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莫低估中国核威慑力
第04期 海外视角丨切莫低估中国核威慑力
导读:美国国家战争学院学员大卫•福尔曼凭借《切莫低估中国核威慑力》一文,在美国国防大学主办的第八届美国国防部长论文竞赛中力拔头筹。文章以“核威慑”为切入点,从和平时期、危机或冲突发生期,以及核战争爆发期三个阶段,分析了美国对中国实施核威慑的基本原则,并且,针对美国如何增强核威慑力提出若干建议。在世界迈向无核化的今天,为防止核武器扩散、促进核裁军进程,一些有识之士及组织一直在奔波努力。这篇论文的获奖,联想到截至2015年10月,美国仍迟迟不批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谁在假裁核已是不言自明。
第八届美国国防部长论文竞赛第一名
Deterrence with China: Avoiding Nuclear Miscalculation
[美] 大卫.S.福尔曼
○编 译 吴 溦
和平时期的核威慑
在和平时期,以非武力的形式达到政治诉求是一个国家实施核威慑的主要目标。这一时期影响核威慑力的因素有三个:一是“声明政策”。它是由总统、国防部长或政府其他决策人物公开宣布的涉核政策,是一种代表国家意志的强有力的政治工具;二是核威慑力的信度。它是指核武器运载系统和核弹头在实际应用中展现的真实能力;三是国家非核武器的战斗力。它是指一个国家在不使用核武器的情况下,仅仅通过传统手段达成军事目的的能力。把握好这三个因素,对核威慑力的分析才会准确。
“声明政策”
从中方的观点看,美国的态度是,如果美国判定这是一起威胁美国利益的极端事件,那么,它将首先使用核武器进行打击。美国在2010年发布的《核态势评估报告》谈到长期奉行的“消极安全保证”,即美国不会对《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成员国中遵守核不扩散义务的无核武器国家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然而,这一条文对中国并不适用,因为中国在《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中不属于无核国家。不过,当前美国领导人认为,首先使用核武器几乎不可能,可一些中国领导人却不这么认为。
核威慑力的信度
强大的核威慑力来源于展现出的军事意图和军事实力。军事意图可以从“声明政策”中看出,军事实力则通过运载系统和核弹头得以体现。美国仍倾力打造战略核力量的“三位一体”架构——洲际弹道导弹、潜射弹道导弹和战略轰炸机。在运载系统方面,美国空、海军每年共发射5枚不携带武器的导弹,这些导弹的发射成功让美国对其运载系统充满信心。然而,核弹头的研发并不是那样走运。美国上一次真实引爆核弹是1992年。上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开启了核武器储备管理计划。然而,仅仅依靠计算机模拟进行核弹维护并不能表明核弹的实战能力是否符合标准。正如国家公共政策研究所贝利博士所言,核武器储备管理项目并不能替代核试验。尽管模拟实验实施严格,美国国家核军工管理局发布的季度报告却无法使包括中国在内的对手信服,核弹头的威力也没有设想的那样巨大。时至今日,人们不禁思索一个问题:其他国家真的认为美国的核弹头还拥有往日的威慑力吗?
国家非核武器的战斗力
当对手非核武器战斗力大大超越本国时,实力较弱的国家将会更加依赖核武器以维护自身安全。俄退役将军、莫斯科军事科学院院长马克姆特•加列耶夫,在2004年的一次讲话中说:“在目前的情况下,核武器在俄罗斯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这是唯一能保证我们国家的因素,也是我们唯一能反制战略武器威胁的东西。”当国家面临危难时,领导人将面临放弃政权与发动核战争的抉择,此时,核战争可能成为最后的救命稻草。
和平时期的政策建议
为了不爆发核战争,和平时期必须努力做到:
一是美国应当坚持当前的“声明政策”,但不要明确表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这种模糊的表态有助于美国维护国家安全。正如一位核威慑专家所说的那样,不同国家对于核威慑的定义有所区别。如果政策过于明晰,政治斡旋的机会将会减少,政治核威慑的效果会大打折扣。
二是为了保证核武器威慑力的信度,美国需要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定期进行核弹头试验。建议国际社会允许各国在一些观察国的监督下开展少量的核试验,观察国需要包含有核国家和无核国家。虽然进行核试验违背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但如果国际上能够给予支持,试验也是可能开展的,毕竟这是一种授权行为。此外,我们还可以把这种定期开展的国际承认的核试验日作为讨论涉核政策问题的契机。最后,美国需要慎重对待《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的批准问题,如果该条约获得批准,美国将无法进行核试验,这样会造成美国核威慑力降低,国际安全环境受到威胁。
