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京郊住宅|三代之家:他们各得其所又独立亲密

W* 卷宗Wallpaper 2022-08-12



三代之家位于北京市昌平区,距离市中心约1小时车程。基地内原有房屋是业主祖宅,因为家庭成员陆续搬入现代住宅楼而空置多年。也许团聚是每个中国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情结,照顾老人的实际需求与建立情感连接的渴望使家族聚居的念头在脑海中浮现,翻新祖宅成为了业主夫妇的选择,更何况按照自己的想法建造房屋是他们一直以来的心愿。



上图:“三代之家”的入口

下图:属于不同家庭成员的居住单元体量相互错动



住宅是家庭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甚至成员关系的物理表现。从某种程度来说,三代之家是业主与建筑师的一次共建。业主父母与妹妹一家三口日常在此居住,业主夫妇则在周末和假期回来与家人团聚。每位家庭成员对于住宅的要求各有不同。三个相对独立家庭单元,丰富多样的生活场景以及不同层次的使用需求成为设计团队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对于即作建筑工作室创始人刘晨而言,这是一次为真实生活而作的设计。





与村庄内大部分民居相似,基地内原有的老屋由红砖砌筑,其建筑质量与空间格局无法满足一家人当下生活所需被全部拆除,整体重建。乡村的建设环境具备一定特殊性。首先,村民的领地意识较强,在施工过程中会主动参与意见以保护自己家庭的视野、采光、隐私等;其次,在村落相对单一的建筑形态中拥有一栋外形独特的突兀住宅并不是业主对家的愿景,还可能需要令家人承受些许“舆论”压力。



“三代之家”位于群山环绕的村落中


于是融入当地环境的同时保留住宅的可识别性成为业主的要求之一。早在概念方案阶段,设计团队就确定以砖作为立面材料,并延续当地广泛使用的坡屋顶作为外观元素。既尊重传统,又强化业主作为原住民的身份认同感与归属感。为了提高房屋耐久性和安全性,建筑师采用混凝土框架结构代替当地常见的砖混结构。



街角的“三代之家”和谐地融入村庄环境,而建筑则不同于周边老屋,采用了混凝土框架结构



在村镇小路上放眼望去,三代之家并不突出,化整为零的建筑体量和尺度完美地融入当地村落肌理,甚至有几分祖宅的旧影。只是严密的砌筑痕迹令其轮廓更加坚实挺拔,砖块的暖棕色让全新住宅更显沉郁。两米高的院墙成为坚实的屏障,看似密不透风地环抱着家庭内部丰富的生活场景,使三代之家与周边环境在视觉上融为一体,在空间关系上相互分离。双坡屋顶向外侧压低,削弱建筑对邻居的压迫感,并向内部形成合拢之势。坡屋顶与天台下方分别布置卧室套房和公共空间,第五立面的形式语言与内部使用功能相互对应。



严密砌筑的痕迹与暖棕色砖块使“三代之家”与周边建筑有了明显区分



在建筑外观一片厚重的棕色中,清水混凝土的灰白是入口的暗示,成为住宅与外部环境的过渡。两个清水混凝土构筑物一个嵌入南侧院墙中央,作为门廊直插建筑主体;另一个出现在二层,暗示另一条独立流线的存在,也是业主本人最喜爱的角落。站在门廊下推开木门,丰富的空间层次及其内部舒适温馨的家庭生活就在一步之遥。



位于南侧院墙中与二层的两处清水混凝土入口



业主的家庭成员有七位,包括了祖孙三代,由三个家庭单元构成。父母和妹妹一家三口在此定居,业主夫妇假期回来团聚。侄子已经成年,也需要独立的生活空间。代际,长幼,使用频率都对空间秩序提出要求。此外,伴随着现代社会对于传统亲族关系的冲击以及商品房、经济适用房等住宅产品的发展,居住模式已经由传统的家族聚居变成以夫妻关系为基础的小型家庭单元。分开多年,拥有不同生活习惯的三个小家庭重新住在一起,如何划分各自独立的生活领域与公共空间,并且使其相互联通成为平面布局的另一个要素。



“三代之家”平面图



三代之家的平面隐约可见四合院的影子。中国传统民居的“院落”对于空间秩序的重要性在此显现。南北方向上按照从开放到私密的原则布置包含餐厅和客厅的公共活动空间与中心庭院,后者组织三个相对独立的家庭单元。北侧主屋是父母房,安置在坐北朝南的正房体现对长辈的尊重,侄子的居住单元位于主屋二层;西厢是妹妹房,与主屋紧密相连方便平时照料老人;属于业主夫妻的姐姐房位于东侧,相对独立的体量与另外两个单元在流线上并不直接连通,第一居所与第二居所之间拉开距离。家族内的每个单元保持自身独立,而又相互依偎。



多个居住单元环绕中庭展开



中心庭院与边界庭院均可增加采光通风,将自然环境引入住宅当中,但二者在布局上承担的功能有所不同。入口处的边界庭院消化基地不规则的角落,砖块垒砌的室外楼梯从非正交的院墙内壁缓慢爬升到二层天台,通向清水混凝土构筑物中姐姐房的独立入口;西南角的L形庭院将外部看来密实的线性边界转化为可渗透的空间,为爱做饭的家人提供明亮舒适的厨房环境;与中心连通的东北角庭院分隔姐姐房与主屋,避免互相干扰,丰富各自室内景观。三处边界庭院共同形成住宅与外部环境的缓冲带。家庭成员可以通过植被的选择控制从室内向外看到的景观,获得更多自主性。客厅与姐姐房,餐厅与妹妹房之间分别嵌入小型天井拉开私人领域与公共空间的距离。随处可见的自然景观将四季变换引入住宅。


