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三元教授: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人的现代化

学术挑剔的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4-01-29

誠謝關照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微信公众号致力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理论与当代中国学术研究动态跟踪与传播,设有著名学者观点、马列经典解读、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党史党建、政治学等栏目。

每日精选



文章来源:《思想理论教育》2023年第8期;

作者简介:张三元,武汉工程大学学科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武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Marxist Theory Studies

精彩

「内容提要」


中国式现代化和“现实的人”的发展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人的现代化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当代形态。中国式现代化以人的现代化为战略基础、战略目标和当然表征,归根结底是人的现代化。这是由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本质所决定的。在中国式现代化中,人的现代化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指向,其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四化”:思想观念的现代化、生产方式的现代化、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和人的能力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以高质量发展为重要特征和基本实现方式,它既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又以人的高质量发展为重要前提。人的现代化需要人的高质量发展,要通过铸塑高品质生活、牢固确立新发展理念、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人的高质量发展促进中国式现代化。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人的现代化;高质量发展;

的二十大擘画了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中国式现代化和“现实的人”的发展是统一的,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而人的现代化则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当代形态或时代表达。对于中国式现代化而言,人的现代化既是前提条件和战略基础,也是战略目标和当然表征。因而,中国式现代化归根结底是人的现代化,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现代化。这是由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本质所决定的。因此,在中国式现代化中正确认识和推进人的现代化,是新时代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内在要求。

