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他们不是“网红”,但没有他们中国难在世界走红!

2018-01-09 远望智库 战略前沿技术


远望智库:与智者同行,为创新加速

专家库 | 人才库 | 企业库 | 项目库 | 投资机构库 | 招商信息库


本文转载自经济日报(ID:jjrbwx)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8日在京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张高丽、王沪宁出席大会。在热烈的掌声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获得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南京理工大学王泽山院士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侯云德院士颁发奖励证书。


王泽山

生于1935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学教授,是我国火炸药领域军民融合道路的开拓者。他将中国人发明的火药在文明的基础上,用现代技术将其效能、工艺推进了一大步。


一生执着火药情


在南京理工大学,提起“火炸药王”王泽山几乎无人不晓。有人说他长得有点像演员冯远征,眼神有些犀利性格却格外温和,走起路来健步如飞,事实上却是个标准的“80后”:

 

他1935年出生,喜欢追赶潮流,能熟练操作各种数码产品,会做Flash、PPT,用手机APP买车票、叫出租车;他思维敏锐,曾三次斩获国家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五次获得国家级科学技术奖(皆为第一完成人),如今又将象征科技最高荣誉的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收入囊中。

 

而今,迈过82岁的门槛,王泽山觉得自己“还很年轻”,面对新时代科技强国的召唤,他带领团队瞄准不用溶剂制出无烟火药这一目标,再次发起冲击。他说,“火炸药是一个国家国防实力的重要体现,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研究方向。


对很多人来说,一生能有一次机会获得国家科技一等奖已是终身荣幸,王泽山却是个例外。有人讨教成功的秘诀,他坦率而诚挚,“我就是付出了比常人多三倍的努力。”

 

在常规战争中,如果没有射程远、威力大的炮火支援,赢得战争的主动权便无从谈起。然而,决定火炮威力与射程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含能材料的性能,也就是常说的火炸药。为提高火炮射程,通常的做法是要么延伸炮管长度,要么增大火炮工作压力(膛压),但各有弊端:延长炮管长度意味着要降低火炮的机动性;增大膛压则要增加对炮膛内壁和弹丸的压力,要不很可能会发生事故。要想有满意的解决方案绝非易事。

 

王泽山迎难而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岁月的年轮走过一圈又一圈,究竟失败了多少次,王泽山早已记不 36 44098 36 16129 0 0 8033 0 0:00:05 0:00:02 0:00:03 8036。他的夫人却记得,很多时候家里一天只开两顿饭,因为王泽山经常晚上搞研究到次日凌晨两三点,一天只睡五六个小时

 

20年如一日,一次次失败伴随着矢志不渝的探究,王泽山终于另辟蹊径,研发出了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远射程与模块装药技术。这项技术在不改变火炮总体结构的基础上,在不增加膛压的前提下,通过有效提高火药能量的利用效率来提升火炮的射程。经实际验证,我国火炮在应用该技术发明后,只用填装一种模块即可覆盖全射程,或射程能够提高20%以上,或最大发射过载降低25%以上。而且,应用此项技术不仅使弹道性能全面超过所有国家的同类火炮,还大大降低了火药燃烧产生的火焰、烟气、有害气体,减少了对操作员和环境造成的危害。这项技术让我国的火炮装药技术得以傲视全球。

 

他将中国人发明的火药在文明的基础上,用现代技术将其效能、工艺推进了一大步。”原总装备部将军马殿荣如是评价。如今,这项提升我军主战武器火炮性能的核心技术已应用于我国武器装备。  

 

生活里从来没有节假日的概念,即使80多岁的高龄一年中仍旧有一半的时间在试验场地,足迹遍布全国兵工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在南理工,熟悉王泽山的人都知道,他不是在办公室,就是在出差途中,一起搞科研经常不记得星期天。

  

时光如梭,悄然间与火炸药相伴已过一个“甲子”,王泽山不觉得自己有遗憾。他说,自己做别的不擅长,这辈子只想把火炸药这一件事搞好。

 

侯云德

生于1929年。是我国生物医学领域杰出的战略科学家和卓越的科技工作者,我国现代医药生物技术产业和我国现代传染病综合防控技术体系的主要奠基人。


传染病防线的捍卫者


70年前,他怀揣梦想,立志学医。70年后,已是耄耋之年的他仍然奋战在抗击病毒的第一线,继续为中国的疾病防控事业做出重要贡献。

 