上图:“三代之家”剖面图

下图:建筑入口处的边界庭院



交通空间成为个人生活与家庭生活的有效过渡。这样的设计意图被侄子在日常使用中捕获。当被问到住宅内最喜欢的角落时,他回答道:“我喜欢楼梯的原因是这个地方是我独立空间和家庭生活的纽带。上了楼梯就进入属于我的独立空间,下了楼梯就能融入家庭生活,而且上下楼时不同方向的感应灯也让我非常有两个空间连通的代入感。”父母房与妹妹房中间的走廊既将二者隔开,又将它们联系起来。走廊尽端是通往二层侄子卧室的楼梯间,转而打开门是通向天台的户外楼梯。



空间内各处的楼梯是连接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纽带,也是各居住单元间的分割线





住宅内的四个卧室均带有独立卫浴,保证私人生活空间的完整性;室内安装地暖满足住宅在北方冬季的舒适度;无障碍设计让老人的日常使用更加安全便利。业主父母原本担心落地玻璃会对建筑的保温性能有所影响,这样的顾虑在今年年初搬进去住过一段时间后被彻底打消。冬日清晨的阳光从东南角窗进入父母房,为卧室带来融融暖意,夏季太阳高度角渐增,室内清凉舒适,真正做到冬暖夏凉。妹妹房的推拉窗正对中央庭院,窗户关闭,内部是独立的居住单元;窗户拉开,庭院景观尽收眼底,整合储藏空间的窗台可以兼作长椅,使室内走道成为家人停留观景的区域。



上图:妹妹房推拉窗与庭院视线

中图、下图:父母房中的东南角窗将阳光和庭院景观引入室内



姐姐房的独立性通过整个体量下沉0.9m被进一步强化。不算宽裕的面积容纳会客室、茶室、书房等相对丰富的使用功能。其一层入口隐藏在客厅北侧木格栅的背后。向下三步,热闹的家庭生活逐渐过渡到沉静的私人空间。



姐姐套房入口



隐藏在隔墙背后的茶室幽闭而安静,横纵两扇条形窗将边界庭院的景观引入室内。环绕隔墙逐级向上的黑色钢楼梯为朴素雅致的室内空间增添几分锋利的质感。楼梯最后一级踏步延长成为廊桥,连通二层在水平方向上拉开一定距离的卧室与书房。非常规的竖向交通带来回环曲折的空间体验满足业主“移步换景”的审美偏好空间愿景。



上图:茶室

中图:姐姐房架接阅读室与卧室空间的连桥

下图:姐姐的卧室



缓步向外,客厅南北两侧采用落地玻璃作为维护结构,通透的视觉效果使空间看上去比实际使用面积更加宽敞。两组推拉格栅在室内外之间形成半透明界面遮挡视线,丰富光影效果。由桦木多层板搭建的置物架同时起到分隔空间的作用,设计团队还用同样的材料制作大量固定家具,增强空间的整体性。



落地玻璃使得空间通透而开敞,推拉格栅在室内外之间形成半透明界面遮挡视线



桦木多层板的原木色成为空间温暖而中性的生活背景。建筑师向业主提交家具选品清单作为参考,颇为克制地让设计的控制停在这里,交还给业主选择家具及饰品的自主权,建筑师提供建议,共同讨论。刘晨说:“我们希望创造的是家庭的背景,里面容纳真实的生活。家庭成员拥有使用自由,而不是某种固定不变的、完全由建筑师控制的强烈的’设计风格’。家是动态的,他们可以随着自己的心意和感受慢慢添置、调整家具,搭建属于自己的家。”



侄子与妹妹的房间中,原木色成为空间的主色调





2018年9月13日12:54,即作建筑的工作邮箱收到来自业主的项目咨询邮件,当天双方就建立了联系。不过业主对于设计师的选择颇为慎重,经过约半年时间的广泛接洽和认真了解之后才最终敲定即作建筑工作室。除了回复及时给业主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外,过往的项目经验和想做出“作品”的追求也是打动他们的重要原因。



庭院与屋顶平台



即作建筑在2019年2月正式接受项目委托。业主的组织能力,对于设计的热情以及对于建筑师的尊重也给刘晨留下深刻印象。在项目过程中,业主成为设计团队与家庭成员之间双向沟通的桥梁,不仅要组织家庭会议收集整理每个人的需求,还要向家人传递设计意图。“他甚至在项目过程中学会用软件看电子模型。”刘晨感慨道。



施工中的“三代之家”


得益于双方的高效沟通和彼此信任,项目初期进展顺利,概念设计,方案深化与施工图绘制分别耗时一个月,19年夏季进入施工阶段。然而每位建筑师的项目实践或许都要经历来自施工过程的严厉考验,驻场建筑师赵炜原本一周一次的驻场计划变成在工地附近旁边租下房子每日紧迫盯工。预计一年的施工周期也由于疫情数度中断,耗时超过两年。



夜间,位于村口的“三代之家”



终于在今年年初,业主一家搬入新居。而对这座住宅最好的描述莫过于使用者的切身感受:“完成心愿,有成就感;移步换景,有新鲜感;融入村落,有亲切感;动静相宜,有自由感;眺望远山,有沉静感;回家爱做的事情,就是拿着相机,通过取景器观察不同角度,体会建筑之美,体验空间变幻,捕捉光线在建筑里的流动,惬意自然。”





摄影:陈颢、即作建筑 MINOR lab

撰文:李雪珂

编辑:Ruihan、zhuoran

编排:穆越彪

图纸由即作建筑 MINOR lab提供




点击图片前往

京郊住宅 Vol.1

一个人的事务所,一只山雀的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