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吴清友的诚品帝国

2017-07-27 法治周末报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文化

作者 法治周末记者 武杰

吴清友

资料图。

全文4657字,阅读约需7.5分钟。


7月18日,诚品书店创始人、诚品集团董事长吴清友的传记《诚品的时光》正式出版发行。然而就在当天晚上,他却在诚品位于台北市松德路204号地下一楼的办公室突然昏厥,猝然离世。这也让原定于7月20日举办的《诚品的时光》新书发布会留下一个最大的遗憾。


7月19日,台湾地区《联合报》发起的“诚品的意义是什么”的网络调查显示,多数人选择了“台湾文青地标,具有在地特色的城市文化象征”这一选项;其次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阅读空间”。


尽管在此之前,许多人只知道诚品而不知吴清友,但是吴清友离世的消息还是震动了两岸的文化界。15年的亏损,28年的坚守,吴清友的人生已经结束,但是他对于文化的追求,对于诚品的坚持还在诚品的每一个角落呈现着。

🔽

诚品书店

是吴清友对生命探讨的结果

诚品书店从一间不断亏损的小书店发展至今,在台湾、香港、内地拥有将近50家诚品书店,创始人吴清友无疑是诚品的核心人物。


台湾作家陈念萱在纪念吴清友的文章中提到,当时诚品已经赔钱赔得成为业内的笑柄,吴清友的朋友曾用闽南语讪笑:“收起来吧!别玩了,再玩下去就要让我请吃饭了。”


吴清友也曾说服台湾国巨电子董事长陈泰铭、宏碁创办人施振荣、和硕董事长童子贤、高铁董事长殷琪等有文化情结的商人成为诚品的股东,但是随着诚品不断的亏损,很多股东相继退出。陈泰铭甚至公开表达过,“诚品是我不愿面对的赔钱投资”!


对于他们来说,诚品是一个投资行为,是必须考虑回报率的项目。但是对于吴清友来说,这是他在病床上顿悟后的思考,诚品书店代表着他清零了39年的前半生,重新规划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在吴清友相关的新闻里,有一则评论这样写到:“你不知道的是,他在此之前就已经通过房地产积累了大量的财富。”


没有开诚品书店之前,吴清友已经积累了十亿台币的财富。那时候,他自称自己是个人文素养不高的商人。


1988年,患有先天性心脏扩大症的吴清友,经历了生命中第一次大手术,当时的他心脏一度停止跳动。也正是这段被动休息的过程让他开始考虑生命的意义。


1989年3月12日,第一家诚品书店在台北仁爱敦南圆环旁开幕。初期书店只售卖艺术和建筑类的书籍,带着吴清友极大的个人特色。因为吴清友一向是喜欢建筑的,这也是他找雄狮美术艺术专门店负责人廖美立合作的原因。廖美立后来说,诚品书店是吴清友理想和品位的综合,是他最想要开的一家店。


选择书店作为后半生的职业追求,对于吴清友来说是一种偶然,更是一种必然。


吴清友读书时读的是机械专业,毕业后因为兴趣进入卖厨具设备的诚建公司。也许是受父亲一辈子勤恳、坦荡的影响,吴清友每次出门谈事情必定西装革履,对于他来说,讲究体面是最基本的。直到现在,人们回忆起吴清友,对于他的评价依旧是整齐的西装,谦和热情、彬彬有礼的处事态度。


后来,吴清友接手了诚建公司的全部股权,成为诚建公司的董事长。那年他31岁,并在此之后很快拿下了台湾大型观光饭店餐具设备市场80%的份额。


1985年至1990之间,对建筑感兴趣的吴清友购置了大量的土地和房产。台湾房地产在1987年之后经历的井喷,使得房价在短短两年时间不断飙升,吴清友也因此赚到了之前想都不敢想的财富。


趁热打铁,挣更多钱,是正常的商人思维,但是吴清友却有了不一样的想法。在一次演讲中,吴清友提及这段经历:“因为不可思议的过往,无意间造成我的财富暴增。我内心觉得赚钱不该是通过这种方式:收获与付出不成比例,由此带来的大笔财富,让我内心常常感到不安。”


1988年冬,那场几乎致命的手术,更是让吴清友重新认识了人生:“我从诚建尝到赚钱的滋味,但我吃的一样,穿的一样,生活没有改变,有钱不会使我比较快乐。我不害怕死亡,但是怕死后什么东西都没有留下。”