一、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

人是社会的主体,是“人的全部活动和全部状况的基础”,[1]因而社会现代化意味着人的现代化。现代化历史进程根源于现代生产,“地上的粗糙的物质生产”是“历史的诞生地”。[2]现代化根源于生产力的发展,又以生产力的发展为目标。在生产力系统中人是主要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生产发展的每个因素、每个环节都离不开人,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和运用都是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现代化的核心是工业化,而工业化则是人发明、创造和运用科学技术的结果。没有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就没有蒸汽机、电气化以及今天的信息技术,就没有现代化的产生和发展。因而,人的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是相伴而生、相伴而行、共同成长的,社会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演进,人则由传统人转变为现代人。正如英格尔斯所言:“在整个国家向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人是一个基本的因素。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它的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机构中的工作人员都获得了某种与现代化发展相应的现代性,这样的国家才可以真正称之为现代化的国家。”[3]从人类现代化进程启动时起,人的现代化就是一个不变的主题。但不同的现代化有不同的人的现代化。
西方现代化以人的现代化为内驱力。这个过程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的发现”,并从“人的发现”过渡到“世界的发现”。西方现代化以科学的兴起为逻辑起点,而近代西方科学的兴起又以文艺复兴为渊薮。肇始于14世纪而在16世纪达到巅峰的欧洲文艺复兴实就是一场新兴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文化的本质是化人。文艺复兴的任务是锻造一种新的人性观和世界观,其伟大贡献在于“人的发现”,即把人从宗教束缚和经院哲学中解放出来,致力于实现人的“自我肯定”,从而开启了人的现代化进程。“人的发现”主要是通过发现人的主体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确信“人靠自己的力量就能够达到最高的优越境界,塑造自己的生活,以自己的成就赢得名声”,[4]从而充分肯定了人的价值与尊严。当然,人的尊严并不是建立在单纯的人性基础上,而“首先是基于人在艺术和科学方面的不同成就”。[5](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人的发现”不仅使人获得了内心的自由、自信与自尊,而且使“文艺的题材首先由人的行动推广到人的内心生活,再推广到整个自然界,最后又推广到哲学、科学、技艺和历史方面的一切材料”,[6]使人能够“自由地探索整个宇宙”,[7]从而由“人的发现”推进到“世界的发现”。通过“人的发现”和“世界的发现”,文艺复兴不仅实现了“文艺复兴”,也深刻地影响了“科学复兴”。[8]没有“人的发现”,就没有“世界的发现”和“科学复兴”,也就没有哥白尼的日心说和牛顿力学以及后来的珍妮纺纱机、蒸汽机等。蒸汽机的广泛使用标志着西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兴起,而工业革命是西方现代化开启的里程碑。尽管“人的发现”并不意味着人的现代化,但确实是人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起点。
二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异化”,人从“劳动主体”沦为“生产工具”。西方现代化过程即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资本一出现,就标志着社会生产过程的一个新时代”,[9]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也就意味着人的现代化。西方现代化不仅给人的现代化创造了重要条件,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人的现代化或促进了人的发展。一方面,在资本生产中,劳动力即人的体力、智力和技能的提高是关键因素。机器大生产、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日益细致的分工,要求劳动者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从而使传统的劳动力转变为现代的劳动力。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不仅改变了客观条件,“而且生产者也改变着,他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10]但在资本逻辑中,资本是唯一的主体,人的主体性被消解了,劳动者从劳动主体沦为生产工具,劳动者仅仅被当作生产工具来使用,这样,目的和手段的关系就被彻底颠倒了,人的“类本质”变成了“异己的本质”,“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11]从而使“物化”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实,人的能力呈现出片面性、畸形化特征。在机器大生产中,劳动者只是机器上的一个简单的零件,他在产生了“特长和专业”的同时,也产生了“职业的痴呆”。[12]而且,人的现代化形诸为物的现代化,物化结构日益成为“物化意识”而宰制着人的思想和灵魂,于是,“资本在具有无限度地提高生产力趋势的同时”,又“使主要生产力,即人本身片面化,受到限制”。[13]因此,在西方现代化中“人的独立性”是建立在“物的依赖性”基础之上的,人的现代化只是一种工具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民群众是当之无愧的主体,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其“本质是人的现代化”,[14]被颠倒了的目的和手段的关系被重新颠倒了过来,实现了两者的真正统一。
以人为目的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价值取向。“人是目的”不仅是康德的一个“绝对命令”,也是唯物史观的一个“绝对命令”,当然两者有着根本不同的旨趣。康德的“绝对命令”是一种先验道德法则,而马克思的“绝对命令”则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意义之所在,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指向的价值原则。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唯物史观的最高命题。人的全面发展不是一个静止的状态,而是现实性和理想性的有机统一,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15]中国式现代化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只是与未来社会人的全面发展有程度上的显著差异。在这个意义上,人的现代化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当代形态,其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人的全面发展的一步。因此,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促进物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16]中国式现代化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奋斗目标,但又不能超越历史阶段和时代特点而好高骛远、凌空蹈虚,而必须脚踏实地、驰而不息,以解决人民在发展过程中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不断增进人民福祉,使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以此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不仅是目的,也是手段。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是正确认识和把握人的现代化的重要维度。理想固然崇高,是前进方向、奋斗动力,而劳动创造则是抵达理想的唯一途径,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在人的全面发展的境遇中,劳动是人的第一需要,是现实生活的目的,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主要还是手段,既是谋生的手段,也是致富的手段、发展的手段。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创造并满足人们日益广泛的需要。这是由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不发达阶段,而这个“不发达”主要是指生产力不发达。(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国式现代化虽然追求的是“全面现代化”,以全面发展为目标,但首当其冲的仍然是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实质上是人的劳动能力。离开了劳动,一切理想都只是理想。只有通过劳动,理想才能照进现实,梦想才能成真。中国式现代化“不过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且进行战斗的”[17]只能是中国人民。人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创造者和实践者,“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18]新时代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创造并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只有依靠全体人民的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新劳动。
当然,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人既是目的又是手段,是两者的高度统一。不能将两者割裂开来,否则中国式现代化就会失去动力、迷失方向。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式现代化是干出来的,是奋斗的过程。越是接近目标,遇到的风险挑战就越大,就越需要埋头苦干、砥砺前行,任何等待或稍息的思想和做法都是错误的。需要强调的是,“人作为手段,并不是要把人简单地理解为工具,而是旨在强化人们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19]

