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讲坛回顾|“罗施教授现当代德语文学系列讲座”第三讲纪要

川外文学化研究所 川外文化学研究所 2023-03-10
讲坛回顾


“罗施教授现当代德语文学系列讲座”第三讲纪要

2022年5月5日19:00,四川外国语大学文化学研究所举办的“虚构性与真实性——罗施教授现当代德语文学系列讲座”第三讲在Webex平台举行。本次讲座主题为“城市与乡村叙事”(Erzählen über Stadt und Land),此次系列讲座嘉宾为德国海德堡大学戈图特·罗施教授,四川外国语大学冯亚琳教授担任主持。来自四川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哥廷根大学、慕尼黑大学等国内外院校的师生在线与会并参与讨论。



本次讲座涉及到两本著作,分别是尤丽·策(Juli Zeh)的《民协村》(Unterleuten)和萨沙·斯坦尼西齐(Saša Stanišić)的《我们与祖先交谈的夜晚》(Vor dem Fest)。小说《民协村》的作者尤丽·策 (Juli Zeh)是一名有着丰富职业经历的女作家,她的畅销社会小说《民协村》从不同的人物视角讲述了两德统一后位于柏林的一个名叫“民协村”(Unterleuten)的村庄居民的生活以及冲突。

罗施教授重点介绍了小说《民协村》(Unterleuten)第五六章节选中的人物贡布罗夫斯基(Gombrowski)和克龙(Kron)。前者从其父亲那里继承了250公顷的大农场,是一名富裕的农场主,农业生产合作社(LPG)的前主席;而后者是一名比贡布罗夫斯基年长七岁的个体户农民,曾经是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队长。二人从青少年时代开始就因为地产问题处于敌对立场。村子里要召开一次集会,村民们悉数到场在集会上,村长阿尔内(Arne)介绍了电器公司(Vento Direct GmbH)派来宣传新能源技术的代表皮尔茨先生(Pilz),但是以克龙为代表的村民对此却持保守态度。

罗施教授强调,通过不同叙事视角,人物间截然不同的立场和想法得以展现。从希尔德的角度出发,克龙是一个笃信暴力且不讲理的野蛮人;而在克龙看来,贡布罗夫斯基则是阴险狡诈的农场主。在集会上村民们不是一个整体,而是利益共同体(Zweckgemeinschaft)。潜藏在村民之间,尤其是贡布罗夫斯基和克龙之间根深蒂固的矛盾和冲突无法找到解决的出口。



随后罗施教授回答了同学们关于该小说的提问,如小说中反复出现的动物的寓意,个人与集体问题。罗施教授认为,小说中的动物从侧面反映出了村民间的相互怀疑和猜忌;随着时代变迁、现代化进程以及资本主义的发展,本应和谐的农村生活实际上受到了巨大的威胁,居民们不再是一个有凝聚力的集体,共同生活受到损害,村民们丧失了在集体中和谐生活的能力。

罗施教授接着介绍了第二部作品《我们与祖先交谈的夜晚》(Vor dem Fest)。这部小说围绕着弗斯滕费尔德(Fürstenfeld)村庄的居民们为迎接“安娜圣节”(Annenfest)做准备展开。教授选取三位村民展开分析:按照惯例养猪场场主葛罗夫(Gölow)要为节日准备六头猪,节日前一天他失眠,想到了自己身患重病的妻子芭芭拉(Barbara)、曾经来自波斯尼亚和塞尔维亚的雇员、还有心驰神往的旅游胜地蓝色的阿拉斯加。居民迪茨舍(Ditzsche)是一个二战时被遗留在弗斯滕费尔德长大的孤儿,曾加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国家安全部,因此对于其他居民来说迪茨舍是一个局外人。尽管如此,他仍常年坚持以两欧元的优惠价格在屋前的鸡蛋盒子里出售新鲜鸡蛋。在艄公(Fährmann)的推荐下,他的鸡蛋盒子被印到了宣传村庄的明信片上。和迪茨舍一样,赖夫女士(Frau Reiff)也是外来者,她从杜塞尔多夫搬到弗斯滕费尔德,拥有一个制作陶艺品的手工作坊。她坚信自己有三个不存在的孩子,现实与幻想在此处的界线变得模糊。



