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张双南:中国古代有四大发明 但为何没有产生科学?

2017-12-23 远望智库 战略前沿技术


远望智库:与智者同行,为创新加速

专家库 | 人才库 | 企业库 | 项目库 | 投资机构库 | 招商信息库


本文转载自中科院高能所,来源:网易财经

天体物理学家、中国慧眼天文卫星首席科学家张双南进行主题演讲


网易财经12月18日讯 2018网易经济学家年会今日在北京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是“新经济 新改革”,数十位中国财经领域的经济学家和顶级智囊齐聚论坛,讨论当前中国经济最为重要的热点议题。


天体物理学家,中国“慧眼”天文卫星首席科学家张双南在年会上表示,为什么科学不是在中国产生的?听到这个问题,也许很多中国人会非常恼火。我们有五千年文明,难道没有产生科学?我们有骄傲的四大发明,我们没有科学吗?是的,四大发明不是科学,是技术。刚才薛校长也讲到了,这是中国重要的技术发明,但它不是科学,而且,我们的祖先没有研究四大发明背后的道理,以至于我们曾经先进的技术后来也逐渐落后了,今天我们用的所有技术,全部是从西方重新引进过来的。



以下为现场实录:


张双南:今天非常高兴有机会来到这个论坛,特别感谢网易安排了这么一个环节,让我有机会向我非常尊敬的企业家和经济学家们来致敬。我们的今天肯定是企业家给的,而我们的明天就要靠经济学家,那我们的未来靠什么呢?我们的未来就要靠科学家。所以我要像我们前面两位科学家一样,站到舞台的中心来给大家做一个分享。


科学家给我们带来的未来当然是离不开当下健康的经济,所以我们今天的科学家是特别幸运的。我今天给大家带来的题目是“仰望星空,才有未来”,因为科学带给我们的就是未来。


首先看一个重要的科学新闻,去年2月11号,美国LIGO项目团队宣布他们发现了爱因斯坦100年前预言的引力波,他们终于听到了引力波。我们下面看一下这个视频,这个引力波是双黑洞系统产生的,两个黑洞相互绕转产生引力波,最终这两个黑洞并合在一起,变成了一个黑洞,这个引力波就一直一直向外传递。


这件事情发生在13亿年之前,它从13亿年前就开始向着我们传递,过了13亿年之后,引力波最终到达了我们的地球,它会对我们地球的形状有一点点的影响,最终当然影响了在地球上的引力波探测器,也就是我们这个视频最后所看到的照片,这就是引力波的探测器。


LIGO用这个探测器在去年的时候发现了,或者说听到了引力波的声音。今年10月3号,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把201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三位物理学家,奖励他们推动了引力波的探测技术以及最终发现了引力波。这三位物理学家目前都在中国,他们正在中国做一系列的学术交流。


而前不久之前,今年10月16号,又有一次更加大的新闻,比去年2月发现引力波的时候新闻更大,这是一个全球性的大新闻。前一次科学家们听到了宇宙中黑洞合并产生的引力波的声音,而今年这一次,全球的天文学家不仅仅听到了,而且还看到了产生引力波时所发出的光。所以我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就说,人类终于“耳聪目明”了。在这之前,人类或者只能够看到天体,或者只能够听到天体的声音,而这一次,这是第一次人类同时听到和看到了来自两个中子星最后并合在一起所产生的引力波和强烈的电磁波辐射。


这件事情促使了全球的空间和地面望远镜创纪录的大联合观测,这里面也包括了我们国家在南极的天文望远镜,以及在空间的“慧眼”天文卫星,而我正是“慧眼”天文卫星的首席科学家。


在引力波爆发的时候,我们非常幸运地对天区进行了观测,由于我们的观测,中国“慧眼”天文卫星的数据也最终被包括在了这一篇历史性的文献里面,大家可以看到,慧眼的位置还是放得挺靠前的,在全球70个团队参加的论文里面排在第7位,我们这个团队有110位作者,在这个项目的发起人李惕碚院士的带领下加入了论文的撰写。


我刚才讲了,这是全球的科学家从今年的8月17号引力波事件爆发的那一刻就开始进行的全球天文望远镜的联合大观测。那篇论文上有953个研究单位,有将近3000个作者。科学家这么嗨,那么引力波到底有什么用?因为诺贝尔奖是奖励发现了两个正在并合的黑洞所产生的引力波的,所以我在到处做关于引力波科普讲座的时候,总有人问我:引力波有什么用,黑洞有什么用?接着,我们还可以问,暗物质、暗能量有什么用?很多人都知道,宇宙当中充满了暗物质、暗能量。甚至我们还可以问,天体都那么远,我们根本够不着,我们看到的天体的光都是很久很久以前产生、今天传递到了地球,那我们今天仰望天空,到底有什么用?