二、人的现代化的基本内涵

中国式现代化既有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点,也有鲜明的、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这个“中国特色”集中体现在五个方面,即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总之,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现代化。文明是属人的事情,文明程度直接取决于人的发展程度。因此,在中国式现代化中,人的现代化呈现出一种新气象、新姿态,具有独特的魅力,其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四化”。
1.思想观念的现代化
这是人的现代化的灵魂。思想观念根源于社会存在,由社会存在所决定,但它一旦产生即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以及人的行为方式具有巨大的反作用。思想观念是行动的向导,人们的实践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思想观念的作用下进行的。在思想观念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价值观。价值观是人们基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对事物的特殊价值以及蕴含其中的普遍价值的根本看法,涉及人的价值和意义以及理想信念等问题,是灵魂中的灵魂,对人的行为起重要而实质性的激励、规范和引领作用。
因此,人的现代化首先是人的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的现代化,即人的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化,使自己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精神状态以及思维方式等与现代化相适应并成为现代化的强大推动力和引领力。英格尔斯将思想观念的现代化置于国家现代化的前提性或关键性地位,他认为:“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没有执行和运用这些现代制度的人,他们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结局是不可避免的。”[20]人的思想观念决定人的行为方式。对于中国式现代化而言,人的思想观念的现代化首先是要破除“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坚定道路自信,以道路自信推动和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拓展与深化。同时,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根本在于坚持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不仅是一种科学的需要观、发展观,也是一种新的价值观、文明观。因此,坚持新发展理念意味着人们的主体意识、竞争意识、责任意识以及民主、法治等观念的不断增强。
2.生产方式的现代化
这是人的现代化的基本内容。人的行为方式首先体现为生产方式,因为生产是人的基本的存在方式,“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21]当然,这里所讲的生产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但又不限于此,而是指包括精神生活资料的生产在内的一切社会财富的创造。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22]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从根本上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进程,进而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现代化是指从传统的生产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的转型,使之与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和特点相适应。不同的现代化意味着不同的生产方式,而不同的生产方式又进一步创造并表征着不同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生产方式的一次伟大变革,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实现从西方资本生产方式向以人民为中心的生产方式的转变。西方现代化说到底是资本的现代化,其唯一的使命就是无止境地追求剩余价值,因此,“疯狂地发展生产力”便成为这种生产方式的重要特征。“疯狂地发展生产力”虽然创造了巨大的物质文明,但也造成了人与自然的严重对立以及“人的自然力”、“自然界的自然力”、“社会劳动的自然力”的空前枯竭,从而将人类的生存发展置于危险境地。这种生产方式决定了西方现代化是不可持续的。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生产方式,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为方向和目标,越来越显示出无可比拟的文明特性。二是实现从外延式生产方式向内涵式生产方式的转变。在改革开放以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生产是一种外延式生产,即通过生产要素的投入来实现经济量的增长。选择这种生产方式的原因,既有资本逻辑强力牵引的因素,也因为我们的生产力过于落后,人们的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迫切希望尽快改变“挨饿”的窘境。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内涵式发展主要是依靠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来促进经济质的提高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实现高质量发展。
3.生活方式的现代化
生活与生产不可分割,甚至直接同一。因此,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共同构成了人的现代化的基本内容。生活方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生活方式即人的存在方式,亦即人的现实生活过程,而生产方式则是“个人的一定的活动方式,是他们表现自己生命的一定方式、他们的一定的生活方式”,[23]生活方式内含着生产方式。狭义的生活方式是指人们的消费方式,即马克思、恩格斯所讲的“生活”。这里主要是指狭义的生活方式。在唯物史观中,生产与消费直接同一,生产创造出消费,消费又创造出新的生产的需要,创造出生产的观念上的内在动机。但两者的差别也是显而易见的,生产方式主要是生产问题,生活方式则主要是消费问题,生活方式的现代化意味着消费方式的现代化。
生活方式的现代化主要是指消费方式的现代化转型,形成与现代化的生产方式相适应的消费观念、消费内容以及消费方式。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生活方式的现代化有着更广的视野和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人们的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跃升。改革开放以来,与传统农业文明相适应的生活方式被打破,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内容以及消费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革,但这个过程不是一种“断裂”,而是一个逐渐推进的过程。因此,传统的生活方式特别是其中消极落后的因素仍然存在并制约着人的发展,其现代化转型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日益凸显。(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另一方面,要求人们的生活方式从传统的现代化向新的现代化转变。传统的现代化是指西方现代化。在西方现代化的进程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24]从而决定了资本主义生活方式是一种“享乐主义,即以快乐为生活方式”。[25]更为重要的是,一旦上述两个“传统”形成内在的勾连,生活方式就更加不堪。这种“混合制”的生活方式显然与中国式现代化所倡导的文明、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格格不入。生活方式的现代化主要是就这个层面而言的。
4.人的能力的现代化
这是人的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和集中体现。人的现代化实质上是人的能力的现代化。没有人的能力的现代化,就没有人的现代化。在唯物史观中,人的能力的提高构成了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或核心内容。没有人的能力的提高,就没有生产力的发展,也就没有人的全面发展。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人的能力的提高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为劳动者除了拥有自己的劳动能力以外一无所有。在未来理想社会,人的自由个性的充分发挥,也以“社会的生产能力”为基础。“社会的生产能力”主要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或者说是个人劳动能力的总和。这是从手段的意义上讲的。在目的的意义上,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社会,“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是“真正的财富”。[26]作为社会发展的目的,人的全面发展实质上是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
人的能力是一个系统,是人在劳动过程中“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27]基于此,不少学者将人的能力的现代化概括为人的身体素质的现代化和文化素质的现代化。这种理解不无道理。但必须看到,人的体力和智力不是彼此分离的,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的能力是两者的综合运用。因而,人的能力的现代化不是人的某一方面能力的现代化,而是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的能力的现代化。在这个意义上,人的能力的现代化是指人的能力不断提升、充分释放,从而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性质、目的、进程以及实现方式相适应。当前国际形势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国内建设任务的艰巨性、繁重性相互交织、不断演化,在这样的一个历史境遇中走出一条人类文明发展新路,必须以实干精神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不仅要有实干的态度,更要有实干的能力,要“勇于担当、善于作为”,而“担当作为就要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决不能坐而论道,光说不练”。[28]没有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能力,是干不好、干不成中国式现代化的。

