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祭祖预告】元旦(农历十一月十五日)仙游林氏大宗祠举行丁酉年祭典

林金星 印象比干 2019-05-07

 点上面“印象比干”了解各地林氏动态,关注家庙发展


卫辉比干庙   天下林氏根

广大海内外林姓宗亲、比干后裔,只要你姓林,请点击上面印象比干”,关注祖地家庙发展,及时分享各地动态,互通信息相互借鉴,增强联谊扩大交流,协助续谱寻根联宗,弘扬传承比干文化精神,再现比干林氏家族辉煌。


      元月一日(农历十一月十五日),福建莆田仙游林氏大宗祠举行丁酉年祭祀典礼

       林氏先贤从莆田迁徙仙游肇基开族,到宋徽宗政和年间(1111~1118年)历经近300年,林氏家族已繁衍十多代。

       宋政和三年(1113年),龙溪知县林迪告老归隐,与仙游林姓在朝为官的林豫、林敏、林国辅、林髦、林自、林成材、林宋卿、林正、林闶等族人,共同商议,筹建宗祠事宜。林姓族人踊跃捐资,创建了林氏宗祠。宗祠正厅供奉林氏太始祖殷少师比干公,以及自周至唐的列代名臣。宗祠初名为"名宦祠"。

       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名宦祠"已历经460多年的沧桑,斑驳颓废。兴泰里济川名贤林爱云,对"名宦祠"进行大规模翻建。竣工后,改名为"忠孝祠",寄望后昆传承忠孝家风。清同治年间(1862~1875年),仙溪林氏"忠孝祠"又历经近300年,建筑物多处严重损坏。林氏前贤共同商议再次重修"忠孝祠",竣工后更名为"仙溪大宗祠",厅堂命名为"忠孝堂",堂号延续至今。民国十九年(1930年)在全县林氏族人的大力支持下,祠宇重修,整修后的祠堂更名为"仙溪长林大宗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宗祠作为长林小学校址,1951年土改时大宗祠产权并无变更,1953年并入城厢小学后,祠堂仍由林姓管理。1958年被城关粮站所占,改为长林粮库。2000年冬,城关粮油贸易公司要将长林大宗祠作为"长林仓库"拍卖。引起林氏族人的高度关注,仙游县林氏源流研究会向有关部门和领导呈送停止拍卖宗祠报告书,有关领导同意暂停拍卖。2002年8月,莆田市姓氏源流研究会林氏委员会仙游分会向县政府申请举办千年祭祖活动,得到允许后, 2002年9月29日三千多位海内外林氏宗亲在大宗祠里举行了隆重的千年祭祖活动。后嗣经讨论,复称"仙溪林氏大宗祠",厅堂仍称"中孝堂"。



        林氏大宗祠规模宏大,气势恢宏。主体建筑面宽五间,进深二座,分大门坛、下厅堂、上厅堂、中设一口大天池(天井),左右回廊。两边延伸为左右龙虎护厝,各进深8间,共设8个小天池(天井)。大、小天池阶沿全用宽厚石板条铺砌,宽敞明亮,平整坚固。祠堂为穿斗抬梁式屋架,悬山式五脊顶,上下屋脊均用特制五线圈几何瓦形图案砌成,古朴庄严,牢固雅观。

       上厅堂与左右两厢护厝相通的石拱门上,有石刻"仰泽"、"延恩"眉联一对,书法美观。

      大门上挂"林氏宗祠"匾额,左右安放石鼓一对,正鼓面雕左麟、右凤,两侧面雕花草图案,比喻品格高尚,刻工精美。左边偏门上眉书"入孝",右边偏门上眉书"出悌"。左右八角大窗均设立花格,门与窗、窗与门之间雕刻字画。大门坛左右墙面和护厝面墙均饰有红砖浮雕图案,是仙游县境内少有的明代民间红砖浮雕艺术品,可称瑰宝。

      上下厅堂内共有35对高大木柱,横梁54对与屋柱相连接,屋架上下的斗拱与雀替、垂莲、陀峰、云士、梁下眉、飞木尾、回头科等相连结,成对称排设,所有柱、梁、椽、檐等用材粗壮,既美观又牢固,特别是二对直径达40公分的大金柱立于大堂中,使整个厅堂显得格外庄严雄伟,明敞开阔。由于采用框架结构设计,梁柱均采用重拱偷心造格式,曲线形斗拱撑托等等,具有明代建筑特点。使林氏大宗祠具有较强的抗风抗震的能力,这也体现出其建筑特色与科学价值。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g0355z0lhed&width=500&height=375&auto=0

    部分文字内容转摘百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