吴清友曾说,他不崇拜政治家,也不崇拜企业家,只尊崇弘一大师,敬佩德国哲学家史怀哲,景仰的是德国文学家赫尔曼·黑塞。他常常提起黑塞讲过的一句话,“人类最伟大的创作全部都在书本里面”。


“书本涵盖生命的所有外部活动和内部活动。今天人类触及的所有议题,我们几乎都可以在不同的书本里面看到、读到、学到。书本和阅读的确是跟生命一样的,无量又无边。对我来说,选择书店这个行业,对生命的探讨其实远大于对事业的经营和金钱的追逐。”诚品书店便是吴清友对生命探讨的结果。


🔽

诚品提升了

台湾中产阶级的品味和视野

诚品书店自1989年成立,1999年在台湾创造了第一个24小时不打烊的创新经营模式,历经28年的发展,已经成长为台湾地区著名的文化产业地标之一。但是台湾并不是诚品的终点站,2012年8月,诚品书店香港铜锣湾希慎广场店正式营业,2015年年底诚品生活苏州店也正式落成启用,未来上海、深圳,还会看到诚品的影子。


为什么在内地的第一站选择苏州,而不是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吴清友自有原因:“苏州从古以来就别具人文积淀、素养。她不是一个商业、政治中心,而是一个生活空间,兼具人文艺术与创意生活。苏州的精致典雅与诚品气质相契合。”


吴清友曾经说过,诚品的理念是“连锁不复制”,每个诚品都各具特色,但是它们都离不开吴清友对于文化的追求。


“诚”字,源自于吴清友父亲吴寅卯的教诲,吴寅卯既做过董事长,也因为为人担保而赤贫返乡务农。但是吴寅卯亲手写的“诚”这个字,一直贴在孩子们卧室的墙壁上、书房书桌上,下面还写着一行小字,“财物有时而尽,唯有一个诚字终生受用不尽”,这便是他对孩子们最大的要求。诚品的英文名称“eslite”,则源自于古希腊文的“精英”之意。但诚品所谓的“精英”,指的是“努力活出自己生命中精彩的每一个人”,他们希望把每个人生命中最精彩的那一部分激发、显现出来。


台湾云门舞集掌门人、吴清友的好友林怀民,在接受台湾媒体采访时说,诚品创立的1989年,那是整个华人第一次具备中产阶级雏形的时代。但是台湾有了中产阶级的雏形,有了那样的经济,却没有那样的品味。诚品的出现,提供了一种美学的也好、生活的也好,总之是一种品味的启迪。


诚品带来的不仅是一种品位,更是通过书本开拓了台湾人的视野。林怀民直言,以前上不了架的、地下的、左派的书、女性议题、性别议题,什么东西都出来了,你自己决定要看什么,古今中外都在那里,那为知识大爆炸提供的一个可能性。当然,那时社会也准备好了,可若诚品没有在那里的话,今天台湾可能就不一样。


可是这样的诚品却连续亏损了15年。最初吴清友只准备了亏损5年到8年的钱,但是没想到竟然一直亏损了15年之久。吴清友自己也常常说,如果从盈利方面来看,诚品一定不是商学院里的好案例。


吴清友在商学院举办的演讲活动中曾经提到,他曾上过很多美式、欧式商学院的课,希望找到服务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但是一直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商学院举的案例,全部都和金钱有关、和得到客户的欢心有关、和职位升迁有关。“我对事业的经营关照几个面向——对社会、对文化、对城市、对读者的全面关照。商学院的教育一般把客户当成是消费者,而我们把顾客看成是一个读者、一个人。当你把顾客看成消费者的时候,你看的是顾客的钱,而没有注意到他是一个人。”吴清友说。


吴清友曾经介绍,在诚品书店,摆了差不多400个公共座位。从零售店的经营来说,这些座位是无效率的,应该拿来摆更多的书和商品。现在诚品又准备了一个30平方米的独立空间,让年轻创作者去进行实验性的装置或者其他创造性表现;诚品还有一个每年预计亏损三四百万元人民币的音乐厅。这些都是诚品的梦,因为在诚品看来,人文思维关乎人和自我、人和他人、人和社会、人和天地……


诚品在空间设计上也与传统书店完全不同。诚品将书架设计得很矮、很宽松,走道的宽度和摆放图书的数量都有严格规划,所有图书呈15度角摆放,让顾客能以舒服的姿态、从容地挑选。


每年诚品还会举办大约4500场的活动,包括演讲、座谈、表演、展览等活动,内容涵盖文学、戏剧、舞蹈、美术、环保、烹饪等领域,即便在诚品最艰苦的年代里,也仍然举办、推动艺术文化活动。


