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规模空前的国防工业布局的启示

2017-12-07 远望智库 战略前沿技术

远望智库:与智者同行,为创新加速

专家库 | 人才库 | 企业库 | 项目库 | 投资机构库 | 招商信息库

来源:学习时报,作者:王鑫

布局是什么?是谋划,是先机,是战略行动的构成。国防工业布局一般指国防工业在全国或地区范围内的空间分布与调整,由于其事关整个国家的生存与发展,应当更加突出考虑其安全风险因素,讲求未雨绸缪、长远预见和防范风险。二战时期苏联的工业大迁移和我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三线建设”是国防工业布局典型案例,为我们今天国防工业布局调整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二战苏德战争爆发前,苏联主要工业集中在其西部地区。这里居住着占苏联全国40%的人口,煤炭产量是全国总产量的63%,铁和钢的产量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68%和58%。如此巨大的潜力因为战争一旦失去,对于苏联来说无疑是致命的。于是在1941年8月至11月,苏联在遭受德国法西斯的突然入侵之后,被迫将西部地区几乎所有的军工厂、机械制造厂和大部分工厂的动力设备,都迁到了苏联当时的大后方——东部地区。共迁移了对国防具有重要意义的大型工业企业1360个,其中迁到乌拉尔地区的企业455个;迁到西伯利亚地区的企业210个;迁到中亚细亚和克査赫斯的企业250个。在这样短的时间里,进行如此巨大迁移,在世界战争的历史上是极为少见的。

尽管苏联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领导苏联人民成功地完成了这样一次规模空前的工业大迁移,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但从战争准备和布局谋划的角度看,其战前国防工业布局是不科学的,搬迁也是不得已的,损失巨大,教训深刻。这不仅因为搬迁工作本身占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运力,分散了苏联在战争初期抗击德国入侵的力量,扰乱了苏联的国民经济转入战时轨道的步调,还因为搬迁曾一度使苏联的军工生产在3到4个月的时间里几乎陷于停滞,使苏军在原有的储备物资已经大部用光的情况下,得不到及时的物资补充,武器弹药出现了青黄不接的局面,因而无法组织有效的大规模反击作战行动。

苏联工业企业战时东迁的史实告诉我们,和平时期的国民经济建设,要加强工业布局特别是国防工业布局谋划,包括生产力配置、工业企业的布局、交通运输、基本建设项目的安排,都必须贯彻平战结合、军民结合的原则。不管现代战争使前后方的界线变得如何模糊不清,都要注意加强战略后方的建设。处于前沿地区的重要工业企业,特别是国防工业企业和尖端技术工业,必须做好战时迁移的准备,搞好规划,以保存战争潜力,与来犯之敌进行长期较量。

我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三线建设”就吸取了苏联二战时的经验教训,是国防工业布局的经典案例。20世纪60年代初,由于中苏关系恶化,美国在台湾海峡不断制造战争气氛,印度在中国西南边境不断挑起事端,我国所面临的安全环境急转直下,全国开始处于“准备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临战状态。“加强战备,准备打仗”,一时间成为国家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

1964年8月20日,毛泽东着重谈了在中央的战略方针指导下工业的重新布局问题,他说:“现在经济搞这么大,不搬家不行……沿海各省都要搬家,不仅工业交通部门,而且整个的学校、科学院、设计院,都要搬家,迟搬不如早搬,一线要搬家,二线、三线要加强。”从1964年8月开始,为了建立战略后方基地,加强国防工业在战争中的稳定性,中国在内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大小三线”建设,国防工业的规模得以迅速膨胀。从1965年至1978年,落实中央关于“调整一线,建设三线”的指示,三线建设投入了大量资金,建成200个大中型企业、科研事业单位,形成45个重大产品专业生产基地和30个新型工业城市,使沿海与内地工业产值的比重,由20世纪50年代的7:3,调整到后来的6:4。其间,中国的国防工业在艰难的环境中取得了巨大成绩。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1974年,中国第一艘鱼雷核潜艇下水。与此同时,一大批新型的火炮、坦克、战斗机、舰艇也先后研制出来,并陆续装备部队。到1970年代后半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全部用上了国产武器,一批国产的制式武器也陆续下发到民兵手中。不仅如此,从1965年到1975年,中国有20多个省市和数千家科研单位、工厂担负了援越抗美任务,为越南提供了足以装备200余万部队的各类装备和物资。

“三线建设”历时13年,耗资2000多亿,投入了百万计以上人力、覆盖了二分之一以上的国土,是一次倾全国之力而为之的浩大工程,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次国民经济、区域经济、战略安全布局、生产力布局的大调整。应该说,这期间是共和国国防建设得到全面发展的历史时期。特别是这一期间大规模的国防工业基础建设,使中国形成了以经济战备为主的国民经济体系和相对独立完整的国防工业体系,填补了国防工业军品生产能力的不足和空白;与此同时,从经济发展角度看,“三线”建设也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三线”建设使我国中西部地区有了部门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和相对成型的交通网,初步改善了我国工业布局不合理的现状,大大缩小了东西部差距。

