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丰安:以中国式现代化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辩证关系与创新路径研究

学术挑剔的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3-03-20

誠謝關照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微信公众号致力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理论与当代中国学术研究动态跟踪与传播,设有著名学者观点、马列经典解读、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党史党建、政治学等栏目。

每日精选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1期;

作者简介:文丰安,重庆社会科学院改革杂志社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Marxist Theory Studies

精彩

「内容提要」


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所要实现的目标之一,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区别于其他国家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目标,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方位的共同富裕,因而实现共同富裕必须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当前,沿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走向共同富裕要做到:坚持党的领导,在党的领导下推进共同富裕;坚持物质与精神相统一,在防止人的异化中推进共同富裕;坚持区域与城乡协调发展相统一,在协同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坚持效率与公平相统一,在高质量发展中推进共同富裕;坚持共建与共享相统一,在全民参与中实现共同富裕。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价值体系;协调发展;


一、问题提出与文献综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化发端于欧美国家,表现为一个国家由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化社会的动态转变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现代化可理解为一个国家从贫穷走向富裕的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阶段性特征。从如何实现富裕和如何共享富裕两个维度,可以简单划分为西方现代化道路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西方发达国家靠工业革命、殖民掠夺迈出现代化第一步,靠垄断国际规则和推行经济全球化、实行强权政治和输出所谓“普世价值”,向内输入利益、向外转移矛盾,快速实现富裕跃升,完成了现代化。(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但是,西方现代化所实现的富裕,并非个体和群体意义上的共同富裕,而是人均GDP富裕掩盖下的少数人的富裕;并非共同发展意义上的共同富裕,而是以抑制其他国家发展为前提的少数国家的富裕。总之,西方现代化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道路,所表征的只是“亿”级人口规模国家的现代化道路,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十亿”级人口规模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的崇高理想,仍然是一个世界级难题。“中国式现代化”就是不断探索发展以解决这一难题的历史必然。
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无数仁人志士为寻找中华民族如何走上现代化道路、走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的答案,进行了艰辛探索,付出了极大代价。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迈进社会主义社会,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华民族迎来了全面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世界奇迹。正如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所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1]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十年来,我们经历了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一是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2]当前,我国已顺利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正斗志昂扬、踔厉奋发地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朝着共同富裕理想目标又坚实地迈进了一步,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更证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科学性、正确性。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然不能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向外扩张、对内剥削、以制造和扩大不平等来实现自我发展的西方现代化道路。“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3]。这为我国在新征程上进一步促进共同富裕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这个目标更加积极有为地进行努力”[4],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2035年远景目标”。因此,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研究,在当前乃至未来一段时间都具有重大意义。
(二)学界关于共同富裕的研究
第一,共同富裕的内涵研究。郭瑞萍认为,“共同富裕”一词包括“共同”和“富裕”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具相对独立性,又具有统一性,“富裕”体现需求得到满足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质量,“共同”是指全体共有人对社会财富的占有方式,即以需求得到满足的社会主体为主线,体现人民群众作为社会主体的特定生产关系的要求[5]。郁建兴等认为,共同富裕是发展性、共享性和可持续性的统一,要通过完善分配制度,打造常态化全民参与机制,让人民群众共建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6]。胡鞍钢等认为,共同富裕不是“平均主义”、不是“大锅饭”,而是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共建共享地实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的全面富足,满足人们的美好生活需求[7]。蒋永穆等认为,“新时代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而是分阶段解放发展生产力、实现全体人民生活水平差距适度、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共同富裕,更关注“共同富裕”发展是否取得实质性进展[8]。贾磊认为,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各个方面、全民共建、实事求是的共同富裕[9]。李实等认为,共同富裕包括两个方面,(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一是做大经济规模,在国家层面推动经济快速发展;二是实现各群体增收能力提升,在社会层面提高居民物质精神生活水平[10]。方宁认为,新时代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富裕”代表了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用来表征财富的丰裕程度,“共同”则体现了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关系[11]。胡承槐认为,“共同富裕”是一条劳动自主的、劳动支配资本的、既反贫困又反不均从而走向富裕的有效之路,是消灭贫富差距、取消劳动分工从而实现最终历史使命的必由之路[12]。金华宝等认为,“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要求、前提保障和重要举措,对共同富裕具有全局性、根本性和长期性的促进作用”[13]。胡剑等从三次分配视角考察共同富裕,认为共同富裕具有“分配理念更加崇尚道德遵循、分配目标更加注重和谐发展、分配主体更加依靠社会力量、分配手段更加强调自愿原则、分配结果更具公益属性等特点”[14]。总之,就内涵来看,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崇高目标,是在党的领导下实现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统一、协调发展的必然结果,表现为社会个体的财富持续增长和精神生活富足、社会整体的物质极大丰富和文明程度极大提高。