亏损的15年里,吴清友也有过非常忧心,甚至喘不过气来的时候,那时候他就到诚品敦南店二楼对面的诚品咖啡馆坐坐,每当看到喜悦的读者面容,他就心满意足了。“我认为大概上天在考验你,所以先给你一些苦头吃,看你是不是赔5年、10年就放弃,是否能够真诚地面对自己的选择。”好在,吴清友和诚品经受住了这份考验。


2004年,诚品书店被《时代》杂志亚洲版评选为“亚洲最佳书店”,2011年获选为“台湾百大品牌”文创服务类别企业,2015年敦南总店被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评选为“全球最酷书店”。


有人曾问台湾作家杨照,诚品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杨照回答说,“诚品的成功,就是从未想过成功”。

🔽

诚品从人出发,

绝不会在商业里失去原有精神

随便打开一个旅游网站,搜索诚品书店,隔着屏幕便能感受到一家书店对一个地方的改变。“我不爱看书,结果我竟在诚品书店买了一本书”“如果我没有参观这家大书店,我的台湾之行就不会完整”“想在这儿呆多久就可以呆多久,没有人会表示质疑”“喜欢这个城市有一个这么有味道的地方,台北人的幸福”……这评价来自全世界各地的游客,也来自本地人。诚品不仅仅是一个经典,也是台湾人生活的日常。


万圣书园的创始人刘苏里说,难得的是,吴清友将诚品打造成台湾的文化名牌,无论是作家、学者,只要是文化人,到台湾,诚品都是必须去的地方。至少在华人世界,诚品打造了一种新的书店模式。


在单项空间创始人许知远看来,吴清友开创了整个书店业的一个新时代,他重新想象了整个行业,制造了一个新的标准。更难得的是诚品真的成为了台湾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成为了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没有见过全世界任何书店能够像诚品这样,对一个地方的文化、生活产生这么大的冲击和影响。”许知远说。


而诚品做到了。作家龙应台得知吴清友的离世,写到:“有些人飞扬跋扈,其实贡献很薄。有些人默不作声,做的却是静水流深的事。书店可以只是卖书卖纸卖文具的商店,他却把它做成生活的美学、文化的指标、对心灵境界的坚持。”


作为一名文字工作者,高欣到台湾旅行的目的地中,排在第一位的不是阿里山,也不是日月潭,而是遍布台湾的诚品书店。但是当她踏进熙熙攘攘的诚品信义店,“商业化味道太重”最先出现在她的印象中。这不是她想象中的诚品书店。


近些年来,诚品的过度商业化也的确遭到不少诟病。


诚品不仅卖书,还有文具、商业、时尚、创意商品、餐饮服务等,“你很难说那是一家书店,更像是一个百货商场。”高欣认为过多的商品削弱了书店的概念。


据媒体报道,2013年,诚品书店营收是130亿台币,会员98万,书店营收占30%左右。其他的收入则来自商场和餐饮。


吴清友有一句很著名的口号,“没有商业诚品不能活,没有文化诚品不想活”。吴清友也意识到诚品近些年来在商业经营上备受批判,他坦言,“诚品经营的概念,就是观察读者、社会的需求、发展趋势。现在,阅读已经跟个人的生活、工作、喜好、兴趣结合在一起。换句话,阅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诚品的复合式经营,有一点永远不变——以读者为中心,去满足其除了阅读之外还需要的多元服务”。


吴清友和诚品一直坚持的是,诚品从人出发,绝不会在商业里失去原有精神。“但我至少信守当年的信诺,希望一本书、一句格言、一首名曲、一个新的思想剖面、一件艺术创作品、一栋感人的建筑与空间,都能产生一份灵动力,丰富大家的精神与心灵。”吴清友说。


诚品将书店开在地铁站、医院、学校里,也说明着吴清友的坚持,诚品不仅仅是繁华地带的一家商场,它决不仅仅限于卖书、卖文具,而是创造了一个独具特色的文化空间。


“卖一本八卦杂志和卖一本好书,在POS机上显示的可能都是25元人民币,但有良心的经营者会知道,那是不一样的。”吴清友如是说。


为了达到商业与文化的平衡,吴清友可能妥协过、也放弃过,但是为人们提供一个充满人文、艺术、创意的分享场所,却是吴清友一直未变的坚持。这是他对知识、对智慧最原始的尊重。


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整理:李含 王硕



推荐阅读

雷立柏的“古典野心”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呦!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