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佘双好,郭维:习近平讲好中国故事的三重维度:话语体系、思想逻辑和价值意蕴

学术挑剔的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3-04-01

誠謝關照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微信公众号致力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理论与当代中国学术研究动态跟踪与传播,设有著名学者观点、马列经典解读、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党史党建、政治学等栏目。

每日精选



文章来源:《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3期;

作者简介:佘双好,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郭维,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Marxist Theory Studies

精彩

「内容提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讲述了许多动人的中国故事,为我们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榜样。习近平讲好中国故事,有着鲜明的话语体系、思想逻辑和价值意蕴。在话语体系上,多元与大众化构成话语主体,讲好五类中国故事成为话语体系的内容要素,既陈情又说理形成话语阐释的主要特征,加强能力建设成为提升话语传播效能的重要指向。在思想逻辑上,体现着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强化大党大国正面形象,表达与世界各国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愿景。在价值意蕴上,为中华儿女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指引,展示出全面、真实、立体的大国形象,同时传播了中国声音、彰显了中国价值。

「关键词」中国故事;话语体系;思想逻辑;价值意蕴;


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讲好中国故事发表系列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有着鲜明的话语体系、思想逻辑和价值意蕴,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展示国家形象、传播好中国声音和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方式的智慧结晶,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内涵和表达形式,对我们在新时代提高对外宣传的针对性、实效性,进一步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导。

一、习近平讲好中国故事三重维度的生成

故事是人类文化的基本元素和重要标识。动人的中国故事是独具风采的中华文化的感性呈现。讲好中国故事,阐释好中国文化,是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的重要内容和方式。习近平讲好中国故事的话语体系、思想逻辑和价值意蕴的生成,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和现实环境。
(一)精神根脉: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故事和中国文化具有内在的紧密联系。中国故事是中国文化的外在表现,中国文化是中国故事的内在灵魂。五千多年绵延不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超越时空变迁,以其深远的精神魄力与丰富的文化资源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情感价值,尤其是在表达家国情怀、反映时代意识、阐释人类命运的进程中,许多中华爱国事例、伟人贡献、经典典籍和神话传说等已为我们筑造起了无数个生动鲜活的故事。这些故事反映出来的诸多理念已融入中国人的血液,(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和我国最深沉的文化软实力,至今仍影响着当代中国话语的表达。正如习近平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1](P314)习近平讲好中国故事的话语体系、思想逻辑和价值意蕴,就是立足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中华优秀文化放到特定的情境中,通过系列文化符号和令人信服的中国故事,展示了中华文化底蕴,展现了不同国别之间的理解沟通与和谐相处之道。在话语表达中,蕴含着深刻思想,在思想传播中蕴含着文化特质。
(二)现实土壤:鲜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任何话语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都建立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并用于阐述一定的时代课题。当代中国的社会变革,是在一个超大型的、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进行的人类发展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1](13)我们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中华民族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正以一种必然性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历史终结论”在持续发展的现实面前终结了,“中国崩溃论”在中国不断增强的现实综合国力、科技实力面前崩溃了,“社会主义失败论”在中国持续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事业面前失败了。正如习近平指出:“我们国家发展成就那么大、发展势头那么好,我们国家在世界上做了那么多好事,这是做好国际舆论引导工作的最大本钱。我们有本事做好中国的事情,还没有本事讲好中国的故事?”[2](P208)今天,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在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进程中所取得的成绩、获得的经验,以中国故事的形式,阐释清楚成功之道,不仅有利于全体中华儿女持续接力奋斗,而且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这本身就是在为人类文明作贡献。
(三)国际语境:西强我弱的舆论态势
回顾历史,自1840年西方列强凭借坚船利炮野蛮轰开中国大门,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国在当时的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话语体系之下处于风雨飘摇的被动失语状态,话语权几乎完全丧失。”[3](P135)长期以来,少数国家凭借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科技优势以及话语传播的能力,控制着国际传播的主导权,以霸权塑造着现实图景。同时,由于我国的对外传播力处于弱势地位,这种“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局面常常造成中国舆论“失声”。尽管今天,我们已经站起来、富起来了,正走在强起来的康庄大道上,但是,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还是缺乏全面性、客观性和真实性,(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一些西方媒体在涉及中国政治发展、民生改善、生态优化、民族团结等方面大搞双重标准、大做选择性报道,导致我国在世界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被“他塑”而非“自塑”。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中国越是发展得好和快,少数西方舆论对中国的污蔑越是厉害。因此,我们既要针锋相对地驳斥少数人对中国的诋毁、抹黑,还要把理说出,说了还要传开,绝不能失声失语。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逆转的光明前景,中国“物质上强大”已成现实,“精神上强大”也取得重要进展,我们党带领人民在成功解决“挨打”“挨饿”后,解决“挨骂”问题,扭转失声失语的国际话语态势,建构与繁荣中国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具备底气,恰逢其时。正如习近平指出:“现在,国际上理性客观看待中国的人越来越多,为中国点赞的人也越来越多。我们走的是正路、行的是大道,这是主流媒体的历史机遇,必须增强底气、鼓起士气,坚持不懈讲好中国故事,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相适应的国际话语权。”[1](P320)