第二,实现共同富裕的意义研究。权衡认为,在全球范围内收入不平等正在扩大的当下,推动“共同富裕”目标实现过程本身就是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重要契机,同时也为解决人类贫困问题、加快推动全球实现共同富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15]。郭占恒认为,推动实现“共同富裕”是充分解放生产发展、打破城乡发展壁垒、缩小收入差距的迫切要求[16]。苗文玉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核心要素[17]。唐任伍等认为,共同富裕关系国家繁荣和人民幸福,是人类社会的理想愿景,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更是我们党的执政目标和对人民的庄重承诺。实现共同富裕成为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为国家现代化建设赓续接力[18]。谢伏瞻认为,我们党对共同富裕的认识,不仅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对科学社会主义做出重大贡献,同时也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提供新的方向和选择,推动社会主义制度在全世界的创新发展[19]。王永凤等认为,“中国共产党的共同富裕思想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在理论层面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发展的新境界,在实践层面上能为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凝聚价值共识,而且在国际上可以为世界各国解决贫富差距问题提供中国方案”[20]。总之,就实现共同富裕意义而言,不仅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和制度优势,而且为世界上其他国家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提供了建设蓝图,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三)学界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
学界相关研究主要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展开。韩喜平等认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辟,从目标、理念、原则、方法等多方面体现了“新”,打破了资本逻辑对整个社会民众的禁锢,赋予人类文明新形态[21]。王增智认为,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打破了“现代化等于西方”的思维定式,改变了西方现代化占主导地位的格局,拓宽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贡献了中国智慧[22]。王珍兰认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实践逻辑为指导,将实践探索与理论成果相结合,从根本上驳斥了“历史终结论”的理论预设,解释了其非理性本质,拓展了发展中国家的多元现代化路径,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式现代化新境界[23]。付文军认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既是积极回应‘时代之问’的科学选择,又是基于世界历史和中国实践的伟大创造”[24]。董慧等认为,通过梳理党成立以来带领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历史,提炼经验、总结方法,并将其上升为规律性认识,为我们党引领中国未来、指导新的实践提供了科学指引,即坚持走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持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5]。总之,中国式现代化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有力地论证了坚持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并为世界上其他国家推动本民族独立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四)学界关于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共同富裕难点的研究
学界普遍认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共同富裕所面临的最大难点是“差距”问题,主要表现为“三大差别”或“三大差距”。一是区域和城乡差距。岳经纶认为,由于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片面追求经济发展以及“先富带动后富”发展策略,致使社会政策在推进共同富裕过程中跟不上经济发展步伐,资源分配不均,城乡差距扩大,社会问题日渐突出,对社会稳定带来极大威胁[26];崔佳慧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我国探索出了一条多元化、渐进式的区域协调发展道路,有力地推动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但区域差异大、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存在[27]。二是收入差距。李实等认为,我国现行收入分配制度不完善,(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有缺憾的生产要素市场培育和发展使得各区域间的收入差距过大,而税收体制的单一性使得税收未能充分发挥其调节功能,致使中国收入差距仍处于高位波动[28];黄祖辉等认为,实现共同富裕要把解放发展生产力和消除收入差距问题放在重要位置,其重中之重是以提高低收入人群收入水平为抓手,扎实推动共同富裕[29]。三是公共服务差距。李实认为,现阶段我国不同人群所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并不均等,距共同富裕标准仍有一定距离,各地区间及群体间所享受到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与质量仍有较大差距[30];张来明等认为,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标志之一,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业,不仅有利于促进第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更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实现共同富裕,但老龄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为构建公平可持续社会保障体系带来诸多挑战[31]。总之,这些问题是我们在新阶段现代化发展模式下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目标面临的难题,也是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上实现共同富裕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综上所述,目前学界就共同富裕开展了广泛研究,为我们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但对于中国式现代化和共同富裕的内涵及二者关系的理解仍存在较大分歧,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对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共同富裕所面临问题认识的局限性。我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和共同富裕的内涵,准确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充分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对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性,才能探寻到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崇高理想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这也是本文的研究价值所在。

二、中国式现代化和共同富裕的辩证关系

1979年,邓小平同志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提出:“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32]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33]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将其概括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1]。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而且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2]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在立足中国党情国情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道路上经过艰辛探索、长期奋斗,辩证反思各国现代化正反两方面经验而形成的,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完全适合中国国情、具有鲜明中国特色、能够全面推进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代化。