三是美国必须继续保持核运载系统的威慑力信度。当前,美国空军备受洲际弹道导弹伤亡报告的困扰,同时,空军还计划发展新一代远程轰炸机。美国海军则正在紧张制定更新弹道导弹战略核潜艇的预算,这一计划已推迟了两年,如果后续阶段再有耽搁,2030年时将会产生装备空缺,影响战斗力。此外,研发、列装新型核潜艇和维护俄亥俄级核潜艇都给海军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这些装备是美国70%核弹头的运输载体。这期间,各种装备如何平衡发展令人头疼。如果美国洲际弹道导弹力量停滞不前,那么,中国会集中力量转向研究打击战略核潜艇来破解美国的核反击。同样地,如果美国没有处理好洲际弹道导弹和潜射弹道导弹的平衡发展,中国一样有机可乘。值得一说的是,一些美国民营企业正无意识中帮助对手缩小中美差距,例如在海洋方面,谷歌提供了高分辨的地图,清晰展现了海底的情况,一些科研机构设计了特殊的水下探音设备,能将数据传输至互联网。
四是美国须保持清醒头脑,深刻解读中国涉核文件的内容。中国近年来的经济增长并非偶然,它与习近平主席推行的国家政策相关。美国可以用经济利益换取中方的信息共享。举个例子,美国可以以中国提供部分涉核文件为条件,支持中国加入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这也是一个共赢的区域性战略。
五是美国必须考虑发展“全球即时打击”的能力,推进中美非核军事力量建设。“全球即时打击”,即一小时内在全球发动军事攻击。奥巴马政府希望降低核武器在外交政策制定中的权重,白宫也一直在支持国防部发展“全球即时打击”能力。说实话,“全球即时打击”依旧要建立在核威慑的前提下才能发挥效用,只不过提升核威慑的耗费可能超越了收益。
危机或冲突发生期的核威慑
过去10年,中国海军正大踏步地向现代化迈进。兰德公司的研究报告分析了1914年英德战争、1941年日美战争及英美海上霸权之争,前两个事件都是以战争收场,最后一个事件的结局是英美海上霸主的地位转换。报告还指出,美国不会成为第二个英国,不会把东亚海上霸主的地位交由中国。如果中美关系恶化为当年的英德或日美关系,太平洋注定会掀起一场轩然大波。
慎重对待形势分析
曾担任老布什和克林顿政府中东问题特别协调员的丹尼斯•罗斯指出,美国误判了1990年的科威特战争。他说:“当时几乎没有邻国和其他国家政府预料到伊拉克会真的入侵科威特,各国的理性都被有关萨达姆的错误假设信息所蒙蔽。”中国一样会想着释放烟雾弹混淆视听,事实也正是如此,几乎没有分析人士预测到中国在2013年11月宣布划定防空识别区。鉴于这种情况,必须慎重对待时局。
摆脱“无核战”的僵化思路
美国的许多战争对手都是与美国核力量建设水平相差悬殊的国家,甚至一些是无核国家,然而,中国却不同,它的核力量不容小觑,因而,对待中美战争的思考不能停留在僵化的老路上。当前,许多学者提出的战略往往忽视核威胁。比如,国防部长办公室政策研究室顾问白邦瑞就描述了中国的16个担忧,其中有6项仍停留于传统危机或冲突层面——岛屿封锁、袭击航母、大规模空袭、打击战略导弹、干扰与精确打击、攻击反卫星系统。哈佛法学院军事专家肖恩•米尔斯基在《战略研究杂志》上刊文,探讨美国如何对华实施封锁战略。他说,美国不需要考虑如何在核战争中实施这一战略,因为那种情况只会在所有核威慑都失效的情况下才会爆发。此外,美国国防大学国家安全研究学院研究员、海军陆战队退役上校哈姆斯还提出“近海控制”战略,一是阻止中国使用第一岛链之内的海域,二是保卫第一岛链周边的海域和空域,三是掌握第一岛链的制空权和制海权。这些概念的提出都没有抓住本质,即中国不仅有上百艘战舰,还是一个有核国家。即便是有些军舰实力不济,或是舰上官兵素质不过硬,军事专家也不能完全指望美国通过封锁摧毁中国经济。可怕的是,封锁可能惹恼北京政权,用武力甚至是核武器解决问题。美国当前采取的措施会在很长时间内影响核威慑力建设,这将使美国未来如逆水行舟。
注重军事外交细节
哈佛大学的谈判家威廉•尤瑞和布朗大学的理查德•斯莫克在研究核危机问题时都指出,新的危机时代正在呼唤一种新的谈判方式。如果中美两国燃起战火,陆、海、空、天、网各个领域都会迅速加入战斗。而战争的不确定性决定了战场的复杂性,美中思维方式的差异又将这种复杂性放大。由此,处理相关事件需要更大的智慧。2001年4月中美撞击事件发生后,美国要求中方认真对待撞击事件并质问中方是否知晓事故全过程。不过,美驻华大使特别助理也坦言:“在驻华官员还没有与中国外交部和外交部沟通之前,太平洋司令部只是在网站上发布了一则简单描述事实的消息。”试想,在没有和官方建立任何外交和军事沟通的情况下,贸然发布“中美撞击”事件的新闻,极有可能将事态的发展推向未知。