上世纪50年代,我国的医学病毒学研究还处于初创阶段。一些对我国危害严重的病毒性疾病,如麻疹、脊髓灰质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感冒等威胁着我国人民的生命健康。当时的中国,迫切需要一批从事病毒学研究的高级人才,为国家流行的重要病毒病的诊断、预防和控制开展科技攻关。


↑侯云德在实验室。(资料图片)

 

1958年,已经在中国医学科学院病毒系工作的侯云德,被公派到前苏联医学科学院伊凡诺夫斯基病毒学研究所攻读副博士学位。带着国家的希望与嘱托,侯云德只身前往了遥远的莫斯科,开始了他的留学生涯。“国家信任我,提供条件让我学习,我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回报祖国。

 

在前苏联的三年半时间里,侯云德几乎夜夜和图书馆、实验室相伴,外面的花花世界好像与这位远道而来的中国留学生毫无关系。矢志不渝的努力,使得侯云德迅速成长为病毒领域的专家,同行们都十分钦佩这位吃苦耐劳勤奋好学的“中国留学生”。

  

干扰素是人体分泌的一种蛋白质,具有广谱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功能,是国际公认的治疗肝炎、肿瘤等疾病的首选药之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干扰素完全依靠进口,患者治疗一个疗程的费用需要2至3万元,这在当时来讲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普通老百姓是不可能用得起的。

 

为了让干扰素“平民化”,让每个老百姓都能用得起,侯云德和团队开始了漫长的干扰素研制工作。

 

70年代初,侯云德发现中国传统中药黄芪可以抵制某些病毒繁殖,并能诱生干扰素,这是我国第一次以严格科学的方法证明传统中药黄芪具有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70年代中后期,侯云德对人白细胞干扰素的诱生及纯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人脐带血白细胞具有较强的干扰素诱生能力,并选育出具有诱导干扰素高产能力的病毒株HDV-F系,最终研制成临床级干扰素制剂。


↑侯云德在指导学生实验。(资料图片)


在经历了数不清的试验与失败后,1982年,侯云德成功克隆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人α1b 型干扰素基因,并成功研发出国际上独创的国家 I 类新药产品重组α1b 型干扰素。这是我国第一个基因工程创新药物,实现了我国基因工程药物从无到有的突破。α1b 型干扰素对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毛细胞性白血病、疱疹性角膜炎等有明显的疗效。

 

从研制之初到如今,40多年过去了,我国自主生产的干扰素不仅占领了国内90%以上的市场,而且价格比以前低了10倍以上。侯云德主导研制的基因工程药物已转让十余家国内企业,上千万患者已得到救治,产生了数十亿元人民币的经济效益,对我国生物医药的发展和科技成果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经历了人生春的耕耘,本该享受秋的华硕。然而这位中国疾控领域的领军人物却依然很忙。如今已88岁高龄的侯云德,仍然天天坚持查阅国际上最新的科研成果,并把这些学术报告翻译成中文给学生们看。这一习惯他坚持了数十年之久。

 

2008年,79岁的侯云德院士被国务院任命为“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防治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技术总师。


↑侯云德院士在病毒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大楼门口留影。

 

他领导全体专家组顶层设计了2008至2020年重大专项降低“三病两率”和应对重大突发疫情的总体规划,提出应对突发急性传染病的“集成”防控体系的思想,重点布置了病原体快速发现和鉴定、五大症候群监测、网络实验室体系建立的任务,使我国成功应对了近十年来国内和国际数次的重大传染病疫情。


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这是侯云德最喜欢的马克思的一句话。而观其一生,何尝不是一个不断探索病毒并与之斗争的过程。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侯老经历过无数次的挫折、失败,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心中的理想,他为中国的疾病防治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也为后辈年轻的科研工作者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没有他们,中国难在世界走红!