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指出,“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强调“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3]。作为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中国式现代化重要特征的共同富裕,其时代内涵包含四个层面。第一,从共同富裕所覆盖的人群范围来看,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而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与资本主义及其之前所有社会形态所追求的少数人的富裕形成了鲜明对比。第二,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所发展的全方位来看,共同富裕不单是指物质上的富裕,而且更是指全体人民物质和精神两方面都富裕,强调全体人民如果无法实现从“富口袋”到“富脑袋”的跨越,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就无法体现其真正的价值。(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第三,从共同富裕工作开展的阶段性来看,共同富裕并非同步实现的共同富裕,而是分阶段实现的共同富裕,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关于事物发展的辩证逻辑和螺旋上升的过程特征,强调实现共同富裕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步步为营、久久为功地按规律有计划推进。第四,从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来看,共同富裕并不是整齐统一的平均主义,而是每个人物质和精神需求都得到极大满足,且能够为“三大差别”的最终消除奠定坚实基础的、承认有适度差别的共同富裕。这四个层面的时代内涵,对现阶段我国开展共同富裕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性作用。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和共同富裕的时代内涵,进而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和共同富裕二者之间相互统一、相互促进的内在辩证关系,对充分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对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邓小平同志在1990年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34]364,他进一步在“南方谈话”中将社会主义的本质明确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4]373,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所以必须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35],并将其深化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3]。
第一,从价值追求上看,共同富裕规约了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马克思、恩格斯虽未明确提出“共同富裕”的概念,但在《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有许多与共同富裕这一概念相契合的表述。如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构建了一个完美的理想社会,即在物质与精神财富极大丰富的基础上,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认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新社会”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自由人联合体[36]。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自古以来我国人民的一个基本理想。”[37]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价值体系的最高层次,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追求,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这些理论对指引我国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持续缩小区域、城乡、群体差距,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第二,从领导力量上看,共同富裕规约了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的最终归宿。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有效解决了土地问题,带领我国人民真正实现了当家作主的愿望;带领人民采取不流血的温和方式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实现农业、手工业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三大改造,将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能够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老百姓也因此迈向共同富裕道路。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采取“先富带后富”的策略实现了我国经济的快速腾飞,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升。现阶段,我国绝对贫困问题已得到历史性解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正带领人民迈进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共同富裕目标奋力进发。中国近现代史和百年党史都已经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唯一正确、可靠的领导力量。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
第三,从本质特征上看,共同富裕规约了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开放;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5]从此吹响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号角,开启了中国特色共同富裕新征程。这既展现了共同富裕鲜明的社会主义特征,(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也彰显了社会制度的显著优势。实践证明,经过40多年改革开放发展,我国在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获得了极大的提升,特别是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取得了历史性进步。现阶段,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立足当下党情国情世情,我国仍需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提升科技创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的重要支撑作用,为加强高质量人才队伍建设、实现我国经济水平更上一个台阶而不懈努力。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区域、城乡存在明显差距也不是社会主义,人人共享发展成果、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也正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所指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2]。
(二)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充分体现了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到2035年的总体目标要落脚到“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2]。因此,中国式现代化要充分体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在发展过程中要注重物质与精神相协调、效率与公平相统一、发展与共享相结合。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是注重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2]。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要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丰富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基本矛盾已经发生变化,人民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在追求物质富足的同时,也更加强调精神上的富有。而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中,也强调共同富裕是实现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我国现阶段已实现经济快速腾飞,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历史性提升,并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媒体的深入发展,人们不仅在衣食住行上的需求得到满足,在信息化时代中自身的精神需求也获得极大丰富。因此,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追求物质和精神两者协同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人民的引领作用,打造精神文明高地,是实现“富口袋”和“富脑袋”两者相统一的最佳证明,是在现阶段已经实现人民物质丰富的条件下追求精神富裕的必然选择。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是注重效率与公平相统一的现代化。效率与公平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直接关系共同富裕事业的成效。