这个问题老早就有人问过,就是著名的“杞人忧天”的故事。


杞国有一个人非常担心天会不会塌下来,星星会不会落下来,地会不会陷下去,废寝忘食,最后得了抑郁症。他有一个朋友,相当于今天的心理咨询师,过去跟他说,你不用担心,天根本没有塌下来,你跺跺脚,地也很结实。因为不塌,所以没塌,因为不陷,所以没陷。这位老兄听了以后说,好啊,以后再也不用担心天上和地下的事情了,从此仰望天空就成了“杞人忧天”。我们今天说谁做事情不切合实际就用“杞人忧天”这个词。很多人说,我们天文学家做的事情不切合实际,就是杞人忧天。


当然,不仅仅中国人关心这样的问题,外国人也照样关心这样的问题。比如说西方,从古希腊开始,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地心说,托勒密提出了地心说加本轮说,后来哥白尼更是提出了日心说,开普勒在日心说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和天文观测的数据符合得好,提出了开普勒三定律,最后伽利略发明了天文望远镜,使得我们仰望天空的能力前所未有地强大,通过精确的天文观测证实了日心说的确是正确的。作为集大成者,牛顿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了现代科学。所以从古希腊开始,西方人仰望星空的结果是给我们带来了现代科学,我们今天所有的技术,都来源于这样的科学知识,都来源于这样的科学,刚才薛校长已经讲得很清楚了。仰望星空给我们带来了现代科学,也给我们带来了现代技术。


这就引出了一个著名的李约瑟难题,中国古代的文化和技术都曾经比西方发达,为什么科学不是在中国产生的?听到这个问题,很多中国人非常恼火,我们有五千年文明,难道在中国没有产生科学?我们有骄傲的四大发明,我们没有科学吗?四大发明不是科学,是技术。刚才薛校长也讲到了,这是中国重要的技术发明,但不是科学,而且我们的祖先也没有研究四大发明背后的原理,以至于我们曾经先进的技术到后来也逐渐落后了。今天我们用的所有的技术,全部是从西方重新引进过来的。天文学的研究在中国的古代也比西方发达,但是在人类历史上,所有的天文学的进步当中,没有中国人的任何贡献。


那我们的研究到哪里去了?我们的理论研究变成了占星术,我们的技术研究(天文也是技术),变成了二十四节气,服务于农业。我们既没有产生天文学,也没有产生农业科学,什么科学都没有产生出来。我这么说,常常在网上受到大量的攻击,喷子把我喷得非常厉害,难道我就不怕被喷死吗?还真的不怕,让我们看看,到底什么是科学。


我提出这个问题,好像大家觉得很奇怪,你可能会说,张老师,我们怎么会不知道什么是科学呢?我们上了这么多年学,上了很多科学课,数理化、天地生都学过了,难道我们不知道什么是科学吗?


以我自己为例,还真的不知道。我1979年考上清华大学本科,1984年到中科院做研究生,1986年去英国留学,然后我突然发现一个问题,在我和英国的同事、同学、老师讨论问题的时候,他们常常问一个问题,你说的这些背后的科学是什么?我一脸茫然,完全不知道他问的是什么,这时候我才想起来,原来读了十几年的书,接受了最好的教育,但我完全不知道什么是科学,从来没有人教过我。


那么到底什么是科学呢?简单地来讲,科学就是刨根问底。详细地来讲,科学还有三个要素,第一个要素,就是科学的目的:发现规律、发现各种各样的规律,物理的规律、生物的规律,包括人的行为的规律,包括经济学的规律,这些规律都要通过科学研究来发展。还有科学的精神:质疑、独立、唯一,今天在这里就不详细展开讲了。当然,还有科学的方法,非常重要,包括三个方面:逻辑化、定量化、实证化。你把科学的三个要素了解了之后,你再回头看看,我们中国古代的文化、技术里面有多少科学的元素?你会发现,非常少。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从小到大,我们所有的教科书里面,所有的科学的原理,所有的科学的公式全部都是来源于西方,个别的当然用中国人的名字命名了,但未必真的最早来源于中国。所以,我们对科学并不怎么了解,我们的科学教育是没有科学的教育。我最近一直呼吁,中国在加强科学教育方面,不仅仅要教科学知识,也要教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方法,当然也包括对科学史的了解。