自1999年设立以来,加上今年获奖的两位科学家,共有29位科学家登上了我国科技界的最高领奖台,被授予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今天,让我们再认识一下这些可敬的、为国家做出突出贡献科学家们。


2000年度


吴文俊,著名的数学家,他的研究工作涉及到数学的诸多领域。在多年的研究中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主要成就表现在拓扑学和数学机械化两个领域。他为拓扑学做了奠基性的工作。他的示性类和示嵌类研究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吴公式”,“吴示性类”,“吴示嵌类”,至今仍被国际同行广泛引用,影响深远,享誉世界。


袁隆平,世界著名的杂交水稻专家,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为我国粮食生产和农业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他的主要成就表现在杂交水稻的研究、应用与推广方面。


2001年度 


王选,著名的计算机应用专家,主要致力于文字、图形、图象的计算机处理研究。他的成果结束了我国沿用上百年的铅字印刷,推动了我国报业和印刷出版业的发展。他的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占领国内报业99%和书刊(黑白)出版业90%的市场,以及80%的海外华文报业市场,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黄昆,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他对固体物理学作出了许多开拓性的重大贡献。是我国固体物理学和半导体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2002年度 


金怡濂,我国高性能计算机领域的著名专家,是我国巨型计算机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半个世纪以来,金怡濂作为技术开发的主要负责人,先后提出多种类型、各个时期居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巨型计算机系统的设计思想和技术方案,并组织科技人员共同刻苦攻关,予以实现,取得了一系列创造性、突破性的成果,为我国高性能计算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做出了卓越贡献。


2003年度 


刘东生,我国地球环境科学研究领域的专家。他在中国的古脊椎动物学、第四纪地质学、环境科学和环境地质学、青藏高原与极地考察等科学研究领域中,特别是黄土研究方面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使中国在古全球变化研究领域中跻身世界前列。


王永志,航天技术专家,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之一和学术技术带头人。多年来在我国战略火箭、地地战术火箭以及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特别是在载人航天工程中做出了重大贡献。


2004年度 


空缺。


2005年度 


吴孟超,肝脏外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创立了肝脏外科的关键理论和技术体系,开辟了肝癌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新领域,创建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肝脏疾病研究和诊疗中心,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专业人才。


叶笃正,气象学家。他开创青藏高原气象学,创立大气长波能量频散理论、东亚大气环流和季节突变理论、大气运动的适应尺度理论,开拓全球变化科学新领域,对我国现代气象业务事业发展作出卓越贡献。


2006年度 


李振声,主要从事小麦遗传与远缘杂交育种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科学成就,同时开展了农业发展战略研究。


2007年度 


吴征镒,著名植物学家,从事植物学研究和教学七十年,是我国植物分类学、植物系统学、植物区系地理学、植物多样性保护以及植物资源研究的著名学者。


闵恩泽,主要从事石油炼制催化剂制造技术领域研究,是我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者,石油化工技术自主创新的先行者,绿色化学的开拓者,在国内外石油化工界享有崇高的声誉。


2008年度 


徐光宪,我国著名的化学家和教育家。他基于对稀土化学键、配位化学和物质结构等基本规律的深刻认识,发现了稀土溶剂萃取体系具有“恒定混合萃取比”基本规律,在20世纪70年代建立了具有普适性的串级萃取理论。该理论已广泛应用于我国稀土分离工业。


王忠诚,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神经外科专家,也是我国神经外科的开拓者之一。在半个世纪的医学生涯中,他为我国神经外科事业的发展壮大、走向世界做出了创新性贡献。


2009年度 


孙家栋,为我国突破卫星基本技术、卫星返回技术、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发射和定点技术、导航卫星组网技术和深空探测基本技术做出了重大贡献;为创建和发展我国人造卫星总体技术、卫星航天工程管理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做出了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


谷超豪,著名数学家,在当今核心数学前沿最活跃的三个分支:微分几何、偏微分方程和数学物理及其交汇点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2010年度 


王振义,血液学专家,在60余年的从医生涯中,为医学实践和理论创新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成功实现了将恶性细胞改造为良性细胞的白血病临床治疗新策略,奠定了诱导分化理论的临床基础;确立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的“上海方案”,阐明了其遗传学基础与分子机制,树立了基础与临床结合的成功典范;建立了我国血栓与止血的临床应用研究体系。


师昌绪,一直致力于材料科学研究与工程应用工作,在国内率先开展了高温合金及新型合金钢等材料的研究与开发。他的成果使我国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由锻造到铸造、由实心到空心迈上两个新台阶,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自主开发该关键材料技术的国家,迄今为止已大量应用于我国战机发动机。


2011年度 


吴良镛,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城乡规划学家和教育家,人居环境科学的创建者,同时也是新中国建筑教育的奠基人之一。