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取得显著进展,我们党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更加注重效率与公平相统一是当前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特征。扎实推进共同富裕首先就是要完善分配制度,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特别是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间的效率与公平问题,更加强调市场与政府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之间的协调配合,以坚持效率与公平相统一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优势和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效率与公平的协调统一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能否处理好效率与公平两者相统一的问题是共同富裕工作成效好坏的直接体现。共同富裕强调的是每个人的富裕,在可持续发展条件下体现更大的社会公平,就是共同富裕最好的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事实证明,效率与公平两者之间协调统一,对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调节社会不平衡现象、处理社会分配不合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效率与公平相统一的现代化过程,正是贯彻社会主义现代化共同富裕理念的最好例证。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是注重发展与共享相结合的现代化。发展与共享的问题的实质是“把蛋糕做大”和“把蛋糕分好”的问题。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是立足于逐渐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强调一切从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出发,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的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因此,在实践中,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着眼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加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团结带领14亿中国人民集中力量实施“三大攻坚战”,先后提出“六稳”方针和“六保”任务;不断完善分配制度,(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构建了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持续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政策、健全机制,促进了高质量充分就业;不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持续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我们党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主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党的二十大将实现高质量发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直击教育和就业两大民生难题,强调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注重发展与共享相结合的鲜明特征,以此实现发展共建共享相统一的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
(三)以中国式现代化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共同富裕是中国人的千年夙愿,现代化是中国人的近代梦想。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以中国式现代化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就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第一,共同富裕对“共同”的追求决定了必须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共同富裕这一崇高理想目标,不仅是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体现,也是解决好中国共产党领导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大国的民心所向和政治大局根本性问题的具体表现。它既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具体体现,也是社会主义制度显著优势的有力证明,更是现阶段我国奋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目标。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这是我们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追求少数人富裕最根本的不同。共同富裕是14亿中国人民的共同富裕,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是涵盖14亿中国人民的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巨大人口规模的现代化不仅仅要求有更大规模、更大体量的经济发展,要想实现稳定持续的现代化发展,更要求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要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要求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繁荣、社会和谐以及生态良好的全面发展,同时还要求在处理好和平与发展、发展与安全关系基础上走和平发展道路。巨大人口规模的现代化决不能照搬、更不能囿于小人口规模、少数人富裕的现代化模式。这不仅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有根本区别,而且深刻地体现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中国特色,更展示出世界各国发展道路的多样性特征。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中国式现代化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共同富裕对“共同”的追求决定了必须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条道路既不是“传统的”,也不是“外来的”,更不是“西化的”,而是我们“独创的”,是一条人间正道。只有这条道路而没有别的道路,能够引领中国进步、实现人民福祉[38]。
第二,共同富裕的“富裕”目标确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任务。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并非轻而易举。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在追求共同富裕道路上,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作为使命担当,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广大人民群众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伟大建设,使中国人民“站”了起来,实现自强求富愿望,使我国成为一个独立完整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根基。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提出进行改革开放,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通过改革开放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续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破除万难,艰苦奋斗,迈进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新时代,完成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在这个新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接续奋斗,主动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统筹两个大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以中国式现代化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新篇章。