罗施教授对两部小说做了比较分析:两部小说都是关于乡村居民们的困境、矛盾与冲突。不同的是在《我们与祖先交谈的夜晚》中的冲突没有《民协村》中强烈,二者展现故事的方法也不同:前者以是整个居民集体(Wir)的口吻来讲述,后者是通过不同的人物视角来叙述。随后罗施教授回答了关于艄公的人物作用、乡村与城市主题的选择等问题。她认为,艄公展现的是村庄内部的结构,他起到了一定的沟通和连接作用。最后罗施教授指出,虽然乡村与城市不是德国文学的主流话题,但是田园主题的传统在德国文学中一直存在,并且近十年来,特别是随着城市化发展,乡村逐渐成为大家广泛讨论的话题和现象。

通过罗施教授耐心细致的回答,同学们对两部作品的主题以及细节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领悟,收获颇丰。至此讲座圆满结束。

本次讲座是“虚构性与真实性——罗施教授现当代德语文学系列讲座”的第三讲。后续的两次讲座将陆续在Webex平台举行,工作语言均为德语,欢迎各位师生积极关注参与!





讲座时间安排01

Sitzung 1(已举办)

2022.04.21(19:00-20:30)


Einführung 

Ankommen in Deutschland 


Saša Stanišić (geb. 1978), Herkunft (ersch. 2019)


02

Sitzung 2(已举办)

2022.04.28(19:00-20:30)


Familiengeschichten zwischen Nationalsozialismus und 

Mauerfall 


Uwe Timm (geb. 1940), Ikarien (ersch. 2019)

Lutz Seiler (geb. 1963), Kruso (ersch. 2014)


03

Sitzung 3(已举办)

2022.05.05(19:00-20:30)


Erzählen über Stadt und Land 


Saša Stanišić (geb. 1978), Vor dem Fest (ersch. 2014)

Juli Zeh (geb. 1974), Unterleuten (ersch. 2016)


04

Sitzung 4

2022.05.12(19:00-20:30)


Autorinnen und Autoren im Roman


Hanns-Josef Ortheil (geb. 1951), Faustinas Küsse (ersch. 1998)

Martin Walser (geb. 1927), Ein liebender Mann (ersch. 2008)


05

Sitzung 5

2022.05.19(19:00-20:30)


Autorinnen und Autoren im Roman


Luo Lingyuan (geb. 1963), Sehnsucht nach Shanghai (2021)





往期回顾

“罗施教授现当代德语文学系列讲座”第二讲》

Gertrud Rösch(德国海德堡大学德语文学教授)



“罗施教授现当代德语文学系列讲座”第一讲》

Gertrud Rösch(德国海德堡大学德语文学教授)



《欧盟政治的文学镜像——罗伯特·梅纳瑟及其小说〈首都〉》

刘颖(大连外国语大学教授)



《文化危机与艺术救赎——谈霍夫曼斯塔尔的〈返乡者书信集〉》

刘永强(浙江大学德语文化研究所副教授)



《痴与狂:Elias Canetti小说Blendung中的界域书写》

李双志(复旦大学德语系青年研究员)



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作为Universalroman》

任卫东(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学院教授



《走向高加索——荷尔德赞美诗〈漫游〉中的移民和文化迁徙》

Jörg Robert(德国图宾根大学近现代德语文学教授)



《美学的转向——论尼采倾听身体的哲学思考》

Hans Feger(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哲学与人文科学学院教授)



《“文化技术”系列讲座第四讲》

Christoph Engemann(德国鲁尔大学虚拟人文学院研究员)



“文化技术”系列讲座第三讲

Christoph Engemann(德国鲁尔大学虚拟人文学院研究员)



“文化技术” 系列讲座第二讲

Christoph Engemann(德国鲁尔大学虚拟人文学院研究员)



“文化技术”系列讲座第一讲》

Christoph Engemann(德国鲁尔大学虚拟人文学院研究员)



《姿势的中介性——解读克莱斯特戏剧〈施罗芬施泰因一家〉》

陈敏(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



《艺术、生产与恶——论〈香水〉与〈斯居戴里小姐〉中的罪与美》

丁君君(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教授)



《卡夫卡〈诉讼〉与书写的物质性》

卢盛舟(南京大学助理研究员)



《布林克曼长篇小说创作的困境与先锋性》

杨劲(中山大学教授)



《领读〈浮士德〉之海伦剧

谷裕(北京大学教授)



《领读〈浮士德〉之学者剧》

谷裕(北京大学教授)



《重思近代的正当性:论汉斯·布鲁门伯格与卡尔·施米特的近代叙事之争

孙纯(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博士生)



《叔本华与生命哲学的兴起》

汪民安(清华大学教授)




文案:卢键

排版:张子雯

审核:郑萌芽、张瀚尹




▇ 扫码关注我们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