谢家麟,国际著名物理学家,我国粒子加速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多次就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重要建议和指导意见,对促进我国加速器领域的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


2012年度 


王小谟,我国著名雷达专家,现代预警机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主持开展低空雷达技术攻关,研制成功我国第一部中低空兼顾雷达,并在国际雷达装备同台竞技中为国产雷达赢得了世界声誉。


郑哲敏,国际著名力学家,我国爆炸力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是中国力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他阐明了爆炸成形的机理和模型律,解决了火箭重要部件的加工难题,发展了一门新的力学分支学科——爆炸力学。


2013年度 


张存浩,我国著名物理化学家,我国高能化学激光的奠基人、分子反应动力学的奠基人之一。


程开甲,我国著名物理学家,是我国核试验科学技术的创建者和领路人,为我国核武器事业和国防高新技术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2014年度 


于敏,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我国核武器研究和国防高技术发展的杰出领军人物之一。在倡导、推动国防高科技项目尤其是我国惯性约束核聚变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我国惯性约束聚变和X光激光领域理论研究的开拓者。


2015年度 


空缺。


2016年度 


赵忠贤,我国高温超导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他是国际上最早认识到柏诺兹和缪勒关于“在Ba-La-Cu-O中存在可能高达35K 超导性”(后获诺贝尔奖)的重要意义的少数几位学者之一,此外,他还发现系列5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并创造55K纪录。


屠呦呦,科学贡献是发现青蒿素,她从中医古籍中得到启迪,改变青蒿传统提取工艺,创建的低温提取青蒿抗疟有效部位的方法,成为青蒿素发现的关键性突破。

新闻多一点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还有这些亮点↓↓



聚起来,发光吧!

在田间耕耘新“绿色革命”

中国科技走向新时代

一网打尽系列文章,请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

创新发展:习近平 | 创新中国 | 创新创业 | 科技体制改革 | 科技创新政策 | 协同创新 | 成果转化 | 新科技革命 | 基础研究 | 产学研 | 供给侧

热点专题:军民融合 | 民参军 | 工业4.0 | 商业航天 | 智库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基金 | 装备采办 | 博士 | 摩尔定律 | 诺贝尔奖 | 国家实验室 | 国防工业 | 十三五 | 创新教育 | 军工百强 | 试验鉴定 | 影响因子 | 双一流 | 净评估

预见未来:预见2016 | 预见2020 | 预见2025 | 预见2030 | 预见2035 | 预见2045 | 预见2050 |

前沿科技:颠覆性技术 | 生物 | 仿生 | 脑科学 | 精准医学 | 基因 |  基因编辑 | 虚拟现实 | 增强现实 | 纳米 | 人工智能 |  机器人 | 3D打印 | 4D打印 | 太赫兹 | 云计算 | 物联网 | 互联网+ | 大数据 | 石墨烯 | 能源 | 电池 | 量子  | 超材料 | 超级计算机 | 卫星 | 北斗 | 智能制造 | 不依赖GPS导航 | 通信 | MIT技术评论 | 航空发动机 | 可穿戴 | 氮化镓 | 隐身 | 半导体 | 脑机接口

先进武器:中国武器 | 无人机 | 轰炸机 | 预警机 | 运输机 | 战斗机 | 六代机 |  网络武器 | 激光武器 | 电磁炮 | 高超声速武器 | 反无人机 | 防空反导 | 潜航器 |

未来战争:未来战争 | 抵消战略 | 水下战 | 网络空间战 | 分布式杀伤 | 无人机蜂群 | 太空站 |反卫星

领先国家:俄罗斯 | 英国 | 日本 | 以色列 | 印度 

前沿机构:战略能力办公室 | DARPA | Gartner | 硅谷 | 谷歌 | 华为 | 俄先期研究基金会 | 军工百强

前沿人物:钱学森 | 马斯克 | 凯文凯利 | 任正非 | 马云 | 奥巴马 | 特朗普

专家专:黄志澄 | 许得君 | 施一公 | 王喜文 | 贺飞 | 李萍 | 刘锋 | 王煜全 | 易本胜 | 李德毅 | 游光荣 | 刘亚威 | 赵文银 | 廖孟豪 | 谭铁牛 | 于川信 | 邬贺铨 |

全文收录:2016文章全收录 | 2015文章全收录 | 2014文章全收录 

其他主题系列陆续整理中,敬请期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