第三,共同富裕的实现必须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既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也是基于我国国情致力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践的产物。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共同富裕的实现,必须在新征程上不断丰富新的时代内涵、推进新的发展实践。一方面,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关于现代化和共同富裕的相关论述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一般性阐释,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方向性、原则性指导。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键是要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2]。另一方面,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遵循现阶段社会发展规律,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在发展中改善和保障民生。新征程上,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2];要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加大科技创新,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此更好地促进高质量发展,早日实现共同富裕;要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践行为民造福的本质要求,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想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并非一蹴而就,要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循序渐进地促进共同富裕政策落地落实,坚定不移地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三、以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路径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取得历史性成就,这对于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不可谓不是一个奇迹。取得这一伟大历史成就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我们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正以中国式现代化逐步接近共同富裕的目标。站在新的百年征程上,总结过去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经验,提出现阶段我国发展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探索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路径,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提供行动指南,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坚持党的领导,在党的全面领导下推进共同富裕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在新的发展阶段,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第一,从理论上看,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其指导思想具有科学性和引领性。历史及实践证明,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不同时期取得了伟大胜利。不管是过去面对三座大山的重重压迫,还是现阶段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国内形势,中国共产党始终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作为一切工作的行动指南,保证各项事务在其科学指导下进行。(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第二,从实践上看,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从过去到现在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发展好、维护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于各项任务的始终。第三,从发展上看,在新征程上解决我国在追求共同富裕道路上仍旧存在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和科学指导,才能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上取得实质性进展。在百年发展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在挫折与挑战中不断前行,风雨兼程,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人民至上,不断用行动破解难题,使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理念和共同富裕理想目标变得越来越清晰。尽管追求共同富裕的崇高理想道路是艰难曲折的,但只要我们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导和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就能排除万难,不断展现出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以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早日实现共同富裕的理想目标。
(二)坚持物质与精神相统一,在防止人的异化中推进共同富裕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如果一个国家单靠物质财富的积累进行现代化建设,即使实行了民主制度而其国民也无法实现从物质层面向精神层面的现代性转化,那么这个国家将永远无法从落后国家进入现代化国家行列。这正是美国社会学者英格尔斯在《人的现代化》中提出的“英格尔斯效应”。改革开放的40多年里,我国既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也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既是过去我们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基本经验,也是今后我们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成倍数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升。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39]。新时代,随着物质逐渐丰富,人民对于精神层面的需求更高,这就要求我国在追求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必须注重人的现代化,既要防止人与劳动、与劳动产品相异化,更要防止人与自身、与他人相异化,着力实现人的物质与精神的协同发展。
第一,加大教育领域资源供给力度。教育是人类进步的基石,是消除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因此,要在教育资源的高质量供给中推进共同富裕。这就需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通过加强教育来实现人才队伍建设,坚持“扶志”与“扶智”相统一,以解决“能力贫困”来解决“物质贫困”,进一步解决“精神贫困”;(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需要加强基础教育投入,强化对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加大对知识扩散和知识培训的力度。第二,提高精神文化产品供给质量。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更多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和影视作品,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高品质有内涵的作品,以此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第三,加快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使人民能够提升发展自身的能力,实现从“富口袋”向“富脑袋”的整体跃升,以此全面提升我国现代化建设能力,在知识和技能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物质与精神的协调发展中,在防止人的异化过程中,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事业稳步向前。
(三)坚持区域与城乡协调发展相统一,在协调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