危机或冲突发生期的政策建议
在危机或冲突发生期的政策建议主要如下:
一是美国政治领导人和政策制定者,必须更好地掌握中国核力量的编成以及军队决策机制。此外,美国在政策制定上还必须用心,不能表露出美国有先发制人打击中国核力量的企图。在《原子科学家公报》上,刘易斯(编注:约翰•刘易斯,美国斯坦福大学国际安全和合作中心荣誉研究员)和薛理泰(编注:美国斯坦福大学国际安全和合作中心研究员)在文章中描述了一种可能的情形:中国在危机或冲突发生时向美国发射非核导弹,而美国的反击必将是传统武器系统与核武器的结合,这将迫使中国核导弹部队发射核弹。所以,了解中国第二炮兵的实力是当务之急,这有利于美国对中国核威慑力的评估。
二是确保有效的核反击能力,这是阻止核战争爆发的关键因素,美国需要着力避免暴露打击战略核潜艇的意图。美中经济与安全评估委员会最近的调查显示,“巨浪”-2导弹及晋级战略核潜艇标志着中国在海基核力量上占有一席之地,如果中国能够顺利完成计划,它可能会调整相关部队的配置,形成更强的战斗力。
三是美国需要更新观念,必须考虑中美交战时,如何采用非武力手段实现政治和军事目的。运用军事手段意味着要精确打击防空导弹基地以及指挥部门,基于目前美国对于二炮部队的了解,美军要做到零失误几乎不可能,这很有可能造成战略上的被动。为了防止冲突演化为核战争,美国需要让交战区远离中国大陆。中美两国的政治家和军事家都应该意识到,战争耗费人力物力财力,令人遗憾的是,虽然没有人希望世界成为火药桶,但为了在这场未知的战争中获胜,双方都不会放弃使用核反击,这必将造成更大的灾难。
核战争爆发期的政策建议
假设美国平时或非核战争中核威慑失效,而此时美国又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化解危机,那必将成为更可怕的一场灾难。因而,对这一假设情况的探讨有利于快速采取措施和尽早结束战争。这里,我们假设中国已经使用了核武器,美国及其盟友接连受到来自中国的核威胁,此时,以下4项政策建议是有意义的。
一是美国应当考虑尽可能少使用核武器达成政治和军事目的。一种策略是积极引导停战,给双方留下冷静思考的时间。目前,中国无法同苏联一样实施“相互保证毁灭”战略,美国对中国实施数小时甚至几天的连续轰炸都不成问题,如果中方迅速反击并成功,美方也能够迅速调整打击计划。所以,这样情况下,没有必要大量使用核武器。
二是美国应当考虑如何降低中国的核力量,同时实施“拒止威慑”战略。外界一直认为,中国有其“核反击的底线”以抵御核威胁甚至是核打击,特别是针对美国。不过,如果中国对美及其盟友实施了核打击,美国必将举全国之力对付中国,让其核武器系统瘫痪。弹道导弹防御系统是“拒止威慑”战略的重要方面,近年,中美两国的导弹防御系统均有发展,美国的优势地位已有所动摇。
三是美国应当考虑怎样通过非核力量以及非军事手段结束核战争。用核武器“以牙还牙”是一种错误的预设,美国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时不需要动用核武器也能达到政治和军事目的。比如,虽然现在俄美关系冷淡,中美之间一旦发生核战争,俄罗斯的国际地位将会迅速提升,即便俄罗斯不站在美国这一边,它也至少会努力让战争尽快结束,因为从第三方的角度搭建中美关系的桥梁明显有利可图。战争需要这样的国家出现,它能够避免战争升级以及持续的核对抗。
四是应当考虑中美间政治交流的不确定性。今天,美国对中国核指挥系统实际战斗力的了解其实不深,对中国发展核武库的政治意图仍处于探索。美国要警惕过度紧张,如果战时中国的核指挥控制出现故障,美国还无法对中国进行核打击,那时,美国也只能用传统军事力量来消灭中国的核力量了。
核威慑与核战争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尽管它们经常被放在一起讨论。随着中美关系的推进,核威慑是不容忽视的。原先,中国发展核武器是为了反抗美国的霸权,而今,中国在亚太事务中却表现出明显的权力争夺态势,这增加了军事冲突爆发的可能性。中美之间的核战争必将是一场浩劫,美国不希望战争发生,但是,需要做最坏的打算。
作者简介
David S. Forman,海军中校,美国国家战争学院学员
本文发表于《世界军事》2015年3月上刊,《领导文萃》2015年8月上刊全文转载
下期关注丨《士兵2020》
《士兵2020》是美军为增强战斗力而提出的新计划,为士兵在适合的岗位发挥个人潜能提供了制度支持。改革特别强调摒弃女性无法适应作战要求的传统观念,重新评估女军人在战场上所发挥的作用。美国陆军训练与条令条例司令部分析中心深入研究了现有的军职专长,根据调查,在一些部门增设了新岗位,制定了新标准,优化结构制度,全面推进改革。下期,让我们共同关注这项美国陆军新政策!
分享最新学术动态
致力打造外军政治性工作专业平台
欢迎关注
长按即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