二、习近平讲好中国故事的话语体系

思想理论的话语体系和故事的话语体系有着内在的关联性。思想理论的话语体系决定着故事的话语体系,故事的话语体系影响着思想理论的话语体系。从语言学角度看,作为具体的表意符号和接受媒介的话语是对主题或目标的谈论形式。随着实践发展与学术演绎,话语与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历史条件紧密结合,进入到社会环境中,成为符号化的语言意识形态。从历史文化角度看,话语体系一般由话语主体、话语内容、话语阐释和话语传播等元素构成,是一个国家话语权的展现载体,折射着发展主张、发展战略、发展道路的理念和思维。习近平讲好中国故事,有着鲜明的话语体系,蕴藏特定的文化价值观指向。
(一)话语主体:多元与大众化
话语主体主要是指“谁说”之意。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需要话语主体以恰当的话语阐释、有效的话语传播对话语受众产生影响。
习近平率先垂范担当了“讲好中国故事第一人”。习近平在许多讲话、文章中,常用讲故事方式传达深意,他认为,讲好故事,事半功倍。特别是频频在国际舞台上发声,展示了大国政治家高超的宣传智慧,为我们讲好中国故事起到了榜样示范作用。
各条战线都要讲好中国故事。领导干部是人民群众中的先进分子代表,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关键少数”,这一特性决定了各级领导干部在主流价值观的传播中具有特殊作用。习近平指出:“讲好中国故事,不仅中央的同志要讲,而且各级领导干部都要讲;不仅宣传部门要讲、媒体要讲,而且实际工作部门都要讲、各条战线都要讲……要动员各方面一起做思想舆论工作,加强统筹协调,整合各类资源,推动内宣外宣一体发展,奏响交响乐、大合唱,把中国故事讲得愈来愈精彩,让中国声音愈来愈洪亮。”[2](P211)2014年11月26日,习近平在会见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代表时指出:“要发挥老同志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威望优势,组织引导老同志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好声音,推动全党全社会更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习近平还多次强调要发挥文艺工作者、新闻舆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讲好中国故事方面的作用。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江山秀丽,国泰民安的时代,为我们文艺工作者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广阔空间。(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14年10月,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艺工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让外国民众通过欣赏中国作家艺术家的作品来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增进对中国的了解。”[5](P316)2021年12月,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习近平殷切寄语:“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6]新闻舆论工作者在讲好中国故事中发挥着独特作用。2016年2月,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国际话语权,集中讲好中国故事。”[5](P333)2018年8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展形象,就是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1](P312)。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2](P101)。
发挥多元主体“讲好中国故事”。每个中国人,都是讲好中国故事的讲解员。光靠正规的新闻发布、官方介绍是远远不够的。要让外国民众通过欣赏中国作家艺术家的作品来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增进对中国的了解。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和外国华侨都应成为“中国故事讲述者”和“国家形象代言人”,成为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形象的优秀话语主体。
(二)话语内容:讲好五类中国故事
话语内容是指“讲什么”。2016年2月,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中国梦的故事,讲好中国人的故事,讲好中华优秀文化的故事,讲好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2](P212)“五个讲好”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下和未来的;既是民族和国家层面的,也是民间和个人层面的。这五个方面的故事,事关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理论和中国文化,构成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从不同方面展示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我们的先驱在探索与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已经写下辉煌的历史。新时代,我们将继续书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篇章。全体中华儿女将为加快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团结奋斗。“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1](P139)大时代,大变迁,让中国人有了无比丰富的生命可能和生活体验。梦想与奋斗,(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均是打动人心的故事。中华优秀文化是整个民族的魂魄。“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条件下,中国故事不仅连着中国自身的历史、现实和未来,更关系到中国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这一重大主题,讲好中国故事是一个事关中国和平、发展、共赢的战略性问题。”[7](P20)五类故事的内容,不是自由设置的,有着基于客观事实基础上的真理性与目的性,是与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伟大实践和中国人的共同追求联系在一起的生动故事,蕴含着党和国家的根本立场、价值追求、发展立场和发展诉求,体现了鲜明的民族性、时代性、人文性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性的有机结合。
