乡远隔在重洋,
旦夕不能相忘,


马思聪怎么也想不到,抗战胜利之后,这一句歌词竟然一语成谶,成了他日后的宿命。


新中国成立后,马思聪很开心。


一次下暴雨,他竟然在暴雨里大声呼喊着高尔基《海燕》里的句子:“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新中国诞生了,黑暗全扫光。”


用妻子的话说:“他那时真的开心得快要疯了”。



马思聪一家人


一开始,马思聪担任了新中国首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以他的才学和声望,可以说当之无愧。



马思聪(前排左一)和中央音乐学院各院系领导


1957年,反右派斗争开始,因为周总理的保护,马思聪这次逃过一劫。


1966年,马思聪写下在中国大陆的最后一首歌曲《焦裕禄悼歌》之后,噩运开始降临。



这一次,周总理也保护不了他。


马思聪被当成“反动学术权威”“大吸血鬼”遭到了造反派的批斗。


妻子迅速带着子女出逃,家被抄。


那时候批斗马思聪的情景是这样的:他脖子上挂着两块硬纸板,一块上写着“资产阶级音乐权威马思聪”,另一块上写着“吸血鬼”。


学生们让马思聪手拿一只破搪瓷盆作为“丧钟”,边敲边走,说这是“敲响了资产阶级的丧钟”。


马思聪和曾经的学生们


在任何时候,只要红卫兵“高兴”,就可以命令马思聪低头,叫他在地上爬行。


一次,马思聪在草地上拔草,一造反派走过来,粗暴地指着马思聪呵斥:“你还配拔草,你姓马,只配吃草。”


说完,真的当场强迫马思聪吃草。



电影里的文革批斗场景


马思聪都忍了。


因为“中央”还在使用他的“声音”。


直到他听收音机对海外侨胞的节目里不再播放《思乡曲》,而换成了《东方红》,他的心彻底死了。


趁着肝病复发被准予回家的间隙,他匆忙离开北京,经广州、香港,最终逃往了美国。


马思聪跑了,有人怒了。


“上面”发下话来,要将马思聪“叛国投敌”案严厉彻查,几十人被牵连入狱。在上海生活的马思聪的二哥跳楼身亡,岳母、侄女和一个厨师相继被迫害致死。


这也成为了日后马思聪就算被平反,也不愿意回国的原因。


因为他的逃跑,牵连这么多人失去性命,他回来后该如何面对死者的家属?


马思聪不回国的另一个原因是,一直到马思聪逝世的前两年,文革都结束快10年了,他的案件才被平反。




尽管如此,当听到被平反的消息,远在美国的全家人还是悲喜交加,燃放烟花以示庆贺。


马思聪一家人在美国


马思聪在日记里写:“春天逐渐又回来了,祖国也逐渐走近了”。


他对一个记者说:“苏武牧羊19年啊!”


这19年来,马思聪在美国很少开心过。以前很开朗的人,变得很忧郁、很爱哭。


他在文革的时候都没怎么哭过,可是到了美国,眼泪就成了他的《思乡曲》音符。


有一次妻子见到他又在大哭,上去劝慰,没想到他竟然很生气,大声对妻子说:“别阻止我,你让我哭个痛快。”


一个曾经在中国的暴风雨里开心大叫的人,却在美国的公寓里痛哭不已。


只能说,艺术家的情感世界太过丰富了。




3


“我不原谅,也不忘记”

------


在美国这19年来,马思聪陆续有收到一些大陆寄过来的信件,其中就有当年粗暴对待过他的红卫兵写来的忏悔信。


他有没有原谅那些人,我们不知道,毕竟不是谁都能那么“有觉悟”,去原谅那些“可怕的年轻人”。

去年是文革50周年,《人民日报》发表文章说:“决不允许文革错误重演”。态度是对的,避免错误重演,应该从忏悔和道歉开始。



这几十年来,虽然出来公开道歉的“红卫兵”不多,但还是有一些良心发现的人,愿意站出来忏悔。


“网易”曾经做过一个视频节目,叫《红卫兵:让我们道歉吧,忏悔吧》。


其中采访了一位叫宋继超的退休干部,他当年就是揭发老师、打老师的“红卫兵”。


他说:“遭受磨难的郭老师后来未满60岁就离世了。我始终认为,他的早逝与我曾在他的心灵上插过一刀有关……每每想起真是后悔莫及、良心难饶。伤害过人的朋友,让我们道歉、忏悔吧,不只是为了自己心安,还为了能直面子孙、直面历史。”



有人说,德国人之所以在二战后还被世界尊重,是因为他们勇于道歉的精神。当年德国总理在犹太人纪念碑前的一跪,足以令人感受到他们的忏悔的诚意。



而我们,不管有意无意,似乎总是容易忘却,更不要说这样忏悔道歉了……鲁迅曾经写过一篇《为了忘却的纪念》,今天我写马思聪,是“为了不忘却的纪念”。


直到今天,我们的生活之中还动不动就有“检举揭发”、“乱扣帽子”、“动不动就上纲上线”的“文革遗毒”。比如当年砸日本车致人重伤的蔡洋事件。




画家黄永玉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我曾在巴黎圣母院旁,看到一个纪念二战死者的纪念馆,门上刻着阿拉贡的诗:


可以原谅,不能忘记。但我想,原谅的时候,也就忘了。所以,我要说,我不原谅,也不忘记。


——“对‘文革’不原谅,也不忘记”。


颠覆丨德国人用一把自带菜板的剪刀征服了万千家庭,赶紧给家里备一把

点击下面阅读原文,查看详细信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