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知行合一的奥秘 【王阳明语录】

2017-01-13 环球经济内参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译文:一个人心里有了一个想法,这就是行动的念头萌生了,而一个人切切实实的行动,就是使这个想法得到实现的功夫;所以说,产生去做一件事的念头,就是行的开始了,而行动,则是实现理想的保证。


知行合一,意味着一个人内心的想法完全和行动一致,由于摆脱了外在物欲的干扰,也摆脱了内在各种情绪的困惑,心灵获得了极大的自由,隐藏的潜能最大限度地被激发出来了,就能表现出近乎神奇的一些能力。



在知行这个问题上,前人根据自己的认识、体验和境界,已做出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如程颐认为,一个人不管做什么事情,都首先要有必要的认识和了解,即以“知”为先,然后才能采取必要的行动,这就像在夜间走路一样,必须有光照亮才行。而必要的认识和了解(知),对于行动来说,就如同照亮路的光源一般。


对于知行的关系,程颐还经常举这样一个例子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就像一个人想要去京师,他必须得知道从哪道门出去,又往哪条路走,然后才能上路前往。假如对这些必要的条件一概不知,他虽然有想去京师的想法,但是又往哪里走呢?”只有具备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前进才有基本的目标,才有方向可走,如果连一点必要的了解都没有,所谓的行动也就无法产生,即使有所行动,也是没有什么目标的“盲目行动”。


由此程颐得出结论:知在行先,知与行相比起来,知处于更根本、更重要的地位。




而王阳明也许是由于其修养境界更高,对心的本体了解得更深刻,他对知行关系的认识也更加深入,更加全面。


在前辈们“知固吾有”“知先行后”“知重行轻”等观点的基础上,他提出了自己“知行合一”的观点,认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以王阳明的观点来看,对于程颐所举的那个想要去京师的例子,他认为,将“知”与“行”一分为二是不对的,一个人去“知”的时候,也就是了解、认识某些东西的开始,本来就是“行”了,就好比一个人有了想去京师的想法,这就是行的开始,而在他去了解出哪道门,往哪条路去的时候,其实这就是“行”了,当他了解、认识到这些后,终于踏上前行的道路,只不过是在完成自己的想法而已。


所以王阳明认为,知和行不应割裂开来,古人之所以既说一个知又说一个行,只是因为世上有一种人,他们做事时只管懵懵懂懂地任意去做,一点都不认真地思考省察,只是一味随着自己的主观想法去盲目行动,所以必须强调一个“知”字,让他对事物的规律、道理了解得透彻一些,这样他才行得正确;而又有另一种人,他们想了解某一件事情,只会漫无边际地思考,犹如天马行空一般,全然不肯踏踏实实地去行动,这样只不过是胡思乱想而已,对于了解这件事一点用处都没有,所以必须得强调行动,他才能知得真切。


这是古人为补偏救弊迫不得已的说法。如果领会到了这个意思,只要说一句话就足够了,现在的人却将知行分作两件事去做,以为一定要先了解透彻然后才能行,于是,便先去讲习讨论这件事,做知的功夫,等到了解得非常真切了才去做行的功夫,这样一来,就一辈子也不能行,也就一辈子不能知。


对于这个毛病,王阳明给出了自己的解药,这就是“知行合一”,也就是知寓于行之中,而行中也有知,两者应齐头并进,才能保证自己方向正确,动力充足,以最符合规律的方式达到目标,而不至于半途而废。



正由于王阳明拥有了“知行合一”这个秘密武器,他不仅行动力超强,而且还获得了一种似乎很神秘的能力,那些他平常想去做的事,在别人看来难以做成的事,当他去做时,基本上都获得了成功,其中的原因在哪里呢?