(三)话语阐释:陈情与说理结合
从叙事学的角度看,有效的话语阐释,表现为话语主体在认知对象基础上的有效话语表达力。好的故事内容,只有在运用受众对象容易理解的语言和可接受的讲述方式基础上,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才更能感染人影响人。习近平指出:“要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方式,研究国外不同受众的习惯和特点,采用融通中外的概念、范畴、表述,把我们想讲的和国外受众想听的结合起来,把‘陈情’和‘说理’结合起来,把‘自己讲’和‘别人讲’结合起来。”[2](P213)这样,才能更好地讲好故事讲好道理。
讲客观事实,以事明理。2014年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指出:“事实就是事实,公理就是公理。在事实和公理面前,一切信口雌黄、指鹿为马的言行都是徒劳的。黑的就是黑的,说一万遍也不可能变成白的;白的就是白的,说一万遍也不可能变成黑的。一切颠倒黑白的做法,最后都只能是自欺欺人。”[8](P14)这充分表明,抗战历史绝对不容歪曲。2015年习近平在西雅图演讲,就以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中美人民合力建设太平洋铁路以及两国联合抗击法西斯等三个历史故事,阐述中美两个大国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有着深厚的民意基础和历史渊源的道理。2016年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指出:“在漫漫征途中,红军将士同敌人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20余座,穿越了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用顽强意志征服了人类生存极限。”[9](P8)通过这些真实事实,将共产党人具有无比坚定的信念、不可战胜的形象刻画了出来。
引中外典故,增进情感。习近平在诸多外交场合、重大国际活动和系列文章讲话中,经常引用来自世界文明百花园中的谚语、名言、历史典故来讲故事,拉近了与受众的距离,展示出了精深的人文素养和博大的世界胸怀。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诗句说明,虽然智利是世界上离中国最远的国家,(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但是中国与智利两国关系没有遥远的屏障;用泰戈尔的诗句“我不知道什么缘故,到中国就像回到故乡一样,我的心留在这里了”说明亚洲人民有崇尚和平的思想传统;用《寂静的春天》描述的对过度使用化学危害物导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说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用狄更斯的名言“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描述当今世界的矛盾冲突。所在国家的人物和典故,拉近了与他国之间情感距离,实现有效沟通交流。
运用修辞艺术,形象生动。习近平在讲好中国故事中,按照不同受众对象、故事内容和目的要求,选择不同的修辞方式,蕴含着丰富的修辞艺术。用“好朋友、好邻居、好伙伴、好兄弟”的称呼比喻邻国之间的友谊,用“阳光有七种颜色,世界也是多彩的”比喻文明的多样性,用“鞋子穿了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的俗语表明中国的发展有自己的选择和道路,用“稳定器”和“发动机”比喻中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用“金玉良缘”双关寓意中国和智利关系更加美好。这些修辞在讲好中国故事中,很好地回应了各种形式的“故事期待”。
(四)话语传播:加强能力建设
在话语体系中,传播能力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在讲好中国故事中,多次论述了话语传播对讲好中国故事的作用,指明了加强传播能力建设的主要路径。
发挥媒体人才优势。立足中国、放眼世界,面向未来,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加快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是重要基础。2016年2月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要加快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这为我们加快舆论人才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创新话语表达方式。随着我们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作为全球发展的重要贡献者,国际社会前所未有地聚焦中国,更加期望关注中国、了解中国,我们要不断增强我们的话语传播能力。(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要着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创新对外宣传方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2](P197-198)为此,我们要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把握真理和立足本土的情况下,善于进行文化移情,针对受众特点,结合情感共鸣点,使我们的对外话语易于接受、易于传播;我们要根据新的实践发展,用中国话语阐释中国实践,提出中国主张;我们要直面由于价值观念的偏见而导致的敏感问题,结合话语共同点,有的放矢、厘清谬误,有针对性地阐释出有中国特色的新概括、新表述;我们要紧紧围绕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主动设置议题,及时提出中国观点、发出中国声音,形成重大国际议题的中国表达。
建设国际一流媒体。国际一流传媒定义了一个国家国际话语权的传播能力。2016年2月,习近平在人民日报社等中央新闻单位调研时要求,中央主要媒体应加快建设国际一流媒体,积极争夺国际话语权。中央主要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是党的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将中央主要媒体加快建成国际一流媒体,必将提升我国舆论的强大国际传播影响能力,更好地引导国际社会更加全面深入地认识中国。
用好多种传播形式。中国故事,丰富多彩;讲好中国故事,讲述样式和传播途径可以多种多样。习近平指出:“要用好新闻发布机制,用好高端智库交流渠道,用好重大活动和重要节展赛事平台,用好中华传统节日载体,用好海外文化阵地,用好多种文化形式,让中国故事成为国际舆论关注的话题,让中国声音赢得国际社会理解和认同。”[2](P213)要“加强议会、政党、民间组织往来,密切妇女、青年、残疾人等群体交流”[1](P494)。另外,习近平也指出,讲好中国故事,还要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和人文交流机制作用。