但是,由于过分地强调战备的需要,片面地追求国防效益,忽视经济建设对于国防动员建设的基础作用,使这一时期的国防建设带有很大的脆弱性,留下了不少问题,给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设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从上述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国防工业布局合理与否,不仅会长期影响武器装备的生产和国防工业建设的成效,还会影响实现国防现代化的步伐,进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因此,国防工业布局问题,是国防建设中带有战略意义的问题。谋划国防工业布局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必须要高度重视国防工业的生存能力。为保证战时武器装备的供给,国防工业首先必须生存。从地域上说,如果过多地配置在国防前沿地带,一旦发生战争,就容易遭受敌人的袭击,而配置在战略后方的腹部地区,相对说来就比较安全;从布局形式上说,如过多地集中在一起,就容易遭受敌人火力的破坏,而适当地分散配置,就有利于减少敌人破坏,提高战时生存能力。随着现代武器的出现,飞机、远程导弹的使用及卫星的运用,地域上的距离也就不再是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交战国的任何一个地方都有可能受到对方的攻击,“大后方”也就不再是一个“安全”的地方。因此,现代战争条件下,提高国防工业的战时生存能力应在大纵深布局的基础上注意适当分散。

第二,国防工业布局必须有利于战时武器装备的输送。在战争条件下,国防工业需要尽快地把所生产的武器装备输送到作战部队。这就要求在布局上不能配置在远离武装部队的地方。我国是个国土广阔的国家,各地区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千差万别,各个战略方向的作战方式及对武器装备的需要也有不同。为了满足各战区各部队对武器装备的特殊需要,国防工业的地域分布应与武装部队的地域分布具有一定的对应性,并把企业配置在各自所服务的战区内或离战区较近的安全地区。

第三,国防工业布局必须注重社会经济效益。国防工业企业不仅需要生存,还需要提高经济效益,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一方面,国防工业自身要提高生产效益,通过军民融合、发展专业化生产,提高战时工业动员能力,促进企业间进行必要整合,使企业空间组织结构合理化;另一方面,国防工业布局筹划要放到国家经济发展全局中统筹考虑。重点加强与国家区域战略发展的匹配与衔接,形成国防工业布局与经济发展布局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网打尽系列文章,请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

创新发展:习近平 | 创新中国 | 创新创业 | 科技体制改革 | 科技创新政策 | 协同创新 | 成果转化 | 新科技革命 | 基础研究 | 产学研 | 供给侧

热点专题:军民融合 | 民参军 | 工业4.0 | 商业航天 | 智库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基金 | 装备采办 | 博士 | 摩尔定律 | 诺贝尔奖 | 国家实验室 | 国防工业 | 十三五 | 创新教育 | 军工百强 | 试验鉴定 | 影响因子 | 双一流 | 净评估

预见未来:预见2016 | 预见2020 | 预见2025 | 预见2030 | 预见2035 | 预见2045 | 预见2050 |

前沿科技:颠覆性技术 | 生物 | 仿生 | 脑科学 | 精准医学 | 基因 |  基因编辑 | 虚拟现实 | 增强现实 | 纳米 | 人工智能 |  机器人 | 3D打印 | 4D打印 | 太赫兹 | 云计算 | 物联网 | 互联网+ | 大数据 | 石墨烯 | 能源 | 电池 | 量子  | 超材料 | 超级计算机 | 卫星 | 北斗 | 智能制造 | 不依赖GPS导航 | 通信 | MIT技术评论 | 航空发动机 | 可穿戴 | 氮化镓 | 隐身 | 半导体 | 脑机接口

先进武器:中国武器 | 无人机 | 轰炸机 | 预警机 | 运输机 | 战斗机 | 六代机 |  网络武器 | 激光武器 | 电磁炮 | 高超声速武器 | 反无人机 | 防空反导 | 潜航器 |

未来战争:未来战争 | 抵消战略 | 水下战 | 网络空间战 | 分布式杀伤 | 无人机蜂群 | 太空站 |反卫星

领先国家:俄罗斯 | 英国 | 日本 | 以色列 | 印度 

前沿机构:战略能力办公室 | DARPA | Gartner | 硅谷 | 谷歌 | 华为 | 俄先期研究基金会 | 军工百强

前沿人物:钱学森 | 马斯克 | 凯文凯利 | 任正非 | 马云 | 奥巴马 | 特朗普

专家专:黄志澄 | 许得君 | 施一公 | 王喜文 | 贺飞 | 李萍 | 刘锋 | 王煜全 | 易本胜 | 李德毅 | 游光荣 | 刘亚威 | 赵文银 | 廖孟豪 | 谭铁牛 | 于川信 | 邬贺铨 |

全文收录:2016文章全收录 | 2015文章全收录 | 2014文章全收录 

其他主题系列陆续整理中,敬请期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