三、人的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中国式现代化以高质量发展为重要特征和基本实现方式,它既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又以人的高质量发展为重要前提,因此,“必须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29]当然,“人口”包括人口数量、人口结构、人口分布、人口质量等内容,本文主要就人口质量展开论述。人的现代化需要人的高质量发展,以人的高质量发展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因而,如何实现人的高质量发展便成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1.铸塑高品质生活
人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品质生活,或者说,人的高品质生活是人的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高品质生活实质上就是美好生活,而美好生活是共同富裕的另一种表达,共同富裕表征着新时代人的全面发展。在这个意义上,人的高品质生活主要是指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协调发展、共同富裕,从而体现“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物质生活是基础,具有优先性,人们只有在物质生活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才能从事哲学、艺术、科学、政治等活动,从而使需要日趋丰富。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和全面小康的建成,标志着绝对贫困已成为中华大地上的历史陈迹,实现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新追求。因而,丰富的精神生活成为高品质生活的基本表征。丰富的精神生活旨在“丰富人民精神世界”。[30]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确定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丰富的精神世界”内容丰富、正气充盈,具体表现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文化自信、理想信念和文明程度等。其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居于核心地位。价值观是文化的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31]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建设的重点,也是人们精神生活的核心内容,直接关系到人们的思想观念,从而决定着生活品质的高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的规定,(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体现了国家发展理想、社会建设目标和个人行为准则的高度统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发展理想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建设目标,既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行为准则为基础,也对人们的日常生活起到根本性引领作用,或者说,只有当国家发展理想和社会建设目标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才能构成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发展关系。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是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
2.牢固确立新发展理念
人的现代化,首先是观念的现代化。发展归根结底是生产力的发展,发展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尽管生产力是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的总和,但物质生产力的优先性无可替代。只有在物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精神生产力才能更好地发挥出来。物质生产力的状况及其运用直接决定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或者说,人与自然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状态,归根结底取决于人。在未来理想社会,“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32]这个目标虽然很遥远,却是中国式现代化坚定不移的发展方向。这样的发展即高质量发展,是既合乎人的目的又合乎自然规律的生产。“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而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33]在这个意义上,牢固确立新发展理念是人的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和首要标志。
新发展理念是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的“五位一体”,是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遵循,也是全面推进人的现代化的基本途径。实际上,这“五大发展理念”体现了人的创新素质、协调素质、绿色素质、开放素质和共享素质等“五大素质”的提高,即综合素质的提高。在“五位一体”的综合素质中,创新素质居于引领地位并成为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走创新发展之路,而创新发展的主体是人。只有通过人的创造性活动,才能实现创新发展。协调素质即全面发展素质,有两方面基本的意义:对于国家而言,协调发展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必须坚持的基本准则;对于个人而言,物质和精神、肉体和灵魂等的协调发展以及确立系统观念、整体观念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两者互为前提、相互促进。任何形式的片面发展、畸形发展都与高质量发展相悖。绿色素质即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素质,主要表现为形成绿色生产方式,走绿色生产之路。绿色生产方式就是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34]开放素质是正确处理个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能力。开放包容既是中华文明的突出特点,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只有在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这就要求每个实践主体具有广阔胸怀和全球视野,在普遍性交往中海纳百川、合作共赢。共享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公平正义,即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从而实现共同发展,因此,每个人都应该提高以公平正义为内核的共享素质,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形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