三、习近平讲好中国故事的思想逻辑

思想逻辑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从思想逻辑上可以把握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的统一关系。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的视角看,习近平讲好中国故事的思想逻辑有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和目标旨意。
(一)回应质疑,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世纪大疫情相互交织,在纷繁复杂的形势变化中区分出现象和本质,在多元思想的交流交锋中明辨是与非、真与伪,在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中坚定自信,显得格外重要。“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5](P36)
应对质疑,坚定道路自信。道路决定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新中国在经历了从“以苏为师”到“以苏为鉴”的社会主义建设诸多探索与挫折之后,结合中国国情,通过对马克思主义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创新,(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立足于国家的现实基础最终确立的发展道路。改革开放以来,这条道路显得愈加具有光明的前景。然而,随着中国道路越来越显示出光明前景:一方面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热议,赞赏者有之,另一方面存在对中国道路的独特优势认识不清,质疑之声不绝于耳。面对各种各样“扼杀”和“捧杀”,“增强讲好中国故事的底色和底气,这对激励广大干部群众继续沿着中国道路前进的信心和勇气,加深国际社会对中国道路的认识至关重要。”[10](P209)新时代,我们不能走“封闭僵化老路”“改旗易帜邪路”,我们必须坚定自信走我们的正确道路。
重视理论,坚定理论自信。理论来源实践,理论指导实践。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和取得的巨大成就,向世人昭示了我们理论的科学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展现出了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思想魅力”。今天,我们越是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前发展,越会面对来自前进道路上诸多既难以预见又必须努力解决的事情和问题,我们越需要坚定理论自信。我们一定要在纷繁复杂的形势变化中坚定理论自信。正如习近平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5](P62)一旦没有了理论自信,我们的事业就极易被某些非主流意识形态甚至错误思潮所误导,事业就会受挫。
彰显优势,坚定制度自信。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5](P27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制度文明史上的伟大创造,为人类探索建设更好社会制度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设计和发展国家政治制度,必须注重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形式和内容有机统一……不能想象突然就搬来一座政治制度上的‘飞来峰’。”[11]习近平以“飞来峰”为喻强调我们不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显示出中国制度的特有优势和高度自信。“我们要坚定制度自信,绝不接受‘教师爷’般颐指气使的说教,坚定支持各国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和治理模式。要支持各自平稳推进国内选举等重要政治议程,绝不允许外部势力以任何借口干涉地区国家内政,把本国发展进步的前途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12]新时代,新机遇,新挑战,我们要取得新成绩,坚定制度自信是关键。
培根铸魂,坚定文化自信。中国故事极具国家和民族特色,蕴藏着中国文化的精髓。习近平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3](P41)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际力量对比深刻变化,世界文化观念分歧日益突出,多重话语元素交锋激烈,主流的和非主流思想同时并存,坚定中华文化自信、促进中华文化繁荣发展在获得宝贵机遇的同时也遭遇严峻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内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外积极应对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积极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增强我国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显得尤为紧迫。
(二)消除认识偏差,强化大党大国形象
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大就要有大的样子。1921年,中国共产党从上海复兴路、嘉兴南湖出发,历经百年,如今已拥有9 500多万名党员。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忘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崇高理想,坚持胸怀天下,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取得了“三个伟大历史贡献”“三次伟大飞跃”和“四个伟大成就”,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回望中国发展的历史,只有中国共产党作为一种独特的政治力量全心全意地为了人民幸福,始终不忘初心和使命,深刻地历史地推进着我们的民族不断向前发展。
然而,我们党的形象在不少西方人眼中,是一个模糊符号,他们对中国共产党存在片面的错误的认知。“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成为亟待讲清楚的问题。因此,“要加强对中国共产党的宣传阐释,帮助国外民众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真正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而奋斗,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14](P87)。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正意气风发带领全体中华儿女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我们要讲好大党的故事,才能推动“负面修正”和“正面强化”,展示出一个全面的世界大党形象。
近代以来,西方诸多国家总是歪曲地给中国贴上贫穷落后、封闭自大等标签,一些人对中国的印象不乏停留在“瓷器”“汉唐盛世”“丝绸之路”的认知上。新中国的成立和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一定程度上提振了国家形象,可一些人对中国形象的丑化从未停步。今天,中国虽然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但是世界上一些国家对中国仍存较多偏见,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有一些误解和偏差。我们要“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重点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坚持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15](P162)。
(三)主张共建共享共商,反映合作发展愿景
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大国之间围绕欧亚大陆和印太地区的地缘战略格局等全球性挑战的竞争合作日趋突出,全球发展不确定和不平衡加剧,动荡源和风险点增多。大国之所以为大国,或者之所以被视为大国,并不在于其进行战争的能力,而在于其推进和维持与世界其他国家共建共享共商,推动共同发展的能力。习近平指出:“坚持各国共商、共建、共享,遵循平等、追求互利”[15](P504),我们切实谋求与世界各国开展平等对话,使中国特色、中国方案、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贡献在促进社会共同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我们提出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经济发展新常态,我们倡导的正确义利观、命运共同体、新型大国关系、共建‘一带一路’等重大理念,就要加大传播力度,使其成为世界表达中国故事的源头、读懂中国的标识。”[2](P213-214)

