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讨论反思 | 李江:中国应对年轻人更宽容

2017-06-13 李江 国政学人



中国应对年轻人更宽容


    近日,马里兰大学杨舒平的毕业演讲经媒体炒作迅速引爆互联网。毫无疑问,以兜售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为主营业务的媒体在这起事件的背后扮演了“中流砥柱”的角色。而“辱华”向来是国人的敏感点,深谙此道的媒体运用娴熟的炒作技巧成功地制造了热门话题。面对汹汹舆论,杨舒平公开致歉。然而,不少媒体不肯善罢甘休,依然对她穷追猛打。

    杨舒平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当媒体和国人拿起他们的如椽大笔正义凛然地批评她的时候,可曾想过她只是一位刚过20岁的年轻女孩?这个年纪正处于价值观塑造的阶段,任何人价值体系的构建都必然经历相当长的一段时期。

    与杨舒平一样,我在读大学时也曾过度崇拜美式民主和自由。在此之前,我曾是毛泽东和《环球时报》的忠实拥趸。出生于湘潭附近的我,崇拜毛泽东是一种再自然不过的传统。到了高中,学校订阅的《环球时报》成为我最钟爱的报纸。当时,《环球时报》为我打开了一扇概览海内外热点问题的窗户。《环球时报》富有煽动性的语言风格和选择性叙述的笔法,令年幼的我常常对祖国的坎坷命运忧心忡忡,也对祖国坚韧前行的精神热泪盈眶、热血澎湃。进了大学以后,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翻阅了龙应台的《野火集》、熊培云的《思想国》、刘瑜的《民主的细节》、林达的“近距离看美国”系列,短短一个月之后,我放弃了长达四年阅读《环球时报》的习惯。这些作者对人性和制度的思考,使我获得了看待国家和政府的全新视角,而不再视个体为由集体和国家定义其意义的存在。

    但是,当这种启蒙意识遭遇了现实社会的冲击后,我的逆反心理滋长、放大。美国等西方民主国家,就自然地成为某种理想的乌托邦。当时的我,比起杨舒平,对中国体制的反感更为激烈。但有趣的是,前往英国读书后,我的思想和价值观却再次发生转变。伦敦大学联盟中的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伦敦国王学院、伦敦大学学院被称为欧洲乃至世界“左翼”的大本营,而我更是师从著名左翼政治哲学家Alex Callinicos教授。这段求学经历帮助我从更为批判性的角度,去理解西方各国的政治体制以及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对西方国家不再盲目崇拜,也更为现实地理解中国和其它威权国家体制演变的逻辑和存续的合法性。倡导“审慎思考”(critical thinking)的西方教育鼓励学生在较为全面地理解不同观点的基础上独立思考,这帮助学生打破意识形态和固有偏见的藩篱,而这,是中国教育所缺乏的。

    其实,杨舒平演讲最大的问题在于她并没有展现出她对“自由”的审慎思考。她的演讲原本只是肤浅,媒体和许多国人却解读出了“辱华”的意味,指责她刻意讨好美国,败坏祖国声誉。即便她真有这样的动机,责骂和教育便足矣,何至于人肉和谩骂?那些正义凛然的“爱国者”们是否想过,这种压力对于一个正处青春勃发、思想迸放时期的青年来说意味着什么?这是这个年龄的人所应当承受的吗?

    可以理解,青年阶段容易受到激进和保守等各类意识形态的深刻影响。这就是为什么在近现代历史当中,青年人在世界各国的平权、民主等运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中国的五四运动及建国以来的各类政治运动,也概莫能外。而正是由于青年人需要经历价值观逐渐成熟的过程,社会对年轻人尤其需要更多的宽容和耐心。要知道,那些凛然指责杨舒平的国人当中,又有多少人曾经在28年前热血沸腾地呼唤着“普世价值”?当他们一些人被体制吸纳,成为“普世价值”的反对者时,可曾想过自己也曾经是杨舒平?又有多少人曾在年轻时参与各类政治运动给他人造成了生命中难以磨灭的苦难?时至今日,他们又有多少人为此道歉?既然他们犯了更为严重的错误都可以得到体谅,甚至遗忘,那我们以及他们本人难道不更应该怀有包容的心态去看待杨舒平这样的年轻人吗?更何况,杨舒平何错之有?

    她只不过思想不成熟而已。她的悲剧源于中国社会对多元政治思想价值缺乏包容。中国社会的多元化程度早已远远超出了 “左派”与“右派”两种简单叙述,多元利益诉求与多元价值主张原本仰赖于价值共识的弥合,只是中国长期以来绝对权威的一元价值对其它价值主张的打压和制衡并没有使得后者消弭,而是以一种残缺和扭曲的形态存在。这使得各个价值主张之间的对话不再可能,激烈的冲突与对抗却成为常态。

    在一个相对开放的社会当中,每个人的成长经历、智力发展水平、家庭环境等等都决定了社会不可能只有一元价值的存在。中国的独特之处在于,主导的一元价值具有一定的包容性,这使得社会思想存在一定的弹性空间,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多元价值的冲突问题。这是中国社会分裂的思想根源。杨舒平言论背后的价值主张与中国一元价值主张相背离,即便许多人支持她的言论,在当前的环境下也不敢公然发声,以至于挞伐之声占据主流。

    相比之下,外交部的态度难能可贵。虽然言辞之间依然以政治正确自居,但这对官方政府而言无可厚非。反倒是许多国人和媒体对她的苛责,姿态上却像极了红卫兵对“牛鬼蛇神”的战斗,只是若论真诚,前者比之后者全不可同日而异。后者当中,不少是出于商业利益恶意炒作。“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投机生意在中国早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任何足以吸引眼球的爱国与卖国故事都可以经过商业运作来变现。只是,总有人成为资本的牺牲者。

    但更令我忧心忡忡的,是这个社会对年轻人公开表达她不成熟的思考言论难以包容的现象。我很悲观地看到,这个社会缺少期待年轻人健康成长的善意。在古代,年轻人犯错,长辈尚且念其“年少无知”。这体现了长辈的宽厚爱人之心,他们也曾年轻,也曾幼稚,也曾犯错。当今社会,任何人都不会希望,也做不到让年轻人统一思想。因为只有年轻人能够冲破藩篱地思考,国家的光明未来才拥有更多的可能。


来源:墨者非儒

筛选:早安老师

编辑:晞哲


声    明

        国政学人微信公众平台系非盈利学术平台。建立初衷是方便广大学人进行学术研究,促进学术的传播和交流,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直接与我们联系。

您可能还会喜欢:

如约而至|国际政治经典著作书单整理(附免费下载方式!)

期刊分享 | 国际关系相关专业所有核心期刊免费获取(最新pdf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