最后我想说,我们人类要仰望星空才有未来,这里面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我们人类和动物的一个很主要的区别,就是我们在不断地追问,宇宙的起源、宇宙由什么组成、靠什么运行……我们中国古代也追求过,也追问过,但是没有得到答案。但是今天,全人类仍然在这么追求。所以将来谁要再说仰望星空不重要,不支持仰望星空的时候,您可以问他,您还是不是人?人和动物的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就是我们人类要问这些问题。


第二个原因在于,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地球的原因、太阳系的原因、天文现象的原因等等各种各样的原因,地球不可能永远是人类的家园,最终人类要想不孤独地终结在这个星球上,那么仰望星空、探索宇宙,就是我们唯一的出路,我的演讲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姚洋:大家可能看到了,张教授不仅幽默,而且非常潮,蓝瘦香菇都上来了。我非常赞同您最后的结论,人类肯定是要离开这个星球的,但是人类离开这个星球恐怕还要几亿年之后,我们不可能活几亿年,中国还有很多人很穷,我们还没有完成脱贫的任务,如果网上有人问您这个问题,您花费了这么多的钱来做仰望星空的事情,为什么不把这个钱花到穷人身上,您怎么回答?


张双南:这个问题不仅仅中国人会问,美国人也会问,这个问题永远会问的。我们所有的人都是一样,当我们有一笔钱的时候,其中一些钱是用来照顾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一些钱会用来考虑明天的生活,还有一些我们会投资在未来。那么,科学就是我们人类对于未来的投资,如果没有对未来的投资,我们就是目光短浅,我们就只能看到当下,只能看到今天。


那么,今天是不是我们富裕了,使得我们多贵的科学、什么科学都做呢,也不见得。我们还是要比较谨慎的,要考虑中国人只有这些钱,我们怎么比较有智慧的,既把我们的今天照顾好,也把我们的明天考虑好,更要为我们的未来留下发展。我想我们中国作为在人类文明史上唯一一个没有中断的文明,我们是感到很自豪的,这是一个方面。但是另外一个方面,当我们翻开教科书,当我们发明技术的时候,我们所用到的所有的知识,全部是外国人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在哪里?我觉得我们还是不能放弃我们的未来,谢谢!

一网打尽系列文章,请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

创新发展:习近平 | 创新中国 | 创新创业 | 科技体制改革 | 科技创新政策 | 协同创新 | 成果转化 | 新科技革命 | 基础研究 | 产学研 | 供给侧

热点专题:军民融合 | 民参军 | 工业4.0 | 商业航天 | 智库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基金 | 装备采办 | 博士 | 摩尔定律 | 诺贝尔奖 | 国家实验室 | 国防工业 | 十三五 | 创新教育 | 军工百强 | 试验鉴定 | 影响因子 | 双一流 | 净评估

预见未来:预见2016 | 预见2020 | 预见2025 | 预见2030 | 预见2035 | 预见2045 | 预见2050 |

前沿科技:颠覆性技术 | 生物 | 仿生 | 脑科学 | 精准医学 | 基因 |  基因编辑 | 虚拟现实 | 增强现实 | 纳米 | 人工智能 |  机器人 | 3D打印 | 4D打印 | 太赫兹 | 云计算 | 物联网 | 互联网+ | 大数据 | 石墨烯 | 能源 | 电池 | 量子  | 超材料 | 超级计算机 | 卫星 | 北斗 | 智能制造 | 不依赖GPS导航 | 通信 | MIT技术评论 | 航空发动机 | 可穿戴 | 氮化镓 | 隐身 | 半导体 | 脑机接口

先进武器:中国武器 | 无人机 | 轰炸机 | 预警机 | 运输机 | 战斗机 | 六代机 |  网络武器 | 激光武器 | 电磁炮 | 高超声速武器 | 反无人机 | 防空反导 | 潜航器 |

未来战争:未来战争 | 抵消战略 | 水下战 | 网络空间战 | 分布式杀伤 | 无人机蜂群 | 太空站 |反卫星

领先国家:俄罗斯 | 英国 | 日本 | 以色列 | 印度 

前沿机构:战略能力办公室 | DARPA | Gartner | 硅谷 | 谷歌 | 华为 | 俄先期研究基金会 | 军工百强

前沿人物:钱学森 | 马斯克 | 凯文凯利 | 任正非 | 马云 | 奥巴马 | 特朗普

专家专:黄志澄 | 许得君 | 施一公 | 王喜文 | 贺飞 | 李萍 | 刘锋 | 王煜全 | 易本胜 | 李德毅 | 游光荣 | 刘亚威 | 赵文银 | 廖孟豪 | 谭铁牛 | 于川信 | 邬贺铨 |

全文收录:2016文章全收录 | 2015文章全收录 | 2014文章全收录 

其他主题系列陆续整理中,敬请期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