四、习近平讲好中国故事的价值意蕴

价值意蕴,是指故事中表现出来的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和价值准则。习近平讲好中国故事,折射出鲜明的价值导向,体现出深刻的价值意蕴。
(一)为中华儿女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指引
当代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为我们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生动的故事素材。对国内而言,习近平讲好中国故事,蕴含着丰富的“家国情怀”和“人类情怀”,还有“团结包容”“公平公正”“仁爱友善”等思想和理念,为全体中华儿女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指引。
以人民为中心讲好故事。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今天,我们取得一切发展成就,都是中国人民奋斗的成果。中国故事的主体是中国的普通民众,是广大工人、农民、解放军、知识分子、市民、打工者、个体户、国家工作人员等。在讲中国人的故事中,习近平赞扬雷锋、郭明义、罗阳是我们“民族的脊梁”;称赞“高炉卫士”孟泰、“铁人”王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蒋筑英、“宁肯一人脏、换来万人净”的时传祥等一大批先进模范;(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讲述了钱三强、钱学森、邓稼先等人的故事;讲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不畏强暴、顽强战斗,赢得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的故事。这些故事,充分证明中国人民具有勤劳、勇敢、智慧的精神价值。讲当下中国人的梦想故事,就是要讲好中国人民为了追求美好生活,艰苦奋斗的故事,就是要让世界感知当代中国人身上发生的奇迹和精神追求,昭示中华民族崇高理想和美好未来,激发国内民众对我国文化的自信、发展的自信。
内容上分类讲好中国故事。习近平讲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说明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以及治理制度的多样性,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习近平讲述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蕴涵着中国之所以能够快速崛起,一个核心的原因就是中国有一个伟大、光荣和正确的中国共产党,具有强大的领导力量。面对百年未有之疫情和西方对我国疫情防控政策的污蔑,我们要讲好“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抗疫故事。面对西方对改革开放的质疑,我们要讲好改革开放的成就和对世界的贡献。针对中国威胁论,我们要讲好中国人民勤劳勇敢、爱好和平的优秀品格。
创新讲故事的表达方式。一个好的故事能够影响一个人的思维系统,让人置身其中;一个好的故事,能够传递好的精神价值。习近平讲好中国故事,有宏大的国家叙事,有细致的个体叙事,有回顾历史事件,有展望未来图景,他有时使用群众语言,有时引用经典话语,有时运用修辞手法,有时采用融通中外的概念、范畴、表述,贴近国外受众。同时,习近平讲好中国故事,有时从全球层面讲明白故事背后的道理,创新了表达方式。
(二)展示了全面、真实、立体的大国形象
讲好大党、大国故事既能够在国内增强人民群众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凝聚力,也可以在国际社会获得良好的声誉。如:在这方面,习近平为我们作出表率;习近平阐释构建“一带一路”倡议的主张,塑造对外更加开放、大而可亲的国家形象。阐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塑造与人类休戚与共的具有亲和力的大国形象。针对中国快速崛起,面对国际社会出现的中国威胁论,习近平强调“中国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13](P59),塑造出中国具有亲和力、爱好和平的大国形象。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向世界宣言,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诠释了共建地球美好家园的负责任大国的自觉担当。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习近平讲述中国人民在疫情防控中展现的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有力反驳少数西方国家将疫情政治化、标签化、污名化,展现了健康平安的中国大国形象。习近平用讲故事的形式向世界讲述中国的悠久历史,将一个多姿多彩的东方文明国家呈现在世界面前。习近平讲好中国故事,不仅全方位展示了“历史中的中国”“开放的中国”“发展的中国”“文明的中国”“多彩的中国”形象,还让世界感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时代中国”。