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是高品质生活的内在要求,是人的思想观念、精神境界与生活方式的高度融合,从而集中体现了人的现代化程度。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倡导了两种生活方式,即“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或“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前者主要是从“健康中国”的意义上讲的,后者则主要是从“美丽中国”的意义上讲的,但在总体上,“绿色生活方式”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都是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呈现,都属于“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因而,“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具有总体性,主要呈现出两个维度:一是身体健康素质。身体健康素质是人的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而人的身体健康除了必要的医疗卫生保障等以外,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是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二是文明健康的消费方式。马克思将消费分为生存性、享受性和发展性三种类型,即人们不仅有吃喝住穿等生存性需要,也有享受艺术以及获得他人尊重和爱的权利,从而全面地占有自己的本质并成为“富有的人”。“富有的人”即全面发展的人。
这里侧重从消费方式即“生活”的维度来谈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即“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或“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文明健康生活方式中,内含着文明健康的生产方式,尽管这是从广义上讲的,但理解消费方式不能没有这一视角。这也正是以生活方式定义人的现代化的重要原因。西方现代化之所以呈现一种颓势,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由于资本统治,消费表现为一种异化消费,从而导致消费主义盛行,其典型表现是“欲望”取代了“需要”,把对物质的最大占有和无节制的消费视为人生的最高目标或价值。这种消费方式“体现出一种逻辑,即认可其自身的无限扩张和对其环境的无限剥削”,[35]从而导致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因而,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意义重大。“绿色生活方式主要是指绿色消费方式,即人们在消费过程中,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最高旨趣,以高尚的消费道德、健康的消费心理进行科学的、合理的、适度的消费,并通过这种消费方式引导和促进生产方式的变革,进而调整产业结构,建设生态文明。”[36]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的基本路径主要有二:一是坚持绿色消费。绿色消费是一种适度消费,既满足人们合理的消费需求,又尊重自然规律,从而实现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高度统一。二是坚持全面性消费。全面性是绿色消费方式的重要特征,也是其文明性的重要体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37]彰显了生活的全面性。绿色消费是物质消费和精神文化消费的高度统一,它体现了人的一种精神状态。没有人的思想道德、精神境界的提升,就不可能有绿色消费。实际上,精神文化消费是最高层次的绿色消费。
4.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人的创新素质以人的创新能力为核心和关键。人的能力是一个系统,其中创新能力居于核心地位和引领地位,是人的现代化的集中体现。创新能力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提出并运用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实现新发展的能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探索性事业,还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大胆探索,通过改革创新来推动事业发展,决不能刻舟求剑、守株待兔。”[38]事实上,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制约因素在于我们的创新能力不强。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伟大的创新活动,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实践创新等。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就没有创新实践,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国目标就难以达致。在这个过程中,人的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创新发展实质上是人的能力的发展。因此,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39]在这个意义上,人的现代化实质上是人的能力的现代化,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是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
人的能力也是一个系统,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等因素的总和,包括一般能力和创新能力两个基本层面。一般能力是指人的生活能力或劳动能力,创新能力则是指人们创造新生活的能力。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既要重视提高人的一般能力或劳动能力,更要重视人的创新能力,因为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40]这里所讲的创新主要是指科技创新,或者说是以科技创新为统领的全面创新,而科技创新的核心是自主创新能力。进入新时代,我国科技创新不断取得新进展,有些领域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在总体上,一些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观,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实现共同富裕,破解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实现高质量发展,都离不开科技创新。因此,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就是“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41](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具体来讲,主要有两个着力点:一是加强科学文化普及教育,提升全民科学素质。这是一个基础的问题。只有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才能形成全社会尊重科学、崇尚创新、万众创新的新格局,从而厚植科技创新土壤。二是鼓励和支持自主创新。自主创新的主体主要是科技工作者,其自主创新能力是宝贵的稀缺资源,而其自主创新也不是一蹴而就、径情直遂的,而是一个有风险的、长期的过程,因而既需要得到全社会的认可与支持,也需要一个开放包容的社会环境,建立保障科技创新主体投身创新活动的体制机制,从而激发出源源不竭的自主创新潜力。
优惠分享19.9元:怎样写出一篇高质量的马克思主义学术论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张三元教授: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人的现代化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