实现现代化的首要条件是实现经济现代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只有发展才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和基础。现阶段我国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区域和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上,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和广大乡村地区发展的不充分不平衡。要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能像过去一样仅注重东部地区和城市发展,必须打破区域和城乡壁垒,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不断缩小区域和城乡发展差距,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和以国内循环为主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最终在协调发展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就此,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增强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实现共同富裕。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共同富裕的实现,必须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和城市群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结构和国土空间体系。第二,拓宽先富带后富、先富帮后富的有效路径。改革开放以来,秉持先富带后富的发展理念,实现了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提升,现今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远超内陆。因此,必须深化东西部地区对口带动、对接联动的常态化机制,不断完善中西部地区协作项目建设,持续为内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活力,优化先富带后富的措施和政策。第三,加快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我国过去的建设重点一直放在工业化和城市化上,忽视了农村地区的发展需求。现阶段,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同时,必须充分发挥农村地区的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以互联网等高新技术赋能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建设,发展智慧农业、数字乡村,以信息化引领和驱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大力挖掘乡村潜能,激活农村地区发展活力,提升农产品数量和质量,提高农村地区人均收入水平,以此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在协调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第四,完善推动共同富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重大成果,继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落实和完善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和相关政策体系,尤其要针对进城务工农民的就业、医疗、社保以及子女教育等一系列问题,做到区域、城乡之间有效衔接。其中,统筹城乡融合发展是重中之重,全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区域城乡收入差距,在协调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总之,有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必须补齐我国发展中的弱势地区短板问题,重点解决区域和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四)坚持效率与公平相统一,在高质量发展中推进共同富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特别重视生产领域和初次分配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认为资本主义过分强调生产领域的效率和流通领域的公平,是其掩盖生产领域根本性不公平的根源。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与之相配套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制度并存的分配制度,解决了生产领域公平问题,实现了效率与公平相统一。在现阶段,推进共同富裕需要明晰共同富裕的时代内涵,以中国式现代化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进程,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实现快速发展以高效率积累物质财富,在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中促进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协调统一。
第一,从概念层面上要明确社会主义不赞成、不支持少数地区、少数人的富裕。共同富裕不仅指国家层面上的总体富裕,而且关注社会中每个人的发展水平和富裕程度,以此来辨别是否消除绝对贫困、是否消除两极分化、是否缩小区域城乡差异等。因而,就需要在加快促进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回应和满足人民群众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正当合理利益需求,坚持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实现效率与公平相统一。第二,要深刻认识到现阶段把“蛋糕做大”依然十分重要,必须要加大对科技人员的培育力度和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第三,有效发挥市场与政府两个积极作用。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摒弃了“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的教条观念,将市场作用纳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必须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推动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和非公人士的健康成长,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良好运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加强市场和政府的协同作用,提升发展效率,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第四,要坚持和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从制度层面上解决好效率与公平相统一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为现阶段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制度保障。第五,必须关注要素市场和消费市场的趋势性变化,发挥好政府这一“有形的手”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处理好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协同问题,健全和完善社会各类生产要素和人民劳动参与分配的机制,处理好“分好蛋糕”这一体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环节。总之,坚持效率与公平相统一,是现代化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选择,对处理好增长与分配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推动“无形市场+有为政府+共同富裕”三轮驱动、协调发展的重要之举。
(五)坚持共建与共享相统一,在全民参与中推动共同富裕
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可知,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发展成果应由全体人民共同享有。因而,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道路中,解决好共建和共享问题,实际上是处理好“依靠谁”和“为了谁”的问题,也就是需要解决好全体人民共建发展和共享富裕的问题,即带动广大人民群众共建美好社会、共享发展成果。就共建发展而言,推动基本就业创业服务均等化,为广大劳动人民提供更多更公平的就业机会,特别是要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更多更有效的职业培训,让他们在城市也能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工作待遇和公共服务;针对受教育程度高、文化知识储备丰富、专业技术能力强的青年大学生,设置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补贴,让青年大学生在技术和知识储备要求高的岗位上,更好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施展才华、贡献智慧。
就共享富裕而言,要做到:第一,健全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知识产权是劳动者劳动成果和价值的体现,是劳动者自身刻苦钻研的回报。在推进全面参与的共享富裕时,必须保护好劳动者的劳动成果,保护其自身通过劳动而理应获得的劳动权益和成果享有权利,将理论成果用专利申报、商标注册、工商登记等形式予以确认和保护,对智力劳动成果依法享有处置的权力。(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第二,营造“勤劳致富,创新致富”的社会氛围,形成劳动致富的有效激励机制,并建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体制机制,激发全体人民为共同富裕事业而奋斗的热情,进而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第三,践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基本原理。实践和历史证明,广大人民群众是我国革命、建设、改革以及新时代发展的主要依靠力量。要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在社会建设中的重要性,充分激发人民群众为共同建设美好社会的热情和力量,发挥他们的智慧才能,为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地发展凝聚智慧、夯实基础,并以此推动共同富裕伟大理想的实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