按王阳明的说法,这就是良知的妙用。他说:“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天地万物的理(规律)都在人之中,与人原是融为一体,密不可分的,正是透过人心灵明这个与宇宙相联系的地方,我们才能一睹万物之理与天地本体,也正是通过我们人心的灵明之处,我们才能认识自我,以证其良知。


对于这一点,王阳明有着深刻的认识。


十七岁那年,王阳明到江西迎娶夫人诸氏,当时他的舅父兼岳父诸养和为江西布政司参议,他就住在岳父的官署中,官署中有几箱白纸,闲来无事,便苦练书法,等到他回去的时候,把纸都写完了,而他也书法大进,并悟出了“心上学”的道理。


刚开始学习书法时,王阳明走的是老路子,只知道对照着古人的帖子临摹,这样学来学去,只学得一个字形相似。他感到很郁闷,自己如此下功夫练书法,怎么过了这么久,一点长进都没有呢?


后来,他改变了方法,练书法时,笔不轻易落纸了,而是先“养气”,凝思静虑,让心神安静下来,然后在心中认真地想象字该怎样写,一笔一画都想象清楚,让自己在心中领悟古人笔法的气势和神韵,久而久之,他居然无师自通,通达了书法的要旨。这时他才恍然大悟,原来古人所说的格物致知,是指随时随事都是在心上学,内心的意象精明清晰了,字写得好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后来王阳明与学者讨论格物致知的问题时,经常举这个例子作为证明。


正如王阳明所认为的那样:“知行二字,亦是就用功上说;若是知行本体,即是良知。”知即是行,行即是知,知行本体原是不可分的,心灵活动与实际活动也是不可能绝对分开来的,思维的活动在一定的状态下,也会转变为行动的力量。


现代心理学家的实验,也充分证明了心理活动确实能够影响实际能力。如让一组篮球运动员在想象中作投篮练习,让一些飞镖选手面对镖靶也作想象训练,训练一段时间后进行测试,结果发现,这些仅作想象练习的运动员的训练成绩,比那些做实际训练的对照组的选手还要好!心理学家又将这种类似于“心上学”的想象训练方式,运用到滑冰、拳击及球类等运动中去,发现同样具有能大幅度提高训练成绩的效果,他们将此类训练方法命名为“意象训练法”“协调训练法”等。


当然,这种“心上学”的方法,不仅能应用于体育训练和技能掌握上,如能运用于人生规划上,也具有很神奇的效果。


法国皇帝拿破仑以善于用兵而著称,多次率兵横扫欧洲诸国,将其他国家的联军打得溃不成军。是什么使得他如此骁勇善战呢?



原来拿破仑还在上学的时候,就有意无意地运用了类似于“心上学”的“心理预演”的方法,来为自己的人生作出规划了。他做了大量的笔记,想象着自己作为一个军事统帅,在各种复杂的情况下可能布防的详细情景,他在心里勾画着自己成为法国未来领袖的生动画面。


后来,随着时间的流淌,这个出身贫寒的穷小子在心中那幅心理图像的指引下,经过自己的奋斗,果真成了法国的领导人,创造了一个令世人惊叹的奇迹。


在生命的道路上,假如你想在今后的人生中获得成功,现在就应该仔细考虑一下自己的人生理想是什么,可以每天抽一点专门的时间坐下来,静下心,放松自己,与内在的自我做一个深层次的交流,了解自己真正的梦想或人生使命到底是什么,为了实现梦想,完成使命,自己从现在起应该做些什么,应该培养哪方面的素质和习惯,应该克服哪些缺点?


把这些搞清楚了,就下定决心去追求自己梦想中的生活,相信自己真正自我的智慧,用勇气打破惰性和自卑的束缚,勇于改变自我,用智慧和付出去实现自己想要的一切。


发自内心的渴望是一种很强大的力量,源于这种力量的驱动,你的行动会带你进入正确的轨道,你的人生会呈现出一种新境界。


推荐阅读

1、习近平教你写年初工作计划

2、马云跨年预言:2017大家都很困难

3、今年,中国又一件大事将世界瞩目!

4、一代枭雄没落,吴长江被判14年,起底雷士照明大败局!

推广

55 27691 55 15287 0 0 2952 0 0:00:09 0:00:05 0:00:04 2953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