(三)表达了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友好愿景
当今世界,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带来很多全球性挑战,需要全球共商、共建、共享,才能合作共赢。在2015年3月召开的博鳌亚洲论坛上,习近平强调作为大国要承担更大的责任,以“共商、共建、共享、共赢”为原则,秉持正确义利观,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建立以互利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在中阿合作论坛上,也表达中阿应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习近平在“一带一路”沿线诸国先后引用乌兹别克斯坦谚语“空口袋立不起来”、阿拉伯谚语“独行快,众行远”、津巴布韦谚语“一根柴火煮不熟萨杂”来加深他国对“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的理解,表达了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友好愿景,从最初的“无偿对外援助”到现在倡导的“一带一路”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国故事”与“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向世界展现友好发展愿景。时代变迁决定中国应心系天下、关怀世界,直面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习近平通过讲述故事特别是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故事,阐述了为世界提供中国方案,呈现共同发展的愿景,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立场和举措。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习近平讲中国汉代的张骞肩负和平友好使命出使中亚的故事;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习近平讲郑和七次远洋航海,与许多国家友好交往的故事。这些都深刻反映了中国作为新型大国的务实态度和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贡献的真诚愿望。新时代,中国正在以崭新的姿态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些新兴词汇正在不断展现中国智慧、中国力量和中国愿望。
(四)提出了人类共同价值的中国方案
从人类历史发展和价值层面看,每个国家、每个民族和每种文化均有各自的价值理念,这些理念没有高低、优劣,具有不同的特色属性。面对经济衰退、气候危机、地区冲突、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等世界性问题,世界俨然成为命运共同体。2015年9月在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2020年9月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2021年7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提供出了坚守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和平与发展紧扣时代主题,公平与正义表达时代之音,民主与自由指引时代方向。“强调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16](P2),在面对共同的问题、应对共同的挑战中,假若人类缺乏共同的价值理念,即便有再多共同利益也难形成稳定共同体。习近平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发展命运共同体、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理念,不仅对国际治理有指导作用,而且对国际社会、经济、安全等有普遍指导意义。习近平通过提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充满中国智慧的理念,为解决人类问题提供了新的可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提供了中国方案。

五、结语

从习近平讲好中国故事的话语体系、思想逻辑和价值意蕴看,一方面,习近平讲了许多精彩的中国故事,穿越历史、地域和时代,使其中的人、事在讲述过程中得到呈现和复活,投影到当下的社会生活和现实场景中,使得故事中蕴含的道理也清晰明了、深刻透彻,达到了以事说理的初衷和目的。另一方面,其鲜明的话语体系、思想逻辑和价值意蕴,(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让我们体会到了习近平讲好中国故事的要义。习近平在讲好中国故事中,不管是故事本身、还是故事背后的道理、还是讲故事的方式,都给我们提供了讲好中国故事的范本、标准和建设指向,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践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